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浅析中国先秦时期的和谐观】先秦时期两位体现和谐思想的思想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7 04:39:00 点击:

      摘 要: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它既是时代的主题,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延续和发展,本文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个方面来论述先秦时期的多维,系统的和谐思想。
      关键词:先秦;和谐;自然;社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0-0-01
      先秦思想主要在周代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和发展的时期,战乱和纷争是当时社会的主题,社会问题的矛盾和尖锐,必然造就了思想上的碰撞和争鸣,与之相应的是治世与和平的思想。从历史的角度看,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民族融合的历史,这个特征在先秦表现得尤为明显。战乱时代人民和国家的最高理想与之相应的是和谐、一统,秦帝国的形成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标志。论先秦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重点讨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思想的渊源和理论观点。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有师叔记载的远古时期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五帝是当时的部落首领,他们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战国思想家韩非子《韩非子·五蠹》中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战国庄子的《庄子·盗趾》说:神农之世,卧则居民,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至于伏羲制八卦,观天象。五帝“成命百物”序三辰以固民“单均刑法以仪民”勤民事而野死”。生产力的约束反映了农业社会里先人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
      中国最老的哲学典籍《周易》以阴阳来解释宇宙,解释天道运行、生化万物的法则。老子的《道德经》强调“自然”的规律,人要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列子认为人和自然有想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天地万物得以养生的条件,人与自然相互亲善,和谐相处。孔子提出来了:“钩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如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用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人和自然的平衡和谐是社会安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即“王道之始”。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观
      “天人合一”“天下大同”是先秦时期和谐社会思想的主要体现,《尚书·洪范》“唯天阴骘许爱民。……天乃赐洪范久畴,彝伦攸序。”这里说人伦规范由天赐定,天人相互沟通。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而知天也。”(《尽心上》)。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齐物论》)。《易经》则把它提升为“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天弗为违,后天而奉天时。
      与“天人合一”相应的是“天下大同”的社会和谐理想。礼记中对大同社会做了详尽的论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所长,鳏、寡、孤、独、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物其弃于地也,不比藏于己;力恶不出于其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社会”一直是我国思想家和政治家追求的完美的社会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逐渐形成了以 “和”为核心,兼顾多元,和谐有序、包容开放的体系。
      三、人与人的和谐
      对人与人和谐的思想论述最多,形成体系,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是儒家“仁”的理念,孔子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仁”不但是个人修养,处世的最高原则,更是国君治国之道。
      除孔子外,其他的诸子百家也提出自己的主张,如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庄子提出“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总体上说先秦时期的思想家把“和”作为人际交往的准则,伦理原则,治国之道,历经后世发展形成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传承。
      先秦和谐思想是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先人对自然、社会和人三者关系辩证的哲思。与西方的“人定胜天”不同,先秦的思想家把“天”“自然”看作双向互动的关系,这就把自然提到与人平等的位置,甚至把自然作为主体,而人要遵循其规律行事。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的关系,先秦的思想统治支柱宗法制建立在家和国两个层次上,两个层次都以“仁”作为其伦理思想的基础,构建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是治家和治国的良方。 先哲们融“天”“地”“人”三者于一体,用来说明修身养性,理家治国的之道,只有保持三者的平衡与和谐,才能实现整体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寿祺.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徐如宗.人和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梁启超.先秦政治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4]、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推荐访问:先秦 浅析 中国 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