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爱情短信 > 正文

    试论两汉的水军训练 两汉时期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3 04:51:39 点击:

      摘要:两汉军事训练的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当时的战争形势和汉人对于军事训练的重视。如果从训练内容上分类,包括射御、骑术、体能等等,如果从军种上来看,包括材官、骑士、楼船等。本文主要从军种之一的楼船来略论汉代水军的训练内容及其特点。文章通过史论和叙述相结合的方式,试图一窥汉代水军的训练风貌。
      关键词:水军,楼船,训练,汉
      中图分类号:K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1
      (一)先秦至汉初水军训练概述
      关于汉代军事训练,相对于偏重骑兵和步兵训练,而对于水上军事训练,虽然也有所提及,但非常简约,并不具体,对于其具体训练内容和训练程式,我们总体感觉印象十分模糊,这从史料记载的详略和具体程度便可窥一斑。
      《汉官仪》称:
      “高祖命天下郡国选能引关蹶张、材力武猛者,以为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常以立秋后讲肄课试,各有员数。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①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李贤注亦引之。
      其实,楼船在春秋就已有之,战国尤盛,其中尤以秦国较为典型。《华阳国志·蜀志》便称:
      “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于之地,为黔中郡”
      吴越之地,由于天然便利的水文条件,水战历史亦很悠久,水战装备发达,作战经验丰富。《太平御览》卷三百一十五引《越绝书》称:
      “越绝书曰伍子胥水战法。大翼一艘广丈六尺,长十二丈,容战士二十六人,櫂五十人,舳舻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四……”
      越人水军发达主要体现在建造了专门的造船基地舟室以及组建专门的水军作战兵种“习流”。《越绝书》卷八“舟室者,勾践船宫也,去县五十里。”《吴越春秋》亦提到了当时越军的四个军种组成,即“习流”、“教士”、“君子”、“诸御”,其中的习流便是当时的水军。
      从中可见当时江南造船技术的发达,并且船上分职明确具体,推测其作战能力十分强大。《晋书·慕容超载记》亦称“水战,国之所短,吴之所长。”
      《史记·平津侯主父偃列传》及《汉书·严安传》均记载了秦曾派尉屠雎将楼船士伐越的军事行动,可见在秦代便有了一只强大的水军队伍。
      以上是先秦水军发展的总体概况,及至有汉一代,水军在前代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二)汉代水军的发展及其训练特征。
      早在楚汉战争时,就有水上大型军事活动的记载,《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称:
      “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又称:
      “项羽闻之,乃引兵去齐,从鲁出胡陵,至萧,与汉大战彭城灵璧东雎水上,大破汉军,多杀士卒,雎水为之不流。”
      当然彭城之战,由于楚军精锐皆为骑兵,故此役当以陆战为主,汉水军主要负责转输士兵等作用,但船只调度不利而导致汉步兵无法及时转移,故而遭受重大伤亡也是事实,刘邦在重视骑兵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意识到水军作用。
      汉初以至武帝初期,汉水军建设有了重大发展,《史记·南粤列传》记:
      “今吕嘉、建德等反,自立晏如,令罪人及江淮以南楼船十万师往讨之”②
      初次进兵,便能组建如此庞大的水军队伍,单从规模上以及造船技术上来讲,便可看出汉代水军进步之快。当然其中也反映了汉军水师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作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正规化水平不高;作战舰只较为单一,不能有效的适应江南水域的作战环境,缺乏灵活性等。
      汉代水军的真正崛起源自汉武帝。水军的发展是为了国防的要求,而直接的原因则来自于战争的刺激,武帝平南粤,主要的力量来自水上,而当时虽然汉军水师规模庞大,但与南粤相比,存在着诸多弊端。首先,汉军虽然以楼船为主的大型舰只规模庞大,在兵员和物资的承载量上会占据优势,但同样意味着其吨位大,吃水量深,这样就限制了其行动的灵活性和速度,尤其是在一些狭窄的水道,这种劣势更为明显;其次,汉军对于水上作战的经验不足,水军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可能导致在操控舰只运行、舰只装备合理配置、舰船阵型布局上存在问题;第三,对于越军水师战法以及江南水文和航道情形的不了解有可能为敌军利用,《汉书·食货志下》“是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逐”
      针对水军战争初期所暴露的问题,汉军采取了多方面的应对措施,为以后汉代水军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首先,汉武帝针对楼船军士训练不足的情况,于京师开凿昆明池,作为水军专门练兵之用,《汉书》卷二十七中之上《五行志》:
      “元狩二年下,大旱。是岁发天下故吏伐棘上林穿昆明池。”
      而这项举措的结果直接导致了一支汉军精锐水师的形成,并可能由中央直接统属,武帝末的戾太子图谋发动政变,就将水军视为了一支足以决定政局的力量来加以控制,《汉书·刘屈氂传》
      “遂斩如侯,引骑入长安,又发辑濯士,以予大鸿胪商丘成”③
      其次,针对当时舰只种类过于单一的情况,积极创制各种新式舰只,《史记·南粤列传》:
      “故归义越侯二人为戈船、下厉将军”集解裴骃引张晏的解释称“越人于水中负人船,又有蛟龙之害,故置戈于船下,因以为名也”④
      后汉在前汉造船技术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后汉书·公孙述传》
      “遂大作营垒,陈车骑,肄习战射,会聚兵甲数十万人,积粮汉中,祝宫南郑。又造十层赤楼帛兰船”⑤
      《后汉书·岑彭传》中也提到一种“冒突露桡”的作战舰只,其注云“露桡谓露楫在外,人在船中。冒突,取其触冒而唐突也”
      第三,对于越军作战规律的特点,汉军在坚持原有的分进合击战术同时,积极引入越军水战经验,通过招纳其降卒来利用其水战经验和对于江南水文环境的熟悉来完善水师,以便提升水军战斗力。
      汉军通过以上措施为汉代水军的崛起奠定了基础,直至东汉初期,汉朝水军的作战力仍是相当强的,水军作战在东汉统一战争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水军作战人员规模的大幅扩大和专业性增强,先进作战舰只的发明和使用,都说明水军作用的强化。《后汉书·马援列传》:
      “援将楼船大小二千余艘,战士二万余人,……斩获五千余人。”⑥
      两汉水军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 强调舰队规模和作战舰只的大型化,后又逐步完善舰只的种类;
      第二, 水军战术留有陆军特色,如征南越之战,擅长多路并举,分进合击;
      第三, 在水军训练上,一方面采取了以战促训的方式,在战役中检验水军战力和存在的问题,又能合理吸收和采用少数民族的水战经验;另一方面还修建了专门用作水军训练的基地,如昆明池等;
      第四, 关于水军训练的常态化问题。汉设有专门的水军官职,如黄头郎,《史记·佞幸列传》云“邓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船为黄头郎”注[五]集解引《汉书音义》曰“善濯船池中也”;楼船将军,《汉书·杨仆传》“南越反,(仆)拜为楼船将军,有功”,可见,汉军水军训练初步形成了常态化,并受到重视,东汉初伐蜀之役,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集结相当庞大的舰队并非短时间能做到的,客观说明了武帝时兴起的大规模水军建设和训练保持了延续。
      (三)小结
      两汉水军建设和训练既有先秦的痕迹,亦有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征。从西汉武帝至东汉初,水军训练和建设基本延续,但光武以后,由于取消都试讲武,并罢地方武备,水军建设开始迟滞,这可由汉末至魏初临时督造大型舰船可知。
      参考文献:
      [1]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北京:中华书局。
      [2]司马迁《史记》(全十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3]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4]范晔《后汉书》(全十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5]徐兴等《试论越国的军事制度》,《军事历史研究》编辑部,2011年。
      注解
      ①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52页。
      ②《史记》卷一百一十三《南粤列传》,第2974页。
      ③《汉书》卷六十六《刘屈氂传》,第2881页。
      ④《史记》卷一百一十三《南粤列传》,第2975页。
      ⑤《后汉书》卷十三《公孙述传》,第537页。
      ⑥《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第839页。

    推荐访问:两汉 水军 试论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