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小说/有 > 正文

    余华空灵而冷酷地“活着”_活着 余华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8-12-27 20:51:51 点击:

      前不久,瑞士《时报》评选出2000年至2009年出版的世界最重要的15部作品,余华的《兄弟》因为以“疯狂的笔触描述了中国的四十年”而入选。与《兄弟》同时入选的作品,有菲利普・罗斯的《现场》、奥尔罕・帕慕克的《雪》、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和托妮・莫里森的《仁慈》等。《时报》是瑞士法语地区影响最大的报纸,此次入选的15部小说,都是翻译成法语或者用法语写作的作品。余华的《兄弟》2008年4月出版法文版以来,法语世界的主流媒体予以了诸多好评,曾荣获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同时入选瑞士《时报》2008年度最佳图书和比利时《晚报》2008年度最佳图书。
      四五年前《兄弟》出版后,在国内备受争议。很多批评家指责说,身为中国当代最令人尊敬的作家之一,余华不过是以好莱坞式的社会风情描写制造了一堆“垃圾”而已。但墙内开花墙外香,就在国内对《兄弟》争议如潮之时,该小说已悄悄入选国外大学汉学教材读本。在美国杜克大学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教授刘康(音译)说:“我不同意那些批评意见,《兄弟》是一本巨著,余华无疑是中国当代最好的作家之一。”事实上,《兄弟》并不是余华首部进入国外大学课堂的小说,他之前的《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早就成了国外大学的教材。
      余华是浙江海盐人,海盐是杭州湾里的一座小城。这小城里的巷子宛如密林中的幽深小径,还有石板铺成的小街,用脚踩上去有种晃晃悠悠的感觉。从1岁离开杭州的此后30多年里,余华就生活在这个小城中。余华的父母都是牙医,因为要上班,便常把他和哥哥锁在家里。从小在医院长大,他见惯了医院里血肉模糊的情景与病人在面对亲人死亡哀嚎痛哭的情形,在他幼小的心里刻下了一种悲剧的意识,这种悲剧的意识最终主导了他以后的文学创作道路。
      1987年,余华以一篇风格独特的短篇小说《十八岁的出门远行》正式踏上文坛,小说讲述了一个以少年出次离家的一段行程,其中充满了一种梦魇般的惊异与恐惧。之后,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他以跳跃式的姿态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学高度。80年代余华在中国文坛上的崛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了当代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他的小说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手法直面描写生活中最丑陋而远离理性的区域,往往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也对当代文学共鸣的状态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余华在中国文坛上以独行侠著称,其较有影响的作品当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现实一种》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国外出版。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入选韩国《中央日报》评选的100部必读书,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从最早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到令无数读者落泪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再到引发文学界震荡的《兄弟》,余华的作品更多给人冷酷、先锋、悲观的印象,余华本人也被看成一个叛逆者。《纽约时报》的记者在见到余华本人后说,和他想象的不一样,余华看起来完全不像一个叛逆者。余华接受采访时,不停微笑,开着玩笑,烟不离手,这副模样,那个记者说余华 “很容易被人误解为一个工厂工人。”《华尔街日报》的Ian Johnson也这样形容余华,他“走在北京的大学区里,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农民工,而不像是中国一流的畅销书作家。”这样描写余华,有些不太合实际,至少,站在我眼前的余华,是儒雅的,和他的作品正相配。
      现实中的余华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幽默和平和。他说,自己并非文如其人,“生活中我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人,写小说的时候比较悲观。对作家而言,反差越大,越是表达了他想表达的东西。”
      《兄弟》2009年初在美国出版,4月在英国出版,特别是近期入选前述2000年至2009年世界最重要的15部作品以来,余华又一次受到广泛关注。
      在中国文坛上,余华一直以他独特的残酷的叙述手法著称,也在一直在用他思想境界和独特的文字叙写文学殿堂的神奇。2009年5月,“中德作家面对面”活动在南京举行,曾把王朔、余华等作家作品译成德文出版的翻译家高立希(Ulrich Kautz)在座谈之余,饶有兴趣地和记者谈到中国作家作品在海外推广的话题,高立希承认目前中国作家作品在德国影响力还很微弱,但他认为中国作家要勇于坚持自己的特色,千万别为了“讨好”外国人改变自己的写作风格。

    推荐访问:空灵 冷酷 活着 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