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办公室工 > 正文

    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是什么歌_洼地里飞出凄美的歌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8 04:34:05 点击:

      关键词:赫塔・米勒 诺贝尔文学 艺术特点 修辞风格   摘 要: 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在众多热门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摘取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后备受瞩目。其叙事文体奇幻般的构想,独特的段落建构,复杂语言的运用策略,意象的扭曲式表达、心理状态的衍生式通感,使人叹为观止。本文试图从写作手法和修辞风格的角度分析和揭示赫塔・米勒的作品中诗歌的凝炼和散文的平实。
      
      一
      
      2009年10月,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在众多热门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翻开赫塔・米勒的20多部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仔细研读,其叙事文体奇幻般的构想,独特的段落建构,复杂语言的运用策略,意象的扭曲式表达、心理状态的衍生式通感,此外,“她更是拾起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以降的‘丑学’传统,将一种沉重的阴郁感发展成一种宏大精确的美学”,使人叹为观止。诺贝尔委员会对其作品这样评价:“她的作品将纪实文学与诗性文学融和在了散文中,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人类心灵归属感的匮乏。”
      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的跨文化身份,特殊的生活境地,造就了米勒写作主题的沉重。作为出生在罗马尼亚巴纳特的德裔少数民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巴纳特的斯瓦比亚人包括米勒的父亲跟随他们的种族加入了德国纳粹的国防军。在以后的岁月,斯瓦比亚人付出了可怕的代价。1945年好几万牺牲者,包括所有17至45岁的罗马尼亚籍德国人,被驱除出境到了乌克兰劳改营,米勒的母亲也在其中,她在劳改营工作了五年。1965年,德裔罗马尼亚人在奇奥赛斯库当政时被驱出境、没收财产和移居国外,他们的人数从1900年最多的250000人减少到现在的20000人。
      大学毕业后的米勒在一家机器工厂当翻译。由于拒绝充当秘密警察的线人,她被工厂解雇。1982年一部展现米勒在乡村长大的经历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悲惨遭遇的十四篇短篇小说集《洼地》问世,从中我们感受到了她的苦恼、绝望和探索。但《洼地》立即遭到了当局的审查和删减。在1984年,未删减版本在德国发行。当时受到读者追捧,许多读者一口气将这本书读完。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之后,米勒在罗马尼亚发表了小说《暴虐的探戈》。由于受到秘密警察的侵扰,米勒和她的丈夫离开罗马尼亚移居德国。
      移居德国的20多年,米勒早年的心灵创伤依然没有被抚平,她将从罗马尼亚带来的“包裹”打开,一件一件地抖擞出来,展现给世人。她的作品如《护照》(1989)、《镜中的魔鬼》(1991)、《那时狐狸就是猎人》(1992)、《绿李子土地》(1996)、《单腿旅行》(1998)、《约会》(1999)、《呼吸钟摆》(2009)等,都以集权统治和社会底层为表现对象。她是一个多产作家,以大约一年一部作品的速度,以无尽的惆怅,伴着淡淡的孤寂,创造出一幅独特的诗意画卷。
      
      二
      
      文体、文风是作者思想的形式表达,艺术特点及修辞风格又体现在作品中,让我们打开赫塔・米勒的小说,来品尝其中的滋味。
      梦幻是米勒写作手法的特色之一,这种手法被应用到了她的许多作品里,如《约会》、《地下的梦》等。《地下的梦》是“已故外婆的梦”,它以两条线索交叉,层次丰富,充满梦幻的气氛,让我们看到了地上的悲哀、忧伤和孤独。
      回忆也是米勒常用的写作手段。其英译本《绿李子树土地》中,女主人公不断回忆起自己在乡村度过的童年,往事与现实互相映衬,再现了令人窒息的社会气氛和肃杀的文化环境。《约会》中,女主人公在某天早晨被秘密警察请去喝茶。她上了电车,这一路上,对旧事的回忆纷至沓来,从小到大,竟有那么多的谎言和背叛。
      米勒的经历使得她的作品超越感性经历之上,成就了一类独特的带有超验色彩的纪实文学,如《绿李子土地》。《绿李子土地》原名是“Hertzier”,罗马尼亚翻译家Micheal Hofman给此释义为心兽。在文章里,心在肋骨里像被关在笼子里的不安分之物。小说以米勒的学生和工厂的翻译生活为基础背景,详细叙述了下面几个故事:米勒拒绝监视她的朋友,然而她的朋友最后却监视她;这个国家的人说以后不再养羊,不再种瓜,但他们粗糙的手可以生产“锡羊”、“木头瓜”。书中有一个片段叙述一个叫库尔特的知识分子被流放到一个远方的屠宰场。在那里他被他的同事拉下水,吸血成瘾,他们被叫做Pjela的超级人审讯。
      米勒既是小说家,也是诗人。她的作品中,细致入微的叙述在诗意中流淌。我们来看《洼地》中《地下的梦》的一段:“我捧着一束百合搁在胸前,看淡绿的蚜虫踌躇着爬过花朵。”就因为生的是女孩,无论外婆还是那女孩都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我凝视着那孩子,在她脸上枝枝杈杈写着所有那些依存于矮小屋檐下的生命的孤独,从孩子蓝蓝的血管一直流到脸上,她头顶跳动着一个女佣自杀时的孤独,太阳穴两边抽搐着我那半瘫的婶婶烤面包时的孤独,两颊掠过我耳聋的祖母缝缀纽扣时的孤独,唇边则闪烁着我怯弱的母亲不停地削土豆的孤独。”
      米勒驾驭语言的能力几乎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她对自然界的事物细微观察,并加以深入思考为之所用,入木三分。自然界的东西从飞禽走兽到土木石头在她的笔下都能成为人物、符号、象征,用来明喻、暗喻、转喻。她时而絮絮叨叨地东拉西扯,时而自由而又犀利地鞭挞。米勒的写作语言受到四种语言的影响:德语、罗马尼亚语和斯瓦比亚方言混合语,还有当时的政治语言。然而她小心避免扭曲了它本身优点的政治语言,而追求清白的、无罪的、单纯的、语言。她说:“罗马尼亚的比喻更加肉感,直截了当。那种直接的形象比我的母语德语更适合我。这是我想学罗马尼亚语的主要原因。我在罗马尼亚语方面非常敏感,但我的罗马尼亚语词汇不那么丰富。”词汇贫乏就很难表达自己。因此她用罗马尼亚语想象,用德语写作。
      米勒知道罗马尼亚语言的隐喻充满了动物的象征,她用罗马尼亚的寓言故事与她的母语融合,创造出野鸡这个奇特的动物。在《护照》中,她将这个不能飞的野鸡比作一个男人,暗示他逃跑的失败。
      在《约会》中,父亲梦到胸被整齐地切开,在他胸里甜美的妻子化作了桃树。米勒这种转换手法,诗一般的将感情和思想具体化,并被赋予了生气勃勃的生命。
      发现她的最好的朋友背叛她,叙述者解释:“时间静止了,特丽萨必须走,但她的脸可留下。因为我想它。她给我看她臂上的疤,那是他们切开取坚果留下的疤。我想把疤放在我手中,轻轻抚摸它……我想揪出我心中的爱,撕坏,扔到地板上,跺上几脚。我很快躺在它躺的地方,让它通过我的眼爬到我的头里。”女作家这时更注重语言的精练和细节的力度。句子简短,更富有强度和力度。而小说中那些精致的细节充满了冲击力、感染力和无限的意味。
      从《那时狐狸就是猎人》中可嗅出文字间冷峻、危机四伏的惊恐气息,文笔犀利,寓意深刻。“一只蚂蚁在运一只死苍蝇。蚂蚁看不见前面的路,扛着苍蝇转了个弯又往回爬。苍蝇要比蚂蚁大三倍。奥狄娜将胳膊肘朝里收了收,不想挡住苍蝇的去路。奥狄娜膝下的柏油路在阳光下烤得滚烫……蚂蚁的脑袋就像一只大头针的钉帽,太阳不能把它烧着,但可以让它中暑。”
      含蓄的表达也是米勒常用手法。下面这句话出自赫塔・米勒的短篇小说《一只苍蝇飞过半个森林》:“因为我能够自由地观察行人,所以我可以吃得饱。”自由观察行人与可以吃得饱,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因为今天天气太冷了,所以我必须再穿一条裤子。这是正常的逻辑关系。因为今天天气太冷了,所以我必须再脱一条裤子。这是乖戾的逻辑关系。因为今天天气太冷了,所以我必须再写一篇电影评论或者其他的什么东西。这就有点接近赫塔・米勒小说中的逻辑结构了。它不是正常的,不是乖戾的,它是与我们的现实有关的,与我们的心灵所受到的待遇有关的。正如《洼地》中的一段:“母亲依然站在长长的梯子上,她脚上的鞋底被踩平。母亲脚上的鞋底刚好在我的头上。她把我的脸碾平。母亲站在我的眼睛上,把眼睛往里踩。母亲把我的黑眼珠跺进白眼珠里。母亲脚上的鞋底上有着深紫色的斑点。”
      给米勒冠之以“语言大师”是绝不过分。她对所写语言精雕细凿。新上任的瑞典学院秘书彼得・恩隆德赞美道:“她的语言一流,她的语言出奇的精确”,据说她是查着字典写书,“我认为,在她的作品中有一股难以置信的力量,她拥有非常独特的写作风格。”“节奏感很关键”,米勒说,“你要能大声地把文字读出来,而且好听。这一切都在我写作过程中同时进行”。她觉得文字就像食物,语言也是可以吃的。人们把它吃到脑袋里而不是胃里。她在《呼吸钟摆》里,通过细致的感觉把劳动的过程、劳动所用的材料吃到脑袋里,然后这些东西就被拟人化了。这是受到她的《呼吸钟摆》的最初的合作者,也是这个作品主人公的原型奥斯卡・帕斯提奥(Oskar Pastior)的影响:他的长期的饥饿使他脑袋里只想着吃,什么都和吃的有关,所有气味都和吃的有关。有的闻起来像香草,有的像揣了馅儿的辣椒,有的像柠檬花、橙子或者烤香肠。他整天都在“吃”,他给劳动材料下定义,给食物下定义,这就是语言。书中“饥饿天使”就是这样产生的。
      
      三
      
      2009年夏季新出的长篇小说《呼吸钟摆》可算是赫塔・米勒作品的最高成就。这部作品讲述的是苏联纳粹俘虏劳改营里的故事。其中遭到流放的有当时17岁的罗马尼亚裔诗人奥斯卡・帕斯提奥(Oskar Pastior),奥斯卡・帕斯提奥与赫塔・米勒有相似的经历,他们决定用语言力量,一种根植于语言内部的力量,将一个没有爱,没有希望,没有信仰的极端孤独的世界表现出来。这是关于德裔罗马尼亚人的放逐历史。米勒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这种窒息的恐怖感在她的作品中表达了出来。文中没有出现“上帝”或者是“仇恨”这样的字眼。这种俘虏和关押的无意义日复一日地凝固和僵化成人们的一种麻木和视而不见。赫塔・米勒的作品将诗性融入对日常的细致入微的描述和刻画中,用拟人的手法描绘“虱子,黑夜中苍蝇的轰鸣,以及饥饿天使对每一个俘虏的守护。这是一个只有皮和骨头而没有血肉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恶魔给我们的晚餐送来的是杂草和土豆皮”。
      主题的沉闷在优美的文辞和意象里隐藏的幽默中得到缓解:“1945年1月,战争仍在进行。有些事已经发生在我身上了。一些被禁止的事。它奇怪、肮脏、无耻、美丽。它发生在后方远处、短草山脉之上,满是刻木的公园里。在回家路上,我来到公园中心,走进圆亭,在那儿,公共假期里会有管弦乐队演奏。我坐了一会儿。光线刺穿雕刻精美的木头。我能看见空洞的圆形、正方形和四边形里的恐惧――白色藤蔓的爪子将它们连接。这是我心理失常的样子,也是我母亲脸上恐惧的样子。在这亭子里,我对自己发誓:我永远不再回到这公园里来了。”
      “这是一部关于政治纪实文学的不可忽视的作品。”德国《时代周刊》中的文学评论开篇就给予了小说《呼吸钟摆》这样的评价。
      米勒创作的作品是对自我经历的描述,它们既不是回忆录或自传,也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再现,而是感觉的自我虚构。书评人唐学鹏指出,米勒文学所代表的“价值无从依存”、挥之不去的阴郁感以及不断滋长的“绝望美学”因诺贝尔文学奖而加冕。
      
      四
      
      有评论说米勒逃避心理学上的和社会的现实,但是“我们否认了文学作为政治传声筒的附属地位,却也明白,文艺在与现实相接的时刻不可能完全摆脱政治、权势话语的囿限”。也许诺贝尔文学奖看重人性权利,公正,人类的尊严和价值的主题。然而德国有这种跨文化跨体制写作背景的作家并不在少数,赫塔・米勒最终能够获奖,根本还在于她的艺术成就。
      
      作者简介:韩江红,徐州工程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Traveling on One Leg,Hydra Books/Northwestern Unive-
      rsity Press, 1998.
      [2] The Passport, Serpent"s Tail, 1989.
      [3] The Land of Green Plums, Metropolitan Books/Henry Holt & Company, New York, 1996.
      [4] The Appointment, Metropolitan Books/Picador, New York
      /London, 2001.
      [5] EverythingIPossessICarryWithMe,Granta/ Metropo-litan Books, 2009.
      [6] Lona Scott Fox Eyes Wide Open,Nation[J]. 2010:(06).省略

    推荐访问:飞出 洼地 的歌 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