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文化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内动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6 04:53:36 点击:

      摘要: 技术创新活跃的任何一个时代,历史证明都是伴随着人文创新的导引,无一例外。“没有文化的科技是没有灵魂的,没有科技的文化是没有未来的。”我国科技创新的人文土壤贫瘠。文化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内动力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需要文化沃土,文化创新为科技创新引领方向、提供动力(精神、智力)、提供环境(制度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等。
      Abstract: The history has prov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ctive in any era,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guidance of humanistic innovation, without exception. "There is no soul without cultural technology, and there is no future without technological culture." Humanistic soil of Chin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barren. Cultural innovation is the endogenetic for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quires cultural fertile ground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leads the direc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vides power (spirit, intelligence) and environments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living environment).
      关键词: 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人文土壤;科学素质;方向;环境;内动力
      Key words: cultural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humanistic soil;scientific quality;direction; environment;endogenetic force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010-02
      0 引言
      技术创新活跃的任何一个时代,历史证明都是伴随着人文创新的导引,无一例外。像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导引出两汉农业文明的成熟;唐宋经济的繁荣导引自魏晋时代的思想解放;康乾盛世的歌舞升平导引自宋明理学和人性学说的矛盾冲撞。
      历史上也有很多文化阻碍科学进步的,宗教裁判所对科学家的迫害是最突出的例子。自然科学把它的殉道者送进了火烧场和宗教裁判所的牢狱。特别是,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的自由研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侯,加尔文便烧死了他,并且是在活活地把他烤了两个钟头之后;而宗教裁判所只是把乔尔丹诺·布鲁诺简单地烧死便心满意足了。尽管罗马教皇在20世纪后期宣布为伽利略平反,但这毕竟为时已晚了。可见无论是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科技学技术与文化的密切关系都不容小觑。科学技术的发展伴随着文化的发展,反之,科学技术的落后也会阻碍文化的繁荣,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没有文化的科技是没有灵魂的,没有科技的文化是没有未来的。”[1]
      1 我国科技创新人文土壤贫瘠
      1.1 50年7次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创新文化首次列为独立专题在最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首次被列为独立专题。从1956年开始,我国制定科学发展规划至今已经7次,这是第一次有创造性地引进了这个专题。科技创新需要有投入、有设备,但是它更需要在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以及整个社会上创新文化和创新氛围的支持。[2]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科技创新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普及到公众当中去。科技普及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这样有利于给科技创新营造一个好的社会氛围和文化环境。”
      1.2 目前我们国家的创新文化存在很多缺陷。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创新文化方面的缺失。我们重视应试教育,但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培养;我们重视书本,但缺乏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我们在整个社会中强调有序,但对敢于冒风险、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太支持。第二,我们的制度安排和社会价值观念、氛围,影响了创新文化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比如说申请自然科学基金,要填表、找人推荐、预测这个项目几年以后有什么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最后还要不停地进行评审。所以社会上有一句话叫“小项目大评审”,可有时候大项目倒是小评审,甚至还有一种说法是“特大项目不评审”。而且,在层层评审过程当中比较重视最后发表论文的数量,而不大重视它的质量。
      1.3 不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有司局级干部认为“太阳围绕地球转”,这对自主创新极为不利。我们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要求,恐怕不仅仅是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更要让他们树立科学发展观,用科学进行决策,用科学制定政策、执行政策。”
      据介绍,中组部提出提高科学素质计划,原来的重点人群主要是未成年人和农民,可很快就有人提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也是重点。除了领导干部的科学素养,科研人员的素质和状态也是决定我国自主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在一些优秀的科研人员为了找经费,要花很多时间应付验收和检查;由于受经济关系的影响,团队关系、师生关系也造成了近亲繁殖、封闭的现象,形成了官本位的倾向,把权力、荣誉、利益都挂在一起了,科学权威、行政权威、社会权威也等同在一起了。有些院士本来只是科学领域内的一个带头人,但只要当上院士,就有很多社会活动,到处开会,到处剪彩。   1.4 国企领导重任期政绩阻碍科技投入 科技创新的主体毫无疑问是企业。政府不可能做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有自己的职能;科研院所、大中院校也不能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很多科学问题,但是他们距离市场比较远。
      最近很多企业因为知识产权问题和国外打官司,在很大程度上不一定是我们的企业故意假冒人家,很多是对国外已经取得专利、已经取得知识产权的情况不熟悉。所以一定要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来做这个事情。同时,对从事科技创新的人员还要有一套激励机制,要鼓励成功还要宽容失败,对于勇于创新的科技人员所作的贡献应该给予充分的补偿。
      很多企业领导人不是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而是考虑任期内如何有成绩。而技术创新往往不是立竿见影的,所以很多领导人觉得花很大精力投入研发对个人没有什么意义,出现了风险还要承担责任,所以对国企领导人的任用、晋级制度一定要加以完善,把科技创新纳入考核体系。[3]
      1.5 青年人创新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大的阻碍。第一,我们现在的制度是分数决定一切,动不动就考外语,这很不利于年轻人创新。第二,论资排辈的做法流行。作为长者,应该鼓励青年一代超过自己,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第三,青年人创新在经费上获得支持较难。目前,谁越有名、谁越资深,就越容易获得项目支持,这对初出茅庐的一些青年来说很不公平。
      2 文化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内动力
      现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在科技方面的作为,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命运。创新文化氛围好就能源源不断地孕育优秀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创新文化作为推科技创新的助推剂,是决胜创新时代的必由之路。
      许嘉璐副委员长曾说:“科技创新的源头在人文。”李政道也说:“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4]
      2.1 沃土论。科技创新包括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科学知识的生产、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技术的引进与本土化等等,指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全部创造性活动。科技工作者的一种特殊的精神品质内含在科技创新活动里,是新观念、新知识和新方法的融合,凸显了独创性和洞察力的交汇;与此同时,知识生产高效运行的社会组织制度和体制机制得到保证。科技创新所需的精神文化上的要素和相关的制度安排得于创新文化的提供,创新文化成为科技创造力得以不断生成的沃土。
      2.2 方向论。社会实践产生文化,社会实践的发展又受文化引导推动,新情况、新问题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其体现与反映出来首先在文化层面。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提出问题,以创新论,创新的方向在提出问题时就明晰了,解决问题的序幕在提出问题时就拉开了。或者从难易论,解决问题并非有提出问题难,解决问题的一半在提出问题时。越精准的提问,创新成果就越多。
      实践问题的解决,科技创新的实现,文化的传承作用往往为其提供思路和借鉴。从人类社会科技创新的历史来看,看似偶然的重大科技创新发明的启迪灵感,其源泉其实都是可以追溯的。比如,在文学或艺术上有一定的造诣,有较深的历史文化功底是重大科技发明者的共同特征。 还有,实用新颖的创新内容,体现了本身的文化内涵。创新的方向体现在对文化的理解,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表达人性需求,引领创新。当今全球最有竞争力的电子产品苹果系列最具说服力,关键就在于其工业设计的实用新颖美观,直接人心,舒畅方便,让人着迷。
      2.3 动力论。一是创新文化为其提供智力支持。文化的最直接最核心组成部分是智力本身。创新的最终主体是人,科技创新必须以智力为本。人的智力活动的成果是知识,汲取原有知识和创新知识是人的智能的神奇功能。当然,人力是智力之本,科技创新的关键是掌握科学与技术知识,培育知识创新的智力劳动群体并调动其积极性。世界各国科技创新力实际上的差异,人才数量与质量的差异是首要的。这方面美国在全世界占尽先机。二是创新文化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反思和省悟是文化的基本功能,创新在在文化怀疑、裂变、反省、批判过程中不断演进,人类文明演进的显著特点近代以来尤显。黑暗的中世纪禁锢被文艺复兴打破了,近代科技创新高潮的到来得以直接催生。创新观念、创新活动活跃的地方,广阔的产业革命舞台就容易形成,新人才集群以及各类资源聚集的中心就容易形成。三是创新文化为其提供氛围。创新文化在科技领域里一刻也不能离开。科技领域和组织内的人群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普遍自觉认同的行为规则、核心理念和精神氛围即为创新文化。科技创新的形式、内涵、本质和规律因它而具有典型性、规范性和普遍认同性。如果诞生,即是科研群体共同遵循并带有一定的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
      2.4 环境论。一是制度环境。社会处在一个什么样制度下,如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制度,即为制度环境。科技创新因为在竞争环境下需求旺,动力足,创新能力就强。科技创新两百年来的历史证明,呼唤和激发了创新的是竞争。战争是最残酷的竞争,史上最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发明被催生了,核武器便是,太空技术、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等现代高科技也莫不如是。可见一个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创新对人们生存发展的影响,关系到科技创新能力高低。二是社会环境。人们的社会氛围和价值取向,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尊重创新,宽容失败等即是社会环境。如果对求新求异另眼相看,形成唯上唯书的氛围,那么一个社会创新的原动力就会被窒息。到现在为此,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百花全放、百家争鸣在学术领域还没有做到。想象力是科技创新关键,由于思想学术领域有壁垒,所以人们想象力单一,对事物价值评价的单一。因此,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是营造创新文化社会氛围。三是生活环境。包括配套设施及相关知识文化链条的具体实施科技创新的群落条件即为生活环境。作为创新高地的大学,其创新文化环境使然。科技创新到了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集成的系统工程,科技创新内在的文化生活环境的营造不可忽视。放眼全球,科研院所,大学,企业集团等文化环境构成创新源泉。[5]
      参考文献:
      [1]王建铨.论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11/21日(2).
      [2]杨得志,李健.“创新文化”首列独立专题科技创新人文土壤贫瘠.
      [3]发展创新文化,推动科技创新.
      [4]董秋彤.问渠哪得清如许 创新文化是技术创新的源泉.
      [5]陈满林.论文化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

    推荐访问:科技创新 动力 创新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