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安全稳定 > 正文

    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实践探索与政策建议_大专属于高等教育吗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9 04:48:33 点击: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农村适用人才的教育实践与发展的“瓶颈”,阐述了农民高等教育脱产培养模式对农村发展的积极影响。另外,借鉴国家高素质人才回流农村的政策,提出了树立以人为本的农村高等教育统筹发展理念。
      [关键词]高等教育 农村发展 政策 一村一名大学生
      [作者简介]张春雨(1968- ),男,河北河间人,河北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高级实验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高崴(1982- ),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河北 保定 071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2012年度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我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就业创业调查与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01196)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71-02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借助高等院校培养“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形式蓬勃展开,如黑龙江省启动“村村大学生计划”,教育部组织中央电大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以及河北省承德市的“村大生”工程,目的都在于培养一批“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农村的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文化进步提供人才与智力保障。在全国率先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向河北农村输送了第一批定向毕业生。新华社记者采访后发现,大部分毕业生回村后“水土不服”,难以发挥专长,农民高等教育的脱产培养方式就此引发争论,这也诱使人们不得不思考农民脱产培养高等教育模式对农村发展的具体作用,思考如何突破“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农民高等教育脱产培养模式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1.与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完善农村立体化教育体系。在十二五规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新形势下,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显得越来越重要。农村教育体系构建从外部环境来说,需要资金、政策、人才等配套有机结合;从内部发展规律来讲,需要加强与普通农业高、中等教育的衔接,并使之与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相互沟通。“一村一名大学生”全日制脱产培养教育作为中国特色本土农民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探索,与现代远程教育、成人教育一起,共同构建了农村高等教育体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格局中,势必引领农村教育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农业发展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适用人才。
      2.弱化高等教育“城市取向”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教育在内的国家公共政策都倾向于先优先满足城市利益的“城市取向”价值观,严重加剧了农村经济的落后状况,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艰难而缓慢。高等教育被赋予一种“升学转化”功能,使得农村中具有一定素质的人力资源大量流失,很难再回流农村。另外,高校扩招以后,缴费上学,市场就业逐渐得到人们认可,也使农村高等教育与城市高等教育差距越来越大。许多农民不愿意投资高等教育,大量农村新生劳动力加入农民工行列,在农村许多地方形成了高等教育无用论的偏见。
      另外,农民教育培训主要集中在普及文化知识培训、科技知识培训、法律知识培训和市场知识培训等方面,这些知识的应用存在一个长效性问题,所以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局面,这也从一个方面导致了高等教育对农村发展的引领功能未得到发挥。不管如何,无可否认的事实是,加大向农民投资力度,加强农民脱产培养高等教育发展,普及一村一名大学生,引导农村人民群众对科技文化的追求以及对现代文明生活的向往,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3.为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造就高素质适用人才。农民脱产培养高等教育属于学历教育,学校根据招生计划选拔录取学生,在校园环境下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施教学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专业知识学习相对比较系统。雄厚的师资科研实力、充足的学校资源、良好的人文环境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还有利于帮助农民大学生提升全面素质。此外,含金量相对较高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许多具有比较牢固的服务农村的奉献思想,他们来自农村、熟悉农村、关心农村发展,在农村有比较牢固的社会关系和发展空间,因此,回农村就业创业的意愿性较强、农村环境的适应性也较快、扎根农村工作的稳定性也较高。
      二、一村一名大学生脱产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与发展“瓶颈”
      1.一村一名大学生脱产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针对广大农村人才匮乏的现实,河北农业大学2003年率先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学生从基层农村选拔,定向培养,学费由当地政府或自己负担,不转户口,学生与当地政府、乡村或企业签订协议,毕业后回当地服务。学校坚持以“培养新农民、培植新产业、建设新农村”为办学目标,紧密结合河北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专业设置体现实用性、通用性,基础够用的前提下,重点突出专业课,让学生获得一技之长。河北邯郸、唐山古冶和张家口怀来等县市也有学费资助、人才使用等方面的地方规定。另外,脱产模式农民高等教育在黑龙江、吉林等省市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全国范围内涌现出了一批农村经济繁荣的带头人、农村社会发展的领头雁、农村文化进步的先行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地在招生、教学、组织管理、就业政策等方面各具特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高等教育引领模式。
      2.一村一名大学生脱产培养模式的发展“瓶颈”。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初衷是为农村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适用人才,为农村培养后备干部或科技示范户。然而,新华社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毕业生没有按照协议回到农村;那些回到农村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当中,大多数人也存在着创业艰辛的困境。理想和现实差距导致急需人才的农村没有留住这些本土知识农民;而重新回到农村的培训后农民却面临着一无长久政策、二无资金保证支持的尴尬困境。乡村政府缺乏资金,创业项目难以启动;培训学习后的农民待遇过低甚至没有待遇,导致难以维持生计;对一村一名培养后的毕业生缺乏健全、有效的管理办法。这些都是此模式教育目前面临的严峻问题。总之,能否保证培训后的学员在故土有尊严地生存发展、就业创业,是制约脱产模式农民高等教育引领当地农村发展的限制“瓶颈”。   三、高素质人才回流农村政策的启示
      高素质人才回流农村,是城市反哺农村,影响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就业政策导向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由15个配套文件组成的一整套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政策主要包括:城乡基层岗位开发、大学生下基层项目、“毕业生农村基层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到中西部基层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等,基层农业服务被列入享受国家补贴政策的大学生就业岗位目录。举例来说,从2006年开始,我国实施的“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工作补贴、生活补贴标准参照本地乡镇事业单位初任人员标准执行,并且按照当地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参加“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除享受国家规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外,还可以享受中央财政给予的必要生活补贴。总之,借鉴人才回流农村政策,加深对全日制高等教育农村发展引领作用的认识,加大向农民投资的力度,尤其是树立统筹使用全日制大学毕业生的政策理念,突出就业政策导向作用,是突破一村一名大学生教育发展瓶颈的根本所在,也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力量。所以,我们要积极塑造良好的农村就业环境,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以期形成良性循环。
      四、高等教育通向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尽管农民脱产培养高等教育模式目前还受到办学理念、资金投入、培养环境、就业政策等方面的限制,但无可否认的是,熟悉农村环境的本土知识化农民大学生数量每年都在增加。他们在经过了系统学习和全日制学历教育后,服务农村的意识显著加强了,综合素质和涉农就业创业能力也显著提高了,这必然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人力资源队伍,不断推动高等教育向农村发展。
      1.树立以人为本的统筹发展理念是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思想保障。农民脱产培养高等教育模式一村一名大学生与全日制模式高校大学生在招生录取、教学模式、培养环境等方面相似,生源类型和就业取向对学生培养质量没有显著影响,而且相比之下,一村一名大学生在服务农村的专业思想上相对更牢固。另外,政府要树立平等的人才使用理念,避免地方各自为政、令出多门的缺乏健全长久的管理行为,参照高素质人才回流农村选拔使用政策,统筹人才使用标准,跳出就农民论农民的思维模式,打破一村一名大学生使用的思想桎梏,铺平高等教育通向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之路。
      2.统筹资金投入分配使用是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物质保障。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适当加大农民脱产培养高等教育模式的投入,是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求的现代农民的重要保证。根据国家财政能力划拨农民专项学历教育学费,同时,要求地方政府提供配套资金投入,限定名额,鼓励符合报名条件的农民免费参加全日制脱产学习。选择指定普通农业高校或农业高职学校接受任务指标,按照教学规律和地方需求开展本土农民脱产培养,带动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
      3.统筹使用脱产培养的农民大学生是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政策保障。“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却极具中国特色,由于我国的农民在社会上主要还是作为一种身份或阶级而存在,并非一种职业的现象,导致农民大学生就业再就业和创业上还有许多思想上的问题。我国实施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计划等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政策可以部分适用到一村一名大学生群体,提高他们在农村就业创业的积极性。
      另外,全日制脱产学习毕业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回到农村,可比照 “三支一扶”计划,纳入规范统一的管理渠道。工作补贴、生活补贴标准参照本地乡镇事业单位初任人员标准执行,并且按照当地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服务期满后能享受到报考公务员、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待遇。自主择业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自主创业的国家要积极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对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可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对通过各种形式灵活就业的,符合规定的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总之,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统筹使用脱产培养的农民大学生,为高等教育通向农村提供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洋.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探析[J].学理论,2010(28).
      [2]隋丽丽,解晓亮.“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有关建议——基于对山东省16地级市县的调查[J].学理论,2011(7).
      [3]田月梅.河北承德“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模式与绩效研究——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6).
      [4]杨玉.制约“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主要因素[J].辽宁教育研究,2005(2).
      [5]钟莉,刘少雪.改善农村高等教育的政策建议[J].复旦教育论坛,2006(6).
      [6]张晓峰,范国睿.城市化视角下农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以河南省沈丘县为例[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1).
      [7]赵叶珠.潘懋元“高等教育通向农村”学术思想初探[J].集美大学学报,2002(2).

    推荐访问:高等教育 通向 探索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