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保险合同 > 正文

    【晚清海军教育特点评析】海军所有的衣服图片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6 04:44:31 点击:

      摘要:晚清中国建立了新式的海军,其教育与传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方式以学堂教育为主,留学生教育为辅;教授人员主要为引进的洋教习和水师学堂毕业生;教育内容以自然科学、实践教育为主,辅以封建道德教育。这些对晚清海军及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晚清;海军教育;特点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终于看到了世界,但也使清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统治危机,正如李鸿章所言,“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一部分先进士绅由此看到了海防对一个国家的意义。此后,清政府开始在旧式水师的基础上,兴办了新式海军,而海军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直接推进了新式海军的发展进程,促进了海军的全面建设。
      一、水师学堂为主,留学生为辅的教育方式
      清朝的海军建设基本上是白手起家,所以在起步阶段海军人才尤其是海军将领严重缺乏,因此培养人才便成为建设海军的头等大事。从1866年左宗棠创办中国最早的海军学校——福建船政学堂开始,清朝陆陆续续开办了一批水师学堂,如1880年创办天津水师学堂,1885年创办昆明湖水师学堂,1886年创办黄埔鱼雷学堂,1887年创立广东水陆学堂(后改名广东水师学堂)等等。这些水师学堂构成了晚清海军教育的主体,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堂教育体系。这些学堂还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所海军学校,其创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章程自然也为后来者所模仿和沿用。1866年,左宗棠制定《艺局章程》,“比较详细地规定了学习期限、师生关系、学生守则、学生待遇、考试制度、奖惩制度、毕业使用等等”,其“办学方针、课程体系以及管理章程都是新版海军军校模仿的范本”。
      除了水师学堂,派遣留学生也是晚清海军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近代中国派遣的第一批留学生是1872年赴美的幼童,原计划一百二十人,每年三十人,其中有一部分学习航海造船等与海军有关的课业,但是“这一留学计划在国内遭到了保守势力的激烈抨击,最后甚至迫使清政府提前将学生召回。”1877年福建船政学堂的第一批留学生前往欧洲,主要方向是两个国家:法国与英国。赴法留学生主要学习造船技术,赴英留学生主要学习驾驶技术,还有零星选拔的一些工匠赴德国学习技术。日本也是晚清海军留学的重要方向之一,尤其是1894年甲午战争和1904年日俄战争后,清廷看到了日本海军的强大,加之“日本又对张之洞、刘坤一等封疆大吏不断游说,鼓吹日本和中国‘同文同利’,沟通较易,怂恿其招聘日本军事教习,派遣赴日军事留学生。”因此日俄战争后,清朝海军主要留学方向由欧洲转向日本。
      各个水师学堂为海军培养了驾驶、管轮、造船等方面的人才,留学生的派遣更是直接为中国培养了精通外国先进技术的人才,如福建船政学堂的郑清濂、罗臻禄、刘步蟾、蒋超英、林泰曾等,为晚清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使船政所造舰船的水平不断提高,由木壳兵船、铁胁兵船到钢甲巡洋舰,仅仅十几年便连续跨越了造船技术的三大步”这些人才不仅在晚清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些在清廷灭亡后于国民政府中也担任要职,如创办南开大学的张伯苓、贡献卓越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曾任北洋政府大总统的黎元洪和交通总长吴毓麟、曾任北大校长的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等,对民国历史都有一定影响。
      二、洋教习和学堂毕业生为主的教授人员
      海军作为近代化的军种,其教育也须近代化。在当时的条件下,依靠科举不可能选出海军教育工作者。因此,在水师学堂成立早期,有大量洋人担任教习。比如福建船政学堂有前学堂和后学堂,“当时认为法国人精于制造,英国人精于驾驶。所以前学堂多聘用法国教习,教授制造专业;后学堂多聘用英国教习,教授驾驶专业。”天津水师学堂仿照福建船政学堂,分为驾驶学堂和管轮学堂。“总教习为洋员高文、正副管轮教习为洋员霍克尔、希尔顺;驾驶副教习为洋员麦赖斯等。”
      清政府内部在聘请洋人做教官的问题上存在诸多顾虑,实际上也为无奈之举,因此当学堂学员毕业和留学生归国之后,清朝就立即安排了其中一部分人做学堂的教习。如曾任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的严复,既是福建船政学堂驾驶科第一届毕业生,又曾赴英国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校留学;教习许兆箕是福建船政学堂驾驶科第四届毕业生。
      本来这种方式可以基本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使晚清的海军教育逐渐脱离外国人的控制,但是一场甲午战争不仅宣布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众多水师学堂也由此停办,更毋庸说教习问题。
      三、自然科学、实践教育为主,辅以封建道德的教育内容
      为了培养熟知近代舰船知识的人才,无论是学堂教育还是留学生教育,都包括自然科学知识:造船科的学员,必须学习算术、几何、解析几何、绘图、微积分、三角、操演洋枪等专业知识;驾驶科的学员,必须学习天文、地理、几何、代数、三角、微积分、物理、驾驶、测量等专业知识;管轮科的学员,必须学习算学、几何、三角、代数、物理、汽理、行船、汽机、机器画法等专业知识。晚清海军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方式有一处很大的区别:更加重视结合实践教育。比如,1873年,福建船政学堂“派教师率领学生到海上实习,航经厦门、香港、新加坡、槟榔屿等处,去时教师边讲课边操作示范,回时由学生自行操作,根据表现,评定优劣。”留学生方面,驾驶科的学员在完成基本的堂课学习后,会分到轮机水缸厂、造船厂、枪炮厂等处实习;管轮和驾驶科的学员也会被监督指派到兵船上实习。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灌输封建道德和思想,海军学员除了专业课程外,“每日常课外令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以明义理”,忠于国君。
      作为近代教育,晚清海军教育中包含了很多对时人来说很“新奇”的科目,尤其是实践课的设置,使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对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形成很大冲击;其次是促进了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这对于向来重人文轻自然的传统中国教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再次,留学生回国后,带回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西方的思想文化,从而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由于整个清朝封建制度的腐败,海军教育体系的运行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各部门推诿扯皮现象比较严重。仅从经费方面看,“惟以清代缺乏一个健全而统一的财政制度,每遇用款之际,辄令各省份由京饷或协饷之内转拨,而各地督抚又每因其本身的需要,不是拖欠便是截留,再不然便是互相推诿,故常文书往返,得款无多。”尤为遗憾的是,辛苦培养出的人才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正如闽浙总督兼船政大臣边宝泉所说:“闻闽厂学生学成回华,各散处无事,饥寒所迫,甘为人役。上焉者或被外国聘往办事,其次亦多在各国领事署及各洋行充当翻译。”各学堂之间地域派系观念较重,像福建船政学堂学员即多为闽粤两地之人。这种状况使马尾海战和甲午海战中各自为战,援救不力。
      综上所述,近代海军教育是整个晚清近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下,晚清海军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收到了较好的成效: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并且在洋务派的大力支持下,蓬勃发展,创办了多所学堂,利用洋员和学堂毕业生教授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向英、法、美、日、德等国派出留学生,培养出大量人才,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对近现代历史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是,囿于眼光的局限、体制的腐败、外国的欺凌等等,海军教育发展处处受到掣肘。由于封建制度的桎梏,学堂教育和留学教育都随着洋务派的人事更迭而浮沉。教育体系本身也存在一定问题,并没有形成完整而合理的“选拔——培育——任用——再教育”的人才培养任用模式,缺乏统筹意识,最终未能挽救腐朽垂危的清王朝。
      [责任编辑:赵兴宇]

    推荐访问:晚清 评析 海军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