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爱情短信 > 正文

    [弗罗斯特诗歌的矛盾性在《被骚扰的花》中的体现]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1 04:31:38 点击:

      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传统评论一般认为他擅长描写田园乡村生活,诗作语言朴实无华。但如果通读了弗罗斯特的作品,就不难发现田园诗歌只是其诗作的一部分,他的大部分诗歌作品充满了矛盾性与复杂性。《被骚扰的花》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首诗表现了男性和女性对于欲望的矛盾态度,揭示了诗人写作的矛盾及根源。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 《被骚扰的花》 矛盾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是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曾受聘于几十所大学,4次获普利策奖,并于1964年受邀在肯尼迪总统就职典礼时朗诵其诗作,是少数几个在世时就得到认同的诗人。弗罗斯特被誉为“新英格兰诗人”,传统评论一般认为他擅长描写田园乡村生活,诗作语言朴实无华。但如果通读了弗罗斯特的作品,就不难发现田园诗歌只是其诗作的一部分,他的大部分诗歌作品充满了矛盾性与复杂性。如1942年出版的诗集《见证树》中的《被骚扰的花》,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一 诗中的矛盾性
      《被骚扰的花》篇幅不长,全诗共73行,矛盾冲突层出不穷。该诗作一开始展现的是一名男子对女孩的追求:
      “她往后缩,他很镇静:/‘正是这样才带劲儿。’/他用花瓣娇嫩的花/抽打他摊开的掌心。”
      不难看出,此时的男子处于绝对控制地位,符合传统的男女地位关系,女性就像猎物一样,等待男性的征服与控制,所以他觉得“带劲儿”。他用花抽打掌心这一举动则充满性的暗示,此时的花代表着女孩,是一个任其摆布的对象。接着,诗人又描述了女孩是怎样的一个欲望对象:
      “她站在齐腰高的/金穗菊和凤尾蕨丛中,/她光亮的头发已凌乱。”
      这对男子充满诱惑,“渴望拥抱她”,这种渴望使他透不过气,说不出话,“就像是老虎含着根骨头”。到此为止,虽然男子像只“老虎”般生猛,女孩只是“花瓣娇嫩的花”,但是男强女弱的格局却已经动摇,因为是女孩的诱惑使得男子无法言语,是女孩控制着男子的欲望。不过此时的女孩仍然处于惶恐中,恰好这时“她母亲的呼唤/从花园里越过墙头传来”,男子之前强烈的征服欲似乎转瞬间被瓦解了,“一只手像爪子般垂下……一种讨好的笑容/把那个大鼻子分成两半……一双眼睛变得躲躲闪闪”。在这段描写中,男子的手变成了狗的爪子(paw),鼻子也变成了猪的鼻子(snout),因此,男子已经不再是人类,或者也不再是先前威风的“老虎”,而成了“狗”,或者“猪”。通过变形,男子成了屈从于人类的兽,男性的权威不复存在,女孩的地位已经凌驾于男子之上。随后,男子的无能更加彻底地暴露出来:
      “那条狗或者那个随便什么,/遵从野兽的法则,/除了在夜晚外就是懦夫,/早已转身匆匆逃去。”
      男子从一开始的进攻转为逃跑。而女孩的情形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她开始诅咒男子,最后她母亲“揩干她腮上的唾沫,……拽着她朝家里走去”。这时的女孩其实也成了一头野兽,或者说更像一条吐着信子的蛇,而不再是一朵任人摆布的花了。
      通过上面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诗歌中的两个主要人物都经历了一次变形,男子从“老虎”变成了“狗”和“猪”;女孩从“花”变成了“野兽”。两者的强弱关系也随之被颠覆。
      这首诗想象丰富,颇具寓言性,诗人到底要表达什么主题?弗罗斯特的回答是“女人的性冷淡”。诗人的概括有几分道理但也不尽然。诗中描写女性的性冷淡只是一个方面,更多地则是揭示了男性和女性对于欲望的矛盾态度。
      诗中的男子的欲望过程较为明显,一开始他是进攻者,后来因为女孩母亲(声音)的出现,便失去了男性气概。这种突然的转变使得他最初的男性气概受到质疑,那种进攻只是表面上的,随着外界的变化便会很快转变,男子的征服欲和无能并存,虚假的男性气概掩盖不了他的无能。
      女孩的情形则较为复杂和隐晦。最初她是一朵娇嫩的花,对男子心存恐惧却又不敢拒绝他的追求,“惟恐一动就会唤醒/那在一个野蛮人心中/沉睡的追求的邪念”,这似乎是一种妥协的态度。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母亲的呼唤使她“惊恐地偷看了一眼,/看他是否可能听见呼唤/并趁她母亲过来之前/扑上来把事了结”。此处便有了一个不确定因素:女孩希望男子了结什么?是希望他离开还是成全好事?如果是希望他离开,就不必等他“扑上来”了,所以她的真实想法是希望他尽快打破僵局,加快求爱进程。她的这种想法和一开始给人的印象大相径庭,不过诗中确实不曾提及女孩试图反抗或者拒绝,而且她站在齐腰的花丛中,头发凌乱,给男子以视觉刺激,使他从人类降格为兽,所以她这时的急切也就很自然了,而男子随后的落荒而逃就难免“令她遗憾”了。
      女孩的矛盾心理还在于她认为“是一朵花毁了一个男人”,那样的花是“臭”的、“卑贱”的,即男女的交往使双方不再纯洁,所以她拒绝再做这朵花,这符合诗人说的“女人的性冷淡”。于是,女孩对于欲望既恐惧又渴望的态度便显现出来。在诗的结尾,女孩毒蛇般的诅咒既是对男子企图冒犯她的愤怒,也是对他软弱退却的失望。
      二 诗人写作的矛盾及根源
      《被骚扰的花》虽然收录在1942年出版的《见证树》里,但其写成年代却很早,“早得可以被收录在《少年的心愿》(1913年出版)里”。一些评论家认为《被骚扰的花》所描写的和弗罗斯特与妻子埃莉诺早年的经历有关, 所以这首诗一直到埃莉诺去世之后才得以发表。
      弗罗斯特和埃莉诺的恋爱历程十分坎坷。在高中时代,弗罗斯特就爱上学业上的劲敌埃莉诺。1892年高中毕业,两人订婚,之后埃莉诺到纽约州的圣劳伦斯大学就读,而弗罗斯特来到了达特茅斯学院。1893年,弗罗斯特因厌倦大学生活而离开学院回到家乡教书,随后又辞去教职帮助照顾埃莉诺的母亲和体弱多病的妹妹,并替她们找房子,整个夏天与她们住在一起,同年4月,埃莉诺从学校回家时,弗罗斯特曾劝其退学同他结婚,遭拒。1894年,弗罗斯特试图说服埃莉诺马上和他结婚但未成功,同年秋,他送她一本收有他的诗歌的小册子,但她冷淡的接纳使他绝望。1895年,弗罗斯特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奥西皮山租下一个小屋以便接近埃莉诺,这一年12月19日两人终于结婚。在多年不懈的追求下,弗罗斯特终于和埃莉诺走到了一起,可见其对爱情的执着。
      《被骚扰的花》包含的性暗示使诗人自己也颇感矛盾。他在一次采访中说:
      “我不会在外边对任何人朗读《被骚扰的花》。这倒不是因为我怕他们,而是因为我不希望那些诗被大声朗读。我书中有些诗我羞于念出声,它们更为……我更希望它们被人默读。”
      Donald Greiner提到此诗令人想起“1892年的尴尬时刻,当时弗罗斯特认为埃莉诺拒绝他的性要求是在羞辱自己”。其他一些评论家,如理查德・普瓦里耶也认为此诗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而弗罗斯特在诗中对女孩除了一腔激情外,确实含有一些谴责:
      “一个姑娘只能看出/是一朵花毁了一个男人,/但她看不出的是/那朵花也许/并不臭也不卑贱”。
      诗人把这次不成功的求爱归咎于女孩,她表面的矜持使得男子降格为兽,听命于女孩,但其欲望却无法得到满足。这正是诗人现实生活中挫折的影射,是青年时期婚恋波折的反映。但是作为一个诗人,他可以把心中的欲望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诗人对自己的作品有控制主宰权,而这种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实中的挫折,使原本无法诉说的苦闷得到了诉说。这首诗一方面释放了诗人的欲望与不满,另一方面又对埃莉诺显得有些亵渎,从某种程度上说,诗中的男子就是弗罗斯特本人,是他在用隐晦的方式抱怨埃莉诺的拒绝,恶毒地贬低埃莉诺。诗人最终与埃莉诺结合,这首诗便不再适合发表,这使诗人处于一种非常矛盾的处境,所以这首他自认为非常优秀的作品迟迟没有和公众见面,一直到埃莉诺去世才得见天日。
      在这首诗中,原本自然的求爱变得充满惶恐与失望,这种情绪不仅源于诗人自己当初的情感挫折,还揭示了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人的孤独。20世纪初期的西方,社会分崩离析,传统道德信念开始瓦解,人与人之间不复信任,充满了隔阂。在弗罗斯特的《补墙》、《火与冰》等名诗中,隔阂问题被多次提及。《被骚扰的花》所属诗集《见证树》中的另外一首诗《它的大部分》也见证了西方社会中人的无奈与尴尬:
      “他曾经以为他独自拥有这世界,/因为他能够引起的所有的回声/都是从某道藏在树林中的峭壁/越过湖面传回的他自己的声音。/有天早晨从那碎石遍地的湖滩/他竟对生命大喊,它所需要的/不是它自己的爱被复制并送回,/而是对等的爱,非模仿的回应。”
      诗作字里行间弥漫着人在宇宙间的孤独。在西方社会中,即使是人口众多的大城市,人们也是不相往来,互不关心,更不必说心灵的交融,所以在这样的社会里,人的心灵始终是孤独的。这样的无奈比隔阂更甚。隔阂至少可以消除,而孤独却无法改变。诗人在诗中既是主人公也是旁观者,在孤立无援的社会里,诗人渴望得到对等的爱但又觉得希望渺茫。《被骚扰的花》延续了这种对爱的渴望与绝望。诗中男子的求爱进攻性与无能并存;女孩面对求爱消极被动和热切期待并存。人类理想中的和谐男女关系的典范是伊甸园的亚当夏娃。夏娃是上帝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做的,他俩愉快地生活在一起,即使后来夏娃受了撒旦的引诱,偷吃了禁果,和亚当双双被贬下界后,他们两人仍然能够携手共同克服困难、创造人类的家园。然而,在弗罗斯特的笔下,男女虽然相互吸引,但他们对陌生个体的恐惧远大于对于爱的追求。现代社会混乱无序,失去了宇宙的中心,人们失去了安全感,精神上出现了荒原,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不信任使得求爱过程充满疑虑和矛盾,原本最自然的关系变得危机重重。由于传统信念逐渐瓦解,亚当夏娃模式也随之崩溃。《被骚扰的花》中的男主人公就像艾略特笔下的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是精神上的无能和荒芜使得他失去了爱的能力,而女孩的被吸引和抵触恐惧情绪则贯穿了整个过程,他们之间有一堵无形的墙,因而该男子和女孩不可能像亚当夏娃那样合二为一,只能是两个孤立的无法融合的个体。
      三 小结
      《被骚扰的花》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耐人寻味,弗罗斯特运用想象和隐喻,以朴实的语言影射了自己早年的挫折,并从深层次揭示了西方社会人与人的隔阂与孤立,显示了诗人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忧虑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美]理查德・普瓦里耶、马克・理查森编,曹明伦译:《弗罗斯特集――诗全集、散文和戏剧作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 Pritchard,William H.Frost:a literary life reconsidered [M].Amherst: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93:40.
       [4] Faggen,Robert.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Robert Frost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45.
       [5] Bryer,Jackson R.16 Modern American Authors:A Survey of Research and Criticism Since 1972[M].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0:390.
      
       作者简介:
       黄盛,女,1982―,浙江杭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
       蔡荣寿,男,1963―,广西平南人,上海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世界文学、比较文学,工作单位: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

    推荐访问:罗斯 矛盾性 的花 骚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