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安全稳定 > 正文

    儒家思想社会化及其当今启示: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6 04:46:52 点击:

      〔摘要〕 儒家思想社会化的途径是:政治统治者是儒家思想社会化的主要推动力量,礼器乐器是儒家思想社会化的承载体,政治仪式对儒家思想社会化具有借助与强化作用等;儒家思想社会化的特点是:覆盖范围具有广阔性和全面性,社会化起始年龄具有幼年性,社会化目的具有政治性和伦理性等;儒家思想社会化的当代启示是:儒家思想“贵政治之推动力”可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借鉴,儒家思想社会化中“重情感之感召力”可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选择,儒家思想“隆教者之笃信力”可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汲取等。
      〔关键词〕 儒家思想,社会化,途径,特点,启示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5-0016-05
      占据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思想主导地位、旨在维护社会政治统治秩序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曾经以它的强大力量主宰着传统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绵延不绝两千余年。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依然在某些领域以特定的形式保留了它的痕迹,以其适合时代的方式存在着、繁衍着,或者是原生态的遗存,或者是经过了创造性的转化,从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并以不同的方式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后世自然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儒家思想何以绵延数千年却仍在发挥作用,其对于我们当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何深刻启示意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努力探究和思索。
      一、儒家思想社会化的途径
      社会化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个人通过与社会的互动,获得了某种价值、态度、知识、技能,发展出自己的社会性,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它一方面是一个人主动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是社会进行教化、培养、塑造社会成员的过程。〔1 〕 (P59-60 )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家思想社会化的方式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政治统治者是儒家思想社会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一种思想和主张能够跨越时空得以在社会中强有力地传播,最为关键的还是要依靠当权者积极而有效地推动。在传统中国社会,儒家思想的传播便是如此,它主要是依靠政治权力的重视以及制度的推动作用加以展开。汉武帝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成为统治者寻求秩序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原则和依据。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政治官员的选拔考试录用制度有效地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大众化。在宋朝以后,承载儒家思想的经典书籍“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数目。比较而言,借助政权的力量传播思想和文化的方式在众多传播方式中应该是最有效率的,当权者传播思想的力度、广度和程度是任何一种传播和传承方式难以比拟的。这一社会化方式之所以有效,其根本原因在于权力存在的强制性,与受众的心理意愿没有太大的关系。
      (二)礼器乐器是儒家思想社会化的承载体。在传统社会,礼器往往是传播思想的重要载体,以至于在历史的长河中凝结成一种文化符号,因而物体或者符号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内涵、规范准则、权力意志和价值取向。比如鼎是权力或者权威的象征,鼎的价值不完全在于实物本身,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和人们赋予它的全部意义,“鼎”的存在意味着至高无上的、丝毫不容进犯的绝对权力。楚王窥测周王朝的九鼎,这种行为被视为僭越。“‘乐’与‘礼’同是西周时期极为重要的制度。它不仅仅是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舞乐形式,而且也是区分等级高下、尊卑贵贱的标尺之一,同时通过乐的形式,把人们的思想行为、道德准则纳入统治者所要求的轨道。” 〔2 〕 战国时期王室显贵的陪葬乐器——编钟,显示了主人身前的显赫地位和值得荣耀的身份与拥有的高贵权力。编钟绝不简单仅仅是一个物体,更为重要的是它所包含和传达出的信息,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严格权力等级关系,包含了丰富的礼数和严格的规范意义,不断地昭示着传统社会的人们,权力绝对不允许被僭越和被挑战,否则将招致杀身之祸。礼器乐器成为儒家等级思想传播的重要承载体。
      (三)政治仪式对儒家思想社会化具有借助与强化作用。政治仪式在传播政治知识、政治思想以及政治文化过程中起着其他方式无以替代的作用。“‘仪式’作为‘正式的、有着恒常秩序和独立意义系统的言谈举止的操演’” 〔3 〕 (P24 ),是人类社会中最为常见的和基本的实践方式之一。“仪式有很多功能,无论是个人层面还是群体或是社会层面上。它们可以成为情感的渠道并表达情感,引导和强化行为模式,支持或者推翻现状,导致变化,或者恢复和谐与平衡,当一种文化执着的价值从一代人传给下一代人时,借助仪式可变得更加容易”。〔4 〕 (P173 )“政治仪式作为众多仪式中的一种,以其井然有序的行动和意义、丰富的规范对政治系统、政治事件和政治决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力。包括个人、群体和组织在内的各种政治行为体都将政治仪式视作影响、参与和改变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 〔5 〕 (P130 )由此可见,政治仪式作为政治共同体的一项重要活动,承担着表达情感、输送理念、强化行为规范的重要作用,因而为政治生活所不能忽视,而且每种政治仪式的举行都要以极其庄重、严肃的态度来对待。政治权力的行动者通过政治仪式展示给社会成员早已预设的目标和达致目标的方式。比如传统社会中为了展示君主或者帝王的权威,以及对权力的垄断和对物、对人的无限支配欲,他们都会采取隆重且宏大的仪式,昭示天下,展示其至尊至上的绝对权威,从而获得或者增加人们的政治认同感和权力自身的政治合法性。秦始皇登基大典与封禅大典,女皇武则天进行封禅大典,不惜花费巨额财力、物力、人力,最明显的动机在于树立自己的威望与权力的正当性,这其中的意义非同寻常。再如,祭祀仪式中要划分等级,比如天子祭天地、四方、五祀,诸侯祭奠山川、五祀,大夫则只能祭五祀,士则只能祭祀祖先,这些象征性的仪式“在人们心理上暗示了秩序的存在,也渲染着秩序的神圣”。〔6 〕 (P60 )
      (四)家训对儒家思想社会化具有与国家相呼应、相配合之意义。中国传统社会中家训是另一种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方式。家训文化堪称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家训的意义远不止是对子孙立身处世、人格修养、持家治业具有教诲功能,更主要的是,家训中包含着丰富的治国原则,操守的基本规章,道德理念和官方意识形态,宣传了政治统治者的要求和意志。家训将家与国的命运紧紧绑定在一起。家训通过规范儒学基本理念,构建社会道德以及对为官以德的要求来传播和普及儒家,为儒学的社会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自古是家国同构,家族的秩序和社会政治秩序的维护具有一致性,因而家训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治国理念和道德准则。大学有言:“一家仁,一国兴仁”,道出了家国结构和命运的一致性。著名的家训包括有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强调教育体系应该以儒学为核心。被毛泽东和蒋介石同时推崇过的湖南湘军首领、晚清中兴名臣兼理学大师曾国藩家训更是深妙地传达出儒家的思想的灵魂。传统社会大家族的庭院门廊上的对联也是这些思想的最好体现。家训中包含着为人处事的道德理念,蕴含着如何处理家事和国事关系的深刻道理,包含了儒家教化的一整套思想文化。   (五)私塾和书院等教育机构对儒家思想社会化具有正式化育意义。古代中国的教育机构私塾和书院都是传播古代思想的最佳正规场所。这样的教育机构尽纳儒学的饱学之士,由他们承担着传承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使命以及士大夫安身立命的思想精髓。书院是区别于官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自宋代产生,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书院是一种独立于官学之外与官学相平行发展的教育体制。它在文化教育、尤其是儒学教育以及儒家伦理普及化、社会化、平民化和日用生活化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始终是官学与一般私学所不能达到的,也是他们所无法取代的。” 〔7 〕 书院是在吸收和改造官学与私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机构,它具有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在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化育人生、传播社会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政治思想和礼教传播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山西晋中市凤鸣书院的四达楼有这样的一副对联“豁达通达达道达志,复礼循礼礼尊礼贤”,它体现了儒家思想的道德伦理追求。在古代中国教育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能便是教育众生能自觉遵从儒家思想的道德规范和行动准则,要求士人自觉追求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做经邦济世之才,践行儒家士大夫“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抱负,形成了把个人命运和王朝前途联系起来加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教育机构承担着传承文明、创造知识、服务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同时也影响了士大夫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终确立。
      二、儒家思想社会化的特点
      分析儒家思想实现政治社会化的多种途经,我们可以初步归纳出儒家思想政治社会化具有的特点:
      (一)覆盖范围具有广阔性和全面性。凡是臣属于一家一姓之王朝天下的区域或者地域,都需要受到儒家思想的滋润,接受它的洗礼。臣属国家除了向宗主国称臣纳贡,最主要的是要接受宗主国的思想,并对其百姓进行教化,以统治社会和维持秩序。这是因为儒家思想所持有的一套伦理统治理念,经制度化以后便极具统治性,并深为统治者所推崇。儒家思想通过用伦理方式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紧紧地束缚着、包裹着人们的思想,使得社会成员必须在权力所规定的框架之内行事,而不敢有丝毫的亵渎和越轨行为。
      (二)社会化起始年龄具有幼年性。社会化的历程从幼年就开始了。民间传诵着的《三字经》、《弟子规》等幼年教育书籍无不渗透着统治者所要求的统治思想和伦理观念。在幼儿时候,就开始学习规范和礼仪,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和传输。这样做的效果是,小时的学习接受速度较快,幼年所学较难忘怀,可塑性强,直至影响了以后人生的成长,所以历代统治者和家庭都极为注重幼年时期的教育与训练。
      (三)社会化目的具有政治性和伦理性。儒家思想的社会化涉及到的主要是政治和伦理内容,即体现为政治社会化和政治伦理化。政治社会化就是使得政治共同体中的成员对政治理念、政治制度、公共政策、政治符号等产生政治认同的过程,也是传播政治文化的过程。〔8 〕 (P109-110 )传统中国社会的政治秩序的建立和维持需要进行这一过程。儒家政治思想就是通过教化、训导与制定各种礼仪、律令、政令等方式逐渐被社会化的,逐渐成为臣民所遵循的准则和规范,以此实现统治者所要求的政治秩序。儒家思想政治社会化的终极目的是要通过伦理观念来调整社会关系,用仁义礼智信忠恕等道德条目来维护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中国传统社会走上了一条政治伦理化之路,即政治制度结构的安排和设计均要体现伦理道德要求。今天看来,虽然这种“为政以德”的理念在规范政治权力方面缺乏可靠性,存在较大局限性,但这一方略在中国农业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还是发挥过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维系了两千余年的中国社会政治秩序。
      (四)社会化方式具有神圣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之一就是借助神圣的权威和力量加以展开,增加了神秘性,让人们内心不自觉地产生敬畏感。再加上权力的极力推行,儒家思想借以被接受、被认同、被传播。通过政治神话得以将其意愿合法合理化,政治神话承载着统治者的意志和诉求,处在农业文明时代的普通社会成员很少质疑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受到经济发展方式和水平的制约、知识和视野的局限而致无法向权威发起挑战。神秘性所产生的相应的后果就是受众的接受方式的被动性和接受者对此产生的深信不疑。西方人习惯把中国儒家思想称作儒教。严格意义上说,儒教不是宗教,因为它与宗教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没有组织,没有相应的仪式,但之所以被称为儒教,正因为儒教产生的结果具有信仰的力量。
      (五)社会化中的传输过程具有单向性。中国传统社会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统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常常将单方面的意志与愿望灌输给老百姓,却很少给予老百姓表达自己利益和需求的机会。一般情况下,臣民只是被动地参与和接受,即使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过参与的机会,那也只是具有政治参与的外观,而无政治参与的实质。当这种单边政治超过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时,统治阶级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必然受挫。这时老百姓便纷纷揭竿而起进行反抗,期盼终止这种不顾及民意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统治阶级为了使他的合法性权威得以继续维持,他们或者采取暴力的方式予以镇压重新政治社会化,或者采取无为政治,暂缓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尖锐的利益冲突,或者通过改朝换代方式重新调整。
      三、儒家思想社会化对当今启示
      目前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成果很多,但本文重点是通过考察儒家思想的社会化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社会化方式对当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的重要启示意义,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启示定义。
      (一)儒家思想“贵政治之推动力”可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借鉴。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都是为了建立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培养信念信仰而具有了存在的意义。儒家思想社会化采用的刚性社会化思维对我们当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所谓刚性社会化,即儒家政治思想和政治价值观通过“礼”、“礼制”等行为规则和“礼器”等硬性、有型、固化承载之物加以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本身彰显的是理性、秩序和冷峻,背后包含的是一种压制、强迫、威严和理性。正因为如此,礼制才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和震慑力。这种带有冷峻严酷色彩的政治社会化方式,有效地形成了统治者所要求的社会秩序,规范了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人们的言行,把社会冲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但这种生硬的规制惩罚方式虽然使得人们心生敬畏和恐惧,但却不易达到心悦诚服之效果,也难以达到长治久安,因而其缺陷也是明显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问题,可以从儒家思想的这种刚性社会化策略和方式中获取有益启示。马克思主义是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以追求崇高、使人民大众摆脱奴役、束缚与全人类获得深度幸福 〔9 〕 作为奋斗目标,其自身发展中又不断地被时代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因而其极富生命力,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才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才成为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以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指引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成就突出,但时代问题也随之不断凸显。在此情势下,马克思主义若要为时代的人们所深刻认识、接受和内化,同样离不开政治力量的有效推动和促成,离不开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执行力的提高。其具体表现在,政治制度的设计和安排、公共政策的出台都要体现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崇高精神和人民情结,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人文关怀理念。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必然伴随着制度创新,在制度资源中要把马克思主义建立先进社会秩序的思想安放进去,比如增强制度的现实关怀感,制度体系要体现当前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比如社会公正问题、民生问题、实现人的尊严问题、民主政治的推进问题、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社会和谐等重大问题。唯有制度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永葆活力的坚实保障,才能全面地成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
      (二)儒家思想社会化中“重情感之感召力”可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选择。儒家思想社会化采用的比较有特色的是“重情感感召力”的柔性社会化方式。情感在中国传统社会即意味着情意感通,是儒家思想社会化极其注重的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情意关怀的方式,这种方式“包含着人际的情感互动,人与艺术美之间的感情共鸣,人与自然之间的天人相谐” 〔10 〕 (P9 )等内涵。所谓柔性社会化,即儒家政治思想是通过“乐”这种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感和审美情感的方式感染社会臣民,使他们产生政治认同感,增加政治凝聚力。在儒家政治文化中,礼和乐都是基本的教化治国的规范。儒家文化非常重视“乐”的道德价值,因为它和礼一样,起一种规范和约束作用,但乐和礼作用方式是不同。礼是“理性”在起规范、约束和控制作用,而“乐”的意义即“乐”的审美价值即在于它常常给人们带来的身心愉悦,情感上的沟通和交融、沉淀,使得广大臣民自觉地对统治者建立起认同感和归属感。“乐”教这种非暴力的方式产生的是持久的效应,而非短暂的停留。情感的力量对于国家认同意识的产生、政治服从和秩序的建构、避免国家的分崩离析具有其他方式无可替代的作用。儒家思想的温情脉脉与温暖的力量更易打动人们的心灵,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尤其是那些求善的渴望,十分容易被人接受。
      儒家思想注重情感传播的方式使得社会化得以顺利进行,这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从思想被内化的环节角度考虑,情感是内化诸环节即认识、情感、意志、信念、习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走向信仰的重要前奏曲。情感的交融蕴含着思想的人文主义和人道色彩,包含着关爱人类和芸芸众生的理念。因此情感社会化即柔性社会化方式能够大为缩短思想与大众的距离,拆除人们心中的藩篱,打通人们接触思想的通道,填平人们心中的鸿沟,增加践行的自觉,克服生疏和隔膜,被人们自觉接受;从理性与感性之关系角度考虑,理性认识或者哲学思想是浓缩了的理论,是认识主体对于认识对象的理想思考和逻辑表述,它用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多的内涵和内在规定性,但浓缩的东西往往是难以消化的,此情形只有依赖情感的方式才可克服理论的抽象带给人们沟通的艰涩。情感社会化方式较其他方式更易走入人们的内心和灵魂,散发出浓郁而较为持久的芳香。马克思主义是对西方政治思想和儒家思想的超越,本身就把人类的自由发展与平等即全人类追求的深层次幸福价值作为终极目标,它是以理论的方式在关怀人类,以思想的力量在造福人类,因而通过加注情感、增添审美意识的社会化方式,更容易唤起人们的认同感和精神归宿感,使得思想变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力量。
      (三)儒家思想“隆教者之笃信力”可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汲取。儒家思想的社会化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是要借助于家庭和教育机构的训教、教化加以进行,儒家思想的主要传播者士大夫对儒家思想笃信好学且自觉践行,以此为安身立命之本,并在实践中坚持“道统高于君统”的原则,甚至是杀身成仁都在所不惜。士大夫作为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和解惑者在家庭或家族范围内以及整个社会自觉且有力地播撒了儒家思想。正是古之士大夫的天下情怀和笃信力使得儒家思想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得到有效的传播,使得家庭这一私人领域和相对意义上的国家公共领域二者相互配合,从而完成了儒家思想的大众化与社会化事业。
      从儒家思想社会化主体的自觉意识和笃信力中可以得到启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即教育者必须首先被理论所彻底征服,内心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仰,教育者才能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自己和大众之间的沟通、启迪和桥梁作用,用自己的人格和学识感染大众、说服众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实际上对教育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括传承者个人的魅力、语言的独特使用、语言修辞表达力、解释力以及影响力、渊博的知识,高超的传播“近众”技能;传承者对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之关系的明确认知,对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协调的强调等,传播者要就“如何培养起技术视角,学会从各个群体的自身利益来阐发教育精义”,〔11 〕 (P19 )满足大众不同利益的诉求和期待,才有可能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增加思想的实践力和行动力。其次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推动者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能深切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与精髓,能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思想逻辑,理解马克思主义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我们不仅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甚为关键的是我们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宗旨,因为“我们在使用马克思主义很多方法的时候,却忘了其本来是要让人有共产主义信仰的目的”,〔9 〕 (P111 )因此关键之处在于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体系变成我们自己的信仰体系,这才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理应具有的本来意图和终极使命。   社会化问题尤其是政治社会化是存在于政治领域并为当代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政治社会化事关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政治秩序的构建、政治认同的产生与对政治实体的忠诚,因而一个国家和政府不论是何种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高低,都十分重视通过政治社会化进行主导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传播。但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复杂长久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事。从理论层面看,其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历史学、传播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基础与理论成果,有赖于上述各学科的支撑和发展,并有待于这些领域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实践层面看,建立长久稳健的政治秩序涉及到政治、经济、道德、教育和社会的发展等众多影响因素,但最为重要之处是社会成员对主导思想和灵魂的执守,使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产生情感依赖才有可能使主导思想的传播带有持久性和长效性,从而有利于其精神归属的获得和维护,产生对信仰体系的执着守望。
      参考文献:
      〔1〕孔德元.政治社会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曹 玮,魏京武.西周编钟的礼制意义〔J〕. 南方文物,1994,(2).
      〔3〕See R.A. Rappaport, Ritual and religion in the making of humanity, Cambridge, U.K.;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4〕〔英〕菲奥纳·鲍伊.宗教人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王海洲.论政治仪式变革中的政治传统〔J〕.江苏社会科学,2010,(4).
      〔6〕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7〕宋代书院的儒学教育(一)〔DB/OL〕.当代理学网.2010-08-20 .
      〔8〕毛寿龙. 政治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9〕韦正翔.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0〕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观发展脉络探析〔J〕. 教育研究,2006,(12).
      〔11〕何雪莲.论公民教育的可能困境〔J〕.教育科学研究,2008,(12).
      责任编辑 苏玉娟

    推荐访问:社会化 启示 当今 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