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办公室工 > 正文

    信仰危机出现的原因【信仰泛滥?信仰危机?】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7 04:37:09 点击:

      美国通俗小说作家丹・布朗的小说在世界图书市场赫然刮起了“丹・布朗旋风”的同时,美、英、德、法等国家在很短的时间里先后出现了《破解(达・芬奇密码)》《破译(达・芬奇密码)》《(达・芬奇密码)解码》《(达・芬奇密码)之破译》《正说(达・芬奇密码)》和《达・芬奇骗局》等大量“解码”书籍文章,很多牧师和信徒也写信给丹・布朗,怒斥他摧毁了美国人的信仰。因宗教问题而引发争议的影片《达・芬奇密码》在马尼拉遭禁。与之相反,很多人却认为这恰恰是鼓励民众寻找宗教真谛的一个良机。
      丹・布朗的第一部小说《数字城堡》(Digital Fortress,1996)以美国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为背景,探究了公民隐私和国家安全之间的界限。为读者提出了一个信息时代人人为之惊恐的问题:谁来监控监控者?被人交口称赞的小说《天使与魔鬼》(Angels&Demons,2000)是一部描写科学与宗教之间的矛盾的惊悚小说。它让我们思考科学和宗教到底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还是让人类遭受痛苦的武器。第三部小说《骗局》(Deception Point,2002),反映了公民道德与政治、国家安全和机密技术之间的矛盾,为读者揭示了普通大众无法知晓的政治信仰斗争。而《达・芬奇密码》(Da Vinci Code,2003)彻底推翻了几乎统治欧洲人几个世纪的基督教传统,粉碎了他们的精神寄托,将人们从有信仰一下子推进了绝望的谷底,因为所有的信仰似乎都与事实和愿望相悖。从而尖锐地指出文明进步的现代人真正陷入灵魂深处的信仰危机以及现代人荒芜苍白的精神生态园。
      
      信仰追求的种种
      
      信仰是普遍的。丹・布朗向读者陈列出形形色色的人们种种信仰追求:有的人向耶稣祈祷,有的人去麦加朝圣,有的人进行亚原子层的粒子研究,而媒体总喜欢盯着丑闻不放。归根结底,我们都是在寻求真理,而真理似乎比我们自身更加伟大。人们似乎对什么都可以相信,唯独除了自己。信仰是如此泛滥,但结局却总让信奉者一次又一次陷入绝望的深渊。
      
      对死亡疼痛的信仰与失望
      
      《达・芬奇密码》中的白化病信徒,因为他始终认为他的宗教导师教给他的“肉体苦修仪式”是独具智慧和神圣不可违背的。数年来一直随时用上面钉有锋利的金属倒钩刺的皮带,和打着笨重大结的粗绳,刺扎、鞭笞自己的肉体,他认为“痛苦是一种成长的历程。”Pain is good,The prospect of death is strong motivation,(Brown,2003:13)疼痛是有好处的。逼近的死神会成为强大的动力。因为“肉体的痛苦可以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耶稣所受的苦难,身体的刺痛可以压制肉体的欲望,最主要的是,肉体的疼痛可以清除他灵魂中的罪恶。(同上)”他希望他的灵魂可以通过肉体因极度痛苦而获得净化的效果。
      因为自从他的出生,他的酒鬼父亲,常常因为他的母亲生了一个白化病人而暴打他们母子,直到有一天他的母亲被父亲打死,于是,无法遏制的内疚和愤怒使得他拿起菜刀将烂醉的父亲一刀一刀的砍死。从此,他就成了流浪者,偷盗者,杀人犯,罪犯直到他从地震中幸存被牧师救活。之后就成了信奉上帝的虔诚的基督徒。并且坚持用肉体苦修实现对上帝的忠诚。
      但是,事实上,这位虔诚的基督徒真正最彻底,最投入的潜心苦修,几乎每次都是在他听从教父的指派即将犯罪杀人前进行的。他企图用自己肉体上的痛苦来减轻灵魂上的罪恶感。
      当虔诚的信徒使用苦修带,结果差点儿感染致死;当致幻剂的致幻效果破灭,信徒几近绝望而自杀的时候;人们不禁会问难道“上帝的善行”非得包括要对自己的贞节起誓,征收赋税,和通过自我鞭挞,还有用苦修带来赎罪这类东西的支撑或者需要信徒作出巨大的牺牲才能行使吗?肉体的痛苦真的就可以拯救灵魂吗?
      
      对性的崇拜与挞伐
      
      古人相信,如果男人对圣洁的女性缺乏肉体上的感性认识,那么他们在精神上也必定是不完整的。因此,与女人在肉体上实现结合,也就成了使男人在精神上得以完善并最终获得真知了解神性的唯一方式(布朗,2003:191)。自伊希斯时代以来,性的仪式一直被世人认为是男人从尘世通向天堂的唯一途径。因为只有通过与女人进行肉体上的交流,男人才会在瞬间达到高潮,这往往会导致思维的短暂停滞,使大脑出现片刻的真空空白状态,此时他们就可以感知到上帝,从而获得一种神性(同上,193)。
      在两千多年前,古埃及的祭司和女祭司们会定期举行一种神秘的被叫做“神婚”的仪式,以此来赞美女性的生殖能力(2003,191)和性的神奇。而这种仪式是种精神上的行为,他跟色情毫无关系,使男人女人们借以感知上帝存在的行为。它不仅不是伤风败俗的做法,而是一种追求灵魂升华的仪式,一种极其神圣的仪式(2003,192)。
      然而,人类通过性的手段,直接与上帝交流,这对天主教的权利基础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为他把教会放置一边,破坏了他们自封的唯一可以与上帝对话的地位,因此处于一些很明显的原因,他们竭力抵毁性行为并将它重新视为令人厌恶的罪恶行为,而其他重要的宗教也采取了同样的手段(192)。
      因此,现代宗教却对性行为大加挞伐,认为是可耻行为,把性视为洪水猛兽。就连每年产生春季生殖力的神圣婚礼――巴比伦生殖宗教礼仪,即男女通过肉体上的结合实现心灵的融合,也被认为是羞耻之举,曾经把与女性进行性融合视为遵从上帝旨意的男性们,现在则担心这是性冲动魔鬼在作祟,而这些魔鬼的最好帮凶就是――女人。因为女人的乳房和子宫不仅能孕育生命,对男人总是有无尽的诱惑!
      《天使与魔鬼》中的杀人狂魔,自诩为索命天使的地狱判官黑煞星,也是在每次杀人之前或杀人之后,通过奸杀女人作为犒赏自己的最大奖励。因为在他的国度里,“女人就是男人的私有财产,是柔弱的玩物,可以像牲畜一样任意贩卖的奴隶。女人和杀戮,都像是毒品,每一次短暂的满是会唤起更大的无穷无尽的欲望。
      
      对女神的膜拜与鄙夷
      
      许多古代宗教都是建立在女神崇拜基础上的,女性作为生命的创造者被看得伟大而神奇。女性被认为对人类的文明开化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发挥了与男性同等重要的作用。
      《达・芬奇密码》比一般作品走得更远,它通过把男性基督还原为女神形象,彻底颠覆了基督的男权象征。那个让所有人趋之若鹜的圣杯,实际是女性的古代标记,代表着神圣的女性和女神。小说中一再强调,圣杯其实是一个隐喻,是抹大拉玛利亚的象征。作为容器的圣杯代表着女神的子宫。抹大拉玛利亚恰恰为凡人耶稣生育了后代。小说中的兰登说道:圣杯代表着失落的女神。关于骑士们寻找圣杯的传说实际上是关于寻找圣女的故事。那些宣称寻找圣杯的骑士是以此来掩盖真相,以免受到罗马教廷的迫害(丹・布朗著,朱振武译(1),2005:147)。
      丹・布朗在他的小说中还明确指出,五角星是有关自然崇拜的 符号,代表着万物中阴性的那一半,宗教史学家称为‘神圣女性’或‘神圣女神’。而且,五角星中线段的比率都符合黄金分割率,这使得它成了黄金分割的首要代表。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五角星总是被看作美丽和完美的象征,并与女神和神圣女性联系在一起(同上,61)。
      就连女性崇拜的达・芬奇的经典之作《蒙娜丽莎》画成左高右低,因为一直以来左边代表女性,右边代表男性,以此强调对女性的尊重。而《维特鲁威人》画中,裸体男人外面的那个圈,竟然也是女性保护符号,它代表着宇宙和女性。因为无论是宇宙还是女人,都孕育包容着男人。所以,也强调男女之间的和谐(29)。
      但是,对女神和女性的崇拜并没有走多远。基督教的哲学决定通过忽略女性的生理特征来覆灭女性的创造力量。把男性尊为创造者。原始基督教的篡改者是信奉异教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他把基督从人改造为神,删掉了耶稣和他的女人――抹大拉玛利亚的记录,并通过编造亚当夏娃的神话而彻底终结了女神信仰和崇拜。《创世纪》告诉世人,夏娃是用亚当的肋骨做成的,女人是男人的衍生物,而且是带领人类堕落的原罪人(147)。
      《创世纪》结束了对女神的崇拜。于是,神圣女性被说成是魔鬼和不圣洁,而且,对女神的崇拜对当时正在崛起的男性统治的罗马教廷也构成了严重威胁。从此,教廷欺压妇女,驱逐女神,烧死不信奉基督教的人,而且还禁止教徒崇拜圣女(同上)。
      女神时代结束了。女神所经历的受崇敬和遭迫害,还有小说中频频提及的女神复兴,实际上就是在抗议父权社会男性中心价值论的同时,寻找真实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地位的一种努力。男神还是女神,这也是一个问题。
      
      对宗教的痴迷与憎恨
      
      布朗在他的小说中描述宗教信徒的种种信仰崇拜,使我们在惊叹于宗教的力量强大的同时,对宗教的怀疑和否定来的也是那么的突然和真切!
      《达・芬奇密码》中的白化病人塞拉斯,因为亲手杀死了将母亲打死的酒鬼父亲,而沦落为流浪汉,杀人犯,继而又成了逃犯,在他生命最垂危的时候一个牧师救了他的性命,从此他认为“是上帝给了他庇护所,为他指出了生存的目的(2003:12)。”所以,只要是牧师让他做的事,他都认为是上帝的旨意,包括偷窃,杀人。
      《魔鬼与天使》中的那个一直以来被人们尊为天使的,“通身散发着某种传奇般的英雄气质,散发着迷人的另需风范和权威气派的教皇内侍(2000:145),”既是一个宗教的牺牲品又是一个宗教和科学结合的受益者。
      他绝对忠于上帝的母亲,在一次和儿子一起做弥撒时,一场恐怖的爆炸炸毁了礼拜堂,三十七人遇难,包括他虔诚的基督徒母亲。而他却成了这次爆炸中唯一的幸存者,后来报纸说这是一场奇迹,说是上帝救了他。而上帝派来救他的,不是一般的牧师,而是一名主教。从此,他就成了一个决定把一切都交给上帝的基督徒。
      当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以后,他彻底崩溃了。他一生都坚守的信仰竟然欺骗了他。原来,当他的父亲还是个牧师时爱上了一个年轻的修女,但是两个人都立下了保持笃深的宗教誓言,而且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打破与上帝建立的誓约。但是,随着两人的爱恋越来越深,尽管他们能够抵制肉体上的诱惑,却渴望拥有他们不曾想过的东西――上帝创造的奇迹――孩子。这种渴望变得越来越无法抵挡,但是上帝始终是最重要的。当他们的沮丧达到无法承受的时候,一个科学的奇迹,――两个人在不发生性关系的情况下,可以拥有一个孩子。于是,他的父母认为这是上帝的神谕,通过人工授精,既让他们坚守独身的誓言,也尝到了做父母的幸福。
      可是人们不禁要问,上帝让他的教徒忠于上帝,而且要一心向善。那么为什么会让虔诚的教徒死于非命,而且,还是自己最最虔诚的教皇内侍,为了获取教皇地位,竟然亲手杀死主教(尽管他还不知道他杀死的竟是他的亲生父亲),这算不算也是对自己信奉的宗教的一种讽刺!
      《天使与魔鬼》中那个“坐在电动轮椅宝座上的君王(550)”,欧核中心的总指挥,一个残疾的科学家,却对宗教有一种刻骨铭心的仇恨。他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科学的重要性和宗教的邪恶性――在他11岁的时候,高烧不退,生命处于极度的危险之中,法兰克福三位医术最高明的医生站在他的身边却无法施展治病救人的职责。因为他的父母都是虔诚的教徒,他们始终坚信上帝会救他们的孩子,现在孩子之所以这么痛苦,而且已经受到瘫痪的威胁,那是因为上帝在考验他们,他们根本不相信科学,甚至认为是科学妨碍了上帝的计划。就在他们在孩子的床边整整跪了两天之后,孩子的病情不仅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孩子已经神志模糊,在一位医生的自作主张的坚持下,给他注射了苏格兰的一种新药,孩子的烧退很快是了,然而却残疾了。但是他的父母始终认为孩子的高烧退了,是上帝制造的奇迹:残疾了,那是上帝对他的惩罚,因为他对上帝不够忠诚。从此,他对科学的力量坚信不移,对上帝充满怨恨,最后,他以生命为代价,给那个教会最高统帅打上了伪善的烙印,揭露了教皇内侍的虚伪嘴脸。
      宗教信仰到底是会让人向善向美还是会让人疯狂?它到底值得我们信奉,还是该彻底摒弃?宗教信仰,真是一个问题!
      
      对科学的否定与推崇
      
      宗教和科学,自古以来就好像一对孪生的矛盾体。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可调和的对立面。他们是一对死敌,水火不容。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人类为此也付出过沉重的代价。因为作为后生于宗教的科学而言,他要赢得人类的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确需要足够的力量。
      在《天使与魔鬼》中,被谋杀的欧核中心的物理学家,不仅是一位潜心于粒子物理学研究的物理学家,而且是一位神学院毕业的虔诚的牧师。他很爱上帝,他一生的梦想就是试图用神圣的宗教法则纠正科学的谬误。他潜心致力于粒子物理的研究,设计了一个实验,并且希望以此来解决历史上科学和宗教的最大分歧,他想证明,“宗教和科学在寻找真理的道路上休戚相关,殊途同归。(2000,328)”
      但是以教皇内侍为代表的宗教派却根本不领科学的情。他们认为“科学是没有灵魂的,是与人的心灵分离的,就像反物质这种靠人的智慧创造出来的奇迹对世人并不具有半点的道德指导作用,而这本身就是一种危机(597)。”人类道德的进步根本就没能跟上科学前进的步伐。人类以现有的觉悟根本驾驭不了它所拥有的武力。人们现在使用的武器无一例外的都是科学进步的结果(同上)。他之所以这么痛恨科学是因为“科学在实验室证明了上帝存在的那一天也就是人类不再需要信仰的那一天(同上)。”
      基督教的教皇虽然献身于宗教上帝,但是却深受科学的恩惠。他从科学那里得到了从上帝那里所得不到的东西――人工受精,让他在坚守独身誓言的同时,也尝到了做父亲的快乐。因此他总觉得自己欠了科学一笔债。
      有人想用神圣的宗教纠正科学的谬误(346/328)。认为是科学知识太年轻,还认不出宗教是它的朋友(330)。而有些人则终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以此来证明上帝并不具有无所不能的威力,也不会一直在天国注视着尘世,一旦我们违背了他的旨意就会把我们无情 地扔进地狱的火坑。
      
      结语
      
      丹・布朗采用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不确定的文本中心意义,逐一消解了人性与神性、善与恶、科学与宗教这些在传统价值体系中处于二元对立的中心概念。不管布朗写小说的原因与目的是什么,他的作品在结果上动摇了传统西方文化,给人重构文化的强烈印象,可以说他是用文学的手段、形象的语言重新建构了信仰文化。正如他在小说中所受“为我们灵魂服务的不在于信仰本身,而是它身上藏着的谜,以及令人惊叹的东西。信仰的美就在于它虚无缥缈的本质。它只是寄托了一种伟大的思想。是遥不可及的绚丽瑰宝,即使在今天这个喧嚣的世界,也能给我们带来某些有益的启迪(279)。”
      
      参考文献:
      [1]Dan Brown,Digital Fortress[M].London:The Random House Group Ltd,1996。
      [2]Dan Brown,Angels and Demons[M].New York:Pocket Star Books,2000。
      [3]Dan B rown,Oeception Point[H],London:The Random House Ltd,2002。
      [4]Dan Brown,The Da vinci Code[M].New York:Doubleday Press,2003。
      [5]慷慨:《(达・芬奇密码)现象》,载《中华读书报》2004年1月12日。
      [6]杨仁敬:美国后现代小说论[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7][美]丹・布朗:骗局[M].朱振武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8][美]丹・布朗著,朱振武,数字城堡・译者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9][美]丹・布朗,达・芬奇密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0]王松林,论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两大走向[J].外国文学研究,2004,(1):95。
      [11][美]丹・布朗,天使与魔鬼[M].朱振武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耿秀萍(1975- ),女,陕西省宝鸡,市人,宝鸡文理学院讲师。复旦大学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学与翻译。

    推荐访问:信仰 泛滥 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