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办公室工 > 正文

    [说不尽的纳兰性德] 奇葩说引用纳兰性德的词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2 04:56:11 点击:

      近年来,读纳兰词、研究纳兰成为一种时尚,海内外尤其是知识界出现了许多“纳迷会”和“纳兰吧”,流传着“看王家卫电影,读张爱玲小说,吟纳兰性德词”之说。近日,文风甚盛的北京市海淀区举办了纳兰性德学术研讨会。
      纳兰性德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诗词不仅在清代文学史中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近代学者王国维更誉其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但是,对于纳兰性德的研究,在文革后期才逐渐兴起。尤其是在近几年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学者被纳兰性德其人其作所吸引,研究成果愈渐丰厚。由于纳兰性德长期生活在海淀,死后葬于海淀,因此,在海内外研究纳兰性德的热潮中,海淀区文联、北京诗词学会、香山诗社,以及位于海淀区的《中关村》杂志联合起来,共同努力为纳兰性德研究搭建平台。两年来,向海内外社会各界征集论文,并聘请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梁冬、雍文华,副会长宣奉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易民,北京诗词学会顾问赵慧文等五人组成评委会,对论文进行评选,最后评出一等奖两名,二等奖四名,三等奖八名。海淀区文联编撰出版了《说不尽的纳兰性德》和《纳兰性德传说》两本书,还策划拍摄了《纳兰性德与海淀》电视专题片,分为上下集在凤凰卫视播出。
      2012年11月6日,在海淀文联、北京诗词学会、香山诗社的共同组织下,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启刚、海淀区副区长徐永全、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康奉、宣奉华、张桂兴、香港诗词学会副会长胡东光、蒙古国诗词学会会长森·哈达等来自海内外的9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纳兰性德研讨会,就纳兰性德的价值和地位,保护纳兰性德故居遗址,以及作品在当下时代的新解读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参观了上庄纳兰性德家祠、家庙和墓地。
      纳兰性德的前世今生
      卫汉青(海淀区文联主席、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先介绍一下纳兰性德的基本情况。
      历代文学,大家都说唐宋诗词,至于清代词人,能够名世的,纳兰性德当为翘楚,其词风,大有南唐后主李煜之风,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公元1655年1月19日)出生,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相国”明珠,纳兰性德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他又把熟读经诗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的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志趣爱好。
      纳兰性德22岁时,参加进士考试,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破格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和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在他的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9首,编辑一处合为《纳兰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高度评价,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谁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31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之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由于纳兰性德多才多艺,出身豪门,却生性淡泊,专好结交布衣文人,更忠于爱情,深得时人和后人喜爱。近年来,读纳兰、研究纳兰成为一种时尚,海内外尤其是知识界中,出现了许多“纳迷会”和“纳兰吧”,不少纳米(纳迷)还特地到海淀上庄纳兰墓凭吊,并流传着“看王家卫电影,读张爱玲小说,吟纳兰性德词”之说,足见读者对纳兰词的热爱和一种审美意向的追求。
      纳兰性德与桑榆墅
      张宝章(海淀区政协原主席、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
      纳兰性德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他的父亲明珠和二弟揆叙都是康熙年间显赫的政治人物,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纳兰家族与海淀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他们居住生活在海淀,工作在海淀,死后埋葬于海淀。纳兰家族在海淀有多处居住的宅院:皂甲屯祖茔的“丙舍”明珠花园、玉泉山下的渌水亭别墅,双榆树村的桑榆墅;在性德去世后,又修建了位于海淀镇的自怡园,明珠次子揆方在水磨村的宅园。
      纳兰家的祖茔在京城西北郊的皂甲屯。明珠上坟经常穿过海淀这一带,他对这里的地理环境很熟悉。明珠不仅在玉泉山下修建了渌水亭别墅,在性德结婚前后,还在海淀镇南边的双榆树村修建了一座别墅——桑榆墅,交予性德夫妇居住。
      纳兰性德与夫人卢氏住在桑榆墅,度过几年幸福的婚后生活。卢氏是在康熙十三年17岁时与纳兰性德结婚,性德当时19岁,年轻的夫妻感情非常之好,可惜好景不长,两人仅生活了3年卢氏便去世了。
      纳兰性德将亡妻暂厝于双榆树村南五六里地的双林寺中,并到寺内宿夜守灵。他呆坐在亡妇身旁,孤寂悲凉,心如死灰,除去蓄发之外,自己就是一介十足的僧人了。他在昏暗的夜色里,吟咏自己的心声《望江南·夜宿双林禅院有感》:“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一年中,性德写了许多凄美感人的悼亡诗。
      一年以后,性德又走出桑榆墅南行,在周年忌日去双林寺参谒自己的亡妻。在凄迷的经声佛火中又吟成一阕《望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挑灯坐,坐久忆年时。薄雾笼花娇欲泣,夜深微月下杨枝。催道太眠迟。憔悴去,此恨有谁知。天上人间俱怅望,经声佛火两凄迷。未梦已先疑。”   性德曾经说过:“知我者,梁汾耳。” 梁汾(顾贞观)是一位汉族布衣文人。他们彼此诗词唱和,书信往来频繁,而双榆树的桑榆墅就是他们会面交往、饮酒赋诗的地方。
      康熙二十四年春,在性德病逝之前,他还与梁汾来到桑榆墅,写下了他关于这座别墅的最后两首七绝《偕梁汾过西郊别墅》:“迟日三眠伴夕阳,一湾流水梦魂凉。制成天海风涛曲,弹向东风忽断肠。小艇壶觞晚更携,醉眠斜照柳梢西。诗城域问寻巢燕,何处雕梁有旧泥。”
      这次会面不久,纳兰性德就病逝了。
      在桑榆墅村还有一座纳兰家茔。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是50多户人家的小村,中国人民大学在海淀镇南面选址建校,把双榆树村全部拆迁,村址在现在中国人民大学南墙以外,就是原双榆树村南曾经有一座纳兰家茔。这里曾经埋葬过明珠夫人觉罗氏、性德长子福哥及其后人。觉罗氏所以葬于双榆树,而未能葬于祖茔,是因为明珠还健在,她只能别葬。明珠去世后,觉罗氏即移葬皂甲屯祖茔正位。
      如今别墅已经消失了,紫竹院东南部的双林寺渺无踪影。我最近到紫竹公园,园长告诉我们,正在准备复建这个砖塔,砖塔建成后,就又多了一处让人们缅怀和凭吊纳兰性德的地方。
      确定纳兰性德的地位
      森·哈达(蒙古国国立大学教授、蒙古国诗词学会会长):
      纳兰性德在我看来是三百年来最伟大的词人,许多人被他的词的魅力和艺术风格感染着。
      纳兰性德誉为清代第一词人和第一文人是当之无愧的。从纳兰性德的词中,可以看到关于他的爱情故事,这些凄美的故事对后世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其中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影响巨大,很多人认为纳兰性德就是贾宝玉的原型,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
      而说起诗歌精神,我强调纳兰文本,纳兰文本才是最有文学价值。如果抛开文本,对纳兰性德的身世很有兴趣,恰恰失去了文学的味道。纳兰文本更应该是所有研究者最关注的,如果不深入文本,就很难在学术上有突破。任何的生平不能与文本相比较,纳兰词真情流露毫无粉饰,像玉一样是天然的。有人说,入关以后,他就是独特的,没有引前人的典故。很多专家也发现,他的作品带有华贵的悲凄,有一种忧郁的美,这都来自于爱情。他对死去的爱妻,用诗的语言,将他心中的爱以及美的意境,发挥到极致。
      我希望权威的专家学者们,尤其是文学史的编撰者们,能够单独立章,给予详尽的论述,从真正意义上定位纳兰性德、纳兰性德词和文学价值地位,将一代大词人纳兰性德客观公正地写入文学史上。
      纳兰词是清朝
      实行融满入汉政策的标志
      胡小伟(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著名红学家):
      我1999年写过一篇文章《从纳兰词到红楼梦》,文章介绍的是《红楼梦》与纳兰性德的联系。我认为红楼梦就是以纳兰性德家族为对象描写的,甚至贾宝玉就是纳兰性德本人。但《从纳兰词到红楼梦》所说的不是红学问题,这背后更深刻的问题是民族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几次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例子,比如说五胡乱华。后来,满族入关,而他们在入关之后大量吸收和学习汉族文化。从纳兰性德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在诗词上,那种真情实感是南宋以来诗词里面所没有的。因为北宋的诗词不像诗那么死板,又不断出现新的词牌,将好多新的内容写入诗词。所以,研究纳兰词便可以得知清代的文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这段文学史充分表现了满汉的融合程度。
      在清朝,康熙帝选择了融满入汉的文化政策,并选择两个亲信负责这方面的工作,他们就是纳兰性德和曹寅。因为纳兰性德和曹寅非常熟悉,所以我们经过研究,觉得这就是《红楼梦》出现的一个深厚的背景。
      我们还面临着一个问题,因为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理论的民族政策,现在我们面临着民族文化的问题。因为很多少数民族在渐渐消失,我们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在慢慢找回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当然,对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就是一种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王国维说纳兰性德的诗词,情真意挚突破了格律和很繁琐的东西,表现出真诚。纳兰性德的文学艺术成就,对后来的文人以及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影响。比如《红楼梦》,它突破了中国原来小说套语,用的语言非常接近口语,远远超过《三国演义》和《西游记》。
      仔细分析纳兰性德的经历和文学作品,我发现纳兰词就是当时满族决定融满入汉政策的标志,这个标志甚至是比康熙御旨更形象。
      纳兰性德
      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代表
      赵大年(北京作协副主席、著名满族作家):
      纳兰性德在满汉民族文化融合方面是一个代表。满族入关之前,就开始学习汉族文化,从努尔哈赤开始,在明朝派了许多汉族老师,学的就是四书五经。满族进关后由初期的二十多万人,发展到了六十多万人,少数民族要想统治偌大中国,就必须学习汉族文化,而且必须依靠汉族。
      去年,北京市提出“北京精神”,其中有“包容”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如果没有包容,中国多民族的文化就将难以融合。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而我们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研究纳兰性德,就体现出了更深的意义。
      伤情凄美纳兰词
      胡东光(香港诗词学会副会长):
      中国的诗人和词人历史上非常多,各有千秋。我年轻的时候,最喜欢的是李白的诗,喜欢辛弃疾的词,喜欢他们的气和才。后来就喜欢杜甫的诗和苏东坡的词。而对纳兰词的欣赏则是在后期。我的父亲在文化大革命中去世了,我则上山下乡,后来,我的爱人因车祸也去世了。几十年间,我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从那以后,我就特别喜欢纳兰词。我觉得情和诗的这种美最迷人。
      读完纳兰词,从诗词艺术美学特质来看,我认为最突出的是八个方面:
      第一,一切情语都是景语,所以说是自然之舌。
      第二,自然的景象,凄美的意境。在《易经》开始,要有一个“象”,然后有一个“理”,然后才说到“术”。象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画像诗,诗像画,诗中有画。纳兰性德的诗写起来很美,画面栩栩如生,这是他的一绝。纳兰看透了红尘和人生悲剧。在他眼中,不管是什么样的景都是悲情,实际上在用景说自己的心。   特质之三是赤子之心,词人之词。中国的诗经都是这样的,但是到了六朝以后,重视形式,离开真实情感,唐朝又批判,重新恢复真情,但是也继承了形式的追求。到了南宋以后,追求形式的东西,跟真实的感情离得比较远。清初,很多人的诗,包括现在的诗词学会应该引导大家,多写现实。如果创作出一首诗歌,不是你自己心里想的,不是你自己的感情,不是你要哭、要笑、要叫、要跳的,有什么意义?你自己都不能激动,别人怎么能激动呢?
      纳兰性德是对汉人文化中间的缺点最不屑一顾的,然而他却是对汉人文化精髓继承得最好的满族的诗人。
      纳兰贵在一个真
      李远山(中华诗词研究院院长):
      我们向纳兰性德学习什么呢?
      纳兰性德的一生是悲悲切切的,字字血,声声泪。我最初接触纳兰词是在私塾里面学的,他是汉文化和满文化的代表,无论是政治还是情感都在里面。我们首先学习他是真的,敢于流露真情。他是一个真人,这里也体现出他的气度。他的作品情深字浅意远。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创作态度,学习他勇于做一个真人。
      保护好纳兰的遗迹
      辛果(上庄镇政府副镇长):
      纳兰性德的家庙在海淀区上庄镇皂甲屯村,在那儿有花园,有他们家的祖坟,也有他们家的家庙。因此,上庄镇党委、镇政府对纳兰性德家族相关的史料进行了发掘整理。2001年,上庄镇就修建了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此外,还加强纳兰史迹的保护,如纳兰家族修建的东岳庙、关帝庙和龙王圣母庙,开展以纳兰文化为主题的诗词吟诵,书画笔会的活动,并拟建设纳兰文化园。通过这样的活动,扩大对纳兰文化的宣传和影响力。
      当然,在保护与建设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第一,现存的史迹破坏较严重。在文革期间,纳兰明珠花园和祖坟基本上被毁灭性破坏了,目前基本上看不到遗迹,在地下还有保存,但是现在还没有做挖掘的工作。第二,现存的资源比较分散,纳兰性德的史迹陈列馆等资源因为权属问题,并不是由镇里完全掌控,像家庙是解放军261医院,纳兰性德的史迹陈列馆由私人企业承办。海淀区委区政府大力推动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的建设,我个人理解,纳兰文化也应该是三山五园文化的组成部分。相信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们的工作今后一定会取得更多的成效。
      海淀区是纳兰艺术的窗口
      徐永全(海淀区副区长):
      经过精心的准备,纳兰性德学术研讨会终于成功地举办了。这一年多来,海淀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非常重视这项工作,筹备过程当中多次实地调研、考察,并提出了一些要求。市文联和北京市诗词学会以及相关的大学、科研机构的领导、专家学者都给予了最充分的支持和帮助,今天受隋振江书记和孙文锴区长的委托参加此次活动,在此我代表海淀区委区政府对大家对于海淀区文化工作的关注表示感谢。
      与一些千年的古镇相比,海淀的历史并不是很悠久,但海淀的魅力和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是滋养了无数著名历史文化名人和独特的皇家园林艺术,像曹雪芹、纳兰性德就是众多闪耀星空著名文化人物。由于种种原因,纳兰性德文学思想和艺术光芒被长期的雾霾所笼罩,但是最终铅华褪尽光耀世人。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夕,关于纳兰性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香港、台湾地区和海外。随着东风渐进,内地关于纳兰性德的研究勃然兴起,相继出版许多学术专著,网上有纳兰吧,纳兰词也进入高中选修课堂,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里中南大学教授也主讲纳兰心得,可见国内学术界对纳兰和诗词的关注和研究也是与日俱增的。这充分说明纳兰词内在的艺术价值审美思想,符合当今人民对艺术需求的价值取向。
      我们这次研讨会重要的成果之一是出版了论文集《说不尽的纳兰性德》和《纳兰性德传说》这两本书。这些文章是在全国各地及海内外众多来稿当中精选出来的作品,作者年龄最大的87岁,最小的才20多岁,有专家学者、大学教授,也有普通的干部、工人和学生,这足见纳兰词的影响之深远,受众之广泛。
      纳兰性德及其父纳兰明珠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居住在海淀,去世后也葬于海淀。而今,这些文物在文革时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前些年区委区政府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相关的修缮计划正在制定当中,相信在不久的时间里,他们会成为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喜欢、热爱纳兰性德及纳兰词的人们纪念和观瞻纳兰的圣地,成为交流纳兰学术思想重要的平台。
      我们这次研讨会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如何深化对纳兰词的研究,扩大纳兰及纳兰词的影响力。在此也恳请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我们把研讨的成果转化为文化建设成果,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成为广大群众共享的文化。
      纳兰性德研究很有意义
      张桂兴(北京诗词学会会长):
      专家学者对纳兰词发表了很好、很深刻的意见和独到的见解,对纳兰诗词的传播和深入的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底蕴很深,出现了许多历史中著名的人物。这次在海淀区委区政府和海淀文联的操持下,纳兰性德学术研讨会召开了。理论研讨,对诗词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北京诗词学会也正在努力通过学术研讨会的形式让诗歌在当代散发出其魅力,也为普及诗歌奠定基础。我们通过理论研究可以进一步继承、学习和发展这些历史名人的文学造诣,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也具有很深的影响。现在全国有百万诗词创作队伍,如何提高和出精品,就是要加深研究传统诗词的精华。
      纳兰性德与海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也对海淀有着深厚的感情。我自从16岁来到北京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海淀,我对海淀的一草一木都有很深的感情,更别说在海淀这片热土上诞生的伟大文人。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海淀区委区政府把传统诗词文化列上了日程,加大力度促进其发展,希望北京诗词学会能作为诗歌的带头者,加强合作,加大各方面的理论家、学者之间的联系,共同促进诗词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让更多的人了解纳兰性德
      陈启刚(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纳兰性德家祠家庙是我到任市文联以后第一个调研的地方。我为什么要去呢?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个人的情感和爱好在里面,我是非常喜欢纳兰性德诗词的。   纳兰性德家住在海淀,是海淀人,但他的影响早已超出了海淀,他属于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历史上对纳兰性德的研究和重视有一个过程,在早些年的时候,许多人对纳兰性德的定位并不准确,认为他的诗词很悲凉,在文革时期被认为是“小资情调”。在日后人们的思想和视野不断开阔明朗,对纳兰性德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对纳兰性德在文学史以及整个历史中的贡献和地位给予公正的评判是十分必要的。
      说起纳兰性德,就不得不谈起他曾生活、居住过的上庄镇。但是如今的上庄镇,纳兰性德所居住过的建筑,我不敢称其为“遗址”,因为这些建筑已经破坏得极其严重。如果把纳兰性德家庙和居住的地方保护好,研究纳兰性德就有了根基。
      纳兰性德对抵御外敌有贡献
      康奉(中国诗词学会顾问、《纳兰成德集》主编):
      我十几岁就拜读纳兰性德诗词,最近二十年,又重新看纳兰的书。我是中国老教授协会的成员,1993年老教授协会考虑到1995年是纳兰诞生340周年,为了纪念他,委托我们爱好纳兰,并对古籍整理有兴趣人,编一部新的纳兰集子。这部集子不光是纳兰词,还把纳兰读书笔迹、渌水亭杂识等内容汇编在一起。这部书原计划于1995年出版,但由于资金问题,直到2007年书才真正问世。但是,在这12年中,我们修改、补充了若干次,添加和修改了好多新的观点。 纳兰文武全才,不光能写出好诗词,作为武将,他对抵抗外敌有很大功劳。中俄第一次雅克萨之战的前两年,康熙皇帝派他带侦查小分队到附近侦查,他以打鹿为名在黑龙江两岸侦查了半年。然后康熙皇帝根据包括纳兰性德在内的几支侦察队所汇报的情况而下令做准备,包括吉林造船厂造船,雅克萨之战是水陆军配合的,陆军是从沿岸过去打,水军从黑龙江打的,等等。
      所以,我认为研究纳兰性德不能光从民族团结和纳兰文学成就等文学方面进行研究,纳兰性德在抵御外敌等军事事件中的贡献也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为纳兰流过两次泪
      常法宽(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我今天88岁,我教了近60年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我曾经为纳兰流过两次眼泪,第一次流泪是我在文革以前给学生上课,那时讲到《金缕曲》,看到他悼亡卢氏的词曾经流过眼泪。第二次我已经是80多岁的年龄,在海淀区文联、香山诗社授意之下,编一本《纳兰性德词图意传》,由于材料太少,因此就要反复地读纳兰性德作品,读到《金缕曲》时又曾经流下眼泪。
      纳兰的一生是一个悲剧。关于悲剧,恩格斯有定义,矛盾、追求当不能够一致的时候,就发生冲突了,矛盾的冲突构成了悲剧爆发。我认为纳兰性德是悲剧人物,纳兰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而纳兰词是悲剧的词,那些词都是悲剧人物的道白、表述、宣泄、感怀、抒发、交流……
      另外,有人说红楼梦脱胎于纳兰性德,我同意,因为确实很像。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有的署名是悼卢氏,但是有一些悼亡词并没说追悼谁,也许还有别人。比如青梅竹马时候有没有像宝黛之间这样的关系?这种观点不是我一家之言,在我之前的梁启超先生就曾提过,因此纳兰性德对后代的小说,以及后代的作家如曹雪芹产生了影响。
      应从三个层面
      研究纳兰性德
      毕国忠(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我们研究纳兰性德,如果仅仅把纳兰性德局限为一个词人来研究,就不能真正挖掘纳兰性德的价值。我们应该从一个更高的文化的层面看待他。实际上纳兰性德引起了一种文化的现象,是否可以从纳兰性德的一生中看出中华文化有一个融合发展的文化态势?
      我认为研究纳兰应该有三个层次:一是原生态层次的,我们研究纳兰的诗,研究纳兰的词,包括研究纳兰性德的遗存等,这是基础性的工作,必须要做好。第二个层次就是衍生态层次,根据原生态层次的研究,是否可以问这样的问题,纳兰在清代文学中的地位怎么样?纳兰在中国词史中的地位怎么样?纳兰在中国传统文化碰撞与转型中又有什么样的地位?而第三个层次就是文化符号的纳兰,也就是纳兰性德所引发的现象。我们是否可以问这样的问题,在十六、十七世纪中华文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进而还可以问清代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有哪些贡献?今天这个时代是文化融合的时代,纳兰性德给我们树立了怎样的标杆或者形象?
      如果我们仅仅放在第一个层次上去研究纳兰性德,研究得再深再多可能也是基础性的工作。我们能否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把纳兰的研究往更高文化的层次上,从和谐文化甚至从中华文化发展态势上审视一下纳兰性德?
      有个性的纳兰性德
      赵金九(北京文联原党组副书记、北京作协副主席):
      我是64年大学毕业的,学的中文。那时候的文学史上基本没有他,有些教材在讲到清代诗词的时候把他和几个人并列提了一下,并没有单独列出来。我们的文学史之所以冷落他,也是有它的时代背景和原因的,那个时候是强调文学的政治性,甚至强调文学的阶级斗争性,纳兰性德的作品显然谈不上。他在文学地位上被冷落也是时代造成的,现在时代变了,文学回归到真正的文学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清朝那一代文学状况,我们必然要想到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生在北京,他的作品写得非常实际,尤其是“夜深千帐灯”,让我们感到那时候生活的艰辛。纳兰性德写了很多情诗、词,很多人质问怎么喜欢这样有小资味的人?过去讲小资味就是小资产阶级情调,但我理解小资味就是人情味,就是人性。如果文学离开了人性,离开了人情味,那就不是文学。文学之所以是文学,之所以能感动人,之所以看了以后能跟着他一起流泪,就是因为纳兰性德的作品中的人情味和人性打动了你。这也是纳兰性德作品的个性化所在。
      第二点感受,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和词人很多,但是真正有主见的诗人并不多。纳兰性德就是个非常有个人见解的词人,这也是我佩服他的原因所在。   说起纳兰性德写作的个性化,让我不得不想到一个人,就是莫言。近期莫言先生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就有他的特色和主见,他的特色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写,你可以号召我怎么写,我可以不听你的号召来写,我就按照我所思所想去写。他对得诺奖很淡,淡然处之,很低调,并不是受宠若惊,我以前怎么写我以后还是怎么样写,这才是大家。
      纳兰性德的情感前无古人
      蔡雯(南开大学博士后):
      在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时候,明皇对贵妃的感情只看到追忆,绝对看不到追悔,明皇是一个历史施令者的身份。他下令赐死杨贵妃,无论多么无奈。纳兰曾将自己比作明皇,但他又与明皇有明显的不同。纳兰性德认为自己是薄情人,并为此感到深深的后悔,他和明皇曾经同样处于一种无奈的地位,虽然很多人对纳兰性德的生平很了解,但是纳兰性德自我定位和我们对他的印象不同,纳兰性德的自我定位一直没有被研究者充分重视起来。
      实际上,纳兰性德的故事和唐明皇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卢夫人死于难产,纳兰性德不应该负有任何的责任。但是他却在反思,自己在夫人有生之年,有没有让她得到足够多的幸福,在多情的词人来看,他的夫人得到再多也是不为过的。这些曲折的情丝和一生追悔的心境是纳兰词真正不同于其他词的别有动人的曲折幽深处。
      也正是因为这种感情,无功利追悔的感情,一往而深的用情态度,让纳兰词有其缺点,例如为情所意,我们只能看到深情和投入,却很难见出他的睿智和通达以及高远的品格;但是也正是这种用情态度,让纳兰词犹如至清至深之水,一望见底,但是深不可测,让他实现了前人所没有的超越。他愿意承担感情中不属于他的错误,愿意把所有的也许并不存在的寻常归结为轻率,再把轻率理解为错误,让自己承担和追悔,这样的情感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纳兰性德有巨大发展空间
      宣奉华(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原创部主任):
      纳兰性德给我们留下那么多哀怨凄婉的诗,这里面也非常耐人寻味,按说他的身世显赫,他父亲是宰相,他自己是一等侍卫,但是在他的词里面看不到一点纨绔气息、衙内气息,而看到的是一个清醇的、真挚的诗人形象,这是非常难得的。
      当时,清朝刚入主中原不久,为了压迫汉族文人士子,经常会出现各种文字狱,可是在纳兰的词里面,一点看不到满族贵族高官那种骄横之气,而看到的是对汉族的诗人一往情深的感情,这是非常可贵的。
      还有一个最耐人寻味的就是,他生长在康熙盛世,但是在他的词里面,看不到他对康熙盛世那种歌颂、膜拜,而看到的是深深的对人的命运的忧患。所以我觉得他的身世和处境,跟他自身的性格是非常尖锐的矛盾,这可能也跟他的诗风有直接的关系,我觉得这里面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巨大的研究发掘的空间。
      纳兰性德是我们家族的骄傲
      那根正(中国书画研究院原副院长):
      我是叶赫那拉氏家族后人,但历史的社会动荡给这个家族带来很大的冲击,使我们对前辈的研究甚少,但是纳兰性德家族身世和历史传承,在家族当中还是有很大的影响。我不是纳兰性德直系后人,但我们是一个大的家族。我们家专门有一个祭祖堂,我小的时候,每年到除夕夜,我的爷爷就拉开黄色的箱子,大概有二三十张祖宗的画像,我爷爷指着画像一一向我们介绍,我们每年除夕给祖宗磕头。
      从文革开始,我父亲流着眼泪跪在地上把箱子打开,把祖宗像一张一张拿下来,家谱也拿出来,一张一张烧,我父亲一边哭一边说,我是败家子,我对不起祖宗,那时候很多东西就这样毁掉了。今天我给大家拿了一张明珠画像,这是在文革当中幸存下来,从前家里人没人拿它当作文物看待,是随处乱扔的,到了八十年代我才把它拿出去装裱了一下,保存至今。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慢慢发现并懂得,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基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民族文化的融合。纳兰性德就是满汉融合的一位才子,他将满汉文化融合并传承下来,他的文化和思想实际上就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思想的一个结晶。
      纳兰性德学术研讨论文
      评选结果
      易海云(海淀区文联原主席、香山诗社社长):
      纳兰性德学术研讨论文自去年10月前就征集完毕,由组委会聘请评委五人,其中有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梁冬、雍文华,副会长宣奉华,首都师大教授徐易民,北京诗词学会顾问赵慧文组成评委会。评委会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对论文进行评选,其程序是先将收到论文各印成5份,分发给评委,每位评委在认真评阅的基础上,按百分制评分,并逐一进行等级签名,然后将每篇论文的分数统一进行登记核对,以总分的高低加以排序,最后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8名,共计14名,全部评选资料在会后存档备查。

    推荐访问:说不尽 纳兰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