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赏析《献给爱米丽的玫瑰》】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8 04:52:41 点击:

      [摘要]《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讲述了爱米丽小姐悲惨的一生,充满悬疑,耐人寻味。本文依托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从情节和悲剧的功效两方面来挖掘这部小说悲剧效果的建构,以此管窥福克纳小说对古典戏剧创作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情节;悲剧效果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马克思曾称他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也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诗学》等。
      其中《诗学》是西方第一部重要的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文艺理论著作。《诗学》的研究对象是悲剧和史诗,而更主要的内容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详尽,深入而系统的阐述。他提出了悲剧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在《诗学》第六章里说到: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讲述了没落世家的贵族小姐爱米丽悲惨的一生,充满悬疑,耐人寻味。爱米丽性情孤傲,她的父亲因为自恃门第而赶走了所有有意于自己女儿的年轻人,以至她在父亲生前无法谈婚论嫁。父亲去世后,她不顾世人的非议和一个北方来的工头荷默交往,然而荷默却无意迎娶爱米丽,就在世人对他们的亲事猜测议论之际从此消失,爱米丽也从此几乎完全与世隔绝,孤独终身。她去世以后,人们才在她家一间郁暗尘封的屋子里发现了荷默的遗骸——爱米丽用砒霜永远留住了自己的情人。
      一、《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之悲剧情节审美
      关于悲剧,亚氏在《诗学》中将悲剧理论“事件的安排”—情节视为重中之重。他对情节的整一性作了如下阐述:“悲剧是对一个完整的有一定意义行为的描述,因为一件事物也可能是完整的,但缺乏长度、体积。所谓完整,是指一件事情有开头、中间和结尾。”简言之,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一个有一定长度的、完整的、有机的整体。
      在家中,作为家庭中统治者的父亲始终控制着爱米丽,始终恪守着传统的教条。为了保持爱米丽的忠贞纯洁,他赶走了所有爱米丽的追求者。父女二人生活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维系着整个家庭,控制着每个人。在父亲眼中,爱米丽仅仅是他的个人物品,他可以控制她的所有行为,包括爱情和婚姻。爱米丽被剥夺了一切作为人应该有的权利。在此,我们可以把爱米丽的生活看作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在男权社会中她始终是笼中之鸟、父亲的物品。事实上,即便父亲死后,爱米丽还是被控制的,父亲的言行始终深深地烙在她的心中,父亲的影响始终存在。但爱米丽与荷默之间正如他们各自所代表的南北方之间一样,从先天上就并存着融合与排斥的关系,爱米丽本人性格中就包含了悲剧的因素,她缺乏斯嘉丽式的变通适应的能力。
      文中可以推测曾有不止一个年轻人向她求婚,可以看出少女时代的爱米丽有着南方女性娇柔的一面,然而由于她父亲的阻挠,她年逾三十仍然未婚,这必然造成她性格上的阴影。在她父亲去世时,爱米丽表现出了病态和脆弱的一面。此时她一无所有,失去唯一的亲人(虽然是他首先破坏了她的幸福)的打击使她不堪承受,因此,她告诉人们父亲去世的同时,自己却拒绝真正接受这个情况所包含的全部意义。大病一场以后的爱米丽却获得了决堤般的自由,开始主动去追求幸福,和荷默的关系便说明她不仅摆脱了父亲的干涉,甚至从此无视世俗礼法而我行我素,并且小镇上居民不断表达对她的同情与不满,认为卑贱的北方佬配不上纯洁的爱米丽。表面上他们是为了保持爱米丽的贞操,实际上他们需要的只是精神支柱,即所谓的父权社会下传统的道德观。
      但此时爱米丽认定荷默是可以陪伴她一生并与之建立美满家庭的那个人,从而义无反顾的爱上了这个身无分文仅靠出卖劳动力领取日薪过活的北方佬。即便身份悬殊,她仍然愿意与他共度后半生。但是,荷默却更喜欢男人,据说他曾经跟一个年轻男人在麋鹿酒吧喝酒。所以当得知荷默准备离开小镇时,爱米丽用砒霜毒害了他。小说中,作者在描写这一部分时并没有直接陈述爱米丽的内心煎熬,而是通过小镇居民的眼睛告诉读者她是多么痛苦。“整整六个月的时间,她没有出现在小镇的街道上”,“当我们再次见到爱米丽小姐时,她变胖了,而且头发变成了银灰色。”
      在男权社会,女性一般都是被忽视的对象,她们是男权社会中的边缘化人物。纵观整个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它仍然是一部男性的历史。文学作品中,几乎所有的女性形象都被男性压迫。她们没有爱与被爱的权利。她们所能做的只是被动地接受男性社会对她们的施舍。在这部小说中,爱米丽恰是处在这种境况中。
      二、《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之悲剧的功效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说,悲剧是“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布局好坏应该以悲剧所引起的效果来评价,只有能引起受众怜悯和恐惧之情的悲剧才是最佳悲剧。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就是一部爱米丽的悲剧,在这部作品中,福克纳向读者展示了爱米丽悲剧的一生,在她悲惨的一生中,她都是通过被别人所描绘、所确定、所解释、所热爱或者被别人所仇视,她始终生活在失语中,没有自己的声音,没有自己的身份,没有本体的自主意识。爱米丽从未真正过过自己的生活,从未掌握过自己的命运,从未实现过自己作为女人的真正价值。在人们眼中,她从来就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渴望并有权利过正常女人生活的女人,而是被物化为一座“纪念碑”,是“一个传统的象征”、“一种义务”。她生活中所遭遇的不幸、苦难无疑引起读者的怜悯。最后读者随着作者的笔触来到爱米丽所处的那栋“尘埃遍地、鬼影憧憧的屋子”这里“到处都笼罩着墓室一般的淡淡的阴惨惨的氛围”,不禁使人毛骨悚然,而当人们发现“她死在楼下一间屋子里,笨重的胡桃木床上还挂着床帷,她那长满铁灰头发的头枕着的枕头由于用了多年而又不见阳光,已经黄得发霉了”,恐惧和怜悯油然而生。福克纳将爱米丽刻画成古老道德价值观的代表,这种价值观根植在被她父亲长期影响并导致她悲剧人生的观念中,像一个平凡的女人一样,她只是渴求着爱与被爱,她的怪癖和严重的精神问题并没有受到蔑视和憎恶。相反却得到了人们的同情和尊敬。   在《诗学》第九章,亚氏曾指出:“如果事情意外发生,而又符合逻辑,这时,悲剧的效果就越显著;而如果它们仅是自发或偶然发生的,就远不会对观众产生这么强烈的影响力。”文中父亲的离世、爱米丽的“爱情”、爱米丽表姐妹的来访和在爱米丽的卧室里发现情人的尸体等都意外地出现在爱米丽的一生中,这些不禁为爱米丽平静的生活掀起层层涟漪,而一次次的意外事件又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爱米丽的信息,让读者对爱米丽有更多的了解。父亲离世之后,镇上的人们认为“可以对爱米丽表示怜悯之情了”,因为“父亲死后,传说留给她的全部财产就是那座房子”这样爱米丽就不能跟以前一样凌驾于他人之上了,但爱米丽却坚持认为父亲并未死。这不禁使读者哀叹即便父亲死了,爱米丽还是被控制的,父亲的言行始终深深地烙在她的心中,父亲的影响始终存在。
      她的婚姻被父亲操纵,她的命运掌握在镇上人的手中。当她和相爱的人一起驾车出游时,人们没有为她感到高兴,反而对她的举止表示不满,认为她的行为是大逆不道的,她被标为“全镇的耻辱”、“青年人的坏榜样”认为她已经堕落了。实际上,人们已经把爱米丽视作传统的“纪念碑”,在人们眼中,出身高贵的爱米丽是不应该下嫁平民的,爱米丽的爱情被横加干涉。他们先是议论纷纷,然后迫使浸礼教会的牧师上门指责,最后又写信把爱米丽的两个傲慢、顽固、保守的堂姐妹叫来,利用家庭、教会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来阻止这场婚姻。这一次次地打击并未打消爱米丽对爱情的执着。对此,爱米丽故意装出一副不屑一顾的蔑视姿态。她把收税的人“连人带马”地打败了,她无视当地法律……
      而出人意料的是荷黙,这个令爱米丽信任爱情的男人却喜欢男人。爱米丽用咄咄逼人的口气买到砒霜,她选择谋杀情人的手段,而不是大多数妇女被抛弃后所采取的自杀手段来与整个男性中心社会抗争。但是,随着情人的死亡,爱米丽连同自己的生命和作为一个女人所有的情欲都一起陪葬了,她成了一个活死人。一个女人的柔情和怨恨以及无声的抗议都隐没在荷默尸旁枕上的“一咎长长的铁灰色头发”上。福克纳正是通过发生在爱米丽身上的一件件意外之事塑造了一个悲剧女性,营造出悲剧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作为一篇悲剧小说的特点鲜明地呈现出来。虽然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探索已经过去两千年,却依然闪烁着理性和智慧的光辉。而我们在感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对当今西方文艺创作的影响力的同时,不禁为福克纳精湛的写作技巧以及他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深刻的主题思想所折服。
      参考文献:
      [1]William Faulkner,Collected Stories[M],New York:RandomHouse,1950
      [2]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陶洁,福克纳作品精粹[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彭洁)

    推荐访问:亚里士多德 赏析 献给 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