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办公室工 >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概念内容及历史考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3 04:54:17 点击: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江泽民第一次提出了“政治发展道路”命题,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科学的新概念,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概念的形成。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实践的探索,经过了历史起点、探索形成和发展创新三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政治文明建设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关键词】中国特色;政治道路;历史考察
      【中图分类号】D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2)06—0014—0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概念、内容结构及对政治道路发展探索的历史考察,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概念的提出及形成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词之一是道路。何谓道路?道路是指达到某种目标任务的途径和模式,或事物发展变化的途径和方式;政治道路,是指达到实现政治领域某种发展目标的途径和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指从中国实际出发,顺应时代潮流,突出中国特色,达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统一,使政治发展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政治公权合理配置,公平实现全体人民各方利益的政治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概念的提出、发展和完善,经过了反复认识的探索过程。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延安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政权兴亡“周期率”时第一次讲到政治道路,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1]610这是中国政治道路的思想发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以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核心的上层建筑,开辟了中国社会的新纪元。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随着苏联模式弊端的显露,毛泽东及时提出了以苏为鉴,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指出:“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2]213毛泽东在这里用了“中国路线”的概念,其实质是在寻找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这个思想是明确的。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为理论主题,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十分关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政治发展问题,他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3]168还强调,我们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民主,“不能搬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能搞三权鼎立那一套。”[4]195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政治体制、领导体制、领导机构三大政治改革的任务和目标。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命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概念的确立指明了方向。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使我国政治建设上升到现代法制的高度。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提出“政治发展道路”的新概念,指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5]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走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2005年2月4日,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他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完整概念。2007年10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阐明了它的主要内容。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6]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确道路,它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确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部署,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性的认识,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确立,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发展,丰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容结构及特色
      依据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深刻论述,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核心是党的领导,目标任务是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国家。(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保障。(3)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高政治文明水平,推进政治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发展动力。(4)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重要的发展条件。(5)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科学内涵的逻辑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指导思想层面,要求以政治理论包括民主政治论、政治改革论、政治制度论、政治文明论、民主执政论、依法执政论、依法治国论、统一战线论、参政议政论、行政管理论、民主监督论等为指导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前进方向。二是制度保障层面,要求以“四大政治制度”为依托,从最高权力的人大制度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从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政党制度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四个方面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健康发展。三是政治实践层面,要求由政治理论转化为政治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政治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任务,在实践中又好又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高政治文明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概念中,最鲜明的特点是“中国特色”,在6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已突显出“中国特色”。其主要表现是:
      1.领导力量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和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和改革开放面临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始终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努力成为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坚持党的领导这一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发展才有希望。
      2.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意志的共同理想追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方向,以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形成共同团结奋斗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思想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3.本质核心的中国特色。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本质和核心,是与其他一切社会政治道路的本质区别所在。其中国特色就在于: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最终目标,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特色还在于: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依法治国、治党,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4.发展动力的中国特色。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动力所在,只有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才能有不竭动力和方向途径。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有效治理国家;扩大人民民主,保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有序扩大公民参与政治和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5.政治体制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集中表现为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和符合中国政党实际的政党体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其特点是能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邓小平指出:“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这种体制益处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牵扯。”[4]220还指出,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这是中国国情决定的。中国政党体制采取的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种体制的特色是:一方面,能实现广泛的民主参与、集中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智慧,促进执政党和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另一方面,又能实现集中统一,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又一重要形式。
      6.民主形式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民主形式的鲜明特色,集中表现为“两个结合”:第一,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结合,其结合点是“带动”。这就是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通过发展和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达到最终推进整个国家人民民主建设和政治文明发展的战略目标。这种民主的带动和结合是相互作用的,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精神带动。党内民主建设的精神转化为人民民主的精神;二是法制带动。人民民主建设的法制转化为党内民主的行动。如1979年修改《选举法》,人大代表由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8年后党的十三大第一次引入了党代会,实行差额推选程序。三是制度带动。要求以各种制度把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联系起来。如民主集中制,既是党内的组织原则,也是国家的一项具体制度。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制度把党内民主建设与人民民主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效推动着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第二,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我国坚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民主形式上采取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其中国特色集中表现在两个民主相结合基础上,突出了协商民主。凡是重大政策和重大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在各个方面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充分协商,求大同存小异,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这样有利于扩大社会各界的有序政治参与,拓宽利益表达渠道,展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这种协商民主具有广泛性、包容性和真实性,是创新的民主形式之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考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探索中发展,经过三个发展时期。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奠基准备时期(1949-1978年)。这个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酝酿准备时期。在这29年间,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为着力点,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民主政体的确立为标志,“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完全新的时代——人民民主时代”,[7]432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作了充分的奠基和准备。这个奠基和准备集中体现在五件大事上。
      第一件大事,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它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全会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8]809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总目标和基本途径。会议还指出,中国的民主革命是伟大的,但是胜利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巨。提醒全党同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因此,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必须加强。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第二件大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三个重要政治文件,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其中《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是一部建国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以及国家结构形式,论述了政党制度。“在整个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共同纲领》成为规范和衡量全国一切党派、团体、个人的行为活动的共同准则。”[9]16
      第三件大事,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从此开始。时隔近三年的1952年,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这是建国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第四件大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实现了从专制独裁政治到人民民主政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转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和正式实行,是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伟大创造,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确定了一种新型政权组织形式和总的民主程序,更重要的是确立了同我国的国体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根本保证。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全国人民指明了一条通往包括政治道路在内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个良好开端。
      第五件大事,1966年5月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历史上,这场“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留下了极其沉痛的教训,为我们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提供了历史借鉴。
      “文化大革命”对我们党、国家和民族造成的危害是全面而严重的。在政治思想上,由于“左”倾错误理论的影响,造成人们思想的极大混乱,社会风气、道德水准下降,极左思潮、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个人崇拜及各种错误思想泛滥。在政治生活上,党的组织和政权机关受到空前浩劫和损失,长期陷于瘫痪状态;大鸣、大放、大字报的大民主横行,破坏了民主集中制,阶级斗争为纲统揽一切,玷污了人民民主专政,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在党的建设上,在“踢开党委闹革命”的口号引导下,党的机关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普遍受到激烈冲击,搞乱了党的指导思想,败坏了党的作风,破坏了党的纪律,降低了党的威信和凝聚力。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探索中断。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探索形成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方面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作为实践模式,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作为思想模式,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是一个统一体。其形成过程始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80、90年代,以党的十六大为形成确立的标志。在这个探索过程中,经过了三个阶段。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探索形成的历史起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形成的历史起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从根本上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纠正了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起点。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第一次把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之一明确提了出来。决议对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深远的影响。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的改革问题。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从此,中国的社会主义就定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二大在强调“两大文明”建设要靠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支撑的同时,还强调了社会主义民主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密切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制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探索。这个重要的探索实践,集中体现在党的三次重要会议上。一是党的十三大。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建设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作为改革的长远目标,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探索进程。二是党的十四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提出了“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同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相适应,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新任务。三是党的十五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政治纲领,第一次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政治任务。这一任务要求,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这些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2002年5月,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党校一次讲话中第一次提出“政治发展道路”的科学命题,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论述了这条道路的核心内容、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等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首先,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其次,把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其三,第一次揭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内容。这个“三者统一”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和确立。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发展创新时期(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要战略思想,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新理论和重大战略决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发展上开辟了新的境界。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民主政治发展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举措,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主要的理论创新有如下几个方面。
      (1)政治发展道路命题的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科学命题。这一命题的表述是完整的、系统的,它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有机统一体。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又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政治发展道路基本内容的创新。党的十七大丰富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其表现:一是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新论断,丰富和创新了邓小平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二是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新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三是提出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新概括。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四是阐明了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
      (3)政治发展道路动力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动力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十七大作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新部署。基本要求是在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下,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的,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保证。
      (4)政治发展道路制度框架的创新。党的十七大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框架和制度基础。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发展了这一制度框架的思想,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概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新命题。在这个制度体系中突出了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机制的具体制度,尤其是突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
      (5)政治发展道路战略举措的创新。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战略任务和战略举措全面系统地进行了阐述。归纳起来是: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6)政治发展道路领导力量建设的创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领导力量,党的建设就是关键的关键。为此,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对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其创新思想集中反映在“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上。其创新点是:第一,首次提出“一条主线”和“一个要求”。即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必须把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作为基本要求。第二,首次系统完整提出“五大建设”的重点。即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三,首次提出了32个字的党建新目标。这就是“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0]48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06-01
      [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8]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1921-1949)下册[M]北京:中国党史出版社,2011
      [9]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1949-1978)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10]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张海波]
      Conceptual Contents and Historical Survey of the Path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unde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OU Yuanchang
      (Zhengzhou Huaxin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1100)
      Abstract: The path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unde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Jiang Zemin raised the expression “path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for the first time in 2002 while the 17th Party Congress for the first time introduced the new scientific concept of “path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unde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se hallmark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path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unde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by our Party for the path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unde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including historical initiation, explorational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al innovation. The path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unde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established with rich contents and distinct features. It is a hallmark that indicates that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t democracy reaches a new stage and the building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rises to a new realm.
      Key word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olitical path; conceptual contents; historical survey

    推荐访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道路 考察 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