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安全稳定 > 正文

    杀人与讽谏|讽谏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04 04:24:50 点击:

      杀人      我一开始吃桃子的时候,并不知道桃子可以杀人,后来知道了,我认为那是桃子少人多造成的悲剧,再后来我的思想越来越复杂,总算明白那三个抢食桃子而死的武士,其意并不在桃子,甚至他们都不见得爱吃桃子。那他们为什么会因此而死?这两只晏子授意的桃子里面有什么?同时有阴谋和荣誉,它们都是甜的、诱惑的、罪恶的、不容颠覆的,都能置人于死地。它肯定和引发克洛伊战争的金苹果不一样,也和毒死白雪公主的巫术苹果不一样。因为二桃杀三士,不是史诗也不是童话。
      它证据确凿地刻在许多石头上。那些石头遍布汉代的祠堂和墓室,河南南阳也有,山东嘉祥也有,江苏徐州也有。去年我在美术书上看到过一幅山东的“二桃杀三士”,图分三格,下格右起,三人站立,其中前一人双手伸出,当为晏子,左边二人各握一把剑,最后一人拔剑将要自刎。常见的画像中不但有侍者、三士和晏子,三士旁边还设置了高足豆和两只桃子,而这幅图却略去了豆和两桃,将事件的悲惨结局置于焦点。中国人懂得杀人的艺术,在讲述杀人故事的时候,也深谙抓心之道。
      我的一个老师研究画像石,她对那幅画有很多评价,关于刀法、构图、布局、风格、审美。而我一直想问的是,为什么历史选择了它?汉代用石头和铁器迎接了一个坚硬的时代的到来,他们镂刻下这样一个画面,想要表达什么?是在讲谋略?讲晏子的聪明?讲“三士”的愚蠢?它到底要给我们什么启示,要教给我们什么?
      或许这样的选择只是为配合汉代那种泼辣的野性盛旺的画风?但是学者们含糊地说,不仅仅是这样,和周公辅成王、齐桓公释卫、荆轲刺秦王、聂政刺侠累、晋灵公欲杀赵盾、苍颉造字、泗水捞鼎、孔子见老子一样,把二桃杀三士刻在祠堂的西山墙上,是为了垂教后世。
      我果然看到了一篇受到垂教的学生的作文:“《二桃杀三士》是一个颇具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首先,我们应佩服晏子的足智多谋,只用区区两个桃子,不用自己动手,就使三位所向披靡的人自相残杀,这智谋真令人赞叹,也值得人去思考:晏子是一个机灵的人,让我们钦佩,他的聪明从何而来?靠的还是读书。没有书,就没有晏子;没有书,就没有列宁;没有书,就没有周恩来;没有书,就不会造就伟大。
      “其次,三位勇士太争强好胜了,为一点小事就抹脖子。桃子,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为桃子,也能拚命,他们也太没有头脑了。应该从一开始就想清楚,齐王召他们进宫,目的何在。三位将军也应学会谦让,三思而后行,一个人的生命宝贵,怎能轻生?
      “《二桃杀三士》给我留下了颇深的印象,也教育了我。”思考的层次很清楚,但是我笑不出来,这孩子对历史理解的粗糙和糊涂,比我还甚。
      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的三名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仗着功高势大,渐渐有点目中无人了。晏子过而趋,三子者竟不起。晏子马上入见景王,请公使人馈之二桃,让三子计功而食桃,士众而桃寡,结果可想而知。公孙接以勇力搏虎,自认为功劳巨大,就拿了一个。田开疆说他领兵退敌,无人能比,也拿了一个。可是古冶子不答应了,说自己曾在河中追杀大鼋,救国君于生死,拔剑要求将桃子还过来,否则就自杀。剩下的两个人一看比自己功劳大的人都自杀了,再不死更待何时,于是双双血溅当场。
      人的武艺和能力到了一定的境界,自然会拥有一点“武士道”精神。这桃子来得突然,又来得太少,以至于他们一开始还明白不过来,竟然傻乎乎地各言其功,然而说着说着,他们终于意识到国君已经对自己不信任了。古代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以“忠,孝,义”为先,以“礼仪廉耻”为准则,三人也许有别的脱身之计,但为了忠义和尊严,还是血往上涌。晏子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抛出两个桃子,不仅利用了他们的弱点,也利用了三人的儒家教育根基和“武士道”精神。
      在整个事件当中,景王是个听之任之的无脑儿,桃子不知情地甜美着,杀人的手段是高明的,晏子是恶毒的,而对三个死去的人,我是崇敬的。他们狂傲是因为有功,这一点无可厚非,他们宁愿选择死也没有对晏子行礼,说明他们并非有勇无谋,而是明辨是非,不肯阿谀。
      既是出自《晏子春秋》,当然是站在晏子的角度写的这个故事,硬是把三个有个性有血气的勇士写成了配角(当然齐景王在晏子的政客生涯里也是个配角,可我不想为他鸣不平)。我一旦读懂,真是对晏子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这人也太睚眦必报了,还要打着为国除害的旗号,装得太厉害了。我简直没有办法心平气和地往下读。你瞧他,吃的是“脱粟之食”、“苔菜”;穿的是“缁布之衣”;上朝坐的是弊车驽骊;住的是“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标榜自己不贪污受贿,还十分注意“戒色”。景公见晏子妻“老且恶”,要把女儿嫁他,他坚辞不纳,还假道学地说:“去老者,为之乱;纳少者,为之淫,且夫见色而忘义,处富贵而失伦,谓之逆道。”纳少者,为之淫,你这么说叫我们现在的老科学家怎么活?
      而且,行个礼问个安的小事被他搞得这么大,“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太狠毒了!没行礼就不能禁暴威敌啦!没得到应有的礼数就要“不若去之”啦!看你以后还讲不讲礼貌!我想晏子身边的人肯定都是又恨又怕,所以关于他的坏话一句也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能从正面叙述中反推。
      认识晏子,我算是知道了政客的厉害。用三分之二个水蜜桃就杀一个人,而且是勇士。所谓借刀杀人,其机谋虽然脱胎于二桃杀三士,其锋利却不能及晏子之万一啊!你看子贡为了保住鲁国,四方游说,利用齐、吴、越、晋四国的矛盾,周旋不已,虽说借吴国之刀,击败了齐国,又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恐怕事成之后也要累得虚脱了。朱元璋也好借刀杀人,可是他修理一个刘伯温就用了好多年,动用的还不止胡惟庸一把刀,明显没有晏子那么气定神闲。皇太极杀袁崇焕,重金贿赂明廷的宦官,向崇祯告密,借主暗政昏,消灭了心头大患,也算是成功的例子,但是和晏子这一招比起来,明显太费周折,也逊色多了。
      我帮他们总结,这个嘛,一则是各人的谋略与刻毒俱不如晏子到家,一则也是因为世风日下,儒家思想越来越沦为学说而无法教化,人为了活着,不再那么在意尊严和荣誉,这样你的对手就变得强大了。甚至有的时候,你可以消灭敌人的肉身,却消灭不了他的精神,因为他的精神已经先死了,你永远不可能像晏子胜得那样彻底的。至于武侠里用剑气杀人,气虽无形,后面总是跟着一把剑,就算是大理段氏的一阳指、六脉神剑,后面也跟着一根手指。而且“气”毕竟是气,无形无色,又哪里如桃子甜蜜妖娆,能在墓室里立此存照呢?
      为了知道后来有没有人用桃子杀人,其他水果有没有如桃子这样布出一个死亡之阵,我曾经博览群书,然而一无所获。文人们用水果形容爱情,表达友谊,琢磨它的谐音和寓意,却终是无法像政客那样给它附上杀戮之气。秦桧和赵构比晏子更无耻一点,他们要杀岳飞(因为他同三士一样,功高盖主,不肯和谈,不会做人,还要迎回“二圣”,威胁赵构的帝位),索性连桃子都不用,一个“莫须有”就定了罪。所以,这两只桃子也是千古的绝唱,它不仅灭了三个肉身,也用文人的方式折辱了武士的精神。它附着在谋略上,对人的灵魂伤害无以复加。并且,从此开始,中国就有了一个玄机:先做人,再做事,否则我就二桃杀三士。这一千古的谋略胜过了一整部孙子兵法,它是可以活鲜剥剥地用到裁员,评先进,发奖金这样的现代企业制度上去,使我们颈后寒飕飕,心里直发毛。有一段时间西方人也热衷于学习中国的谋略与兵法,西点军校甚至将孙子兵法作为教学参考书,殊不知,借刀杀人等,是中国人独特的处事思维方式,做好表面文章,将真正的意图隐藏,这不是西方人的强项。
      我总想总结一下历史上的杀人之法,二桃杀三士是一个高潮,转基因和有毒食品是最后的堕落。从妖娆的桃子到借刀杀人,再到艳丽的樱桃小番茄、雪白的牛奶,杀人从哲学退化到物理,又退化到生物学和化学,它的罪恶越积越深,使人越往后越不敢多说多想。历史在一个杀人之阵中缓缓推进,我们的灵魂和身体都在迟缓地死去,大面积地死去。我们要么浑然不觉,要么身不由己。因为我们不是武士,也不是晏子。我们健身,却无法用来防卫,我们读书,却不是用来做人。
      
      讽谏
      
      春秋是一个了不得的时期,仅齐国就出了两名杰出的管理者――管子和晏子。崇古的李白,他的理想就是“申管晏之谈”;孔子则称赞晏子说:“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有才如司马迁,也对形容猥琐的晏子推崇有加:“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祈慕焉。”诸葛亮虽然在《梁甫吟》里对他二桃杀三士的毒辣手段颇有微词,但还是不得不折服地叹道:“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让这些聪明人如此崇拜的,岂能是一介凡夫俗子?除了擅长杀人,他当然还有别的过人之处。
      晏子死于公元前500年,古希腊在那个时期,正盛产擅长修辞学和雄辩的智者,但是无论以诡辩著称的普罗泰格拉或者高尔吉亚,甚至稍后的苏格拉底,看见他大约也只有甘拜下风吧。谁能像晏子那样一会儿正话反说,一会儿反话正说,嬉笑怒骂皆成明谏?
      在那时的齐国,一个人对国家有没有用,怎样才是对国家有用,是杀还是不杀,是赏还是罚,只要晏子正好“入见”,那就是他说了算。因为照《晏子春秋》推断下来,他们的齐景王一般情况下不能明辨是非,甚至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他为心爱的马儿和小鸟就想随便砍人的头,抱着美女喝酒七天七夜,爱妃死了哭得无心朝政,还发明了斩脚的酷刑,致使鞋店假脚畅销。他唯一的明智就是重用了晏子,听信了晏子。当然,这些内幕都是晏子披露的。就这么一个昏君,为什么晏子要绞尽脑汁来到他的身边?还要在他身边一呆几十年?我猜,晏子在辅佐景王的漫长岁月里,四处出使,天天谏言,一定是有常人难以想像的快感,尽情施展才华,不断获得成就感,告知全天下,齐国没他不行。
      有时候我想,我们之所以显得不够聪明,是因为现世安稳,身边没有一个庸碌的大人物反衬。当然,晏子为了被反衬,被拔高,首先自己吃尽千辛万苦,其次也让齐国付出了代价。他的继父任为卿(执政的高级长官)时,已是齐灵公末年,齐灵公和齐庄公不但都没有重用他,反而很讨厌他的聒噪和自以为是,所以晏子一直很郁闷。到了景公即位,情况也没有好转,只是让他去治理东阿(山东阿城镇)。
      晏子一去就是三年,这三年晏子是下了功夫的,尽心竭力,秉公办事,结果吃力不讨好,得罪了许多人。齐景王听到关于晏子的坏话,便把他召来责问,声称要罢他的官。晏子赶忙谢罪:“臣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请再给臣一次机会,让我重新治理东阿,三年后臣保证让您听到赞誉的话。”齐景王同意了。三年后,齐景王果然听到有许多人在说晏子的好话。晏子再一次面对齐景王,吞吞吐吐地承认,这三年的治理之道和前三年确实是背道而驰,那些原来说坏话的人,因为重新有利可图,自然要说好话了。晏子为了被重视,不惜拿整个东阿的百姓做牺牲品,甚或前三年的清正廉洁,也有他个人的功利心在里面,不遭达贵们的骂,又岂能引起王的注意,到他跟前立下军令状?
      齐景公就这样相信了晏子的确是个贤才,将国政委以晏子。于是才有了精彩的《晏子春秋》,使我们有机会了解他的为官之道,劝谏之道。由二桃杀三士想到晏子,由晏子想到讽谏。如果晏子在世,不知道他怎样看待网上曾热传一时的一个提案:建议对育龄夫妇进行道德教育,生育前测试道德观,不达标者缓发准生证。
      道德观测试,是一个美好的想法,但是为了得到爱情的结晶去背诵“八荣八耻”,对于“八荣八耻”和爱情来说,都比较尴尬。而且,测试合格的准爸爸和准妈妈,也不可能保证他们生出来的孩子都是高尚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都渴望提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建议,但是我们都不是专业的谏士,所以在建言的内容和方式上还有许多可斟酌的地方,这时读读晏子的掌故会有一点好处。
      晏子其人,一方面因为洞察而刻毒,一方面却又心系民生,坚持“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遇有灾荒,齐王不发粮救灾,就将自家的粮食分给灾民救急,然后动谏君主赈灾。晏子的谏言,有很多都关乎国计民生,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我们现在为建设和谐社会出谋划策的时候,有可能的话还是应该多多了解哪些才是人民群众真正关切的,哪些才是积极可行的。千万别像封建社会的御史官们,一脑子四书五经的糨糊,对于社会现实一无所知,可是皇帝非要他们说两句,他们也确实想说两句,好不容易才有机会说两句,那好吧!我提议严格禁止进京拉货的骆驼主人,横骑在骆驼上,一来保证安全,二来不影响观瞻。我提议,给女人裹小脚吧,一来利于男性审美,一来维护社会风气……想来晏子如果听到了,少不得也要赐他们几个桃子吧?
      粉饰太平,随声附和的话晏子也是不说的。
      当然这些话有其他人说,比如梁丘,对君主阿谀奉迎是他的强项,所以齐景公很赏识他,说只有梁丘才与自己相和。晏子实在看不过去,就打了个比方,说“和”就像制好的肉羹,用醋酱盐梅烹调鱼肉,以薪炎炖煮,厨师再加好各种调料,口味佳美,君子食之,平其心火,这才叫“和”。君认为对但实际上不对的事情,臣就应该指出其不对;君认为不对但实际上对的,臣也应该坚持正确的方面。这样政治就会平稳而无偏差,人民也无争心。而梁丘只会随声附和,就像做饭时水里再加上水,谁能吃呢?梁丘的这种行为不是“和”,只是“同”而已!
      不知道当时的齐景公有没有听从晏子的意见,因为梁丘这样的人,确实讨喜。我要是领导也喜欢他。晏子委婉地讲出了一个人辅助君王治国为政的道理:和而不同。这四个字后来得到史伯和孔子的阐发,从哲学、自然规律领域一直辐射到社会生活领域,几千年后仍适用于企业文化、机关作风和国家建设,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多元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齐景公的谋士中也有其他人,不似梁丘,也不似晏子。齐景王好色贪杯,一次居然抱着美女饮酒,七个昼夜还不停杯。弦章急死了,求他停止,还以死相挟。正尴尬呢,晏子又恰巧“入见”。齐景公愤愤地说:“弦章这个小子竟然这样阻止我饮酒作乐。如果我听从他的,不是臣子反过来管我了吗?如果把他杀死了,我又舍不得。”晏子回答:“弦章幸遇明君!如果他碰到殷纣那样的昏君,早就死了。”齐景公一听立刻停止了饮酒。
      弦章的“死谏”一下就把国君推入两难的境地,停杯也不好,杀人也不好,而晏子一句话便将齐景公从两难处拉了回来,并且意识到自己的过失。由此可知劝谏的方式也很重要。有时候,方式甚至决定了你有没有资格发言,我想那个弦章,齐景王后来一定是尽量避免在喝酒行乐的时候遇见他,他再忧国忧民也说不上话了。
      曾经看到一个帖子,有人建议恢复女子缠足,说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审美既然传承了几千年,不应该一句“妇女解放”就废了。而且,一旦恢复我们就可以立即着手进行第二步的工作:为缠足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用一级级从地方申报上去,直接就可以冲击国家级“非遗”,世界级非遗。这一技艺绝不会输给做酒的、炼药的、染布的,一定能在如火如荼的世界“非遗”热中独占鳌头。而且也不可能像端午节中秋节什么的,给其他国家抢先申报了去。这是完全学到了晏子的刻薄了,但一下子将人顶到南山墙,又颇有弦章之风。你叫我们这些看帖的人怎么办?装着没听到不跟帖吧,似乎不礼貌,想回一下吧,又无话可说,只好干笑。有的时候,一个人的言谈,一个人的讲述方式,既是他与这个世界的入口,也是他与世界的边界,更是相互观看的镜头。晏子也逞口舌之快,却快而不乱,始终将国家放在正面的位置。
      晏子杀人。很有些人,学了他几千年,变化出各种阵势和招数来,最终还是小巫见大巫。晏子谏言上下几十条,闲置在史书里,值得我们揣摩的地方其实可天马行空。
      我不喜欢晏子,这种不喜欢使我变得尖刻和不平静,在说他好话的时候自己也有点吃不准。原本我并不想用文字给这个非儒非道的晏子宽衣解带,不过是历史的宏大回忆和宏大叙事,使他成了一个颇多争议的人。以自己在文化和政治上的好恶来判断古代人,判断古代历史,我知错了。

    推荐访问:讽谏 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