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爱情短信 > 正文

    克莱夫贝尔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_浅析克莱夫·贝尔的纯形式创造与叙述性绘画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3 04:50:41 点击:

      摘要:克莱夫· 贝尔在艺术一书中就什么是艺术作出了详细探讨,提出了艺术的基本戒律:艺术家要创造形式。而对所有再现、写实性的叙述性绘画都贬的极低。下面我将借助克莱夫· 贝尔的观点,围绕怎样进行有意味的纯形式创造,以及纯形式创造与叙述性绘画的区别进行简要概述。
      关键词:纯形式,情感,后印象主义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2
      一、艺术品与叙述性绘画的审美感情因素
      克莱夫· 贝尔所著《艺术》一书,被认为是现代派艺术理论的柱石,并流传极广。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尤为重要。在第一章“什么是艺术中”,提出了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他认定艺术的目的是创造一种纯形式的意味,而不再传达认识和日常感情。艺术品的特质在于它具有能激发人们审美感情的固有的力量。实际上, 贝尔所说的“有意味形式” 只是线条、色彩等形式因素的抽象( 非具象) 的组合, 形式的“意味” 只是由于形式因素的不同的抽象组合所产生和包含的意味。贝尔为什么不说造型艺术的本质是用视觉形式表现意义, 而说是“ 有意味的形式” 呢? 这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他认为, 审美感情是由线、色的抽象组合唤起的, 而被造型艺术作品再现的( 哪怕是经过艺术加工的) 对象、事实、故事情节等等本身( 即具象事物的形象本身) , 不仅不能唤起审美感情, 而且还会干扰审美感情的发生。他说:“艺术家的手必定是受到了将她强烈而确切的感觉到的东西表现出来的需要的指导……他一定追求把他在一阵心醉神迷之后所感受到的情感熏陶变换成物质形式。因此,那种通过修修补补而完成的形式,必定是很糟糕的形式。那些并非通过情感需要而搞出的形式,那些按照制图理论搞出来的形式,那些模仿自然客体或其他艺术品的形式,那些只是为了填充空间的形式(实际上就是为了打补丁的形式),都是一文不值的形式。好的绘画必定是有灵感完成的,必定是伴随着对形势的情感把握而产生的内心兴奋的自然表露。”
      克莱夫· 贝尔认为有意味的形式创造与再现的叙述性绘画在情感产生的途径有着本质的不同。叙述性绘画中再现的成分会引起欣赏者的联想活动, 使审美感情回到日常生活中的感情中去, 他是把审美感情同日常生活中的感情完全分割开来的。他说: “我们都清楚, 有些画虽然使我们发生兴趣,但却没有艺术的感染力,此类画均属我们所说的叙述性绘画之类。它们的形式并不在于唤起一种审关感情, 而是一种暗示日常感情, 传达信念的手段。”这种描述性作品被克莱夫· 贝尔认为是所谓的非艺术品。在贝尔看来,只有对象的形式引起的感情才是审美感情,而被再现的对象只能引起日常生活的感情,不能引起审美感情。因此,造型艺术就不能再现生活,只能把一些形、色、线、体抽象地( 非具象地) 组合起来。他认为,描述性绘画不是绘画,而再现往往是艺术家低能的标志, 追求酷似远非是艺术创造中唯一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反,它却有可能是最不能达到美的坏因素。他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和未来主义者们为例,认为他们创造不出能唤起审美情感的形式, 只有求助于再现手段来唤起生活感情,,一幅文艺复兴的绘画只是用来说那些顾客愿意听的东西, 艺术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方式中终结的。而未来主义者们和那些皇家院士一样, 不是用形式来唤起审美情感, 而是用形式来传达信息和观念,他们的绘画与艺术没有任何关系。描述性的作品与艺术品之所以有如此差别是因为从本质上说它们不能在审美上打动我们。它们可以让我们产生兴趣, 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感染我们, 但是它们用以打动我们的不是它们的形式, 而是它们形式所暗示、所传达的观念或者信息。作者以弗里思的《帕丁顿火车站》为例,认为这幅画中的线条和色彩只是被用于叙述佚事、暗示观念以及表现一个时代的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 而不能唤起审美情感, 因而不是一件艺术作品, 它只是一件有趣好玩的文献。这类例子还有描述性绘画, 都不是用形式唤起审美情感, 而只是用形式来传达信息和观念, 因而与艺术就没有任何关系。同时,克莱夫· 贝尔还以他自己的经历为例,当他去参加一个聚会时,尽管去的那个房间是人人都熟悉的地方,但是往往只有克莱夫· 贝尔他一人注意到了房间的装饰新近有所变化。虽然房间的大体陈设并无改变,唯有他的感情意味是新鲜的。这种情况在我们身边也会经常出现,假如你要让你的朋友说一说他日常使用牙刷的颜色,十有八九他会感到无能为力。而只有那些艺术家或者经过专门训练的、有敏感型的人,以及原始人或儿童,才能非常敏锐的感觉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他们之所以能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因为他们感情地看待事物,而且不会忘记感动他们的东西。而那些不能感到形势的感情意味的人则会很快忘掉他们之所见。这并不是他们愚钝,也不是因为他们普遍感觉迟钝,而是因为他们的眼睛只顾去收集信息而不去捕捉感情。”
      二、形而上学的假说
      “为什么某些特定形式的排列组合如此不可思议的感动我们?” 克莱夫· 贝尔认为,那些被创造出来的形式的感人之处在于它表现了创作者的感情。大概艺术品的线条和色彩传达给我们的东西正是艺术家自己的感受。那么物质美是否会感动大多数人呢?诚然,物质美虽是美的形式,却绝不是有意味的形式。尽管有时候能够感动我们,但却不是审美上的感动。激起审美感情的不是美, 而只是那个神秘的“ 有意味的形式” 。所谓“有意味的形式” , 说穿了, 只是“纯形式”, 即“ 无意义的形式”。贝尔说:“艺术家通常从物质美中得到了只有艺术才能带给人的快感,因为他设法把风景看成个钟交织在一起的线条、色彩的纯形式的组合。艺术家的特质在于他们能随时随地的准确捕捉住潜于形式背后的现实感合纵以纯形式来表达现实感这两种能力。”他说:“艺术家观看物体时(比如房间里的陈设),他知觉到这些物体都是相互有某种关联的纯形式,这时他对这些物体产生的感情是对纯形式的感情。艺术家正是这时产生了灵感。——这种灵感不是来自将物体看作手段而产生的感情,而是来自把它们看作纯形式即看作目的本身的感受。”又说:“ 一个艺术家无疑地常常会对这类日常所见的东西产生感情,但是在他产生审美感情的时刻,他的审美视野中的物体决不是激发联想的手段,而是纯形式。这是因为,他的审美感情无论如何是通过纯形式的感受才被激发出来的。” 那么,在贝尔看来,这“ 纯形式” 是什么意思呢?他说:“ 把物体看作纯形式也就是把它们自身看作目的”。这实际上是说,艺术家在看对象时不要把对象看成是与人类的生活、目的、欲望、情感、思想、意识、精神等有任何联系的对象。还意味着, 艺术家不能把人当人来看,不把动物当动物来看,不把田野当田野来看,不把农舍当农舍来看,他看到的只是线条、色彩、形体及其抽象的组合。贝尔把那些将看到的东西叙述性的绘画出来的人看做是不懂艺术的人。比如一件死死板板的仿制品,很难有人说它是一件艺术品,尽管技法精到,几乎和原作富有一样感染力,但他很难打动人心。打动人心的只是原作。如若这件仿制品和原作一模一样,无疑她会和原作一样动人。可惜的是,照相时的绘画作品往往不能和原作一模一样,只能是差不多。很明显,一件艺术品不可能被丝毫不差的仿制出来,纺织品及时与原作的差别再小也是存在的。很多人认为仿制品不能感动她,是因为艺术品的线条、色彩及空白都是艺术家大脑思维的产物,他并不存在于仿制者的大脑中。实际上,除了绘画中的“形似”之外,还要运用平衡来达到和谐或对某种不协调的现象进行调和。一味的使作品逼真是无趣的,在摄影技术发达的现代,这种画只能浪费画家们的精力和欣赏者们的时间,拿这种画当作历史资料保存还可以,作为艺术就难了。   三、后印象派的集中特性
      贝尔的审美命题是从审美经验出发在对历史与当下大量绘画作品考察中得出的, 他尤其联系后印象主义来阐明他的假说。后印象派画家认为,画画不应是注重再现和技巧,而应是创造有意味的形式,创造一件艺术品根本无暇去捕捉表面上的酷似或者去显示娴熟的技巧,任何为了追求在一个作品中再现现实所做的努力都会相应的减少那个作品的艺术价值。一幅优秀的后印象主义作品,是由于它有意识的对抗那些不良传统强加给绘画艺术的技术上和感情上的枝节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贝尔对于后印象派总结的三个集中特性:1、塞尚对于形式的创造。
      塞尚曾提出:“把一切自然物都还原成圆锥体、圆柱体和圆球体。”他想从艺术中寻找一种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会赋予每个特殊个体以活力。在贝尔看来,塞尚把表达自己的形式意味感作为生存的目标,他在对于形式的创造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他所关心的不是按照某种规则制作图画,而是倾心于潜藏在形式后面的可以给人带来情感的神秘意味的创造。
      2、把纯形式视作目的。
      前面说过,贝尔认为把物体视作纯形式,就是把它们本身视作目的。也就是说,把剥光某物体的一切关联物以及它作为手段的全部意义之后剩下来的物体本身——“物自体”视作目的。后印象主义的第二个特性, 是一种从塞尚那儿继承下来的、对本身被视作目的的东西的热烈兴趣。也就是说,后印象主义的画家们是有意识要做艺术家的。他们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凭借这种意识,去消灭所有阻拦在他们自己和事物纯粹的形式之间的东西。所谓消灭所有阻拦在他们自己和事物纯粹的形式之间的东西,即是指排除信息和知识的东西,反对对外部世界不加选择的复制。
      3、简化与构图
      克莱夫· 贝尔在书中赞扬了后印象派运动的趋向是要把画卷中用来陈述事实的细节简化掉。画中除了陈述的东西外,那些专为卖弄技术而存在的东西都应该去掉, 而保留那些与艺术有关的、有助于创造有意味的形式的细节。他说:“一个艺术家为了使他的构图有把握,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简化。但是,简化并不仅仅是去掉细节。还要把剩下的再现形式加以改造,使它具有意味。”可以看出,艺术作品中的每种形式在审美上必须是有意味的,而每种形式必须成为一个有意味的整体的一部分。把形式组织成一个有意味的整体,这个过程就是构图。后印象主义强调画面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因而他们不机械地叙述现实,而是在绘画中对物体的纯形式进行有意味的创造,追求画面诸种关系的和谐。后印象主义是视觉艺术的伟大传统之复归。旧的艺术传统强迫画家称为照相师、杂技演员、考古学家和文学家,而后印象派则强调画家应该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小结
      艺术的基础在于感觉而非工艺,一件好的艺术品大多是对于纯形式的有意味的创造,而模仿、照相时的绘画在摄影技术发达的当今社会则显得有些多余。借用克莱夫· 贝尔在书中的一句话:“试图为自己创造形式吧。可能他们会搞糟,这不要紧,重要的是要有富有活力的敏感和艺术。”
      参考文献:
      [1]克莱夫· 贝尔,艺术,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
      [2]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林夕,校.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推荐访问:贝尔 浅析 绘画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