•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保险合同 > 正文

    【试论牛王节所反映的民间信仰的特点】擎天柱牛王特点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8 04:47:05 点击:

      摘 要:“牛王节”是西南地区传统的祭神爱牛节日,在明清时期西南地区的方志中已有记载,另外,西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某些地区,也过“牛王节”。作为一种民间风俗,牛王节必有其民间信仰的特点,本文拟就牛王节的具体内容浅论其所反映的民间信仰的特点。
      关键词:牛王节; 民间信仰; 特点
      在农耕社会,牛是耕作的主要劳作力之一,对于古人来说,牛这种生产资料相当重要,相传农业之神神农氏便是“人身牛首”。牛作为家畜,被豢养时间应该很早,《山海经·海内经》:“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社会背景下,牛成为三牲之一,与羊、猪合称“太牢”。牛王节主要流行于西南地区,西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某些地区,也过这个节日。作为民间信仰,有它自身的特点。
      牛王,又称牛神、牛大王、牛王神、牛王大帝、牛王菩萨,是牛王节的主要祭祀对象,牛王节在不同地区民族中又有不同的称法,有四月八、牧童节、开秧节、开秧门、敬牛节、牛生日、牛魂节、招牛魂节、祭牛魂节、洗牛身节、敬奉牛王菩萨之称,又有名牛王会、牛王诞、祭牛王、献牛王,有些地方还修有牛王庙,供牛王节这天举行赛会活动。牛王节在明嘉靖年间便在西南地区的方志中记载。明嘉靖年间《洪雅县志》中:“十月朔,作饼饵饭牛,余则挂之角,谓牛是日照水,角无饼饵则悲鸣。佣者是日与之衣以归,遂纵牧于野。”牛王节这天给牛喂饼,还把饼挂在牛的角上,让它照水,让牛休息,被雇佣的人也会被放回。嘉庆二十一年本的《华阳县志》:“是日为‘牛神诞辰’,农人捣糯米为粢祭之,并置牛角……神隐云:‘田家以糯糍安牛角上,谓之牛接角。仍以桑叶包糕喂牛,以报一年之力。其日,撒放不收,又送糕于亲邻,名曰庆牛。’《南粤志》:‘十月一日,闽中风俗皆作糯糍,或作京钝以祀,盖告冬之义也。’《事文类聚》:‘陜人是日多以蒸裹为节。荆楚人多食樵糟。’李实《蜀语》:‘蒸糯米揉为饼,曰糍粑,即《礼记》粉糍注云:以豆为粉,糁糍饼上也。凡饼块为巴蜀之通称也。’《明会典》:‘大祀有糯米、糍糕’。”这里不仅描述了华阳的牛王节的内容,还兼及了其它地区。光绪二十二年本的《叙州府志》:“十月 朔日,……是日祀牛神,谓之‘牛王会’。蒸糯米捣糍巴饭牛,并粘牛角,以酬其力。”同治九年本的《涪州志》:“十月 朔日,土人祀牛王。平治道途,锄草莱,粪田畴,伐薪为炭。”这里当地人在牛王节时用勤劳的行动来取悦于牛王。同治四年本的《璧山县志》:“十月朔日,蒸糯米捣糍糕饭牛,并粘牛角,令其临水照,见则牛喜其酬力。演傀儡,以饷牛王,酬力也。”这里的牛王节有了赛会一样的演出活动。同治六年本《巴县志》:“十月朔,……蒸糯米,捣糕饭牛,并粘牛角,令其临水照,见则牛喜其酬力,曰饷牛王;兼馈亲友,以示有秋。”光绪十五年本的《普安直隶厅志》:“十月 朔日,土人祀牛王,食牛以糍糕,即以其余挂之角上。”一九八七年云南人民出版社铅印本《镇雄县志》:“‘牛王会’十月初一日,农家请师念‘牛王经’。用米粮舂糍粑吃,以糍粑喂牛;并将糍粑糊于牛角,采山花给牛插戴,意味‘吃饭不忘牛辛苦’。”一九六四年中国书店抄本《丽江府志》:“五月 芸种插秧毕,各诣神祠为‘洗牛角会’。”这里牛王节的时间不同,在五月,不过这也处于农事告一段落时。光绪二年本《重修灵宝县志》:“十月 十日,祀牛王、马王。越日,演剧并祀各神,互相酌饮,谓之‘报赛’。”这里牛王节的时间又不同,在十月初十。乾隆十四年本《黄州府志》:“十月朔,饭牛,以阴晴占榖价。”宣统元年本《从化县新志》:“十月 孟冬之月朔日,农人大餔相劳,用糯米为糍,杂豆粉以饭牛,谓之‘牛年’,亦报终岁耕耜之勤也。以糍傅牛两角,牛照水见角无糍者辄悲鸣狂跳云。”广东的敬牛活动虽然没有明说是牛王节而称“牛年”,但就其内容来说与西南地区的牛王节很像。在华东的某些地区,牛王节的时间不一样,来历似乎也不一样,安徽泾县东乡“六月初八牛王会……牛王会虽不闹热,然香火则较盛。牛王大帝者,即汉渤海太守龚遂也,以卖刀买牛之故事,乡人讹之,称为牛王大帝。凡在二三十里内之人家,必具香烛往酬神,间有自百里而来者。正戏之外,兼演傀儡戏。其戏由特别酬神者出资演唱。”
      乌丙安先生曾在其民俗学著作《中国民间信仰》中谈到过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即“多样性、多功利性和多神秘性”。牛王崇拜作为一种民间信仰,自然有这些特点。
      就多样性来讲,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是陕西榆林横山县马坊村的牛王会。这里的牛王会在正月里举行,须要搭建佛堂,从马坊村的华严寺请来牛王菩萨,这里民间神和佛教糅合在了一起,显示出复合信仰的特点。在马坊的牛王会上,牛王被称作“牛王菩萨”,其生日在正月十五,人们从正月初十就开始准备,正月十三开始办会,从正月初十起,办会的村里人就开始戒荤。搭建的佛堂“挂着三世佛坐画像,三世佛左边是鬼王”,因此“有学者作出判断,牛王会应该是古时超度亡灵水陆法会的延续”。然而,马坊的牛王会又有“转九曲”,道士们会诵经祈福,这又融入了道教信仰。牛王会上还有骑马射箭活动,一个僧人装扮的人骑马在山上跑一圈,背着一个装着一封(天书)信的包袱。骑马人用箭把书信射到一个地方,会长打开天书当众宣读。其内容一般都是预示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的美好祝愿。这个包含佛教因素(僧人装扮)的活动又有古代巫术的痕迹。而整个牛王会的活动中又插入了黄土高原上的民间艺术——秧歌和腰鼓。就这样一个牛王会包含了多种宗教因素,呈现出一种跨宗教信仰的特点,而这或许说明了民间牛王信仰的无宗教意识。
      牛王节的多功利性可以说是其作为民间信仰最突出的特点。牛是农人重要的生产资料,强壮的牛意味着好的农作,预示着丰收。人们过牛王节,就是为了通过犒劳感谢耕牛的举动献媚于牛王神,以期实现五谷丰登的愿望。从牛王节的时间便可看出这个特点,十月初一或四月初八,秋收后或春耕前,要么重在酬谢,要么重在“贿赂”,目的都是通过“礼尚往来”的举动,实现连连丰收的愿景。牛王节的活动主要为给牛吃“糯糍”并挂于角上,让它照水而开心,这算一种“献媚”,让牛休息,这既是酬谢,也是为了牛能“劳逸结合”,以便更好地进行接下来的劳作,在农人心中,他们或许希望牛真能“长命百岁”。有些地方还专门修建牛王庙以供牛王节这天祭祀,就显更隆重了。从牛神渊源上来看,早期的牛神或许被作为五谷神,徐州铜山县苗山汉墓出土画像石为炎帝升仙图。画面上炎帝引凤升仙,下有一肩生羽翼的神牛。这或许包含当时人们风调雨顺之期望。
      民间信仰的多神秘性使其“有浓厚的巫术特色”。《吕氏春秋》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但并没有说明牛舞的缘由。牛王信仰的神秘性并不明显,西南地区的牛王节大多数是以糍酬牛,有的将米果祭品放于牛栏边,然后喂给牛,有些地方修有牛王庙,在牛王节时,祭祀牛神除香火米果外多“演戏以酬神”。
      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使牛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牛王节是一种敬神爱牛的民间节日,人们通过牛王节来酬谢牛王的保佑并寄托“丰收兴旺”美好而单纯的愿望,就牛王节本身的活动来讲,也显示其不是一个复杂的节日。
      参考文献:
      [1]丁世良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Z].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2]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钟敬文主编.中国民俗史(明清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彭勃.牛王节[J].鄂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5]李建增.横山马坊牛王会[J].中华民居,2009(2).
      [6]向柏松.牛神崇拜[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7]干安生.西南爱牛民俗活动——牛王节[J].古今农业,2004(4).
      作者简介:左莹,女,汉族,重庆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推荐访问:试论 信仰 民间 牛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