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安全稳定 > 正文

    鲁迅儿子周海婴的消息_周海婴:他承担得起鲁迅之子的头衔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6 04:21:47 点击:

       别人这样说:“他年届花甲,两鬓微斑,浓黑的两道眉毛,颧骨突出,依稀可见乃父鲁迅先生昔日之风采。”几乎没有例外,世人总是把对周海婴的描述和理解与鲁迅联系在一起。2011年4月7日凌晨周海婴去世。“鲁迅之子是一个很重的头衔,但他承担得起。”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获悉周海婴去世的消息,感到十分遗憾。“作为鲁迅的儿子,他的一举一动不免受到关注。相识这么多年来,我感到海婴先生是一个正直、有智慧、有修养的人,也是一个老派的知识分子。外界对他的争议,有时候是出于一种不了解,或者对伟人之子的过度关注。”
      
      不想活在鲁迅光环中
      
      一般人知道周海婴,只晓得他是大文豪鲁迅的儿子,对其本人在科技、摄影等领域的建树,却了解不多。周海婴一生都试图走出自己的路,但“鲁迅”之名太过耀眼,以至于到周海婴去世,新闻媒体还以习惯性在其名之前冠以“鲁迅之子”。
      鲁迅病重、逝世的那一年,周海婴年仅7岁。坎坷的经历、特殊的家庭背景,使他待人处事格外小心谨慎。他回忆在北大物理系读书时,同学可以打桥牌、跳交谊舞,他出于好奇,偶尔走去观看,就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什么“鲁迅的儿子不好好读书,只知道打牌跳舞”。作为名人之后,周海婴对于长久以来人们习惯将他的一切与父亲鲁迅相联系很无奈。他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不愿意在父亲的光环下生活。
      “我们要靠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成绩,去赢得社会的承认”,周海婴说。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周海婴依然喜欢默默无闻、淡泊名利地工作与生活。
      尽管不想借父亲之名,但作为鲁迅仅有的一个儿子,周海婴还是做了不少与纪念、研究鲁迅相关的工作。他本人曾著有《鲁迅与我七十年》等书。2010年,《鲁迅回忆录》手稿本得以完整面世,周海婴是该书的主编。他透露,那时的版本是“妈妈执笔,集体创作,上级拍板”的,有不少违背作者原意,被要求改动的“左”的痕迹。而真正能够反映真实的鲁迅一生的书,就是妈妈被“创作组”改动前的“手稿本”。
      
      无线电惹的祸
      
      周海婴一生痴迷无线电,他甚至写过一本专业书,叫做《电子爱好者的金桥――业余无线电通信》。1941年12月,许广平在上海租界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家中物件也被搜去不少,其中便有周海婴的无线电收音机。待许广平出狱,母子再次相见,小海婴便马上追讨他那部视若珍宝的收音机。
      抗战胜利之后,周海婴还在家中搞起了收发报试验,他后来回忆说:“为了提高发射效果,我买了两支长毛竹,从自己的屋顶向北边邻居的屋顶架起一根天线,它横跨东西向弄堂,支在二十八号朋友的屋顶上。中心下降两条并行的馈线,每隔一段有小竹棍支撑着,远看像杂技高空飞人的梯子,十分耀眼”。
      结果,周海婴的兴趣之举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出于保护鲁迅后代安全考虑,上海地下党组织决定把周海婴送去香港读书,就读于培侨中学,等上海局势稳定之后,才再次回沪。
      或许是出于对无线电的痴迷,少年周海婴对于其他学习领域确实缺乏兴趣。他曾这样回忆在鲁迅逝世后的一段的经历:“有一天母亲拿来毛笔、砚台和一些纸,嘱咐我书写父亲墓碑上的字。我从未练过毛笔字,真是惶恐之极,面对这令人畏惧的工具,突然变得十分可怕,它们岂是我们小孩子所能使的?”后来许广平鼓励他:“爸爸的墓碑,谁写都会受到牵连,你是儿子,又是孩子,他们抓不到把柄的。”
      人们今天可以在上海鲁迅纪念馆里看到曾放在万国公墓里的那块水泥旧碑,上书六个字迹颇为幼稚的大字:“鲁迅先生之墓。”周海婴说:“每当我走近它,都会感到又伤感,又惭愧。”
      
      给毛主席写信
      
      1949年,周海婴到达解放了的北平,在华北大学政训班学习,后来又进入辅仁大学社会系就读。后来,党和政府考虑他从小喜欢无线电,又把他送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就读,毕业之后安排留校。这一切,对于周海婴来说,可谓是一帆风顺。
      然而周家终究还是难逃“文革”浪潮的冲击。在“文革”的“破四旧”运动中,北京的鲁迅博物馆也乱了起来。1968年,鲁迅大批手迹被当时的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戚本禹取去,岌岌可危。
      许广平得知后,忧愤交加,不久引发心脏病去世。周海婴后来回忆母亲去世之后,江青来周家的情形:“在客厅落座之后,江青环顾沙发后面,问道:‘有没有风呀?我怕风。’接着率先发话,‘听说这事,心里很难过。我粗心了,没有照顾好她的身体。一九三六年鲁迅逝世时,我去送葬,走在第一排,有一张照片,可惜被偷走了……’”
      事实上,根据对戚本禹的审问,鲁迅手迹恰恰就放在江青处,经过多方努力,周海婴取回了这些手迹,重新存入鲁迅博物馆。
      “文革”后期,江青又派人来向周海婴索要这些鲁迅手迹。周海婴曾记录自己当时的想法,“这究竟出于何种动机,我这个小老百姓自然无从得知。现在时局动荡不定,变幻莫测,谁也不知道将来会是怎样结果。由此感到这两大箱手稿能否真正保存还是未定之事,这真让我焦急万分。”
      经过思考,周海婴找到了保存手稿的最佳办法,那就是尽快将之出版,公布于世。
      1975年,周海婴与胡乔木碰面。胡乔木告诉他不妨给毛泽东写信。周海婴在信中这样写道:“敬爱的主席,您最了解鲁迅书信的革命精神,并早在1937年10月l9日,您在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纪念会的讲演中,就引用过鲁迅痛斥变质者的一封信,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我们迫切希望在您的支特下,一部收入现存全部书信,认真按照手稿校订过的新的鲁迅书信集,能够早日出版……您是无产阶级思想的伟大导师,父亲的后期也是无产阶级思想的忠诚战士。我听说他谈起您时,总是点燃着一支烟,眼中充满愉快的微笑,轻轻地说他愿意在您的指挥下做一名小兵,用笔。我想起这情形,就情不自禁地下定决心写这封信,向您提出以上的请求。”
      1976年,鲁迅诞辰95周年之际,一部包括1381封书信的新的《鲁迅书信集》终于问世。
      
      忧心教育现状
      
      周海婴无心成为世人瞩目的名人,然而总是有些无奈地成为焦点。他不经常出现在公共场合,就连公开发表的言论,也可谓少之又少。
      2004年2月16日,在香港的“鲁迅节”上,周海婴讲了这样一番话:“时代造就英雄,现在不可能再有第二个鲁迅出现了。那个时代需要批判,才会有鲁迅,现在就没有需要了。”
      在绍兴鲁迅中学的一次活动上,周海婴说了几句在他难得一说的犀利话,有些家传风格的味道。
      他说:“鲁迅教育儿子不要去做空头文学家、空头艺术家,郭沫若、茅盾都不要求子女去做文学家。同样有许多文学家、科学家都不要求子女成为文学家或科学家。一个人成什么家,都不是父母或教师硬性塑造出来的。”
      周海婴对中国的教育现状忧心忡忡,他沉重地说:“应试教育再搞下去,国家是要变弱的。我作为一孔之见提出来,请大家宣传鲁迅的教育思想,作为转变应试教育的一方面的力量。”(源自《�望东方周刊》、中国新闻网等)

    推荐访问:之子 鲁迅 头衔 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