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安全稳定 > 正文

    [小报界的“教父”钱芥尘] 财务界的it教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8-12-31 11:35:11 点击: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一提起钱芥尘,可说是大名鼎鼎,尤其是在报界可说是炙手可热。“补白大王”郑逸梅还称钱芥尘为“报坛耆宿”。钱芥尘早年就进入报界,从《警钟日报》、《大共和日报》到《神州日报》可说都是“大报”;然而钱芥尘最有功绩的是在“小报”上,他催生了《晶报》,促成了《小日报》,接办了《上海画报》,在上海的诸多小报背后经常可见钱芥尘的身影。当时有人说“钱先生在朋友之间,与人交接,从不媒孽人短,且春风口角,随地揄扬,奖掖后进,尤不遗余力”,可见其“大佬”级的地位与身份。
      钱芥尘(1887-1969)原名家福,后取“芥子须弥”之意,改署芥尘,号须弥,祖籍浙江嘉兴。钱芥尘幼年丧父,由祖父钱理甫督教成人。有人以为钱理甫是其父亲,误也。钱芥尘的父亲钱炽昌是理甫之次子,钱芥尘的同乡好友朱其石在《钱理甫先生家传》(石印本,谭泽�题签,朱强村撰文,叶公绰手书)题跋中写道:“昨过芥尘,许出赠渠之王父(按:祖父)理甫先生家传数册。愚识振海、振铎、芥尘叔侄垂二十年,可谓累世通家。振海远涉重洋,居美未返。芥尘栖隐海隅时获接谭,每与论故乡掌故,月旦人物辄兴沧桑之感。即理甫先生敬惜字纸,愚在童年尝数数见之,犹萦脑际如昨日事。朱其石读竟附识。”可证之。钱芥尘因出生于仕宦之家,自幼攻读,以求功名。他十七岁应嘉兴府乡试,考中第一名秀才。清朝末年,海禁既开,种种新说奇事纷至沓来,钱芥尘受到感染,在1904年前后入上海法政学堂习法律。
      1904年,蔡元培在上海主持《警钟日报》,积极进行反清宣传,笔墨犀利。此时正在上海求学的钱芥尘,是其热心读者,又不时写稿投寄。蔡元培对其文章甚为赏识,邀之晤面,相谈极为投契,便邀其参加《警钟日报》的工作。钱芥尘身兼报纸的撰述、编辑、校对以至发行数职,成为蔡元培的得力助手。1905年3月,《警钟日报》被清廷封禁。不久,蔡元培赴德国留学,钱芥尘于是返乡,在家乡尝试“实业救国”与乡人合资创办小火轮公司,但因经营不善,负债累累,后由其祖父偿还欠款后,他赋闲家居,以诗文自娱。
      辛亥革命成功后,由蔡元培之介,他得识章太炎。那时“统一党”要办机关报,时提倡五族共和,即名《大共和日报》,该报为一四开大报,阵容坚强,如黄季刚、张季鸾、胡政之、王伯群、余大雄、张丹斧、汪旭初、谈善吾都分任辑务,推章太炎为主编,马叙伦为总经理。后来在马叙伦去职之后,钱芥尘担任总编辑,不久又兼任总经理。关林在《钱芥尘其人其事》文中说:“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很强的《大共和日报》即使这样也时时遇到经费支绌的困窘,也因此使章太炎在没有认清袁世凯称帝的野心前,曾经并非十分情愿地接受过袁世凯的二万元‘赠款’。正是基于有此‘赠款’,袁世凯称帝后传话钱芥尘非要《大共和日报》改称《大中华报》,以示拥护洪宪帝制。早先也曾说过袁世凯好话的章太炎、钱芥尘,至此则都清楚‘复辟’的不得人心,绝无前途,于是断然决定《大共和日报》停刊,时在1915年夏。”(郑逸梅也表示他曾听闻钱芥尘讲过“赠款”之事。)
      之后,钱芥尘进入《神州日报》担任经理,并邀张丹斧、余大雄等进入《神州日报》。郑逸梅说:“余谷民(大雄)是个活动分子,担任协理,此后芥尘以经理付托谷民,谷民动了脑筋,办一三日刊名为《晶报》,芥尘力助之,撰稿甚多,化名为道听、炯炯等,谷民拉稿的本领很大,他拉稿必亲自登门拜访,一次拉不到,二次三次继续拜访,非达目的不罢休,人们因给他一个绰号‘脚编辑’,所以《晶报》写作阵容,比任何报刊都强,芥尘又为之邀约李涵秋、张恨水为写长篇小说,又特邀皇二子袁寒云撰《辛丙秘苑》、《新华私乘》更轰动一时。《晶报》本附属于《神州日报》的,未几即独树一帜,设《晶报》馆于望平街,《神州》销数下降,反赖《晶报》资助。芥尘在此情况下,才把《神州》让给蒋裕泉改革续刊,未几又复易主。”
      钱芥尘接办过《神州日报》两年,后席子佩创办《新申报》,聘钱芥尘任总主笔,孙东吴为编辑主任。郑逸梅说:“时邵力子在沪办《民国日报》经费困难,常来《新申报》社,私看电报,默记以供《民国日报》之用,日久,被孙东吴所发觉,遂与芥尘相商,拟办交涉,芥尘谓:‘我与邵力子友好有素,不可以此伤害友谊。’芥尘与北方名流张弧(岱杉)相识,介绍邵力子与岱杉通讯,岱杉给邵力子津贴,以支持《民国日报》。”据关林说,邵力子比钱芥尘年长近五岁,钱、邵之结识,当在《警钟日报》时期。钱芥尘接任《神州日报》总经理两年,此时邵力子一度也在该报任编辑,俩人交情匪浅。
      此后,包天笑在天津办《华北新闻》,邀钱芥尘同往。因张弧之推荐钱芥尘在天津结识了奉系军阀张作霖,张大帅求贤若渴,钱芥尘也倾才相助,从而成为深受张作霖、张学良两代东北王赏识、信任的江南“客卿”。后来在1927年,钱芥尘替张作霖在沈阳创办了《新民晚报》(与上海的《新民晚报》无关),但因他正在上海忙着主编《上海画报》,具体的编辑事务委托《晶报》的王益知负责,因此《新民晚报》也成为一份与《晶报》风格近似的东北小报。
      1925年6月6日,小说家毕倚虹敏锐地觉察到新闻图片和摄影报导的重要性,创办了一份介于日报和月刊、半月刊之间的新型画报,每三日出刊一次,图文并茂,名为《上海画报》。1926年5月15日,画报出到一百十二期,毕倚虹病逝。画报由四合公司出面接办,具体主编是钱芥尘,而真正后台则是东北军阀张作霖、张学良父子。此后,钱芥尘便在《上海画报》增加大量吹捧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的内容,使该刊成为“东北王”在华东的主要喉舌。1928年春,蒋介石从江南起兵再次北伐,就曾以“张作霖在沪坐探”的罪名,公开通缉钱芥尘,迫使钱芥尘潜逃至天津。之后,接手《上海画报》编务的是周瘦鹃、张丹斧、黄梅生、余空我、秦瘦鸥、舒舍予等人。
      据学者张伟说:“《上海画报》从1925年6月6日创刊一直出到1933年2月26日,八年间共出版八百五十八期,论出版时间之长、发行期数之多,影响报坛之广,当时众多画报无出其右。它开创了一种新颖独特的画报形式,其发表的近二万篇文章,一万余张照片,为那个时代留下了一部忠实的图文写真集!八十余年后的今天,已很难找到一套完整的《上海画报》了。1996年,嘉德拍卖公司以二万四千二百元拍出一套;2005年,钱芥尘本人保存的一套《上海画报》也由其后人提供给北京某拍卖公司上拍,底价仅一万八千至二万五千元。其实,这是全国少有的一套堪称齐全的《上海画报》,且附有不少当年的原照,价值远不止此,不知最后落入谁家囊中?”
      据关林说,钱芥尘当时被蒋介石通缉时,钱妻致信随蒋介石行动的邵力子设法营救,邵力子先是致函主管上海警备事务的军长钱大钧给予通融。继又联合蔡元培、戴季陶、吴稚晖并自己共四人,向蒋介石作保,得以请蒋下令撤除对钱芥尘的通缉令。钱芥尘一直将此视为邵力子的救命之恩。未久,知道钱芥尘熟知张学良东北军情况的邵力子,希望钱芥尘提供能够推动张学良“易帜”、归顺蒋中央的方略。为报答邵力子的救命之恩,钱芥尘便把“将领之中,谁是重心人物,贡献给邵先生听”,于是,张学良的心腹人物于学忠、周大文,分别被蒋介石任命为平津卫戍司令和北平市长,张学良的胞弟张学铭被任命为天津市长。张学良由此认为蒋介石够朋友,信得过自己,终于决心“易帜”。
      与钱芥尘有忘年之交的何戌君说:“张学良驻军北平,邵力子两次到钱芥尘家探听东北军消息,钱力言于学忠是东北军重心人物,后来于学忠果然出任平津卫戍司令。”笔者素知钱与邵力子、张学良交往亲切,去年(按:1980年)至钱家访问,询问有关钱芥尘生前留下的遗物,其子钱祖让出示张学良致钱芥尘书信二封,其一曰:
      芥尘兄大鉴:手教�悉。良日来公私过忙,又加精神不爽,身体不快,致兄久候。力子如能来平一游,良深表欢迎,但须兄将前后情况及所行目的,详为力子兄言明,商得本人同意方可。否则有关种种,不只不能达到兄之原意,反恐更多不便,谅兄必能思及也。沪津贴一事,昨晚已同能毅兄(按:张学良的机要处长沈能毅)谈及,由彼设法,不致使兄从中为难。为良之事,诸多累及,实觉不安。兹奉上番佛二千,请收用为荷。此复,敬请近安!
       张学良 顿首
      五日
      张学良出关以后,驻军北平,钱芥尘在上海受张学良的委托,与沪上新闻界联系,各大报主要成员都由张学良发给津贴,此事由钱芥尘从中联络。1929年初,钱芥尘出面组织了一个“上海报界北方视察团”,成员为各大报总编辑名记者,《申报》代表为张蕴和、戈公振;《新闻报》代表为张继斋、严独鹤;《民国日报》为管际安;《时事新报》为潘公弼、程沧波等,到了东北由张学良亲自招待。郑逸梅说:“……路过北平,邵飘萍夫人代表《京报》设宴款接,梅兰芳和钱芥尘也设席招待,张恨水得晤独鹤,即在此时。独鹤和芥尘是老友,无话不谈,及谈到《新闻报》副刊上的连载小说,行将结束,拟物色一新作,芥尘说:‘贵报所载长篇,大都把南方作为背景,不妨变易一下,把北方作为背景,换换口味,定受读者欢迎。’独鹤颇以为然,芥尘立即推荐著《春明外史》的张恨水,一经说项,独鹤深为喜悦,即约恨水相会,二人一见如故,恨水即以精心结构的《啼笑因缘》给《新闻报》连续登载,一时脍炙人口。”后来严独鹤在《啼笑因缘》刊印单行本上有一序,道及芥尘往事,云:“我和张恨水先生初次会面,是在去年五月间,而脑海中印着‘小说家张恨水’六个字的影子,却差不多已有六、七年了,在六、七年前,某出版社出版了一册短篇小说集,内中有恨水的一篇著作,虽是短短的一篇,而描写甚为深刻,措词也十分隽妙,从此以后,我虽不知道恨水到底是什么人,却已有相当的认识了。再近几年来,恨水所作的长篇小说,散见于北方各日报,《上海画报》也不断载着恨水的佳作,我忙于职务,未能一一遍读,但就已经寓目的而论,总觉得恨水的作品,至少可以当得不同凡俗四个字。去年我到北平,由钱芥尘先生介绍,始和恨水从文字神交结为友谊,并承答应我的请求,担任为《快活林》撰著长篇小说,我自然表示十二分欣幸。在《啼笑因缘》第一天刊出,便引起了无数读者的欢迎。”
      上世纪四十年代,钱芥尘主编《大众月刊》,当时是很受社会欢迎的。《大众月刊》于1942年11月创刊,至1945年7月休刊,共出三十二期。钱芥尘在《发刊词》中说:“我们今日为什么不谈政治?因为政治是一种专门学问,自有专家来谈,以我们的鲁钝,实无从谈起。我们也不谈风月,因为遍地烽烟,万方多难,以我们的鲁钝,亦觉不忍再谈。我们愿意在政治和风月以外,谈一点适合于永久人性的东西,谈一点有益于日常生活的东西。我们谈话对象既是大众,便以《大众》命名。我们有时站在十字街头说话,有时亦不免在象牙塔中清谈;我们愿十字街头的读者,勿责我们不合时宜,亦愿象牙塔中的读者,勿骂我们低级趣味。”为新旧并存,文白兼收,钱芥尘在编《大众月刊》并无明显的内容风格,不论哪派作家,只要稍有点名气的,莫不拉拢为《大众》写稿。因之《大众》不同于《小说月报》和《万象》,表现在它的“杂”。郑逸梅也说:“连载之作大都出于一时名流。如张一�的《不知老之将至室随笔》、包天笑的《秋星阁笔记》、张叔通的《余之记者生涯》、丁福保的《余之书籍癖》、范烟桥的《寄琐教叶》、屈弹山的《望绝自纪》、孙梦蕉的《民国开国野乘》、胡朴安的《病废闭门记》,都是文史掌故,可读性很强的。长篇小说,有包天笑的《拈花记》、程小青所译的《咖啡馆》、张恨水的《京尘影事》和《过渡时代》,剧本有姚克的《七重天》、《清宫怨》,短篇小说也连载了潘序祖的许多记,如《寻燕记》、《埋情记》、《拒婚记》等。……我也撰了《蕉窗砚滴》、《谈艺脞笔》、《负�散记》、《销寒漫笔》等,……芥尘喜提掖青年作家,如程育真、汤雪华等,后来都享盛名。其他如顾明道、徐卓呆、孙了红、秦瘦鸥、王小逸、张毅汉、徐碧波、吕白华、钱公侠等都是芥尘的朋好,群力为助,充实内容。”又说:“当时《大众》,由大众出版社发行,有人欲参观大众出版社的,芥尘导至其居室后一间小屋,笑着说:即此便是,原来他苦心孤诣,独力为之,所有约稿、编辑、发排、校对以及付邮等役,他一人担任,不假助他人,以节开支。”据也曾在《大众》投稿的何戌君说,《大众》有一特点,与别的期刊不同,稿子送去,钱芥尘一数字数,即吩咐办事员刘台开一稿费收据,立即付清稿费。此举大受穷作者欢迎,因此它的积稿比他刊为多;得力的作品,大家也愿意交给《大众》发表。
      上海沦陷期间,对于钱芥尘的角色,报人徐铸成在《旧闻杂忆续编》书中这么说:“新闻界当时被‘除奸’的,一是《申报》的钱华,二是《晶报》的余大雄。听说,这两个人,背后有一个同一牵线人,此人就是钱芥尘。也和妓院的老鸨一样,他可以说是新闻界的人贩子。听说在‘九•一八’后,他就和日本报导部有密切联系,上海新闻界曾先后组织‘东北参观团’和‘赴日参观团’,都是他一手布置,自己却不参加。他拉人下水的办法是投人所好,就汤下面。经济困难的饵以金钱,爱名的给以吹捧,两者都不贪的,他还有一个‘绝招’:他搜集影印了不少《金瓶梅》一类的古本,对于某些自命清高的对象,登门拜访,拿出一些‘珍本’请求‘法鉴’。某些假道学如果投其所好,那就一步步被他的罗网粘住了。听说以编《英语周刊》闻名的周越然,就这样被他拖下水的;周与久居香港的叶某(按:指叶灵凤)是同以收藏洋文性爱之类的书出名的。钱华和余大雄之流,却是被钱诱进魔掌的。当然,也有他们的主观原因。”而关于钱芥尘,作家周劭(周黎庵)晚年在《雪夜闭门读禁书》一文中也提到:“我现在要说的是另一个中国奇人,也是继承叶德辉的衣钵广为刊印这类禁书的,则在今日已鲜为人所知,此人叫钱芥尘。他出现在上海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太平洋战起之后,我不详悉他的生平,大概是浙西一带人,所谓钱武肃王的后裔,生得南人北相,高大魁梧,犹似直鲁大汉。他在上海办了一个杂志,自己并不出面,从杂志的文字上看不出有什么背景,据说在来沪之前一直在东北,居张作霖幕府,和杨宇霆、莫德惠、张作相等是老友,张学良则是他的后辈,所以对东北和奉系人物熟悉得很,娓娓谈来,如数家珍。他善于交际,酷喜请客宴会,时常招集一些并不相识的人在酒楼盛宴,我也曾被他辗转托人请去叨光过两次宴请。他不但盛宴招待宾客,并且席散时还每客赠送礼品,那礼品好怪,竟是三四十本小册子,内容一律是禁书,大都是翻印叶德辉‘双梅景�丛书’的,而开本奇小,大概是一百二十八开,烟盒子那么大小,真是内容丰富,无所不有,其中尤多连名称都未听到过的秘籍。钱芥尘为什么要广事交际和赠送那类书籍,我实在百思而无以索解。”
      对此种说法,关林有不同的看法,他说:“‘太平洋战争’之后,上海全市为日军占领。这期间钱芥尘利用与汪伪政权中几位旧友的关系,搞到出版许可证和配给纸,在自己家里办起了《大众》月刊。不少讲究民族气节的上海通俗文学作家,如包天笑、徐卓呆、程小青、郑逸梅、徐碧波、孙了红等等,都为这份刊物提供稿件,有些人更是钱芥尘家中的聊谈常客。徐铸成先生谈到战时的钱芥尘,说他是一个专门诱人落水的角色。徐先生是过来人,他的说法当然也是后人了解钱芥尘的可供参考的一家之言。然而,包天笑、徐卓呆、郑逸梅等先生也是过来人,他们对钱芥尘的了解至少不会比徐先生浅,如果钱芥尘当时真是徐先生所说的那种角色,包天笑等人怎么会再与钱芥尘常有来往呢?”
      钱芥尘有阅读书报的习惯,早先所阅报刊,多为各家赠阅,日积月累,家中存留报刊堆积如山。据护龙《报人印象录》说:“吾人果过钱先生所居,则必见其床头摆有当日报纸盈迭,备每日在未盥洗前细读者,数十年如一日,就此一点观之,钱先生孜孜兀兀,可谓‘不二价’之报人矣。”
      关林的文章说,解放初期,唐大郎在一次晤谈时,同钱芥尘说到夏衍劝他出来办报,他有些顾虑。钱芥尘即对唐大郎说:“国民党不会再来,你放心办报好了。国民党要是回来,我情愿到跑马厅枪毙。”唐大郎听后表示:有你的支持,我就办好了。不久唐大郎创办的《亦报》就问世了,钱芥尘也成为该报的特约编辑,并加入该报工会。钱芥尘一改多年疏于撰文的习惯,重操笔墨,为《亦报》写了不少文章。为此,唐大郎当时在一篇文章中特别提到钱芥尘,说在《晶报》和《上海画报》之后,“他不大写了,难得写写,……倒是在解放后的小报上,写得非常起劲”。不仅如此,钱芥尘又为《亦报》联系了不少外稿,像王益知化名“旧燕”所写的《张学良外纪》、张恨水的小说《玉娇枝》等,能在《亦报》连载,均得于钱芥尘的邀约。《玉娇枝》未及写完,张恨水生病不得持笔,而《亦报》连载又不能等待,结果这部小说的收尾是由钱芥尘代劳的。此前,钱芥尘办的《大众》上,也连载有张恨水的小说《京尘影事》,这篇小说的结尾也不由张恨水完成,而出于钱芥尘之手。
      据其子钱祖让先生说,钱芥尘在1953年得为上海文史馆的第一批馆员,与邵力子的推荐有关;钱芥尘在1955年被捕入狱后于1958年获准保外就医,也与邵力子的说情有关,这都由于他们两人几十年以来建立的深厚交情。
      郑逸梅说:钱芥尘“‘文革’受屈,幸尚古山房主人丁浩及姚吉光暗为维护,得免过度劳役,然已老态龙钟,不堪其苦,卒于1969年8月,享寿八十四岁,本拟辑生平著述,刊印《三到集》,稿亦散失无存了。”
      
      (选自《书屋》2010年第8期)

    推荐访问:报界 教父 钱芥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