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心情短语 > 正文

    公共服务怎样让公民有三感【构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公民阅读权利】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8-12-27 20:50:06 点击:

       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如何满足公民的文化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一、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以及由此产生的“公共文化需求”和满足公共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具体包括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公共文化网络体系、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管制体系。它强调的是“文化权利”理念,是对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保障。[1] “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认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是为维护公民平等阅读权利所产生的图书馆体系、知识体系和服务体系。即一个地区在规划图书馆建设时,把“以人为本”理念自始至终贯彻于图书馆建设之中。首先建立图书馆体系,科学、合理布局图书馆网点:既要考虑在城市-中心-富裕的地方布点,又要兼顾农村-偏远-贫困的地方,网点位置规划要体现公平、合理、实效的原则。其次是要建立知识文献体系。科学、平衡分布文献资源,减少因地域之差距带来的资源分配不平衡而导致享受资源不公的现象。第三,要建立服务体系。提供均等服务――不论性别、工种、阶层、强势弱势群体,均要能享受图书馆服务。第四,建立知识体系。合理配置文献资源,包括数字资源,不论区域、时间均等享用图书馆文献资源。第五,整合已有各级、各类图书馆资源,提高已有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图书馆整体服务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电视平台,广泛布点传递信息。
       在这个理念支配下,建立“以市图书馆、镇区图书馆、村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以及图书馆流动车为纵线,以企业、学校等其他系统图书馆为横线的有形图书馆网络。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以现代通讯技术为手段,以互联网、有限电视网为依托的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无形网络。”[2]依托这有形和无形网络的构建,实现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将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和文化服务延伸到角角落落。
      
       二、构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与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关系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要求:“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的能力。”[3]
       中宣部、文化部等部委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图书馆布点及条件建设,使图书馆网点遍及城乡各地。并大力发展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各种小型或流动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的出现代表了信息保障制度的建立。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意义在于,它的存在使社会中每一个公民具备了自由获取知识或信息的权利。它代表的是一种通过使用公共资源保障公民信息权利的制度。公共图书馆制度能够保障社会成员获取信息机会的平等,保障公民求知的自由与求知的权利,从而从知识、信息的角度维护了社会的公正。” [4]
       图书馆不但具有收集、保存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传承优秀文化、传递科学知识的功能,还有保障公民利用图书馆来分享人类共有的优秀文化成果来保障公民平等获取文献资源、平等阅读、平等享受图书馆服务的权利的职责。图书馆是靠纳税人税收建立及支撑图书馆事业的基础及发展,而公民的需求则是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动力。
       要保障公民平等获取文献资源、平等阅读、平等享受图书馆服务的权利,就要突破因时间、空间、经济等带给公民利用图书馆的障碍,必须树立大图书馆意识,整合图书馆资源,通过建立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以实现保障公民权利的目标,否则一切视为空想。这也充分说明了构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与保障公民权利的关系。
      
       三、图书馆服务的差距及原因
      
       据《2001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及文化部最新统计数据,全国平均47万人拥有一间公共图书馆。广东平均69万人拥有一间公共图书馆。香港平均10万人拥有一间公共图书馆。2004年全国共有720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26.4%。从人均占有量看,2004年全国县级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12册,远远低于全国图书馆人均藏书量0.3册。[5]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如下:
       经济发展失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图书馆的投入、资源分配也不平衡,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图书馆投入明显不足,图书馆建设差距增大。经济发达地区或城市的文化生活、图书馆各项资源相对丰富,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农村的文化生活、图书馆各项资源相当贫乏,有的地区缺乏甚至没有文化设施,以至于那里的人们根本无缘享受文化成果及文献资源和图书馆服务。
       领导重视不够政府的投入决定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决策者对图书馆事业的认知和重视则决定着财政对图书馆事业投入的比重。如果领导不重视,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也会由此造成图书馆设施的落后、文献资源缺乏、人员素质低下、资源共享理念缺乏和实施的困顿、发展滞后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造成社会不同群体无法共同享有文化成果、广大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享有的图书馆知识服务存在的距离越来越大。
       管理体制不畅各自为政的行政管理,造成条块分割,体制不顺,资源重复浪费,为共建共享带来瓶颈;过于追求“大而全”,“城市名片”、“城市标志”、“形象工程”,分散对整体图书馆网群的关注;忽略使用过程能耗过大等问题,增大图书馆运营成本。图书馆建设本已有限的资金不能更有效地向着实用的角度发挥效用。所有这些中认知和管理体制的不畅是束缚和制约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服务能力低下经济决定基础,意识决定发展。场馆建设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及文献建设等经费严重不足,业务工作的开展受到限制;图书馆网点布局不合理,图书馆服务能力受限制;体制不畅,使资源共享受到瓶颈;图书馆人员的整体素质与社会对信息资源需求不相适应,种种原因导致图书馆服务能力低下,造成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与构建和谐社会不相协调。
       缺乏法律保障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一部具有法律形式的正式的《图书馆法》,图书馆建设缺乏法律的规范性和强制性,缺少使图书馆事业有效、持续发展的法律保护,使图书馆事业长期滞后于经济建设和人民文化需求。
      
       四、构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以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
      
       1.构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思路
       合理布局有形的图书馆网点和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无形的图书馆网点,通过构建完善、科学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图书馆的近距离服务,使图书馆文献资源和知识服务覆盖到整个地区;建立科学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通过科学采购、合理调配,建立覆盖整个地区的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实现全地区的便利、快捷、平等、无障碍的图书馆服务。
       可以通过资源整合与技术开发来实现。资源包括一切与图书馆行业发展相关的因素如馆舍、设备、人员、技术、纸质文献、数字文献、管理系统、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因素,统筹考虑、有效整合、综合利用,使各项资源最大化利用。技术开发指打破各馆各自一体的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及利用计算机等新技术开发数字资源等系统的管理模式,开发统一的、以各项业务共建共享为理念的新的业务管理平台。
       2.可鉴经验
       在日本,规定建立四个层次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总馆、分馆、图书站、流动图书馆。
       香港图书馆的运作体制是总馆、分馆制,各分馆在总馆的统一管理下,资源统一配置,统采、统编、通借通还,全部资源由社会共享,服务效益显著。
       上海中心图书馆系统纵连市和区县公共图书馆两级管理体制。横连学校、科研等系统图书馆、采取在不改变原有行政隶属关系、人事关系和经费来源的情况下,以上海图书馆为总馆,其他图书馆为分馆,各方共同联手共建方式。借助于统一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实现了“一卡通”服务。
       “岭南模式”之“广东模式”,是指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创立的“流动图书馆”模式。该模式以网络协为基础、以文化需求为动力、以资源共享为目标,有效地打破条块分割,改善区域间文化配置不合理的状况,为构建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解决欠发达地区基层群众读书难的问题探索出的一种新模式。[6]突破了省立图书馆仅限于一个城市办馆的传统格局,通过设立分馆的形式将省立图书馆延伸到省内的各个县市,组成了一个遍及全省的省立图书馆网。
       “岭南模式”之“深圳模式”,是指深圳图书馆创立的“图书馆之城”模式。根据《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2003-2005)三年实施方案》,至2005年底,深圳市基本实现每15万常住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每1.5万常住人口拥有1个社区图书馆;实现全市常住人口人均藏书2册,户籍人口人均藏书6册。该模式突破了市、区两级财政“分灶吃饭”的制度限制,采用以市立图书馆为龙头,以区立图书馆为骨干,与街道和社区共建的方式,通过市立图书馆直接提供文献资源、计算机与网络设备等基本条件,由街道和社区负责提供场地、招募管理人员或志愿者、提供配套投入等相应条件,共同建设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公共图书馆网络。[7]
       “岭南模式”之“东莞模式”是指东莞图书馆突破了市、区、镇、社区四级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的束缚,突破了公共图书馆与其他各系统图书馆之间的条块分割,建立了全市统一的总分馆制度。
       “岭南模式”之“联合图书馆”是指佛山禅城区图书馆创立的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标识统一、资源高度共享的普通公共图书馆和专业公共图书馆相结合的区级公共图书馆网模式。[8]
       这些模式都是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典范。
       3.因地制宜,建设适合中山地区发展的“图书馆群”
       中山地区目前有24个镇(区),包括外来人口约有近300万人口,目前除市图书馆、少数学校图书馆有一定办馆规模外,其他图书馆(室)均资源匮乏、经费紧张、人才缺乏、基础建设薄弱;各馆处在一种离散的管理方式下,各自为政,各图书馆拥有的印刷体文献资源和数字化文献资源与信息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图书馆群体优势无法得到有效发挥;购书经费及人力资源重复投入。因此纳入体系建设,通过整合整个地区的各项资源,建设布局合理、协调有序、规范高效的图书馆群体,提高有限资金的利用率,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增强图书馆整体配套服务能力,发挥群体优势显得十分迫切并。另外,与省、市、县、镇多层级别相比,中山地区市、镇两级行政及财政级别在协调上羁绊少,在统筹共建图书馆服务体系容易达成共识,运作相对简单。
       总馆分馆制模式采用以市立图书馆为总馆,以区(镇)图书馆、村(社区)图书馆为分馆的总馆分馆制模式。通过市立图书馆对文献统购、统编,对计算机与网络设备等基本设施统一调配,总分馆实行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系统、统一规章制度、统一人员培训、统一文献资源物流配送。镇(区)、街道、社区或村负责提供场地、配备专业人员,实现“一卡通”服务,实现最大的资源整合。
       合作办馆模式以市级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企业图书馆联系的合作图书馆,使用统一的图书馆业务管理平台、统一标识,实行各自行政管理,不改变原有行政隶属关系、人事关系和经费来源的情况,制订文献采购协调政策,在文献资源、数字资源建设和特色数据库建设方面达成协议,做到各有侧重,共建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实现全市文献信息资源互补与共享;借助于统一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实现“一卡通”服务。
       汽车流动图书馆通过汽车这一灵活的载体将已形成的网点连接起来,填补因固定网点带来的服务盲点。
       总馆分馆制模式、汽车流动图书馆可由市财政和区镇财政每年将用于文化事业发展的经费按一定的比例投入到“图书馆群”建设当中。合作图书馆模式则由各馆主管财政解决。也可通过企业、社会等共同参与的模式建立适宜应用、利于发展的的模式。
      
       五、法律是构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后盾
      
       建立《图书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制度是保障图书馆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最重要、基础性的保障。也是我国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入有序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必由之路。不论是总馆分馆制管理体系、还是合作图书馆办馆模式在国内外图书馆界已形成共识,并且成绩显著。但是在我国,要持续、有效的进行体系建设,必须得到法律的支持和政策的扶持、政府的重视。因此出台《图书馆法》并对图书馆性质、功能、作用、地位、事业投入、建筑规范、人均藏书量、从业人中资质等明确规定,通过法律法规以保证图书馆事业发展显得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
      
       六、人才是构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保证
      
      人才是图书馆事业长久、持续、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一支观念新、业务精、意识强,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人才队伍,才能保证图书馆事业科学、理智、健康的发展。
       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等各项发展还不是十分均衡、十分完备,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只能是相对的,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要不断努力创造条件保障公民权利。构建资源、设施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文献完善、服务方便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实现公民最大利益的共享,是实现公民权利的基本保证和有效途径。建设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不仅在于让全社会每一个人都能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以确保公民分享人类共同优秀文化成果、享有平等阅读权利、享受图书馆服务权利,这也是整合有限资源、增大效益,实现资源共享的有益之路。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Meteor.文化公平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www.Zengxingliang.省略
      [2] 程亚男.“图书馆之城”解读.图书馆论坛.2003(6)
      [3] 中共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 范并思.公共图书馆精神和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深图通讯.2006(1)
      [5] 文化部.《2001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2
      [6] 陈卫东.广东流动图书馆实践研究.图书馆论坛.2005.5
      [7] http://szwen.省略
      [8] 程焕文.岭南模式:崛起的广东公共图书馆事业.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

    推荐访问:服务体系 公民 构建 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