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保险合同 > 正文

    [试论农民工个性与社会性的融合与排斥] 社会性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05 04:46:21 点击:

      【摘要】本研究从社会排斥和社会融合的角度,以农民工本身为基准,在相关社会政策的调整前提下来验证农民工问题改善的情况。通过这些研究可以看到,农民工群体基本上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排斥。总结起来,这当中有共同点:农民工的社会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
      【关键词】个性发展;社会主体性;社会融合;社会排斥;社会政策
      社会融合,说的是身边的人和我们接触的环境关系融洽,并且个人具有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用制度、法律等来制约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进而提升人们创造的物质以及精神文化的积累和发展。社会排斥理论(social exclusion theory)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欧洲新兴的社会理论。是指社会成员愿意参与社会活动但是被不可控制的因素阻止的事实。[1]社会的排斥研究一方面在于其理论的讨论,另一个方面就在于其反社会排斥理论的研究。综合起来,不外乎就是把相关的社会资源重新合理分配。
      此研究问题的提出分别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上给予我们阐述。在定量研究的实施中,主要在于得到客观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相关的实证支持;在定性研究的实施中,基于深层次探讨的角度,从本质上来把握相关问题,得到相关理论支持。这样,研究方向的针对性的提出就显得尤其不可或缺。同时我们还要做访谈研究,问卷研究,它们分别从个体的可信度和整体问卷调查方面来作用于相关问题的解决。尤其问卷研究,很适于复杂的问题,能很快了解不同人的意见和态度。当然为了使得研究具体详实,从理论上论证实施的可能性,本研究会以文献研究为主,辅助以实地调查等社会学研究。
      第一,国家对于社会政策的调整,改善了社会排斥问题,使其向积极方面转化。但是这种社会排斥的消除并不是无限制的,而且还有其不完整性:社会政策总体上说不仅是调整改善人们的物质需求,而且还需要满足人们的相关精神需求,对于农民工也是如此。如今社会排斥概念已经超越了贫穷问题研究。比如受到当地居民的排斥问题就没有多大的改变,但同时其他方面随着政策的深入有所改观。
      第二,随着社会排斥的逐步改善和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加强,农民工的亲社会行为逐步实现,这些都是在有关国家政策调整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目的是在改善国家政策的同时,使得农民工的积极性得以调动,社会性与个性的融合,在工作领域得到加强。但是,整个的农民工群体他们的社会融合还是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从总体上讲,本研究对它们的倾向划分可以分为两个:一是亲社会的行为倾向,它能够在社会融合这个基础上,使社会整合得以促进;二是反社会的行为倾向,指的是在社会排斥的条件下对社会的一种疏离或对抗的行为意愿。[2]以此为契机,可以在不同社会条件的作用下得到人们的行为的不同发展方向。而在本研究的实施中,如果说人们建立积极的社会融合可以用社会排斥的消除来影响甚至促进,那么可以这样说:社会融合的积极方面可以产生促进社会行为改善的倾向,排除不利的行为倾向。
      通过分析,相比于过去,现在的农民工,他们的社会融合程度有了较大地提升,但还是有待于提高:在农民工群体中,他们对于作为社会政策调整制定者及实施者的国家机关的地位的态度变化是必然的。本地政府在农民工群体中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融合,据调查,大多数农民工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最主要的来源是自己的工作单位。而其中又有60%的农民工认为自己对所工作的单位毫无归属感,还有80.5%的农民工在所属单位企业要是发展不下去的话会选择跳槽。[3]在少数农民工群体中,他们并没有得到国家政策改革的好处,所以他们对国家管理者和社会是有情绪的。但是从根本上说,社会政策的调整向纵深发展,维护广大农民工群体的切身利益还是必要的。
      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尤其还处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一方面,他们为中国社会实现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却是他们的权利还是受到社会制约。从整体角度来看,农民工群体是处在底层位置的,综合作用使他们这个阶层被孤立于正常社会结构之外,从而引起一系列问题:农民工自身因素的,社会因素的。社会排斥主要发生在社会生活和交往活动中,在这些方面进行社会政策的调整则是消除此种社会排斥的主要途径。 社会排斥理论支持社会政策的建立和调整,反社会排斥是个人和家庭能够保障有体面的生活条件,整合于劳动力市场、整合于社会的过程。[4]
      众所周知,受排斥程度与社会融合度成反比关系:受排斥的程度越低,他们的社会融合度就越高,社会行为更容易倾向缓和,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的行为倾向,相反则社会融合程度低,社会行为也更容易表现为反社会的行为倾向。社会交换理论就是基于此,不平等的交换,就会产生紧张与冲突。同时,社会冲突理论说明了紧张的社会结构,会有可能引起强烈的社会冲突。[5]因此要以高度的社会融合为基础,才能有利于社会和谐。
      近阶段,随着研究的进展,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民工的社会行为倾向发生显著变化,但由于其本身的有限性和残缺性,农民工群体所需具有的社会融合有待于提高,农民工的社会行为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排斥的影响,当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实际的社会行为时,种种社会问题就会出现。
      总之,农民工相关的社会政策的价值就在于使农民工的个性与社会性有效结合起来应用于工作当中,同时社会工作环境也会作用于他们本身。相关政策也会因此得以实施,由不系统的分散的行为调整为有总体规划和保障措施的行为,保证其原则、力度和方向的实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聪敏.农民工权利平等与社会融合[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74.
      [2]李树茁.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3.
      [3]方巍.社会排斥及其发展性对策[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8.
      [4]马良,孙宝瑞.融合还是排斥——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137.
      [5]刘成斌,吴新慧.留守与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选择[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97.
      【作者简介】
      孙柯(1985— ),男,河南商丘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江洋(1980— ),男,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推荐访问:社会性 农民工 排斥 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