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办公室工 > 正文

    过犹不及:浅议课堂中史料运用泛滥现象|过犹不及是什么意思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0 04:50:07 点击:

      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史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是达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效方法之一。运用史料已经成为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但是,有些历史教师却把史料的选择、展现和运用作为一个教学的目的,课堂上过多运用史料,走入了教学的误区。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浅议史料运用泛滥对历史教学的不良影响。
      一、舍本逐末——教材地位被忽视
      教科书对教学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科书由于受篇幅的限制,以纲领性知识居多,不容易理解。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可以运用历史材料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课堂上史料运用泛滥现象对教材的地位造成了冲击。
      一是对教材正文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教师忙于呈现材料和学生忙于阅读材料,因而没有更多时间去利用教材内容。例如《罗斯福新政》中关于新政的措施,教师若希望每项措施都以材料呈现其目的、作用等,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学习方法:方法一,列表法(学生自学教材,按要素列表)。方法二,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带着不同的任务、针对不同问题进行研讨,如金融组、农业组、工业组、救济组)。方法三,谈话法(在学生阅读教材基础上,师生就某一问题进行交流)。方法四,读图学史。方法五,史料分析。应该在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对所学基本史实知识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运用史料进行升华或拓展。
      二是对教材相关内容的利用程度不够。除了正文内容,现行教材增加了诸如“知识链接”、 “资料卡片”板块,包含了大量的图表、文献资料,不像旧教材那样枯燥、死板。图文并茂是现行教科书的又一大特色。这些方面,其实是教材提供给师生的重要史料。利用这些材料既可以避免因使用多媒体学生阅读不便,又能很好地和教材正文内容相呼应。比如教材中以“罗斯福就职演说”来说明罗斯福个人品质,以“蓝鹰运动”说明国家对工业的干预,以“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说明以工代赈的诸多作用等。
      二、囫囵吞枣——史料解读不到位
      傅斯年说过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对于史料的运用,一是要全面。不仅要解读它的内容,与所学知识密切联系;要重视它的出处,研究作者的意图与时代背景;还要甄别史料,批判地多角度地利用。二是要到位。有专家指出,材料的运用有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几个层次。教师让材料落地、生根之后,没有对材料的关键部分解读到位,问题比较简单,只要求从材料中找准信息点来回答,甚至不必加工,这就对学生没有挑战性。或者是没有生根、发芽就直接要学生开花、结果,其结果是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畏难和逆反的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事物如果包含了某种程度的新鲜感或陌生感,都会引起学习者的注意,都会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但是因为史料多、时间紧,教师的解读引导不到位,会造成史料资源的浪费和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例如有位教师引用了《全国工业复兴法》来说明社会保障问题,然后提问:材料中涉及社会保障问题的内容有哪些?这个问题只需简单归纳即可得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没有帮助的。如果教师进一步追问:《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会涉及社会保障问题?你如何理解有人提出的罗斯福是“共产党”是“社会主义者”的判断?这样就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处,从而更好地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三、南辕北辙——教学目标难达成
      教师在教学时依托史料所要达到的目的有:一个是使学生对给定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场景有更加鲜活和更加全面的认识。还有一个是使学生对于给定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实的原因及背景有更加广泛和深入的认识,启迪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运用史料教学中,史料的选择、展示和解读不是教学的目的,而仅仅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我们的教学目的最终要落在史料运用的“结果”上,即是要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史料应该是为我所用,而不应该是课堂上教师、学生为史料所累。
      作为新授课,史料探究的环节不论是集中呈现还是分散呈现,所占时间应该控制在20分钟左右。史料过多,所用时间过长,就挤占了其他教学环节,从而难以达成教学目标。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即使已经进行了史料的探究,但是教师的启发、归纳、点拨是画龙点睛之笔,不可省略。
      史料可谓是汗牛充栋,教学中必须把握典型性原则,也就是史料的运用要紧扣教学主题,突出知识重点,化解知识难点,在深化学生思维能力前提下选择和组织史料,做到多而不繁、杂而不乱。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学习内容,精心选择历史材料,通过史料开拓来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才是历史课堂的最终归宿。
      (责任编辑 庞丹丹)

    推荐访问:过犹不及 史料 泛滥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