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小说/有 > 正文

    以制度规范行业 用创新拓展市场_制度规范的重要性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8-12-27 20:49:58 点击:

      我国出版行业经过了多年的规范与发展,总体形势良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繁荣和兴旺的同时,有一些现象不容乐观,引起了行业内外的一致关注。其中图书出版的高库存现象是出版业能否健康有序、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图书出版的高库存现象主要指随着每年出版品种和数量的增多,出版社的退货率也呈现上升的趋势,退货的增加使库存量急剧上升,库存量剧增的压力使出版社对大量滞销、积压图书进行打折销售,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造成巨大生存压力。重压之下出版社不得不又通过增加品种和大量主发图书来广种薄收,又开始了新一轮“退货潮”,如此反复形成图书出版的高库存。
      以数据为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公布的《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报告》显示:2005年库存金额达到482.92亿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7.52%,库存量为42.48亿册,同比增长2.02%;库存和销售之比多达98%。
      这样的高库存危机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2004年在我国出版的《出版大崩溃》中,作者小林淳一对日本图书出版业的高库存化倾向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的描述在我国出版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书中讲到,日本图书出版业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呈现出高库存化倾向。到20世纪末终于酿成日本出版业的崩溃,据统计,从1997年至2003年,日本全国图书总销售收入每年都呈下降趋势,平均退货率达到5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出版界的发展历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正本溯源,要解决目前出版业普遍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高库存现象,首先要找出导致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出版业在产业化浪潮中的能量扩张使得出版能力大于资源供给能力。
      
      随着出版业在产业化浪潮中的能量扩张,出版能力大于资源供给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明显的事实。五百六十余家出版社、数不胜数的民间工作室的建立、业外资金与人才在市场利润的诱引下拥入出版业等诸多因素,使得出版资源的争夺战日益剧烈。出版能力的迅速扩张与文化原创乏力之间的矛盾,在今天变得前所未有的突出。僧多粥少,争夺出版资源大战的直接后果及深层隐患触目惊心:一方面,原创开发能力不足的出版界在急功近利的心态驱使下,拥挤在有限的文化资源和狭窄的题材视野里广种薄收,粗放经营。雷同、撞车的低层次重复出版,无情地浪费、破坏着有限的文化资源,恶化了出版业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降低了读者对图书的信任度和购买欲望;另一方面,举步维艰的出版业被逼无奈,怪招、损招频出,除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就日甚一日的重复出版、跟风出版,出版界还祭出“版本升级”的“法宝”。大面积的旧书凭借这一“法宝”得以“推陈出新”,更增添了人们对于图书高库存的担忧。
      
      (二)追求码洋使得整个出版业急功近利,行业的社会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出版业涉及意识形态,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追求社会效益是我国出版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好大喜功驱使着整个行业,出版社和每个编辑力争在一年中完成或超额完成单位和个人的码洋指标,这种机制导致的直接结果就如老出版家宋木文与巢峰著文描述的那样,“为此,必然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哪里还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追求社会效益表面上看起来无利可图,索性被某些人扔在脑后。就毋庸谈起挖掘中华传统文明、创中华图书品牌,以优质图书满足国民文化需要、提高国民素质这样长远的目标了。
      
      (三)制度缺位使得出版市场竞争无序和混乱。
      
      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完整规范的规章制度,反观我国出版业,“跟风”现象严重,创意甚至内容的抄袭以及伪书的出现已经严重破坏了出版市场的正常秩序,损害了出版业的形象和名誉。一方面,针对不同图书领域的分工制度缺位,出版单位大帮哄,对于短期内能够获得大量经济效益的图书领域进行“地毯式狂轰滥炸”;另一方面,针对图书市场的监管制度缺位,侵权行为时有发生。所有这些都抑制了正规出版社的出版热情,也损害了出版业在读者心中的形象。
      
      (四)出版社图书策划机制不健全,图书质量下降严重。
      
      作为出版业的行为个体,各出版社的图书策划机制不健全,不能完整、准确地收集市场的阅读习惯及需求,人云亦云,导致图书质量严重下降。且为争取利润空间,对图书的定价也未能采集市场意见,使图书价格偏高。价格高、质量差,民众的购书欲望自然会下降。加上网络的冲击,导致民众阅读图书时间逐年减少。
      针对这些原因,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全面治理图书高库存现象:
      
      (一)有条件地明确分工,合理利用资源
      
      专业分工在业界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所谓专业分工的不合理,关键在于教材教辅类图书的去向。笔者认为,在目前出版社仍然实行审批制的时期倒是可以对专业分工作一些调整,有限放开,让现有的500多家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去经历一番洗礼,一方面锻炼自己生存的能力,一方面在竞争中让各社去寻求形成自己特色的道路。当然也许有少数出版社将无法维持下去,但优胜劣汰永远是市场竞争机制的准则。这种专业分工有限放开关键在于切除两块:一是将教材教辅剥离出来,指定专业出版社出版,其他出版社均不得染指,既利于管理也利于优化图书结构;二是党政部门领导的政策法规类出版物,同样由指定的专业出版社出版。如果将这两类出版物剥离出来后,其他不再划分专业分工范围,相信有见识的业内人士决计不会不顾本社的实际状况滥出各类图书。因为选题特色的形成是需要积累的,这里有作者队伍、编辑力量、出版社特色以及营销方略等方面的积累,决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二)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图书市场秩序
      
      一方面,对不同的图书领域设立“准入式”规定,对类别图书市场进行把关;另一方面,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由政府对进入该领域的市场主体进行宏观管理,严惩违反、破坏市场秩序的侵权、违规行为,为出版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各出版社练好内功,规范出版流程
      
      首先,要重视信息,各出版社应致力于建立一套完整的图书策划体系。通过前期对市场信息的搜集,结合本社的实力及地域特色,从选题开始考虑图书市场的需求,走一条面向市场、服务大众的信息之路。
      其次,要树立品牌意识,让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结合本社的特点,目标定位专而精,真正策划一批有内涵、有外延,质量好,反响大的精品图书,满足特定读者的文化需求,打造出版社的市场品牌;同时要致力于培养一批名编辑,形成“出版社培养名编,名编为出版社贡献”的良性互动循环,保证出精品、出人才体系的完善和延续。
      
      参考文章:
      1.郝振省、徐升国:《深入推进出版改革,促进出版发展――2004-2005年中国出版业发展状况》
      2.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报告》
      3.巢峰:《中国图书出版业的滞胀现象――兼论出版改革的症结所在》

    推荐访问:拓展市场 规范 制度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