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安全稳定 > 正文

    盖茨比――菲茨杰拉德的缩影:了不起的盖茨比20名句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1 04:30:40 点击:

      摘要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迷惘一代”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挫折、迷惘、成功和失败,为读者提供了美国梦给青年带来的喜悦与幻灭的实例。在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成功地再现了20年代美国的社会生活,即“爵士时代”人们的生活与观念――最初的美国梦已经蜕变成了纯粹的物质追求。而小说的主人公盖茨比则更多地是作者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缩影。
      关键词:理想 成功 美国梦 幻灭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1896~1940)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迷惘一代”的代言人之一。他的作品和他的一生不仅是美国整个“二十年代”戏剧性的再现,更是美国文化本身的再现。1925年出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公认为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和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样,是关于美国国情的一种寓言,同时,它又和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一样,以无出其右的艺术形式确切地再现了时代的风貌。在这部小说中,菲茨杰拉德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描写了20年代贩酒暴发户盖茨比所追求的“美国梦”的幻灭,揭示了美国社会的悲剧。盖茨比与黛西的恋爱和分手本来是个很普通的爱情故事,但作者却把自己对那个时代的深刻体验融入进了主人公的生活,使其“美国梦”的幻灭演变成一曲“迷惘一代”的悲歌。美国评论家阿瑟・迈兹纳(Arthur Mizener)认为《了不起的盖茨比》“近乎完美无缺”。1925年8月,菲茨杰拉德在给约翰・比肖普的信中说,盖茨比这个人物“开始时作为我认识的一个人,接着就变成了我自己――这个混和物在我的头脑里从来就没有完成”。如果仔细地研究一下菲茨杰拉德的人生轨迹,我们不难发现,菲茨杰拉德的生命经历就像他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情节,而小说主人公盖茨比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缩影,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着共同之处:
      一 年轻未成功时都被自己喜欢的女人抛弃
      17岁时,菲茨杰拉德如愿考入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在那里他结识了初恋女友吉诺娃・金,并在1915年圣诞节开始了自己的罗曼史。这个富有的芝加哥女孩造就了菲茨杰拉德日后独特的女人观――对那些勾魂而实质浅薄的女性的迷恋和恐惧。二人很快就分道扬镳,菲茨杰拉德灰溜溜地逃回了圣保罗。在家乡,他百无聊赖地度过了九个月,然后于1916年重返普林斯顿,重新拾起其支离破碎的校园梦想。1917年普林斯顿秋季开学时,菲茨杰拉德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诱惑,选择了放弃学业,应召入伍。而此时,他已经与可爱的亚拉巴马豪门闺秀珊尔达・赛瑞订婚,生活似乎要给他带来某种转机。不幸的是,菲茨杰拉德所在的部队还没有走出国门,战争就结束了。退伍以后,菲茨杰拉德一边从事一份月薪90美元的广告工作,一边创作自己的长篇小说,以期尽快迎娶他的梦中情人――珊尔达过门。但杂志社拒绝了他的书稿,随后,珊尔达也毫不客气地拒绝了菲茨杰拉德这个人――他与珊尔达的婚约随着一大叠退稿信而告吹。倍受打击的菲茨杰拉德再次回到家乡圣保罗。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人公――出身贫穷的盖茨比在驻地认识了美丽的姑娘黛西,并迷恋上了这个与他地位悬殊的女子。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这个毫无背景的穷小子是很难成为富豪人家的乘龙快婿的。虽然黛西也喜欢盖茨比,但是最终还是放弃了他而嫁给了一个智力平平、粗鲁而富有的年轻人。残酷的现实给了盖茨比一个沉重的打击。
      二 都试图实现自己的“美国梦”
      金钱加美女,以及对那个用美元堆砌的“美国梦”的迷恋,是菲茨杰拉德和盖茨比美国梦的主题。
      当菲茨杰拉德是个一无是处的穷小子的时候,他的“爱情女神”对他是嗤之以鼻的:两次被恋人抛弃,两次灰心丧气地返回家乡圣保罗。用菲茨杰拉德自己的话说,他两次返乡都是 “连滚带爬”的。在家乡,他继续写作,等待时机重新杀回纽约,赚取他的美人和社会地位。当菲茨杰拉德还在创业的道路上苦苦奋斗时,珊尔达却中断了与他的婚约,称只有在他功成名就的时候才考虑和他结婚。珊尔达提出的条件对于菲茨杰拉德以后的人生是有着决定性意义的。从此,菲茨杰拉德相信金钱就是能将废墟变成圣殿的魔杖,而珊尔达就是他的童话公主,他与她的周围挂满了标价牌。菲茨杰拉德本人也描述了自己退伍后满脑子里强烈的金钱意识,他的小说是他手中的黑桃A,而赌注就是珊尔达。菲茨杰拉德后来在日记中写到:
      “我爱上了一阵旋风,而我必须从脑海中织出一张能抓住它的大网。当时我的脑子里满是银元铜币的叮当声,就像穷人身边响个不停的八音盒。”
      两次被恋人抛弃的经历,都没有让菲茨杰拉德对自己追求的 “爱情”产生怀疑。他只是更加努力的写作,希望用金钱和社会地位来赢得美人的芳心。终于,他的小说《人间天堂》给他开启了人生的鸿运之门。美国梦就像一张彩票,一下子被兑换成了滚滚的美元,美国文坛开始疯抢这个天才的作品,《时髦阶层》、《星期六邮报》、《作家杂志》一次性接受了菲茨杰拉德的9篇短篇小说。功成名就的菲茨杰拉德如愿抱得美人归,1920年, 他与珊尔达在纽约的圣・帕特里克大教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婚后的菲茨杰拉德为了不断地巩固对妻子的爱,开始在美酒,香槟,热吻,一掷千金的狂欢中往返于纽约最豪华奢侈的派对,他甚至用打字机印出钞票,来支付自己惊人昂贵的生活排场。虽然在创作的鼎盛时期,菲茨杰拉德的每一篇短篇小说的身价是4000美元,几乎是一个字一美元,但他的所有稿酬收入全都为他和珊尔达奢华享乐的生活买了单。他们享乐的战场遍及纽约和欧洲。在那里,他们出入高级旅馆,俾昼作夜,挥霍无度。菲茨杰拉德后来甚至说,珊尔达“要求我为她工作,不能只顾我自己的梦想”。可以说,菲茨杰拉德的一生绝大部分精力都倾注在了如何“飞黄腾达”上。
      而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人公――盖茨比眼看着心爱的女人嫁作他人妇,痛定思痛之后,他为自己总结了一个教训:如果没有左右一切的金钱,就不会得到自己心爱的女人,就不会是一个成功的人。17岁的盖茨比的“美国成功梦”是成为一个“高大,粗俗,妖冶的美人”的偶像,这也是成年后的盖茨比的梦想。一个想入非非的17岁浪子才会有的对某种灿烂辉煌荣耀的那份狂热梦想和渴望,竟然也是一个成年男人的梦想,这无疑令人痛惜。为了夺回心目中的姑娘,实现自己的梦想,盖茨比和菲茨杰拉德一样,开始了追求金钱的历程。但与菲茨杰拉德不同的是,盖茨比为实现理想而采取的手段却丝毫没有高贵和天真之处。他是靠偷运私酒等不法行为而攫取了巨额财产。暴富后的盖茨比频繁地在自己的豪宅、黛西别墅的对面举行晚宴,夜夜歌舞升平、挥金如土。而盖茨比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黛西的眼球,以求这位昔日恋人能和自己重归于好。
      三 二者的“美国梦”均幻灭
      不管是对菲茨杰拉德而言,还是对盖茨比而言,最初的美国梦到最后都已蜕变成了纯粹的物质追求。他们的理想就像是一只巨大的肥皂泡,在阳光下熠熠发光,五颜六色,但一触即碎,毫无任何现实价值。菲茨杰拉德年轻时向往财富,追求财富,又通过拥有财富而得到自己的心上人,然而,他的一生却为财富所累。为了满足妻子姗尔达的虚荣心,他拼命写作,拼命在追求财富的大路上奔跑。但在与珊尔达在派对、旅游的激情过后,他却感到灵感在枯竭,才华在流逝,他发觉自己越来越难以继续写作,年仅三十岁便认定自己已经江郎才尽了。将会变得默默无闻的预感不时袭击菲茨杰拉德沉重的心,为此,他开始酗酒,并且与珊尔达开始了永无休止的争吵。随着珊尔达的精神崩溃,菲茨杰拉德再也没有了昔日一文千金的气派,甚至缺乏稳定的稿酬收入。面对一塌糊涂的个人生活,菲茨杰拉德无可救药地向酒杯滑去。为了维持生计,为了能让珊尔达住在最好的精神疗养院,为了让相依为命的女儿得到更好的照顾,债台高筑的菲茨杰拉德开始为好莱坞撰写剧本。可以说,疾病、酗酒、动荡笼罩了这个文学天才的余生。1939年,菲茨杰拉德开始创作《最后一个大亨》,但这部小说最终由于他第二次心脏病突发猝死而未能完稿。菲茨杰拉德有过蓬勃的朝气,绚丽的辉煌,但最终都以悱恻的哀婉失败而告终。
      菲茨杰拉德一方面看到了那些他所爱的女人的庸俗本质,一方面又甘愿像孩子一样为了博红颜一笑而烽火十里。无论是珊尔达,还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主人公黛西,都是菲茨杰拉德世界里的典型女性――轻薄、虚荣、神经质、有寄生本质。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盖茨比之所以夜夜歌舞升平,只是为了和自己童年时代的心上人重归于好。而曾经对盖茨比弃之如履的黛西,在盖茨比巨大的财富面前充满了艳羡和惊叹,尤其是当她知道了盖茨比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因为她的缘故后,她开始陶醉于盖茨比的富有和对她的痴情之中,并开始在爱情的天平上摇摆不定。但是就在盖茨比的美国梦快要实现的时候,事情却出现了转机。黛西驾驶着盖茨比的车轧死了人,而此时的盖茨比为了这个自己从童年时就深爱的“金姑娘”把责任全都揽了过来。可黛西却在权衡利弊之后抛却了盖茨比对自己所有的旧情,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盖茨比的身上。盖茨比最终为了这个世俗、卑劣、麻木不仁的女人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对于盖茨比而言,黛西在他的心中早已成了他的梦幻的化身,他试图以重新得到她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是,他的美国梦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假象,他从少年时代起就一直在追求着的某种冥冥想象之中的“成功”圣光,其实也只是出现在地平线上的海市蜃楼而已。追逐黛西的过程耗尽了他的天分、感情和精力,他那以梦想代替现实的性格驱使他在走向悲剧终点的过程中,不做清醒的思考,终于把生命和梦想一起埋葬了。在那个到处充满金钱叮当响的社会,盖茨比的梦想显得异常的幼稚、天真、不合时宜,其结果必然是被现实击得粉碎。盖茨比的希望与梦想成了虚空,他的豪宅内也曲终人散,狂欢的客人各回各家,只留下铅华洗尽后的凄凉。
      与盖茨比一样,菲茨杰拉德的一生对社会地位和飞黄腾达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对珊尔达的追求可谓是他一生极其重要的经历。他意识到那种炽热和浪漫对他来说是具有毁灭性的力量,并且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他始终都无法彻底摆脱的恐惧和困惑,但他最终却还是无法摆脱对财富和成功的渴望。他以自己的经历――挫折、迷惘、成功和失败为蓝本,塑造了盖茨比的形象,并以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美国20年代人们生活和追求的社会长卷。菲茨杰拉德虽然不是高举批判民族精神的大旗,但是他的作品却远远超越了个人的范畴,成为了一种人类及文化现实的戏剧象征。
      
       参考文献:
       [1] 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 王长荣:《现代美国小说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 Stanley Cooperman,F.Scott Fitzgerald’s The Great Gatsby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6.
       [4] 李公昭:《新编美国文学选读》,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 胡荫桐:《美国文学新编》,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
       [6] 李宗慧等编译:《了不起的菲茨杰拉德》,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7] 左金梅:《美国文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 高万隆:《20世纪外国文学名著导读》,黄海出版社,1990年版。
      
       作者简介:
       李秀玲,女,1979―,河北唐山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
       尚志芹,女,1979―,河北石家庄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谢文妹,女,1976―,辽宁绥中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

    推荐访问:拉德 盖茨 缩影 菲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