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爱情短信 > 正文

    [诗以美求,心以情应]情之所起入心为诗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1 04:29:13 点击:

      摘要勃朗宁夫人和李清照都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的诗词而闻名,但其诗词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内容以及表现形式却有着泾渭分明的特点。她们深受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中西文化因素和审美情趣的差异使她们的诗歌风格迥异。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她们的两首爱情诗,来分析阐释中西方文化的美学差异。
      关键词:美学 爱情 古典诗歌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中国和英国都拥有大量爱情题材的古典诗歌,但因文化不同,两个国家的诗歌所反映的美学趣味也有一定的差异。12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和19世纪的英国文学史上分别出现了两位引人注目的女诗人――李清照和勃朗宁夫人(伊丽莎白・勃朗宁)。她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但却都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她们的诗歌创作道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和她们的爱情生活的痛苦与幸福密不可分。她们的创作道路上都充满了鲜明的爱情的烙印,但又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
      勃朗宁夫人和李清照以自己卓越的才思、优美的诗情和真挚的情感谱写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爱情诗歌。诗中的一词一句都是她们情思精华所寄,诗歌情真意切,深深地打动每一个读者的心。成长的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使她们难以避免地受到本国文化的影响,别无选择地烙上本民族的特点,从而使她们的诗歌创作在有意无意间流露出中西文化因素和审美情趣的差异。朱光潜曾准确而精练地概括了中英诗歌的差异:
      “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
      李清照和勃朗宁夫人之间的差异,不仅是个性差异,同时也是民族性格与传统文化的差异。本文将通过对勃朗宁夫人和李清照的两首爱情诗的对比分析,深入地阐释中西方文化的美学差异。
      一 两幅不同的美学画面:浓彩与淡墨
      西方艺术家们对待性的态度是健康的、自然的,他们创作的油画和雕塑等艺术作品中的人物通常是裸体的。通过这种大胆而直率的方式,西方人自由地表达思想,传递感情。而勃朗宁夫人的第43首爱情十四行诗就像一幅色彩浓重的西洋油画,她的诗行犹如一串色彩斑斓的贝壳,环环相扣,表达了她对爱人的爱慕追求和激情,诗歌坦率直白,情真意切,娓娓细语,说不尽缠绵情意。以下是她的如火的诗句:
      How do I love thee?Let me count the ways.
      I love thee to the depth and breadth and height
      My soul can reach,when feeling out of sight
      For the ends of Being and ideal Grace.
      I love thee to the level of everyday’s
      Most quiet need,by sun and candle-light.
      I love thee freely,as men strive for Right;
      I love thee purely,as they turn from Praise.
      I love thee with a passion put to use
      In my old griefs,and with my childhood"s faith.
      I love thee with a love I seemed to lose
      With my lost saints,-I love thee with the breath,
      Smiles,tears,of all my life! and,if God choose,
      I shall but love thee better after death.
      在这首诗中,勃朗宁夫人以最有力、最感人肺腑的方式,回答了“我怎样爱你”这样一个抽象的人性问题。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我爱你……”仿佛有一种气势磅礴的力量贯穿始终,一泻千里,浩浩荡荡,不可遏制。尤其是最后三行,她使爱情涵盖了包括眼泪在内的生活的全部内容。最后一行使全诗有一种气贯长虹的感人力量,使爱情超越了生死界线。勃朗宁夫人为了获得爱情,全部身心挣扎着冲破家庭和社会的羁绊,甚至跨越死亡的鸿沟,所以她的诗着重写出了得到爱情的胜利和骄傲。在这首诗中,勃朗宁夫人使一个热情奔放、视爱情高于一切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李清照的创作风格与勃朗宁夫人截然相反。她绝少在词中提及爱情,她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在下面这首词中,她以婉约的词藻,清丽的语句,描画出天各一方的有情人遥相思念的感人画面: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点绛唇・寂寞深闺》)
      李清照的这首词充斥着寂寞和无奈,词语婉转而缠绵,对丈夫的牵挂和依恋,不著一字,却尽得风流,是东方传统爱情观的具体体现。这首词犹如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寓情于景,淡墨轻染,意蕴自生。
      二 两种不同的美学标准:含蓄与明朗
      中国古代的文明陶冶了李清照,而西方现代的工业社会造就了勃朗宁夫人。李清照的词体现着含蓄内敛的中国美学传统,而勃朗宁夫人的情诗则代表着始于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明朗外倾的西方文艺理念。
      含蓄是中国美学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既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又是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爱情题材的诗歌也不例外。李清照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的封建社会日渐走向衰落的宋代,她所接受的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封建文化。而中国古代的美学标准也是以封建道德观念为依据的,“温柔敦厚”、“中和之美”、“发乎情,止乎礼义”等等都是中国的美学信条。因此,中国古代爱情诗在表现两性之间的感情时就不能不受到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压制,即使在表现男女恋爱、相思的爱情诗中,也往往欲说还休,用极其含蓄和曲折的方式,表现出隐晦曲折的内心感情。因此,在李清照的爱情诗词中,她常常将“自我”隐遁于行为主体的模糊和读者的揣测之中,反映了个性得不到舒展、个体情感受到压抑的社会伦理背景。从审美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朦胧的美,惆怅凄婉的、含蓄的美。
      与中国文化相比较,英语文化更注重个性。英语民族由于长期的迁徙汇流,文化的冲突融合,道德伦理规范相对淡薄,民族的独立精神和个性得以发展。形成了一种热爱自由、尊重个人价值的民族精神。希腊文化及基督教中的人本思想也对这种民族个性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人本位的思想在英语文化中根深蒂固。所以,西方诗歌理所当然地体现了这种民族精神,从人本主出发,强调个人体验和个人的精神,个性和自我在诗中能得到充分持久的展示。在勃朗宁夫人的爱情诗中,第一人称指示词常常作为“自我”的重要标志,突兀于诗行之中,个性独立,豪迈刚劲,渲染出了自我的感受和心态,体现出了一种独立奔放、明朗外倾的个性魅力。
      三 两种不同的答情方式:幽怨与倾诉
      中国近千年的封建社会,始终以男权为中心,妇女地位极为低下,基本处于从属地位。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封建皇帝更是后宫佳丽无数,而女子只能恪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等等封建伦理观念。此外,由于传统的中国式婚姻多是包办婚姻,婚恋只能依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男子又多忙于科考、宦游或征战,所以妇女们秉承了“忍耐超脱”的民族心理特点。也因此,中国古代爱情诗中出现了很多表达女子对男子的思念以及遭抛弃的怨恨为主的怨诗。李清照的《点绛唇・寂寞深闺》就表达了她在与丈夫别离时刻的寂寞、幽怨之情。明明感情炙热,却又不得不将其压抑在心中。
      与中国人的暗自忧伤、隐忍超脱不同,西方“直抒胸臆”的美学传统由来已久。柏拉图认为灵感是“诗神凭附时的迷狂心理”,因此,诗是诗人在失去理智的迷狂状态下写成的。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指出:“诗歌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西方人敢于大胆表述内心的情感,爱情诗歌多是为了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和热烈的追求之意。勃朗宁夫人的十四行诗就是她内心炙热情感的大胆倾诉。
      四 两种不同的寄情方式:自然与宗教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种意识形态。西方文学大师艾略特认为,文化在本质上是一个民族宗教的化身,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无不是与宗教联系在一起的。它是西方民族人格的核心特征,在各种语言文化信息单位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因此,它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而这一点也体现在勃朗宁夫人的爱情诗里。爱情是至高无上的“绝对”,是圣灵赋予结合的一种外在标志,圣洁而美好,无处不闪耀上帝的仁慈和关爱。男人和女人是一体的,追逐爱情是神圣的,是爱,就是美,就值得去接受。“如果上帝让我们萌发了爱,那么上帝也会对你投下爱的闪光;一只手拍不响,神明就是命令,是天意决定让我们相爱。”当爱情具有了崇高和神圣感,追逐爱情就像自己的灵魂追随上帝一般:
      “我是怎样地爱你?让我逐一细算,我爱你尽我的心灵所能及到的深邃,宽广和高度――正像我探求玄明中上帝的存在和深厚的神恩。”(勃朗宁夫人,《我怎样地爱你》)
      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和人类灵魂的庇护者,万众皈依的神明,人类精神的家园,他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人的心理意识与思维方式。
      然而,李清照的诗中没有西方用理性的幻想创造的万能的神和至福至乐的彼岸世界,大自然是她对现世苦难超脱和逃避的最佳方式,“几点催花雨”,“连天衰草”成了她宣泄忧愤哀怨心理和凄切缠绵思绪的最佳处所。《点绛唇・寂寞深闺》一词,借景依情,景中有情,情因景生,“情景交融”互为衬托,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独自惆怅的愁绪和相思之苦,增强了凄婉、忧郁、怅惘的感伤气氛。在中国世俗文化状态下,自然近乎成了人民大众的精神家园;在人们的意识中,自然与人之间存在着“物我相召”的精神契合,成了诗人抒发亲情别情,描摹乡思闺怨,吟咏风光寒月,感慨春愁秋恨,哀叹人生如梦的依凭;对自然的皈依膜拜成了中国人的一种精神生存方式,它为人们构建一个自由驰骋的精神空间。
      李清照和勃朗宁夫人的爱情诗词根植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可避免地受到本国文化的影响,烙上本民族的特点,她们的作品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在诗歌创作中流露出中西文化因素和审美情趣的差异。中国和英国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审美情趣、寄情和答情方式,爱情诗歌自然也展现出淡与浓两种不同的美学色彩。但是,不管中英爱情诗存在多少差异,它们都同样拥有动人心魄的情感力量和艺术魅力。对提高人们对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的认识,理解和促进中西文化间的交流,以及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诗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http://www3.amherst.edu/~rjyanco94/literature/elizabethbarrettbrowning/poems/sonnetsfromtheportuguese/menu.html.2010/03/08.
       [3] 温绍昆、钱光培:《李清照名篇赏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4] 张中载:《西方古典文论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5] 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 [美]E・弗洛姆:《爱的艺术》,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
       [7] [英]伊丽莎白・勃朗宁,方平译:《抒情十四行诗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作者简介:
       刘丽芳,女,1977―,河北邯郸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邯郸学院外国语学院。
       陈洪丽,女,1981―,河北邯郸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邯郸学院外国语学院。

    推荐访问: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