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保险合同 > 正文

    什么东西只会点头 [不要只记得点头]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1 04:40:28 点击:

      十几年前,当我还是一名初中生时,在尝试读了几部金庸的作品后,我便喜欢到大街上的书摊或书店去“淘”几本他的最新作品。  这天,我从书摊上买回了几本他的最新作品,欣喜若狂地一页一页地翻看,但却越看越纳闷:“为什么武功超群的男主人公到处找人打架,与人一言不合便拔刀相向、大施拳脚呢?为什么小说里的年轻女子个个貌美如花?为什么我总感觉小说里的人物缺乏正常人应有的情感,就像一个个道具呢?这是金庸先生的作品吗?”我再翻回到封面,仔细一看,原来是“金庸新 著”,“新”与“金庸”两字紧紧相连,却和“著”隔了一段距离。原来,作者是金庸新,而不是金庸。
      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不仅能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文字,如课本、影视作品、报刊等,而且发达的互联网也为不同层次的写手提供了发表作品的便利途径。这导致了学生阅读的文字难免泥沙俱下,学生知识和阅历的不足,也让他们难以区别作品的好坏。因此,引导学生理性地对待文字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理应成为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使命。
      如入选初中语文课本多年的《斑羚飞渡》里,有这样一段文字:“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读到这里,我不禁产生了疑问:“什么东西使‘我’和所有的猎人、猎狗们看得‘目瞪口呆’呢?”接着读下去,我才发现原来他们看到的是:“……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悲壮的画面,一对对斑羚以牺牲老斑羚为代价来赢得整个种族的重生!如果说第一对斑羚的飞渡让这些“看客们”(鲁迅曾经在多篇作品里揭露国人这种缺乏生命温度的“看客心理”)目瞪口呆的话,那么从第二对斑羚的飞渡开始,他们最应该做的事情不是留在山崖上继续观看这场生死悲剧,而是赶紧离开现场。一对对斑羚腾空而去,完成了它们的飞渡壮举,可是谁来帮助那些逗留在不同山崖上的看客们完成他们精神上的飞渡呢?
      虽然课文中的故事是虚构的,可是斑羚们无私无畏、为了种族生存而毅然放弃自我的崇高精神仍然令人心生敬意。但作品是从具有强烈真实感的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写的,除了赞扬这个悲壮的斑羚种族外,我竟然找不到任何自我忏悔的笔墨。于是,我向学生说起了鲁迅的《风筝》。当鲁迅回忆起30年前阻止小兄弟放风筝的“精神虐杀”的那一幕时,已是中年的他仍然感到深深的自责与愧疚。通过这种对比,让我不禁感叹鲁迅崇高的思想境界。如果我们不去反省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一边歌颂人性的崇高,一边又放纵人性的丑陋,这样的文字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在2007年我县举行的初中语文教学说课大赛中,一篇课外散文《甜甜的泥土》被选做了参照作品。文章的大意是:小男孩王小亮受尽了后母与父亲的虐待,在8岁生日之际,他收到了疯癫的母亲送来的糖果。为了免遭是非,他把糖果埋在了路边的雪堆下。那天晚上,他梦见疯癫的妈妈露出了温柔的笑容。第二天,当小亮再去找他的糖果时,却发现由于气温在一夜之间回升,使得冰雪消融了,糖浆和雪水混在一起,渗入了大地。此文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们人间的至亲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十个后母九个狠,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更是把继父继母描写成视亲生子女为掌上明珠,却漠视甚至虐待继子女的固有形象。其实,在现实中,继父继母并不全像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那样。如2009年《读者·乡土人文版》第10期的一篇《乡下继父说家事》就能客观地反映这一问题。继父在立遗嘱,进行财产分割时处处照顾“我”,而在城里安营扎寨的“我”一直对他充满厌恶,不仅拒绝接他来城里住,甚至拒绝见他一面!尽管“我”的母亲很依恋他,尽管他没有在“我”幼年时代留下虐待的痕迹,但是“我”对继父仍然带有排斥心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很具有代表性,除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许多孩子潜意识里把自己的幸福摆在了父母的幸福之上,他们关注自己需要什么,却从来不会考虑父母需要什么。
      在2009年的一期语文报纸上,刊登了一篇题为《枕边的母爱》的学生作文。文章中写道,母亲日夜操劳,却依然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每天清晨,当我醒来时,总会看到枕头旁边放着母亲为“我”准备好的衣服。“我”穿着这些衣服渐渐长大,以至于在客居他家,清晨醒来没有看到母亲为我准备的衣服时,会产生阵阵失落感。文章写得细腻且真实,一个任劳任怨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然而,我却发现了此文在情感和价值观上的致命缺陷:已经是十几岁的孩子了,连穿什么衣服都还需要母亲操心,在自己寂寞的时候才会想起母亲,却从来不会关心母亲是不是寂寞,这样的孩子能成为我们民族和社会的未来吗?我多么希望,《枕边的母爱》的那位小作者能够在文中补充一句:“妈妈,我已经长大了,我不仅能够照顾好自己,我还能为您分忧啊!”
      语文具有熏陶和感染的作用,它往往能够通过作品的浸染,移人性情、净化心灵、提升人格。因此,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在坚持大量阅读与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不断地磨砺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练就一双慧眼,去寻找、去质疑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利村中学)

    推荐访问:点头 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