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保险合同 > 正文

    _抵制日货难撼日本经济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1 04:41:49 点击:

      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以回应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的“破冰之旅”,此次访问被外界誉为“融冰之旅”。温总理当时在日本国会发表了《为了友谊与合作》的演讲,明确提出“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并且还讲道:“中日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前景广阔。经过多年努力和积累,两国经济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中日经济合作是互利共赢的关系,两国经济的发展,对双方来说,都是机遇而不是威胁。”
      然而,嫌隙已深,好景难长,5年来,中日之间始终还是坚冰难融。尤其是今年的钓鱼岛争端,导致中日友邻关系降至深渊,并且与以往的摩擦期间“政冷经热”的状况不同的是,这一次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也陷入低谷。
      打击
      从钓鱼岛争端爆发开始,中国民间就弥漫着浓烈的“抵制日货”的氛围。虽然反日游行中“爱国青年”打砸日货的流氓行径已经受到舆论的广泛批判,但中国国内不分庙堂与江湖,呼吁“对日经济战”的声音仍然甚嚣尘上。目前官方尚未有打出“经济牌”的行动,不过民间的“经济制裁”似乎已经初显成效。
      11月中旬,日本经济财政大臣前原诚司表示,中日两国持续的领土争端在第四季度给日本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要比第三季度更加严重。日本政府在11月16日发布的报告中再度承认经济下滑加剧,这是其连续第四次下调经济评估。日本第三季度GDP环比下降0.9%,其中出口额负增长达5%。
      中国海关总署11月10日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从日本的进口额为139.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0.2%,连续3个月低于上年同期,减幅比9月份(减少9.6%)进一步扩大。
      中日经济关系的恶化,首当其冲的是日本汽车产业。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在抗议活动前,日本汽车公司8月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占有率约19%,低于7月的20%,9月份这个数字跌到15%左右——创下十年来最低。
      三菱汽车成为9月份抵制日货冲击最大的品牌,10月初发布的数字显示,9月份三菱品牌中国市场汽车销量下降62.9%。斯巴鲁汽车9月份销量为1857辆,同比减少64.5%;马自达也减少了34.6%,为13258辆。丰田汽车公司9月份在中国的新车销量不到原定目标的50%。
      鉴于此种情况,日本7家主要汽车企业将总计全年在华销售计划下调了71万辆,下调幅度最大的是丰田汽车(20万辆),日产下调17.5万辆,紧随其后。日产汽车首席运营官志贺俊之说:“销售恢复正常需要等待政治问题得到解决,因此看不到好转迹象。”
      电子产业也是日本的支柱性产业,其在华销售同样在“钓鱼岛事件”中受损严重。松下电器表示,受中日领土争端影响,在截至2013年3月的财年,预计电器部门的收入将下降约13亿美元。索尼称,受中国消费者抵制日货及中国整体经济放缓影响,预计公司将损失约3.7亿美元的收入。佳能预计,2012年中国市场的数码相机销量将较之前预期减少50万台。
      就中国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日本经济学家木下智夫说:如果日本品牌的在华销售在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领域减少三成、在面向企业的领域下降两成,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全年将被拉低0.35%。
      对华依赖没那么大
      中日双边贸易在领土争端中遭遇重大创伤,不过,很难确定“抵制日货”会对日本的支柱产业产生很多人期望的“灾难性影响”。
      以在华销售业绩遭受重创的丰田汽车为例,其10月份在华新车销量约为4.56万辆,同比减少44.1%,新车销量连续2个月大幅下滑,但让抵制日货的呼吁者来不及欣喜的是,丰田仍在11月5日上调了盈利预期,预计2012财年(2012年4月-2013年3月)的合并净利润(按美国会计标准)将为7800亿日元,环比增长2.8倍,超出此前预期200亿日元。
      丰田在华销量占其总销量约10%,由于其盈利要与当地合资伙伴分成,其在华获取的利润占其总利润的比例更小。除了北美、东南亚等地区的销量扩大,日本国内销量同样表现坚挺,成本削减举措也产生积极作用,这些因素抵消了丰田在华销售低迷的影响。
      “日本对华贸易依存度达20%,中国对日本只有9%,日本对中国依赖性更高”的说法曾被支持对日经济战的人士反复引述。但丰田的案例已经说明,这个判断需要重新评估。
      从1993到2003年,日本曾经连续11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但此后,欧盟、美国以及东盟先后超过日本,成为中国排名前三的贸易伙伴,而日本则退居第四位。与此同时,中国对日本的重要性却在逐步提升,2007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并保持至今。
      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初,中日双边贸易额为80多亿美元,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重高达24%,对日本贸易总额占比仅为3%。而到了2011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3449亿美元,占中国全年贸易总额的比重下降到9.4%,占日本贸易总额则大幅上升至20.6%。而且,在中日双边贸易中,日本还始终保持着顺差国的地位。
      但“20%”和“9%”这两个数字的悬殊比较并不能很快就得出“日本对中国依赖性更高”的结论,因为两国经济的贸易依存度相差巨大,换句换说,日本经济并不像中国这样严重依赖出口和外部市场。中国离不开美国和欧盟市场,但中国市场出现风吹草动,并不至于让日本同样难以承受。
      2011年中日贸易额只占日本GDP(6.53万亿美元)的5.28%,占中国GDP(7.49万亿美元)的4.6%,日本对华出口(1615亿美元)约占日本GDP的2.47%,中国对日出口(1834亿美元)占中国GDP的2.45%。可以看出,中日贸易对两国GDP的贡献度大致相同。
      假设双方停止贸易往来,对中国经济的打击绝不会比日本小,这是因为中日贸易结构差别甚大。日本对华出口中约70%为会直接影响中国制造业正常运营的机械和零部件,代替性很低;而中国对日出口仍主要为原料或生活类初级品,生活类初级品的替代性不言而喻,即使在原料进口方面,日本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可能也没有媒体宣传的那么大。   抛弃中国?
      中日两国贸易互补性很强,但是如果中日贸易骤然降温,中国势必无法独善其身。由于国际经济形势持续疲软,我国今年的外贸增长面临很大压力,今年1~9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2.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2%,距离全年10%的增长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经济中,日本是中国不可缺少的贸易伙伴。
      面对中国强烈的抵制情绪,日本政府和企业开始调整对华经济战略,积极找寻应对之方,逐步摆脱对华经济依赖。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日本企业正在将直接投资重心转移到中国以外的亚洲国家。日本对东盟投资在今年4~6月为3800亿日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四成,超过面向中国的投资。很多日本企业都希望抢占持续增长的东盟各国的内需市场。由于受中国工资上涨和中日关系趋冷的影响,“中国+1”战略有可能全面推进。所谓“中国+1”也就是寻求在中国之外更多的投资目的地,以此减少对华投资的依赖,从而分散日本企业的经营风险。
      2011年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已经增至1.5万亿日元,是上一年的2.4倍,已经连续两年超过对中国投资。2005年,日本对印度的投资不足3亿美元,到了2011年,直接投资额上涨到30多亿美元。而同期日本对中国的投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东盟和印度。
      根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将以海水淡化和电力供应等业务为对象,对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总额约为1.2万亿日元的投资,这是日本政府最新的一期巨额投资计划。
      日本高科技产业对于稀土资源不可或缺,这被认为是中国钳制日本经济的一大利器。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枝野幸男11月12日表示,日本正减少稀土供应对中国的依赖,预计从明年中期开始,约半数稀土供应将来自中国以外国家。16日,日本和印度就共同生产稀土并启动对日出口正式达成协议,日本将从印度进口相当于全年需求一成以上的稀土,以图摆脱对中国的过度依赖。
      中国民间对日本的抵抗气氛也引发了日本民间的民族情绪。日本散户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态度趋于冷淡,纷纷减少流入中国股票、债券和银行账户的投资流。另外,据日本媒体报道,钓鱼岛事件后,日本外务省“收到蜂拥而至的电话要求‘停止ODA’”。日本对华ODA,也就是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项目,包括对华日元低息贷款、无偿援助和技术合作等三项内容。从1979年至今,日本对华援助已超过400亿美元。
      徐淮根据FT中文网、日本经济新闻等综合编译

    推荐访问:抵制日货 日本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