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正文

    浅议在历史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是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5 04:56:55 点击: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中共提出的建设目标,也是全人类努力的方向。具有人文精神的现代公民是和谐社会的基石,而作为社会科学的核心科目,历史教育正是培育人文精神的主要基地,所以历史教育应在教学理念上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根基,在教学内容上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关键词】历史教育;人文精神;和谐社会
      “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联系总体来说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方面是物质因素,…另一方面是一种精神的冲动,它产生于深层的理想的怀旧情绪,对体现着创世的真正意旨的终极和谐的向往……,起初,我们的文化在时间中追求这种和谐,在我们自身或他者的绝对往昔中追求这种和谐,然后又在空间中追求这种和谐,在一个现实的或非现实的世界中,追寻完美的和谐……”
      ——Henri Baudet
      自文明产生以来,人类就在不断地构思着理想的和谐社会。柏拉图的《理想国》开启了梦幻中理想社会的大门,托马斯.莫尔继承并强化了这一理想,可他们晚年都不得不表示,他们设计的理想社会是可望不可求的。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时期,人们曾以为幸福和谐的社会就存在于某个尚未发现的地方……然而,时至全球化的今天,人类仍然要面对许多社会问题,和谐社会离我们还很遥远。我们不能不重新思考并孜孜以求一种实实在在的和谐。让我们把目光从遥远的他乡转移到我们自身,社会本由人组成,人的文明程度决定着社会的进步程度。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人文政治,推动民主政治和法治进程;创建和谐文化,营造多元文化繁荣的局面;全面提升公民素质,建设和谐的人文环境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话题。而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起基础性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起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谨立足本国谈谈历史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承担的责任。
      和谐社会的构建依赖于公民素质的普遍提升
      和谐社会是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彼此宽容的社会,是自我意识觉醒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社会。
      21世纪的人类社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充满着诱惑和挑战的发展环境,人类的智力活动将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必将越来越取决于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主要包含智力因素、情感因素和文化因素。在文明法制、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和谐社会里,需要有自主、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他们既是和谐社会的创造者,也是受益者。
      1. 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即人本观是人文主义的核心,它渊源于崇尚人的自由与完美发展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其基本含义是:以人为中心考察一切事物;珍视人的完整性,承认并自觉守护人的精神;尊重人的价值,追求自我实现;崇尚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
      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以人为本,造就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公民,并以此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决策者和管理者尊重每一个公民的合法利益和人格尊严,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对于人的心灵需要给予深切的关注。只有这样的政府才能以人文关怀化育出具有正义感和博爱精神的民众。中国政府把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公民,看作是促进社会和谐、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这表明,中国政府已经在实践上把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作用问题融入到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之中。
      2. 培养公民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公民意识起源于古希腊,随着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得到加强。现代公民意识是指在现代宪政体制下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民众意识。这种意识体现为将自己和他人视为拥有自由权利的人、有尊严、有价值,并且能够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意识,这种意识还包含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其中个人主体的确立,个人权力和义务的明晓是公民意识的基础,对自己权力和义务的具体生活运用是公民意识健康成长的重要标志。既能伸张自己权力也能担当自己责任的独立自由的个人,构成和谐社会的细胞。
      然而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缺乏形成公民意识的土壤,造成了中国公民意识的缺失,因此,如何培养广泛的公民意识就成为我们当前不能回避的问题。
      李慎之先生在1999年《改革》杂志中有这样一句话“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他的话也许是针对历史的一种反思,但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人民一贯缺乏公民意识。 目前在一些发达地区,公民意识还比较强,他们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但是就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公民意识仍是个沉重的话题。很难想象一个不遵守公共道德,“事不关己”心态浓重,私德仍然很发达,有着青天好政府情结的人能与自己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
      3. 增强法制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 法制意识就是人们的法律观,是人们世界观的一部分,也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或一个部分,是法和法制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制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包括对法律的要求和态度等等。
      和谐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社会生活的和谐,必须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在现代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社会生活的井然有序不能再建立在“传统的稳定”之上,而是建立在“现代的稳定”之上。现代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稳定,其主要特点是把稳定理解为过程中的平衡,并通过持续不断的调整来维持新的平衡。维持这种稳定的基本工具就是法律和制度。近些年,一些厅、处级甚至省、部级高官纷纷违法落马,还有的还走上了不归之路,究其主观原因主要在于法律意识的极端淡漠或低级;青少年犯罪也呈上升趋势,说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只重视思想教育,而忽视了法制教育……。当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0,以及呈现的世界多极化、经济和信息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趋势,现实生活又对我们原有的法制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4. 国际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国际意识,又称全球意识,指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共同命运、评价本国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具体的讲,国际意识应包括:国家平等意识、 对外开放意识、 全球利益意识和国际合作意识。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在迅速发展,这种发展把各个国家都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政府和国民不仅要学会在国内创造和谐生活,而且要适应参与国际事务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理解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学会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人和谐相处,即“学会共存”。 ①
      “学会共存就是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确定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学会尊重其他文化。”②联合国《促进青年和平理想及人们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宣言》指出:所有的教育手段,都应培养青年人具有和平、人道、自由和国际团结,以及所有其他能使各国人民相互理解的观念。即提倡国际理解教育。
      因此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世界公民,发展所有各种文化所认可的价值观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关键,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
      目前,高新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忽视科学教育必将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无尽的灾难。然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经济腾飞的同时,也给整个人类生存以重大威胁。这突出地表现在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长此以往,人就会成为没有精神和情感生活的单纯的技术性和功利性的动物。基于此,在当前科学主义泛滥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弘扬人文精神,用以规范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乃是新世纪教育面临的紧迫课题。
      一、历史教育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功用
      历史学科是一门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学科。历史教育属于人文科学范畴(当然不排除内容与方法的科学性),历史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们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因此,从根本上讲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是历史教育承担的最基本的功能。
      历史教育通过承载大量人文信息化育着民众。中国的儒家伦理不仅是一个成熟而完备的价值理念系统也是独具东方特色的人文精神最经典的表述;在西方,从苏格拉底到彼得拉克,从卢梭到哈维尔……人文精神更是古老而弥新的话题。历史的长廊中矗立着无数精神领袖,他们的智慧和人格无不感召着我们;岁月的长河里涌动着市民、村夫、奴仆等大众的血汗盒智慧。带着对历史的感动,受着巨人的牵引,我们还会继续猥琐吗!读史可以净心明智正是这个道理。
      二、历史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和国际意识的主要阵地
      公民教育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系列社会运动影响下形成的,80年代以来大大拓展了社会性发展的含义与内容。在此背景下,作为社会科课程的核心科目,历史教育也被赋予新的教育含义。它把教育目标直接定位在公民素养的只是、技能和现代觉悟上。如今,各国普遍把历史教育作为培养公民意识的主渠道,力图通过历史学习让学习者了解社会环境的各种形态,理解不同历史阶段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化意义并由实际生活体验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养成新时代公民的人类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正因为现代学校历史教育特别重视育成公民的过程,并以成就公民意识为课程宗旨,所以,我国也把它看作是学校公民教育的主渠道。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国际化时代,这样的一个现实决定了我们的历史教育必须面向世界。我国《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就历史课程的国际理解教育做了原则性的规定。比如:“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特别指出:在历史等学科和领域需要国际理解教育,也可以并且应该广泛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形成从全人类利益,全球观点出发考虑问题,理解国际社会,关心和宽容异国文化的精神,帮助学生跳出狭隘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从全人类、全世界进步的视野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养成国际交往中的合作精神与来自不同文化、不同民族或不同国家的各种人交流沟通与协作的品质;缓解和消除不同文化背景可能带来的矛盾或冲突的能力等。
      三、多元化的社会呼唤着历史教育的发展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曾说过这样的话,"中国于各种学问中,唯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唯中国为最发达"。鲁迅先生也曾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通常,历史被看作是导向现在的一个连续的因果进程。然而,在相当长的非常时期,中国的史学暗淡了,史学变成政治的工具,完全丧失了人文性,其借鉴功能也被异化。中国的文明进程几乎中断了。因而恢复历史教育的正常功能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日益多元,人文精神的张扬也显得更为迫切,从优秀的历史传统中汲取营养,消除现实社会中不和谐因素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且,当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的水准后,人们追求精神休闲和提高文化素养的欲望也大大提高了,历史教育将被更多的人光顾。在这一趋势下,历史教育在培育人文精神和全面提升人的素质上将彰显出强大的功能。而人文素质包括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价值追求、爱国情怀等要素,历史教育恰恰在这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用。
      历史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践行的责任
      如上所述,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而人文素质的普遍提升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因此,历史教育理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承担重任。那么,历史教育应怎样践行这一职责呢?
      我认为,历史教育必须在各要素上张扬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在注重“规律”教育的同时,不能丢掉了体现最美好人性的历史知识,比如珍视生命、关心同类、不屈抗争等,这些都是人类进一步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在重视其对历史进程的作用时,也应从道义上认识其是非善恶,在遵循生产力标准的同时,再辅以道德维度;教学方法上,要重视学生的主动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生成”智慧和人格;至于施教者,则必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否则就不可能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素材中梳理出最具人文价值的因素。   一、历史教育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和谐社会必然以积极健康的文化为重要特征,而崭新的和谐社会的文化必然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从传统文化中我们能够看到和谐社会文化的雏形。弘扬传统文化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使命,历史教育注定要为形成和谐社会的崭新文化发挥重要作用。“一种文献可以作为任何信息来源,历史学家通过思考,通过对它提出问题,能够从中汲取与认识人类往事有关的东西。”④历史教育在这点上同历史学的研究一样,既要确信历史的价值,又要承担发现历史价值的任务。但历史教育面对真实的人的思想启蒙,更需要将真实的历史,转化为“解释现在,并为未来提供明智选择的基础”。⑤更加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历史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措施之一。
      (一)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格的力量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些闪耀千古的名句,无不折射出震撼心灵的人格魅力。施教者不但要善于发现这些素材,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心灵与这些先贤对话。
      (二)传统文化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孟子曰:仁民而爱物。强调物与我的并存并立,人与物的平等使得两者关系的和谐成为可能。《中庸》将“和”看作万物生育的条件,且被作为世界的普遍秩序。传统文化中蕴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子比比皆是,历史教育应充分挖掘这些素材为现实服务。
      (三)传统文化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孔子讲“仁”,就是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承认别人的价值,尊重他人的个性,想别人所想,急他人所需就是求善,是人文精神的表现。我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民本思想和社会成员服从大局的协作精神是与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引发的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和个人主义直接对立的.因而历史教育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精髓,抵御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华优秀传统教育在当今人才培养体系中日显单薄,在某些区域甚至几无踪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历史教育必须从单纯的专业教育中走出来,突破传统的“人才规格模式”,实现专业教育和以中华优秀传统教育为核心的人文教育在教学课程、教学计划等方面的有机融合,注重培养学生以传统文化修养与意识为内涵的人文品质,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时代、国家需求的真正人才,才可以孕育和催生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要求的崭新文化。
      二、历史教育应注重国际文化
      历史教育为广义通识教育之一环。 只有通识教育养成的国民才可能具备世界性的开放眼光。历史教育本在追求专业与通识的均衡,期待学生以更全面与宏观的眼光来关照全世界。
      历史教育应培养国民的国际观,以宏观视野,成为世界村,地球村的一员。藉由对世界古文明,中古时期文明的起源、兴盛、没落以及近代文明的探讨,了解世界文化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协助国民建立世界一体的国际观念,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成为具有文明观及文化素养的现代公民。在国际理解教育尚未形成一门基础课程的情况下,这一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由历史教育来承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此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比如历史教学应把本国的历史与世界文明联系起来,并更多地关注人类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等方面,少强调纯粹的军事历史、战争历史,应特别关注为人权,包括为民族自由和社会公正而进行斗争的历史,关注那些改善人类福利的国际机构的发展,以及不同国家伟人的工作和成就对人类的贡献。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加重世界文明史的分量,使学习者了解世界文明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及世界各地区历史变迁与传统文化的发展;使学习者了解人类和世界各民族过去的来历和演进,现在的地位和环境以及将来的生存发展,以期鉴往知来,拓宽视野,开阔胸怀,成为和谐社会的合格公民.。
      世界文明史以世界重要文明的演进及成就为主要内容,而现代文明成就又以欧美为主流,所以应以欧美史为课程主轴,上下而溯源分流,纵横而旁及其他。欧美文明又有两大支柱,由希腊文明充实其文艺内涵;由基督教支撑其精神信仰。因此在材料安排上,宜重新组合教材,遵循以下次序:由古希腊文明,罗马的兴衰与基督教的创立,延及中古时期文明,其间应突出人文精神的产生。.然后谈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接着进入近代文明的兴起。有精神上的启蒙运动和物质上的工业革命。其间也应重点强调人文精神的复兴。再谈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最后是当代科技的发展对中国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考察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及原因,又要考察不同文明在相互交流与碰撞中融合发展的过程。
      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在培养人如何在世上生活,如何化知为智,转识为慧,所以历史教育的目的也不外陶冶智能见识,充实人文素养,提升生活品质,追求美丽人生。通过教育,任何人均可建立以人为本的生活文化观与价值观,真实面对人生,寻求知情意圆满结合。而在现实工业化社会中,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很难排除。教育制度的建立原在配合整体社会进步,但无可讳言的是,今天的历史教育功利性太强,不外是为学生升学就业,规划出路;学生对历史冷漠疏离;教师把历史教育视为“历史的传声筒”或“博学的把戏”,历史的本质被异化了。因而我们的国民对其生活的世界往往缺乏认同,不知感恩。教育有其终极目标,我们必须擦亮眼睛,给历史教育以更多的人文关注。
      历史教育并非仅要求学生记诵,而是领略及理解历史的常与变,历史事件的偶然与必然,从而能鉴往知来,有所警惕,在待人与处世上,引以为借鉴;在慎思明辨中,也可以取得包容的习惯,包容世上许多不同风俗与习惯,不同的观念与思想。这些平等、宽容及尊重等民主化观念,必须内化在每个人的价值体系内,才能有助于和谐社会理想的实现。

    推荐访问:功用 构建和谐社会 历史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