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保险合同 > 正文

    上帝的真相法国 [浅析《幸福得如同上帝在法国》中的人道主义]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7 04:41:14 点击:

      摘 要: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反战文学在法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幸福得如同上帝在法国》就是其中的一部作品。书中讲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被德国占领期间,一个法国年轻人的冒险和感情经历。作者从人道主义出发,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描写战争,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真实历史的刻画,使读者地感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
      关键词:战争;普通人;人道主义
      作者简介:
      任倬群(1980-),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编辑,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硕士。
      龙歆韵(1981-),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编辑,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语言文学系硕士。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0-00-02
      人道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以要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恢复人作为人的地位与尊严为核心的哲学和文学运动。随着历史的发展,人道主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已经渗入不同的领域,概括说来,人道主义就是提倡关怀、爱护、尊重人;提倡人的尊严,重视人的幸福,追求人类的完善,要求建立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关系。
      《幸福得如同上帝在法国》是法国作家杜甘的一部风格独特的反法西斯小说。故事的主人公加尔米埃是一个心地善良的法国年轻人,但是在命运的驱使下,他身不由己地参与了这场战争,成为一名出色的情报员。在为盟军搜集情报的时候,他结识了一群德国水兵,并发现他们其实和自己一样善良。但是他终于还是亲自送出情报,使盟军得以击沉德国的潜艇,也断送了那些信任他的德国伙伴的姓名。他的良心为此深受谴责。最后,他接受一名德国水兵死前的嘱托,终身照顾水兵的女友和孩子,以弥补内心的不安和愧疚。
      与其他反法西斯小说相比,这部小说没有大量从正面描写战争,而是从人道主义出发,通过一个普通战士的命运,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人类厌恶战争,向往和平、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呼声。
      一、人民生活疾苦,战争给人道主义带来灾难
      人道主义在于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向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战争是人道主义的灾难。作者怀着人道主义情怀,对参加战争的人们,给予了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
      阿加特是一个生活在孤独和惶恐中的可怜姑娘,“她的父亲从战争开始就被俘虏到德国去了,她的母亲以此为借口,跟了一个由于时势使然而过早致富的小青年,把她独自丢给命运来摆布。她有一个相好,一有机会就揍她。”她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吃穿毫无保障,人权、利益更是无从谈起。面对饥寒交迫的窘境,她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肉体。但是她单纯善良,即便生活并不顺心,脸上也总是挂着微笑,并一直努力寻找幸福。她希望找到一个可靠的男人,找到一个可以使她疲惫身心得到休息的庇护所。她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逃离目前的生活,找一个真正爱她的男人平淡过完一生。但是她并未获得命运的垂青,反而被推入了另一个深渊。她结识了加尔米埃,她对他的地下活动一无所知,却受迷惑加入了他们的组织。直到他们被捕时,她依然无从知道原因。为此,在狱中,她被当成一个顽固不化的人,吃尽了苦头,最后甚至被德国人当成对付盟军的肉体屏障。
      作者希望通过她来表现普通人在战争中思想和生活状态,并以此来表现战争对人的残害。这个正处于人生中最美好季节的年轻人,她的青春、梦想,她对于未来的憧憬和期望,都被战争无情地埋葬了。如果在和平年代,阿加特也许会找到一个人让她托付终身,结婚生子,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她的命运被战争彻底改变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命运深表同情,进而以此表达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
      普通法国人固然是作者的着笔点,但是他同样给了德国水兵们相当的笔墨。那些德国水兵本性善良,兄弟之情浓重。他们远离祖国,只能通过彼此之间的关照来逃避危险。他们讨厌奴颜婢膝的主管,反而新人一开始并没有对他们表示好感的加尔米埃,并且愿意对他敞开心扉。他们向他谈论自己的家庭,给他看一些从不离身的黑白照片,“一些由于握得太紧而发黄的底片”。他们面对死亡没有丝毫恐惧,甘愿为祖国献出生命,但同时,他们又担心家人的安全。他们厌恶战争,唯一的愿望就是早日回到自己的祖国,他们并没有将法国人视为敌人,并且希望能与法国人和平相处,正如射击指挥官临走时对加尔米埃说的:“那一天如果到来的话,我们会在巴黎一家咖啡店的平台上一起喝啤酒,那是我们会‘幸福得如同上帝在法国’。”但是最终,他们葬身海底,他们年轻的生命被战争无情地埋葬在黑暗寒冷的大洋深处。他们也同样是战争的受害者。作者通过对德国士兵的描写,同样揭示出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践踏。
      二、用战士的无私奉献凸显战争中人道主义的缺失
      加尔米埃是一个平凡的年轻人,他出生于一个共产党人家庭。在他参加抵抗运动前,他的想法很简单,对革命毫无概念。当他父亲派他去进行地下斗争时,他的头脑一片混乱,“我没有感觉到自己变成了游击队员,准确地说,是个喜剧演员。”他不得不宣布死于脑膜炎,以便用全新的身份来投身抵抗运动。他很善良,以前陪父亲去打猎,他从不敢开枪,哪怕是打一只鸟。但是为了工作需要,他不得不去杀人。他的内心深感不安,只能拼命说服自己:“我只是一个奉地下部队命令行事的人,只管执行。”为了躲过纳粹分子的追捕,他在一个地下墓室里待了三天。那三天里,死神几乎与他同在,稍有意外,他就会像失去了空气的火苗那样熄灭。之后他开始像一个流浪者一样每天变换住所。这种动荡的生活使他无限怀念逝去的平静生活。
      当他被派到专门接待德国水兵的咖啡店搜集情报时,他发现那些德国小伙子其实和他一样淳朴善良。德国水兵对他掏心置腹,这使他的良心产生了隐约和模糊的不安,一种背叛了真诚的人的不安。但是最终加尔米埃亲自送出情报,断送了那些信任他的德国伙伴的性命。这次遭遇使他心力交瘁,内心极度煎熬,“我的胜利只是按照命令片区了信任的结果!我成了他们的刽子手!”
      当战争结束后,当他回到巴黎,他却什么都不是了,他被埋葬了,身份被取消了。20岁,本应是最美好的年华,本应在校园里无忧无虑地念书,但是加尔米埃却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法国的抵抗运动。在那段颠沛流离的日子里,陷阱四布,危机重重,好几次他都与死神擦肩而过。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他不得不去杀人,不得不背叛良心,忍受良心的谴责。然而当战争结束,他却连自己的合法身份都无法获得。加尔米埃只是千千万万参加抵抗运动的革命战士中的一个,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他们所共有的默默奉献的精神。奉献与失落的强烈对比,凸显了战争中人道主义的缺失。   三、对主人公精神层面的人道主义关怀
      描写战争是为了消灭战争。许多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都会停留在控诉敌人残暴、歌颂英雄主义的层面,但是,战争本身就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巨大灾难。如果沉浸在道德与价值的判断中,就无法将对战争的思考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也就无法真正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从人道主义角度审视战争。杜甘并没有将讴歌英雄主义作为自己的终极使命,而是透过现实的层面,对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进行了亲切关怀,并对他们进行价值的思考。
      加尔米埃的经历可称得上是一曲英雄主义赞歌,作者将他在战争中表现出的机智、勇敢、毫不畏惧刻画得入木三分。在小说中,作者一方面肯定了他所作的贡献,但另一方面,对于英雄的赞美并没有取代作者对主人公命运的同情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尤其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始终洋溢着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加尔米埃深爱着他的上司米拉,但是严酷的战争使米拉始终对他保持距离和冷漠。战争结束后,他整夜思念米拉,辗转难眠。但是迫于形势,他不得不和克洛狄娜结了婚,但他坚信米拉还活着,千方百计打听她的下落。对米拉的回忆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但是米拉消失了,阻止了他的幸福。当他好不容易找到米拉后,米拉却在不久之后离开了人世,他重新跌入以前的生活。
      作者并没有完全从一个英雄的角度刻画加尔米埃,综观加尔米埃的一生,其实是充满悲情色彩的。他被迫参加了抵抗运动,大好青春被战争埋葬,战争剥夺了他追求幸福的权利,以至于他后半生郁郁寡欢。尽管他所作的贡献是值得后人歌颂的,但战争给他带来的毁灭也是无情的。英雄的结局令人扼腕。作者客观冷静地描述了主人公的生活,描写的背后蕴含的是对他精神世界的人道关怀和对人道主义精神的追求。
      小结:
      作者在表现战争的残酷性和歌颂革命战士奉献精神的同时,也不乏沉重的反思:战争究竟给普通人带来了什么?正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并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也绝不会影响我们直面危险的勇气,相反,这种对生命的关怀更能激发我们的责任感,它会时时提醒我们警惕战争,远离战争。
      作者对战争有着清醒的认识,他通过描写战争来探索人类的命运和生存的意义。他超越了敌我界限,站在人类的高度,从“人”的角度出发,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美好。他把对手也当成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来描写,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20世纪法国文学史》. 张泽乾,周家树,车瑾山著. 青岛出版社. 2004
      [2]、《超越荒诞——法国20世纪文学史观》. 柳鸣九著. 文汇出版社. 2005
      [3]、《人道主义问题》. (美)戈伊科奇等编,杜丽燕等译. 东方出版社. 1997
      [4]、《人性的追求》. (美)弗洛姆著,王建康译.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9
      [5]、《幸福得如同上帝在法国》.(法)杜甘著,吴岳天译. 人民文学出版. 2003

    推荐访问:人道主义 浅析 上帝 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