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安全稳定 > 正文

    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 [透过“四观”解析司马迁的精神人格]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5 04:49:43 点击: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一篇用血泪浇注的文字,也是全面解读司马迁精神人格的可靠材料。文中着力表白的“四观”,即“生死观”“荣辱观”“文艺观”“历史观”,是构成司马迁精神人格的基本元素,也是最能体现司马迁真性情的人生宣言。但历来的解读,大多附会正统的主流话语,使我们无法直达司马迁的精神世界,对伟人的理解难免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憾。本文拟就“四观”做一番揆情度理的解读,就教于方家。
      一、 生死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是司马迁对“死”的基本态度。司马迁对生命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确信死是人生必然的节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死”是和“生”一起配给于人的。他同时也确信“死”不会干净到“一了百了”,总会留下“生前身后名”。这就意味着“死”是要认真对待的,绝不可听天由命。如果可能还得有个选择甚至策划。而选择或策划的原则只有一个,就是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关于这一点,古人早就设计了三条实现“永生”的途径:立德,立言,立功。按司马迁的说法,“立功”的机会祖先没有得到,自己业已无望。“立言”就成了“子承父业”,实现生命价值的唯一途径了。所以在巨大的屈辱面前,他没有为对自己来说还比较空洞的“士节”去死,而是选择了比死更难的隐忍苟活,忍受了生理和精神的双重戕害。文章中司马迁实际上要向任安表白:“太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不能为少卿废。”(清文艺理论家包世臣语)。值得庆幸的是《史记》的传世,不仅实现了司马迁“立言”的宏愿,而且还“无心插柳”地使他立了“德”,以其顽强的精神、崇高的理想、杰出的才华、坚韧的毅力、辉煌的成就,沾溉后人,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树立了一个人格标杆,一个道德典范。
      二、 荣辱观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这段话是司马迁表明荣辱观的文字,可好多人对他的内容和排序产生了质疑。究竟是“荣辱”兼顾,还是单说“耻辱”?究竟是每下愈况,还是随意排列?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我对这段话做了这样的俗解:最上一等是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其次是有所作为,自身显贵;再次是小有成就,很有面子;再次是行为端方,没人怨诽;再其次出身卑微,低三下四;再其次违反刑律,穿上囚衣;再其次披枷带锁,严刑拷打;再其次剃掉头发,拴上铁链;再其次接受肉刑,残损肢体;最下一等拔除命根,身残处秽。司马迁是一个角色意识很强的“士”,这一段话是他为自己这个阶层的人订立的一个“荣辱序列表”。前面的四个“不辱”基本上是“荣”的标准,因为是底线原则,所以用否定句式;后五个“受辱”,按屈辱的程度排序,渐次递升,层层铺垫;最后用“最下”“极矣”强调自己遭受的奇耻大辱,抒写人格撕裂、灵魂窒息时的大悲痛,的确有“惊天地,泣鬼神”般的震撼力。司马迁的“荣辱序列表”形象地体现了他的价值观念,他虽然只是一个“牛马”一样被任意驱遣的史官,但当朝堂上一派迎合武帝的“诬枉”之词时,他还是说出了不带任何个人感情的话,为李陵曾经的功绩、为一个王朝应有的公正,说了他认为一个“士”应该说的话。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也正是他“不辱先”“不辱身”的人格追求的具体表现。
      三、 创作观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是司马迁阐明“文艺观”(或可谓之“创作观”“文学起源说”“创作动机说”)的文字。在司马迁看来,文学是不幸的产物,贬谪流放、蒙冤受屈、遭遇祸患、身处绝境,而怨愤郁结,难以融通,就要找寻发泄的途径,最终会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是“发愤著书说”。这种观点一直被后世的文人所推崇。“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天末怀李白》)“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遗山诗》)都是对这一观点的发展延伸。司马迁还在《屈原列传》中对这一观点进行了事理上的推断。由人们在“劳苦倦极”“疾痛惨怛”时,呼天抢地、喊爹叫娘的下意识行为,推断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时的怨愤不平,从而推究《离骚》的创作缘由,合情合理,令人可信。也呼应了《报任安书》中的论断,从情理上阐明了“发愤著书说”的正确性。司马迁的文学观,不仅是他本人创作经历的高度概括,也是他对自古以来文人创作动机的顿悟和理解。既然他是如此理解创作的,那么《史记》也就是一部建构他人格精神的伟大作品。
      四、 历史观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的历史观。中国古代的史家历来崇尚“秉笔直书”的“良史”精神,主张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司马迁一边尊重历史事实,客观地记录历史,一边思考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关系,试图总结出人类发展的历史规律,鉴古知今,烛照未来,成为一部体现作者独立思考和人格精神的伟大作品。这一点,在有些传的体例安排中就有所体现。如将孔子和陈胜的传列入“世家”,显然不符合史传的常规,但他要表明自己对人物的褒贬评价,要表达“是谁真正影响了历史的发展”的思考,所以他率性地处理了这两位历史人物的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录的是赵国内部团结,众志成城,延缓覆亡时间的历史。可在传末,司马迁却说:“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意思是知道会死而不怕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但死不是难事,怎样把死处理好,死得有意义,才是难事。显然他又结合蔺相如的事迹,开始思考“生死”的问题。《史记》是一部处处闪现司马迁身影的作品,他用《史记》构筑了自己的精神人格,读懂了《史记》才算真正读懂了司马迁。
      如果《史记》篇章中显现的司马迁人格精神是隐身登录的形式,那么《报任安书》书应该是司马迁人格精神的全面写真。司马迁借给任安回信之机,一吐胸中块垒,将自己的痛苦遭际、满腹委屈倾诉出来,将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完全坦露出来,以期得到世人的理解,为自己的“死”增重,为自己的“辱”平反,为自己的“书”寻找意义,为自己的“史”彰显价值。读了《报任安书》,一个才华卓异、思想独立、品格刚毅、勇于担当的知识分子形象如在眼前,他就是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也是搭建起我们民族精神的峥嵘栋梁!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中学;730913)
      

    推荐访问:人格 司马迁 透过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