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述职报告 > 正文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1-05-14 00:04:10 点击:

    第1单元 准备课 第1课时 数一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页。

    【教学目标】 1。在计数物品数量的活动中,初步了解学生对数数的理解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基本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3。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教学难点】 能正确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培养学生有序数数的思想。

    【教学准备】 PPT课件、铅笔、橡皮等文具用品。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与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哦,它可以帮你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难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数学, 你能说说,你从哪里见到过数学吗?(学生可能会回答:超市、菜市场、商场等) 二、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师: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见到过不同的数字,那些就是我们说的数学知识,那么老师现在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你会数数吗?同学们,你们会从1数到10吗?数数看。

    1.全班数数1~10。

    2.指名数数。

    3。伸出小手,与同桌相互数一数有几根手指。分组交流,同桌互动. 三、引导探究,掌握方法 1。观察图片,再回答问题。(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情境图) (1)这是什么地方?图上都有些什么?先自己数一数你所看到的物体的个数。

    (2)同桌相互说一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它们在哪里.(培养学生说完整的话) (3)教师点击学生向老师敬礼的场面,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4)结合图中学生的敬礼、鞠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数图中的数量,引导学生逐一数出1至10的人和物.(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说)
    师:我们能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先数数目较小的,再数数目较大的呢? (1)数出数量是1的人和物。

    一面国旗,用数字1表示.(PPT课件出示一面国旗) 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也可以用数字1表示?强调:它们的数量都是几?(出示数字“1”,并认读数字1) (2)数出其他数量的人或事物。

    ①数数量是2以上的人或物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其数量的。

    指名让学生到台上数一数. ②师:小朋友们,他数的对吗? 引导学生再指一个数一个,重数一遍。你们发现这样数有什么好处吗? ③数数时一定要口、手一致。适时渗透有序数数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得都很棒,如果你能继续这样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你会发现数学是非常有趣的一门课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老师希望每个小朋友们回家之后也去找找你身边的数学,好吗? 五、巩固练习 1。数身边的数。(也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数一数学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
    师:这幅图中这么多事物能用数表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可以用数来表示的事物?(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文具说一说)
    2。说一句含数的话。

    3。开放性练习: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盘子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准备课》是一年级数学的第一单元,数一数中所数的数字比较小,很多小朋友都会数1到10的数量,并且认识这几个数。看图数物体时,只要他们观察得够仔细,相信他们都能够数出来,所以这一课时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自由思考并且发言的机会,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数物体。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数数方法进行数数。如:数有多少人时,可以先数老师,再数学生;
    先数男生,再数女生等,培养他们有序思考、有序数数的良好学习习惯。最后,引导学生数一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实际事物紧密相连,体现数学的广泛性。

    [不足之处] 学生观察的时间太少,导入学习任务太快,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教设计] 在“数一数“时,老师出示插图后,不要急于给出数数的任务,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说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时,老师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人和物的数量。

    第2课时 比多少 【教学内容】 教材第6页例题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等活动,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2.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多”“少”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一一对应”比较的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4个圆片、3个三角形等学具.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数数,我现在来考考你学会了吗? 1。从1数到10。

    2。从10数到1。

    二、质疑激趣,谈话导入 1。结合班上各小组学生的数量数一数。

    2.一组有多少男生?多少女生?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还是同样多呢? 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比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情境图)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2。师:有几只小兔在搬砖?有多少块砖? 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呢? 3.讲解:这样一个对着一个,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兔和砖的数量同样多。

    4。动手操作,理解新知。(拿出准备的学具) (1)拿出不同的学具,用三角形表示小猪,用圆形表示木头,摆一摆,比一比.你得出什么结论? (2)展示学生的摆法,并请学生说一说:三角形表示什么?圆形表示什么?一个三角形对着一个圆形,结果怎样?(三角形差1个,说明小猪比木头少,木头比小猪多)
    5.自由操作活动。

    小兔和小猪比,你会得到什么结论?你是怎样比的? (1)学生自由选择不同的图形分别表示小兔和小猪,再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结果,老师展示. (3)小结:小兔比小猪多,也就是几比几多? 6.还可以比什么? 先用学具进行操作,再交流结论。

    7.小结:我们比较两种物体时,要把它们一个与一个对应起来。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比多少,你会比了吗?我们怎样比才不会出错?你认为我们平时生活中,还能够比一些什么呢?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第8页练习一第1~4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教材中运用两组有情节的素材“小兔子与它们所搬的砖的比较”和“小猪与它们所扛的木头的比较”,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也使学生看到了如何使用这种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而且教材中给出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任意比较,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

    2.教师尝试先引导(即小兔和砖的比较),再半放手(即小猪与木头的比较),最后全开放(即任意选择图形来表示不同事物的比较)的教学方法,由扶到放,既能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学生的操作活动比较多,让学生在数与形的联系中,直观感受并理解“同样多““多”“少“等概念。

    [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只让学生釆用教材中介绍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其实也可以通过数数来比较多少.教师没有注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致使比较方法比较呆板、单一。

    [再教设计] 展示不同的比较方法,对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应予以肯定。

    第2单元 位 置 第1课时 上、下、前、后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例题及做一做、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 4。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教学难点】 能区分上、下、前、后。

    【教学准备】 PPT课件,挂图,小动物贴图,各种汽车、火车、轮船的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游戏激趣,谈话导入 1.请把你的数学书放在桌子上,再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上,最后把双手压在铅笔盒上。

    说一说,铅笔盒上面是什么?铅笔盒下面是什么?你的双手下面是什么? 2。说一说,老师的前面是什么?老师的后面是什么?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情景呈现,观察发现 (PPT课件分步出示教材第9页主题图) 1.上、下。

    (1)这是一座跨江大桥,你们看,多宏伟啊!谁能把自己从图上看到的情景说一说。

    (2)说一说:汽车在火车的(  )面,火车在汽车的(   )面。

    (3)继续观察,你还能想到什么? (4)思考:汽车的下面有(  ),轮船的上面有(  )。

    (5)你还能怎样描述这些物体的位置关系? (6)同样是火车,为什么一会儿说它在上面,一会儿又说它在下面呢? (7)小结:上面和下面是两种具有相互关系的方位词,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不能孤立地说。

    2.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3。前、后。

    (PPT课件分步出示教材第9页主题图)
    (1)继续观察,你又能想到什么? (2)说一说:小汽车在卡车的(  )面,卡车在小汽车的(  )面。

    (3)接着观察,你能怎样说? (4)思考:中巴车前面是(  ),小汽车后面是(  ). (5)你还可以怎样描述三辆车的位置关系? (6)同样是卡车,为什么一会儿说它在前面,一会儿又说它在后面呢? (7)小结:指出“前、后”与“上、下”一样,都是具有相互关系的方位词,因此它们都不能孤立的存在。

    4。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5.在黑板上贴小动物贴图,让学生用“前““后”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指名说。

    三、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四、巩固练习 1。一切行动听指挥。

    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当教师说“停”时,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学的方位词“上““下““前”“后”。

    2。找出在你身边有哪些物体是处于“上”“下”或“前”“后”关系的,请你用一句话说。

    3.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第11页练习二第1,3题。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这堂课的设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

    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动物或人物并介绍它们的排列位置.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自主选择权,培养了学生独立的个性和见解;采用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由观察图上交通工具的位置关系到寻找教室里人或物的位置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

    2.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中,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生动的数学活动。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教材中的例题、结论等,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数学活动. 3。游戏活动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新课程改革也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在上下、前后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听口令的游戏活动,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增加成功感。如此设计,不仅注重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满足,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与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不足之处] 课堂上每个知识点的基本流程一样,都是看一看、说一说,并且学生的交流形式也单一,使得整节课呆板,缺少激情。

    [再教设计] 可以在交流的方式上进行变化,比如“自己小声说、同桌互相说、小组交流”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2课时 左、右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页例题及做一做、练习二第4~6题。

    【教学目标】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 掌握“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PPT课件,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等文具.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上课前的休息时间里,教师随意地播放节奏轻快活泼的儿歌)
    师:刚才播放的儿歌,同学们喜欢听吗? 师:喜欢听的同学请举手.举好,别放下,能不能说说你举的是哪只手? 2.每个同学对你的同桌说一说,哪只是右手,哪只是左手. 3。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板书课题:左、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按顺序摆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五样学具。(PPT课件出示)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课件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    个,从左数橡皮是第    个。  小结: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并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两样学具. 4。想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相说。

    三、实践应用,感知领悟 1。用电脑播放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师: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2。带领学生实际地走楼梯感知左右. 3。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4.摆一摆。

    (1)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2)学生说,老师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1。贴鼻子游戏。

    在黑板上画一动物头像,让学生轮流给小动物添上鼻子,做游戏的学生蒙上眼睛,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该同学,让其顺利添上鼻子。

    2.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第11页练习二第4~6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为学生提供了在实践中探索的机会.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用橡皮、尺子、小刀等学习用具“摆一摆”,然后问“从左(右)数橡皮是第几个?”(数一数)“尺子的左(右)边是什么?“(说一说)这些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左、右”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左、右”的位置关系. 2。注意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练习与场景,并由此延伸和挖掘大量的生活实例,无论是新课引入、范例的选择、练习的设计,还是作业的布置都将学生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去感受、发现、比较左和右的不同,学会用辩证的观点了解其相对性,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运用数学, 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以及“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的理念。

    [不足之处] 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分“左、右”的相对性. [再教设计] 多设计学生面对面区分、感受“左、右”的活动。

    第3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1课时 1~5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16页及做一做、练习三第1,2,4,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主题图能够初步认识1~5这几个数字;
    联系生活实际能够数出数量为1~5的物体个数;渗透单个一和整体一的概念;掌握1~5各数的顺序,会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正确书写。

    2。让学生们联系身边具体的、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数数,用不同方法表示数,初步感受数的意义,并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3。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认数、写数、数序(体现的还不够,可以通过直尺图来帮助学生感受)。

    【教学难点】 数序和写数字“3,5”。

    【教学准备】 PPT课件,直尺等文具用品.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开门见山,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个数字朋友,它们就藏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想认识它们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吧! 二、引导探究,观察交流 (PPT课件出示第14~15页主题图) 1.找一找,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 2。数一数,有几个? 生汇报,教师将相应的图片拉入表格中. 3。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物体,你想怎样表示它们?(师填表)
    4.认识“1“. (1)先来看看小狗,有几只?可以用“1“来表示。

    (2)现在我们可以用学具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表示出数量1? (3)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用“1”来表示. (4)请你想一想怎么用“1”表示我们班的学生. (5)说明: “1”既能表示很大的物体,如一架飞机,也能表示很小的物体,如一只小虫;
    它既能表示单个物体,如一个苹果,也能表示一群物体,如一群学生.这些物体都用数量“1”表示。

    (6)同桌之间举例说一说:①表示较大物体的数量;②表示较小物体的数量;③表示单个物体;
    ④表示多个物体。

    5。认识“2~5”。

    请你从2,3,4,5中选择一个数,用你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方法同上,将学生们所有表示的方法展示出来) 6。生活中你还能找到用2~5表示的事物吗?(全班交流)
    三、学习数序 1.出示计数器,让学生认识计数器。

    2。拨一拨:用课堂活动卡展示数字,学习各数的数序。

    3.全班齐读.请你从小到大读读这些数,再从大到小读一读。

    正读:1,2,3,4,5;
    反读:5,4,3,2,1。

    4。2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3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 5。小结:1~5各数的排列顺序是:1,2,3,4,5。

    6.从我们刚才写的这些数,你发现了什么? 7。按顺序读这些数的时候,想一想,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它们像这样排着整齐的队伍?(引导学生说出尺子) (1)尺子识数序。

    读一读尺子上的数。

    (2)看着尺子上的数,你能知道什么? 小组同学一起说一说,看哪个小组发现的信息多. (3)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8。猜数游戏。

    (1)这个数在2的后面,可能是几?还可能是几? (2)这个数在4的前面,有可能是几? (3)这个数在3的后面,而且在5的前面,可能是几?还有可能是其他数字吗?为什么? (4)和2相邻,也和4相邻的数是谁? 四、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认识田字格。

    2.指导学生握笔的姿势. 3。指导学生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4。指导学生写每个数的起笔、运笔、落笔。

    (1)“1”,把1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从右上方起笔到左下方收笔,写时略倾斜,不要写成竖直的。

    (2)“2“,把2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从左上方向右写半圆后倾斜向下,写到左下方时向右拉平。

    (3)“3”,把3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从左上方起笔写两个半圆,注意两个半圆要写得圆滑些。

    (4)“4“,把4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两笔写成.从左半格上方中间起笔向左下写竖,在中间虚线稍下的位置向右拉平,第二笔是一个略倾斜的竖。

    (5)“5”,把5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两笔写成。从左半格上方偏左的位置起笔向左下写竖,写到中间虚线时写半圆,半圆要写得圆滑些,第二笔是横。

    5.教师示范书写. 学生在书中描红。

    6。知识巧记:“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
    “4”像小旗迎风飘;
    “5”像秤钩称东西。

    五、课堂小结 1。今天你都学到什么知识了? 2。生活中能用数字表示的事物很多,需要你认真的观察,才会发现. 六、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6页做一做,第18页练习三第1,2,4,5题。

    七、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5的认识》是数的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1。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把事物的个数与认数联系起来,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同时明确事物的个数相同,可以用同一个数来表示,使学生初步感知抽象出数的过程。然后,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通过摆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本含义。通过学生进行有关数的表述,加深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

    2。课堂活动卡清楚地展示了数序这一知识点,通过“拨一拨”,直观形象地展示了添加1颗珠就产生新数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知除了1以外,后一个数都是前一个数添加1得到的,能很容易地从整体上把握1~5各数的顺序。并且通过尺子上认数和猜数游戏,进一步感知并理解1~5各数的顺序. [不足之处] 学习内容比较多,教师设计的活动也有许多,并且学生操作后常常有少数学生还不能及时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所以会比较杂乱。

    [再教设计] 创设一个连贯的大情境,比如童话角色等,使之贯穿整节课,这样既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把诸多知识点联系到一起,减少多余的、重复的环节. 第2课时 比大小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例题及做一做、第18页练习三第3,6,7,8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

    【教学重点】 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建立符号感。

    【教学准备】 PPT课件,录音机,投影仪,图片用品。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1.写数. 2.用你喜欢的图形表示下面各数. 5 4 3 2 1 ○○○○○ 3。教师报数字请学生拿:2,5,3,1,4,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故事导入,激趣质疑 (PPT课件出示第17页主题图)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摘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三、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小猴?如果每只小猴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3.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4。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并附带儿歌:大于号,开口朝着大数笑.学生学说儿歌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5。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4。

    儿歌:小于号,屁股撅给小数瞧。

    6。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7.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现了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平?(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练习 1。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2。完成教材第17页做一做,第18页练习三第3,6,7,8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是一组数学符号,主要用来表示自然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他们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抽象数的大小时有一定困难,教学时先复习1~5各数,故意打乱数序,然后请学生上台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以建立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图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在教学本课时,重点利用教材情境图,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在一节课内小朋友要认识三个符号朋友“<”“>”和“=”,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故设计了顺口溜来帮助记忆和判断。最后设计自由比较的环节,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观的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到了数学。

    [不足之处] 整节课少了三个符号书写的指导和练习。

    [再教设计] 在得出结论导出符号后,就进行该符号的书写指导和练习。

    第3课时 第 几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页例题及做一做、练习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图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的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方向决定的次序。

    【教学难点】 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方向决定的次序。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故事导入,激趣质疑 1。听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吃肉包子,他吃了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不饱,直到吃到第五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了口气说:“唉,要知道吃第五个能饱,先吃第五个该多好啊!”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问学生:“你们说,这个人说得对吗?” 2.导入课题:第几。

    二、探求新知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主题图)
    (1)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买到票上车?你是怎么知道的? (2)那小朋友排在第几?排在第3的是谁? (3)穿军装的阿姨排在第几?为什么? (4)你是怎么知道叔叔排在第5的? (5)教育学生在公共场合应该自觉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2.初步感知基数与序数. (1)动手操作后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买票,指一指排在第5的是谁。

    (2)(动画展示)穿蓝衣服的阿姨已经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学生操作) 这时有几个人在排队?谁排第4?小朋友排第几?穿军装的阿姨呢? 3。进一步体会基数、序数的含义。

    (1)请几位同学上讲台。

    先请大家数一数共几人,再问一问从左数第3人是谁,××同学是从右数的第几,他还可以排第几。

    (2)分小组做排队游戏。

    4。PPT课件出示:5只小鸟。

    (1)把左边的4只小鸟圈起来, (2)给从左数的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

    (3)从右数这只鸟是第几只?为什么都是这只鸟,可是排在第几却不一样? 5。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关于“第几”的例子。

    (1)4人小组互相说。

    (2)全班汇报。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23页练习四第2题。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学生通过排队,将情境动态化,学生一下子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增加了实际的体验。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了几和第几的不同,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2.“第几”是个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如何让一年级的学生充分感知、理解,既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这节课的难点。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性地认识“第几个“,整个认识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手、脑和眼、耳、口等多种感官协同运动。这样做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变难学为易学、乐学。

    [不足之处] 1。在教学例题时,只设计了从前往后数的序数的认识,没有从后往前数的序数的认识. 2。在 “5只小鸟“的圈4只和涂第4只的活动中没有复习左右方位。

    [再教设计] 1.在例题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从前往后数体会几和第几的不同外,还要从后往前数,进一步感知几和第几的不同,并且让学生感悟“数的方向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会不同”。

    2。在“5只小鸟”的圈和涂之前,可以先复习一下左右,做一做有关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的小游戏,加深学生对方向的感知,再进行涂色,效果会好些,目的性会更强些。

    第4课时 分与合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例题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5以内各数的分与合,加深对5以内各数的认识。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5以内各数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 能有序地写出5以内各数的组成,并发现一些规律和联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板书贴纸,学生每人小花卡片10张。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指名示范) 做得很好,就是有点快,谁再来示范一下?要求越慢越好。(再指名示范)
    大家也照样子来做几次拍手的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现在谁来说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啊。(板书课题:分与合) 在数学王国里,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与合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我们已经认识了1~5这5个数字朋友,今天我们来和它们做游戏。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主题图)从图中你能看到哪个数字朋友?(2个筐和4朵花)
    (2)要把这4朵花放到这2个筐里,看看怎么分?有几种分法呢? 2.动手实践。

    可以用手中的花朵卡片摆一摆,也可以画一画、写一写,把想法记录下来。

    3.从形象到抽象,分享研究成果,掌握4的组成. (1)(PPT课件配合演示)展示学生摆一摆的结果。

    由学生介绍摆图,教师重点强调从无序的摆放到有序摆放.三种方法一一呈现。

    (2)展示画一画的结果,发现从画花朵到画圆的抽象过程。

    (3)展示写一写的结果,发现从画到写,从图到数的过程。

    (4)展示用符号表示数的分与合。

    重点理解符号表达的意思。从上向下看是分的过程,从下向上看是合的过程。

    (5)基于实践,总结方法。

    教师要引导进行总结.学生边拍手边说,变成顺口溜。

    4.梳理不同方法,找联系,找规律。

    观察4的组成与分解,说说你的发现。

    ①有1和3,就有3和1,相当于交换了筐的顺序. ②演示2和2交换位置后还是2和2。

    5。总结:可以按顺序写,从1开始写,不容易遗漏,也不容易出错。

    三、自主探究,揭示规律 1。写出5的分与合. 黑板上有4朵花,再添上一朵是5朵花,那么把这些花放在筐里又有几种可能呢?试着写一写。

    2。说一说. 由学生介绍方法,在交流中完成三项任务。

    任务一:形成有序思考,有序表达. 任务二:用符号表达思维过程。

    任务三:总结方法,自编顺口溜,便于记忆. 3.由符号还原于实物图。

    有1和4,就有4和1,相当于交换了筐的顺序。

    有2和3,就有3和2,相当于交换了筐的顺序。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得很开心吧!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参加了活动,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谁能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第22页做一做。

    2。老师说数字,同桌之间摆卡片。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回归教材,放手实践,让学生在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分的过程。

    2.整合教材内容,把4的组成当作例题,完成摆、画、写,找的过程,通过展示学生作品,梳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体现数学的简洁,学会数学的符号语言,发现分与合的互逆,初探组合规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通过知识的迁移,把较难的5的组成当作自主探究的材料,在没有实物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脑海中进行分解过程,借助深入讲解的4的组成这座桥梁,搭建5的组成,并在完成4和5组成的基础上,再找规律,完善认识,增加数学的神秘性,从而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不足之处] 孩子们未能很快地理解有序分的思想,在4的不同分法时孩子们感觉很轻松,但是到了自主探究5的分一分,说一说的环节时,很多孩子不能找全5的所有分法,很容易发生重复遗漏的现象,这说明一部分孩子没有形成有序的意识,不能按照有序的方法去进行分组. [再教设计] 在“梳理不同分法,找联系,找规律“这一环节中,要把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对比、归纳,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 第5课时 加 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例题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题的第一小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认识“+”“=“以及它们的书写方法,会读写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小花卡片4张。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1。填数。

    2.5的组成游戏。

    师:我说1。

    生:我说4,1和4组成5。

    师:我说3。

    生:我说2,3和2组成5。

    师:我说4. 生:我说1,4和1组成5。

    师:我说2。

    生:我说3,2和3组成5。

    二、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现场表演。(3个学生在拍球,又来了1个学生,合起来是4个学生) 2。请把你看到的说给大家听一听。

    3.教师规范语言。

    4.你能把刚才看到的过程借助磁扣到前面演一演吗? 5。揭示课题。

    三、引导探究,建构模型 1.引导观察,感知加法的含义。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的小丑图片1)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小丑在卖气球,左手拿了三个红色气球在卖,用数字“3”表示,右手上拿了一个蓝色的气球在卖,用数字“1“表示。(分别板书“3““1“) (2)(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的小丑图片2)再看看这幅图,你能看懂是什么意思吗? (3)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说明:小丑左手拿了三个红气球,右手拿了一个蓝气球,两只手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2.在操作中理解合并。

    (1)摆一摆. ①请你先拿出3朵红花,再拿出1朵黄花。

    ②把你摆的过程和同桌交流一下. (2)画一画。

    ①师:刚才我们经历了同学的表演、气球图和摆小花。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合并) ②你能画一幅图把它表示清楚吗?(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③展示交流学生作品,并重点展示说明: ④对比这两幅图,哪幅图更能表示出合并的意思? 3。学习加法算式。

    (1)说明:把3和1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板书“+”,书写“3+1”) (2)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4,即书写“=4“) (3)教师进一步说明:把3和1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 (4)读加法算式。

    ①学生试读;
    ②教师范读;
    ③同桌互读;
    ④学生自己读。

    (5)学生分别说出3,+,1,=,4的意思。

    (6)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他能用3+1=4来表示的加法事例.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到了什么?你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收获呢?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28页练习五第1题第一小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使学生能把自己观察到的情景用语言描述清楚,并能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用小磁扣摆清楚。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合并的意思,为理解加法的含义奠定基础. 2。通过例题让学生逐渐体会到,图中我们所表述的合并的意思在数学中可以用“+”来表示,使学生在算式中理解合并的意义,通过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描述3+1=4的意思,体会到数学的简洁性.最后让学生尝试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理解合并的意思,并把数学算式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体会到数学的生活化。

    [不足之处] 学生初步接触用图来表示情境,所以画图时间比较长,还有教师的引导不够到位。

    [再教设计] 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直观简单,我们不能够让他们进行过多的探究与思考,教师的示范与讲解对一年级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第6课时 5以内的加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页例题及做一做、练习五第2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发展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习用加法计算问题,树立数学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的加法。

    【教学难点】 学会5以内的加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小棒(每个学生准备5根小棒)等学具。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二、创新情境,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主题图:从美丽的大森林外景,再到树上的松鼠)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森林里去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组内小伙伴说一说. 交流汇报。

    2.揭示课题。

    三、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有3只松鼠,又跑来2只,一共有多少只松鼠呢?应该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3+2=)
    1。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师:3加2等于几呢?你是怎样算出的?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师参与讨论)
    方法一:点数。

    方法二:接着数. 方法三:5的分与合。

    3。全班交流,代表汇报。

    4.师生评价. (1)一道题,就有这么多算法,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2)师介绍自己喜欢的方法,说明理由。

    5。读算式. 6。分别说出:“3”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 “5“表示什么,“3+2”表示什么,“+”表示什么,“3+2=5“表示什么。

    7.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他能用3+2=5来表示的加法事例。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要和大家分享?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5页做一做。

    六、巩固练习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教学时,思维方式的开放。在探讨“3+2=5“的计算方法时,将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时空结构,变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开放情境。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因此采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尊重学生发现的想法和自己的选择。

    2.教学评价趋于开放.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评价形式的开放,有效地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 内容过少,练习题少,导致不能更加巩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再教设计] 1.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题,一是巩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二是对多种算法的掌握与应用。

    2。尝试把第24页和第25页的内容作为一个课时。

    第7课时 减 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27页例题及做一做、练习五第3~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2.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知道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

    【教学准备】 PPT课件,乒乓球3个,圆片5个等学具。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1.按顺序填数. (  ) 3 (  ) 5 2.听算式,说含义,写得数。

    2+3     1+3     1+4 2+2     4+1     3+1 3。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加法,还有谁记得,加法表示什么? (把两部分合起来) 二、创设情境,质疑导入 老师把买来的3个乒乓球放在盒子里,然后从盒子里拿出来一个,你们猜一猜,盒子里还有几个?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3—1 1.(教师出示3个乒乓球,再慢慢拿走1个)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体会。  2。教师画图表示。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用减法计算,用符号“—”表示去掉,去掉后剩下是几就用数字几表示,也就是得数是几。(板书:3-1=2) 4.学生用摆图片操作,并表述含义.  (二)4—1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主题图)
    师: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表述。  2.学生用画图来表示.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4。说出4—1=3的含义,齐读算式。注明“-“是减号. 5.学生试读算式。

    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其他能用4-1=3表示的事例。

    (三)5-3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主题图)学生叙述情景,并试着提出问题。

    2.学生画图,并独立列出算式。

    3。全班交流。(板书:5—3=?)
    4。5减3得几?你是怎样算的?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学生分组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不同想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算的过程。

    (3)汇报、展示、交流。

    方法一:倒数法。

    方法二:数的分与合。

    (4)如果不看图,不数手指头,你会算吗?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可以分成3和2,所以5—3=2。

    5.学生举例说说其他能用5—3=2表示的事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的表现对本课进行小结。回家想一想,看一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减法?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6~27页做一做,第28页练习五第3~5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一年级的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就是要调动起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整节课都充分利用多种方法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中受到感染,产生兴趣,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体验到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快乐。

    2。在学生合作探究算法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多种算法都给予鼓励,保护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然后通过思考“不看图、不数手指头,你会算吗“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发现用数的组成计算减法较简单。

    [不足之处] 在各个教学活动之后,教师缺乏概念性的总结,没有把完整的减法概念总结成理论性的语言,学生不会用减法的含义说算理。

    [再教设计]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注重总结。

    第8课时 0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页例题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0”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 2。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规范整洁地书写“0“。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4。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视频资料,图片,活动灯片两张。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1.算一算。

    5-3=     2-1=    5—4=    4-3= 3-1=     3+1=    4—1=    5-1= 4—2=     3—2=    5—2=    4+1= 2.看图写算式。

    二、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是谁?看它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一猜,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PPT课件同时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不带盘子和桃子)。

    学生描述三只猴子的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要合乎情理怎么说都可以。

    三、引导探究,揭示规律 师:猴子吃桃子你们猜对了,但要吃几个桃子,为什么有那么丰富的表情?让我们看一看。

    1。揭示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1)出示2个桃子,问:用几表示? (小猴看到2个桃子乐呵呵)学生举起数字卡片2。

    (2)出示1个桃子,问:用几表示? (小猴吃了1个桃子,嘴巴鼓鼓的)学生举起数字卡片1. (3)出示空盘子,问: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 师:什么也没有用“0”来表示。(板书:0) (4)并领读“0”. 2.小结:0和1,2一样,也是一个数,它表示什么也没有。

    3.发散思维,充分想象。

    (1)教师竖起2根手指问学生读几. (2)教师握起拳头,这时一个指头也没有伸出来,谁知道可以用几表示? (3)请说一说生活中表示什么也没有的0的故事。

    四、观察交流,发现规律 1。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PPT课件出示直尺图)
    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表示,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 (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 强调:量东西长短时,0就是起点。

    2。学生活动,体会“起点”.(视频出示运动会上赛跑和跳远场景)见过运动会上赛跑吗?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就相当于“0”。见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

    学生活动:说一说,在测量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3。发散思维,充分联想。

    生活中还有什么用0表示起点?想一想。

    五、自主尝试,动手操作 1.学生说说怎样写好0?应该注意什么? 2。师示范,学生与教师一起书写。

    3.学生在教材第30页描红,另请两位同学上台写,写完后,全班校正。

    4.在准备好的空白卡片上写0。

    六、合作交流,发现方法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小鸟图)3-3=? (1)同桌互相说一说图意. (2)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地说给大家听吗? (3)全班交流。

    2.(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青蛙图)4+0=? (1)同桌互相说一说含义。

    (2)全班叙述图意。

    (3)独立列式计算。

    (4)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独立思考:5-0=?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谁?你知道哪些有关它的知识? 八、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0页做一做,第31页练习六第1~5题。

    九、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教材主题图.本课教材设计是先认识0表示什么也没有的含义,再认识0表示起点的含义,接着教学0的书写,最后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设计教学过程时,把本课主题图制作成一个有关小猴子吃桃的动画故事。学生编故事情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完成前段教学内容。

    2。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不足之处] 本课内容容量过大,学生难以掌握。除了第一个环节有小结以外,其余环节都没有。

    [再教设计] 1.对每一个环节的引导性语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2.对每一个知识要有小结,特别是0的加减法,要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第9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页第1~3题及练习七第1~5题。

    【教学目标】 1。加深对5以内数的认识,通过整理5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形成加法表和减法表。

    2.通过探索加法表和减法表的排列规律,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5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图片,数字卡片,加、减法表。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提问导入,唤起记忆 1。教师提问:谁还记得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字吗?根据学生汇报,随意贴出数字卡片0~5。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对学过的6个数字和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梳理知识,建构网络 1.复习数的顺序。

    (1)把刚贴出的数字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 (2)发现:相邻的两个数,前面的数总比后面的数少1. 2。复习数和数比大小。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第1题情境图:老师请来了几个动物朋友,仔细看看都有谁,它们分别有几只? (2)教师用图片出示“〉“和“〈”,提问:这是什么符号?你能用这两个符号表示这三种动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吗?把你想到的填在教材第32页中第1题里。

    (3)教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三种动物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4)学生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讲评。

    3.复习5以内数的分与合。

    (1)完成教材第32页第2题. (2)在小组内把你填的内容小声地读一遍. (3)你能根据自己填的分解,写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吗?动手试一试,比比看哪个小组写得最多。教师巡视指导. 三、合作探究,揭示规律 1.分组请学生给写出的加减法算式进行分类。

    2.组织学生反馈交流分类的结果。

    3.请学生按分类的结果,整理成加减法表。

    教师巡视,提供指导意见。

    4。出示教材第32页5以内加减法表,引导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探究加、减法中算式的排列规律。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对5以内加法和减法进行了整理,归纳成了表格.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练习 1。教师说算式,学生直接写得数,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3  4-2  5—1  4-3  2—1  1+1  2+1  3—2  3-1  2+2  3+1  4-1 1+4  2+3  5—2  5-3  5-4  3+2 2.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5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序数、比大小、数数、数的组成、加减计算的应用等知识掌握得比较好。

    通过比一比、数一数、算一算、找一找等多种形式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不足之处] 在找出加法表和减法表中的规律时,教师的引导太粗糙,致使学生找规律困难。

    [再教设计] 规律的教学需要一个过程,是一个归纳的过程,要从小范围扩大到大范围,以后要在教学中渗透找规律的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

    第4单元 认识图形(一)
    第1课时 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题及做一做、练习八第1,2,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会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PPT课件,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昨天我让同学们收集各种形状的物品,同学们都收集了吗?谁愿意先为大家介绍呢?(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物品放到小组内桌子上)
    1。说一说。学生们看着这些物品,请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向其他同学说一说这些物品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请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作为代表向全班同学说一说这些物品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1)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2)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讨论的结果。

    2。分一分。桌子上的所有物品中,有没有形状相同的物品呢?每个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块. (各小组的学生将桌子上的物品进行分类,将外形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这样,每个小组的桌子上出现几堆不同形态的物品)
    师: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分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体.(板书:认识立体图形) 二、引导探究,建立表象 1。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为什么把这几样物品放在一起呢?这几样物品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2.长方体的认识. (1)让学生仔细看一看、摸一摸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把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的样子在小组内说一说。

    (2)小组代表汇报: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叫什么?(板书:长方体)
    (3)教师出示两块普通的长方体物体,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4)教师再出示一块特殊的长方体物体(两面是正方形的),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3。正方体的认识。

    (1)教师拿出一个正方体的物体试问:谁知道它的形状叫什么? (贴图并板书:正方体)
    (2)学生拿一块形状是正方体的物体,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3)小结:我们通过摸,感觉到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4)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数: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 看: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 (5)小结:我们通过数,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用心观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

    4.圆柱的认识。

    (1)教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放在桌子上滚一滚,问学生:这块积木也能滚,它的形状是球吗?(不是)为什么不是? (2)学生从桌上拿一个圆柱形的物体,摸一摸,再看一看,你还发现了什么? (3)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一样大。

    (4)(出示贴图)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圆柱”。(板书:圆柱)
    5.球的认识。

    (1)师:我发现咱们班收集最多的就是球,现在请每人拿一个球,放在桌子上.你拿的是什么球? 师:虽然你们拿的是不同的球,仔细观察,你们发现它们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师:(出示贴图)我们把这样形状的物体,统称为“球”。(板书:球)
    (2)师:我刚才提的要求是把球放在桌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呢?看来,球是能滚动的. 6。我们今天认识的四种图形中,哪些不能滚动?哪些能滚动?圆柱和球都能滚动,它们的滚动一样吗? 7.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同之处是都有6个平平的面,但是它们也有区别:正方体6个面大小是一样的,而长方体是不一样的;球和圆柱的相同点是圆圆的,但是,圆柱两头有两个大小一样的圆圆的、平平的面,而球则没有这样平的面. 8.去掉一些实物图的花外衣,你还认识它吗?(PPT课件依次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9.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与上面这些形状相同。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利用你们各组的学具进行拼搭,说说准备搭个什么,然后再分工,由谁来搭,谁来传递,谁来讲解。讨论好了,就用你们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 2。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四种图形,它们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现在请你们对照各个小组桌子上的各种物品,一起说说这四种图形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五、巩固练习 1.游戏活动:“神奇魔术师”. 师:看过魔术表演吗?谁愿意上来当一回魔术师,从这个魔术箱里,变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游戏①:请一个学生在箱子里摸,随意摸到一个物体,先告诉同学给大家变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然后拿出来请同学判断。

    游戏②:你们想得到什么形状的东西?谁能实现他的愿望? 请一个学生上来,根据同学们指定的形状摸一个物品. 2。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37页练习八第1,2,6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开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学习几何概念。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刚刚入学不久的时间进行的,这时候的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教师把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安排成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参照教材上所列举的物体在家里搜集生活中的物体,上课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并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同学们通过分类后的各类实物,能够感知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把自己带来的物体与相应的几何图形找到,紧接着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一摸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从实物中抽象出表象,认识特点,形成概念,再从表象的概念支持下寻找实物,运用实践,让学生在分一分、说一说、做一做、摆一摆这样的实践中学数学,让学生们既感到兴趣盎然,在生活中学数学,又让学生们经历了数学的思维过程。

    [不足之处] 教学语言不够简洁,引导过细,没有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再教设计] 在认识了长方体后,先进行归纳,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指导.而正方体、圆柱和球可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一起讨论,一起归纳,再全班交流。

    第2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页及练习八第3~5,7,8题.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体验,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初步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体验,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初步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积木若干个,长方形纸或正方形纸一张。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旧知,直接导入 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在我们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些积木。请同学们看一看并挑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告诉小组同学它是什么形状的?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这些立体图形. 二、引导探究,操作活动 1.知道了什么?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主题图)读一读,看一看,你知道了什么?你从哪儿知道的? (2)这里有两个词特别主要,你发现了吗?(所有、又稳又高)
    (3)这两个词告诉我们什么? 2。怎样搭呢? (1)请你观察这些积木,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比较稳.圆柱和球能滚动,不太稳。

    (3)每种积木怎样摆放能搭得又稳又高?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4)小组合作,按照你们刚才的想法动手搭一搭。(教师巡视) (5)发现问题,进行讨论:在搭积木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①圆柱可以放稳吗?要怎样放? ②为什么球很难放稳呢?怎样搭才能把球放稳呢? (6)再次操作,验证方法。

    (7)展示小组所搭积木。

    3。谁搭得高? 我们怎样做就能知道谁搭得高了?怎样比?(可以底端对齐比等) 4.总结归纳。

    (1)请搭得又稳又高的同学介绍经验。

    (2)归纳总结。

    让积木的平面着地保证平稳,借助长方体的长保证高度,将球放在有3个支点的面上确保整体的稳定,并用上所有积木。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解决了什么问题?你学会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3~5,7,8题。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同时,体会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不足之处] 在讨论“搭积木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中,只讨论了“稳”的问题,没有涉及有关“高”的问题.说明教师在备课中思考不深入,不全面。

    [再教设计] 再教此内容时,要着重让学生对“怎样搭才能符合题目要求“进行思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倾听、交流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第5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1课时 6和7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40页例题及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6,7,能正确地书写6,7。

    2。能用6,7表示生活中的各种物体。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认真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写数字,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 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点子图或磁性教具。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1。引导学生从0数到5,再从5数到0.(可用指名数、齐数、拍手数等方式进行)
    2。出示1~5五个数字,读数。

    3。按顺序填数:(  )2(  )4(  )。

    二、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你想知道更多的数字吗?你想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吗?猜一猜我们今天学习什么.(板书:6,7的认识) 三、观察交流,探究新知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认识6和7的主题图)学生观察。

    (1)图上有些什么? (2)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多少桌子、椅子?学生报得数。

    (3)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还可以怎样数? (4)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 (先数已经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 (5)我们刚才都是按照1,2,3,4,5,6,7的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个以后再数1个就是6,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6)桌子的张数、同学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板书:6) 椅子的把数、师生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板书:7) 2.根据6,7的基数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1)你能拿出表示6和7的学具吗?你能用它们摆成你喜欢的图形吗?(师出示点子图或其他磁性教具,学生操作,展示)
    (2)请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6,7两数表示。

    3。教学数序。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计数器图) (1)学生认真观察并数数计数器上的珠子有几颗,再加一颗是几颗珠子? (2)学生抢答5添上1是几?6添上1是几?7去掉1是几?6去掉1是几? (3)教师将直尺图利用PPT课件展示出来,只写出0,1,2,3,4,5。

    师:6和7应该写在什么位置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7以内的数的顺序. (4)学生抢答5的后面是谁,6的后面是谁,7的前面是谁。

    4.比较大小。

    (1)通过PPT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明确5,6,7的大小关系。

    (2)教师出示0,1,2,3,4,5,6,7的点子图,让学生上台随意抽出两张,其他同学用手势表示比较它们的大小。

    5.教学序数。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鱼缸图)这里一共有几个缸?从左边数,谁能指出哪个是第6个鱼缸.(指名指)再数数里面一共有几条鱼,有6条鱼的是第几个鱼缸?第7个鱼缸有几条鱼? 学生活动:数一数,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2)通过“我说你做”加深认识。

    (3)小结。数有两层含义: 用来表示数量:几;用来表示次序:第几。

    6。指导书写. (1)说说6和7分别像什么,并用电脑演示6和7的写法,教师讲解、指导。

    (2)学生在书上进行描红3个,练习5个。

    (3)同桌之间互相欣赏,相互提提意见。

    (4)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书写习惯和书写姿势. (5)写完之后,抽取几张进行评议。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九第1~3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从而体现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在学生对6和7的序数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后,设计了“我说你做”的游戏,这个环节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通过这个游戏,既加深了学生对基数、序数意义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并成功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2。数学学习需要活动,让数学活动进入课堂。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在《6和7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以活动贯穿始终,有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还有培养观察能力及合作精神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习气氛,让知识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活动中促进发展,在活动中得以巩固,在活动中加强应用. [不足之处] 活动的频繁安排有时也会使课堂显得杂乱,并且学生不能进行有效地思考,如果失去了数学思考,活动则毫无意义。

    [再教设计]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对于活动的设计,应使它们更加科学化与合理化。

    第2课时 6和7的组成 【教学内容】 教材第41页例题及做一做、练习九第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了解6和7的组成. 2.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3。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并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6,7的组成。

    【教学难点】 如何有序地掌握6,7的组成。

    【教学准备】 PPT课件,学生准备学具。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1.把不是按顺序排列的数圈起来,并写出正确的排列顺序。

    引导学生复习1~7的数序。学生可能一下找不到正确答案,可以让学生先从1开始数。

    2。(PPT课件模拟例题的7只小狗)从左数起,给第2只、第4只、第5只、第7只小狗带上小红帽. 先让学生找出起点,然后根据数序找到正确的答案。

    二、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6和7,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可以用6或7来表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和6,7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三、自主探索,揭示规律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的点子图),让学生拿出学具涂一涂、分一分。

    (1)这有6个小圆卡片,把它分给两个小朋友,可以将6分成5和1,你能帮我再分一分吗?有几种分法呢? (2)小组互相讨论有几种分法,并用学具演示,教师选代表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3)学生汇报,教师在PPT课件上演示,请大家评论。

    2.总结分法。

    (1)看到这些分法,你能发现什么?我们可以将这些分法总结成这样5种。

    (2)看到每一组,你可以想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表述自己的看法。

    四、动手操作,尝试学习 1。拿出7个小正方体,把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有几种分法?你能按顺序有条理地分一分吗? 2.教师选代表汇报分法并展示,教师引导:你还能想到什么?可以归纳成几种分法? 3。一分钟记忆,再指名说。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你学到了什么? 六、巩固练习 1。猜数:老师左手拿3个苹果,右手和左手合起来是6个,知道右手是几个吗? 2.学生互动,一个学生伸出3个手指头,另一个学生出一个数能和3组成7。

    3。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43页练习九第4题. 七、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6和7 的组成是在学生学习了2~5的组成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学习2~5的分与合方法进行自主探究6和7的分与合,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能很快得出结果。从学生的汇报中,了解到学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分解的,这点做到了教参中要求渗透的“有序“思想。而且学生能根据分法写出式子。但教学中要求渗透“推想”思想,要求根据一个组成式子推想出另一种式子,而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分法得出式子的。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重点观察一种摆法,让学生能从一种摆法得出两个组合式子,从而渗透“推想“思想。

    2.学习6,7的组成时就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完成,刚开始很多学生有困难,但是绝大数学生通过同桌互助讨论都能自己编出6,7的组成。用生生、师生对口令的方法去巩固新知,学生、教师的作用都得到发挥,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很高。

    [不足之处] 对6和7的分与合的记忆时间过短,记忆方法太单一。

    [再教设计] 多设计一些记忆方法,比如在观察比较中记忆,在游戏中记忆,在故事中记忆等。

    第3课时 6、7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题及做一做、练习九第5~12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3。初步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4。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迅速地计算6,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比较,使学生初步知道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圆片等学具。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1.看算式,说得数. 3+1 4+1 3+2 5—0 2+2 4—3 4+0 3—3 5—2 3—2 5-4 3+3 2。复习6和7的组成。

    1和(  )组成6,4和(  )组成6,6分成(  )和(  ),6和(  )组成7,7分成(  )和(  ),7分成(  )和(  ).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都会计算得数是2,3,4,5的加法和5,4,3,2减几的减法了,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6,7的加减法,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学好? 三、观察比较,建立表象 1。教学5+1和1+5。

    (1)PPT课件出示小朋友数小圆片图。

    观察:图上有几个小朋友在数小圆片?他们坐的位置是怎样的?桌上有几个小圆片?小圆片放在什么地方? (2)指导学生摆小圆片列算式。

    ①每组的小组长拿出6个小圆片,左边摆5个小圆片,右边摆1个小圆片,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从左往右看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列式:5+1=6。

    为什么5+1等于6?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可以这样想:5和1组成6,所以5+1=6)
    ②请大家从右往左看,想一想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列式:1+5=6. 为什么1+5等于6?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可以这样想:因为1和5组成6,所以1+5=6)
    ③比较:看的是同一幅图,为什么却能列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呢?(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进行总结)
    小结:由于同学们看的方向不同,所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算式. 师:这两个算式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引导学生说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在加法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得数不变。

    2.教学4+2和2+4。

    (1)让学生用小花操作:左边摆4朵小红花,右边摆2朵小黄花。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桌上摆的小花。从左往右看,先是几朵小红花?后是几朵小黄花?一共是几朵花?怎样列算式? 算式:4+2=6。

    师:现在请同学们从右往左看,先是几朵小黄花?后是几朵小红花?一共是几朵花? 算式:2+4=6。

    (2)比较4+2=6和2+4=6. 师:如果不看图,怎样想4+2等于几呢?(想:4和2组成6,所以4+2=6) 怎样想:2+4等于几呢?(4+2得6,因为调换4和2的位置,得数不变,所以2加4也等于6)
    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教学6—1和6-5. (1)指导学生摆圆片列算式。

    学生动手摆6个圆片,然后用小棒分出5和1. 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列式:6-1=5,6-5=1. (2)师:计算6—1时怎样想算得快? (3)讨论:为什么同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减法算式? 小结:从小圆片图中,我们知道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可以列两道减法算式:从总数里去掉左边的部分,就得到右边的数;从总数里去掉右边的部分,就得到左边的数。

    2.教学6—2和6—4。

    (1)让学生用小花操作:左边摆4朵小红花,右边摆2朵小黄花。去掉2朵黄花,还剩下几朵小红花?怎样列算式? 列式:6—2=4. 师:现在老师去掉左边的4朵小红花,还剩下几朵小黄花?怎样列式? 列式:6—4=2。

    (2)比较6—2=4和6—4=2。

    师:如果不看图,怎样想6-2等于几?6-4等于几?(想:6可以分成4和2,所以6-2=4)
    通过操作使学生从感知中树立“一图两式”的概念。

    五、观察发现,揭示规律 1.(PPT课件出示5+1,1+5,6—1,6—5的圆片图)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PPT课件出示4+2,2+4,6—2和6—4的花图)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根据一幅图,我们可以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4.学生操作小棒图,再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全班交流。(5+2=7等)
    5。是不是所有的图都能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呢?小组讨论一下。全班交流。(PPT课件出示3+3=6,6—3=3的图)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吗? 七、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43页练习九第5~12题。

    八、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图两式”. 通过两位同学不同角度的观察,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看图列式的.这一环节初步感受“一图两式“,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

    2。独立操作,形成概念,理解“一图两式”。

    3。建立表象,由具体操作到看图列式。

    4。在教学设计中,把6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6的加法,再教学6的减法,这样,学生能够在很扎实的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减法.在最后的观察比较后得出“一图四式”,再进行7的加法和减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整体、全面地理解巩固新知识,并且还适时地进行追问“是不是所有的图都能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呢?“形成矛盾冲突,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后,出示图片,内化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不足之处] 教学内容较多,教师的引导过细,导致学生操作的时间不够,思考时间不够. [再教设计] 教师的提问跨度可以大一些,学生的回答可以广阔一些,而不是局限于一个点或一个面上. 第4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页例题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能看懂图意。知道图上大括号和问号的意思,能从图里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并会正确地口述题意及列式计算用加法计算的题目. 2.进一步提高计算6,7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3.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通过看图能明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能根据题意正确列出算式.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完整地叙述图意,举一反三地把加减法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1+5=     6—6=     7—1=     6-1= 4+3=     6—5=     7—5=     6—2= 2+5=     2+4=     3+3=     6—4= 0+7=     7-6=     5+2=     4+2= 2.看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情境图)
    1。师:今天,小白兔的爸爸和妈妈要带它们的小孩到野外采蘑菇。

    2.让学生描述图的意思。

    3.大家说得很好!它们要请我们用数学知识帮它们解决问题,你们能行吗?(揭示课题) 三、创设情境,研究加法问题 1。图里有什么?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情境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 (2)把看到的内容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2。引导学生分析情境图. 左边有几只兔宝宝?右边呢?你们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3。教学大括号和问号。

    接下来有两个新朋友要和大家见面,出示大括号“  ”和问号“?”,你知道它们代表什么意思吗? 学生试着说,教师点评并说明大括号“  ”表示合起来、总共、一共。

    问号“?”是要求的问题,一般表示几或者多少。

    教师解释并验证学生的想法: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大括号“  ”和问号“?”合在一起表示的意义。(板书:一共有多少)
    4.怎样解答? (1)学生结合图中内容试着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①学生独立说;
    ②同桌互说;③全班指名说. (2)看图完成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图下面的算式。指名回答,师板书:4+2=6(只), 并说明解决问题一般要带上单位,这就是用数学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1)) 5.解答正确吗? 我们解决完问题后要看一看解答的是否正确。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哪一组表现最出色呢?你自己表现如何? 五、巩固练习 1. 原来有(  )头牛,又跑来(  )头。一共有几头牛? 2. 左边有(  )只小狗,右边有(  )只,一共有几只小狗?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6,7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第一次出现用情境图呈现数学问题的形式,呈现了一个简单求和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确、知道两个相关的信息和一个相关的问题,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比较少,所以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图意、说出图意。教师采用了多种形式来训练学生说出图意。

    [不足之处] 教学内容比较少。

    [再教设计] 再教此内容时,要创设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要适当增加学习内容,比如设计有层次的练习等。

    第5课时 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例题及做一做、练习十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问号在不同位置的区别,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会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 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能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1.算一算。

    3+4=  4+2=  7-3=  4-2=  7—4=  2+5= 7-5=  1+6=  6—4=  5-0=  6-3=  5-3= 2。连一连。

    7-2   3     6-5   0 7—4   4     2+5   1 3+3   5     5—3   2 6-2   6     7—7   7 3.解决问题。

    左边有(  )根,右边有(  )根。一共有几根香蕉? 二、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分别是谁?它们表示什么意思?今天我们继续和它们一起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2)) 三、引导探究,揭示规律 1。图里有什么?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青蛙图)你看到了什么?全班交流。

    (2)(出示问号和大括号)说一说大括号和问号的意思。

    (3)自己去表述图意,荷叶上原来有几只青蛙?跳走了几只?问号在哪里?问题是什么? (4)同桌互说图意。

    (5)指名叙述图意:原来荷叶上有7只青蛙,跳走了2只,还剩多少只? 2。怎样解答? (1)学生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解决此问题?为什么用减法? (2)全班交流。

    我们知道了总数是7只,还知道跳走的部分是2只,要求荷叶上还剩下多少只,可以怎么算呢?(板书:7—2=5(只)) 3.引导学生把这幅图和前面的图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之处。

    4。思考:如果把“?”放在另一边,该怎样算呢? (同上引导,重点说明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7-5=2(只)。(师板书)
    5.小结:当知道了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外一部分是多少,可以用总数减去知道的部分数,就等于剩下的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7页做一做,第48页练习十第1~6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内容是一种利用情境图反映数学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强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始,也是后面文字应用题过渡的桥梁。

    [不足之处] 这节课下来,学生能明白大括号与问号的含义,但当大括号和问号在一起,大括号在下方的具体题目出现时,学生容易将“求和”与“求部分量”两者形式搞混. [再教设计] 注重“求和”与“求部分量”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观察、辨析,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并掌握有大括号和问号的看图列式题目。

    第6课时 8和9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51页例题及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教学重点】 8和9的写法.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 【教学难点】 8和9的写法.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

    【教学准备】 PPT课件,圆片、三角形等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我市正在创建花园城市.你瞧我们学校也正在为创建花园城市做出贡献。当你来到这样一个校园里你有什么感觉? (PPT课件出示主题图)
    二、探究体验 1.8,9的基数含义。

    (1)师:在这美丽的校园中你都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数学信息? 在随意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位和顺序来数。配合学生回答贴出相应的图片并抽象出数字。

    (2)摆学具。

    师:大家分别拿出8个圆片和9个三角形摆两种图形,自己动手摆一摆.看能摆出什么图形? 2.8,9的顺序。

    让学生拿出计数器自己动手拨出7颗珠子。

    师:再拨一颗是几颗?(8颗)
    师:8颗珠子再拨一颗是几颗?(9颗) 师引导学生多拨几次。并说清自己的想法. 师:通过拨珠子,你有什么发现? (PPT课件出示直尺图)
    师:你能快速地把缺的数字填在括号里吗?请试着填一填。

    学生填完后集体订正。

    3.比较7,8,9的大小。

    师:现在请大家把书打开,运用你发现的知识,来解决书上的问题。

    (出示点子图)
    (1)让学生观察点子图。

    师:怎样能很快数出点子数?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自己的发现,老师及时评价. (2)比较7,8,9的大小。

    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数中选择两个数,用以前学过的“<““>”来表示它们的大小. 学生的答案有以下6种: 7〈8  8<9 7〈9  8>7 9>7 9>8  4.8,9的序数含义.(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图片)
    让学生按题目的要求操作。

    (1)把左边的8只小动物圈起来。

    (2)给从左边数的第8只小动物画上帽子。

    (3)老鼠排第1,谁排第9?小龙排第几? (4)同桌之间像上面这样互相提一个问题。

    5。教学8,9的写法。

    教师先在画好的田字格的黑板上板书8,9,学生随着老师做书中练习。

    师:你学会了吗?你能试着写一写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8,9的写法.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发现生活中,8和9还可以表示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十一第1题. 按从1到9的顺序连线。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8和9的认识”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活动素材,并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探究和讨论交流等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安排了摆、拨、看等活动,首先,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数出8个、9个学具,在以往教学“6和7的认识”时,都是要求用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而对于“8和9的认识”,要求用8个圆形,9个三角形,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来表示8和9,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也很高,使每一个学生真真切切地领会8,9的基数含义。在教学比较大小时,出示 “点子图”,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数,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学生在数的过程中不仅会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而且还会联系左右图来数。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完点子图后,让学生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不足之处] 前后环节有重复,起伏不是很大,还不能充分体现“扶”到“放”的做法. [再教设计] 今后,应加强小组合作交流,应该让学生学会分工与合作,避免时间的浪费,提高学习效率。一年级学生动手时课堂纪律乱是最令人头疼的事情,有时怕乱都不敢放开,可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是尽量地去尝试放手,让学生去探究。

    第7课时 8和9的组成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题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8,9的组成。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8和9的组成。

    【教学难点】 掌握8和9的组成。

    【教学准备】 PPT课件,星星,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请同学们从0数到9,再从9数到0。用计数器拨出8,9。

    2。揭示课题:8,9的组成。(板书) 二、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一)同桌合作,小组内展示。

    1.学生用8根小棒分成两堆,同桌一个分小棒,另一个把结果记下来。

    2。小组内交流,展示. (1)互相说一说怎样分小棒,动手分一分。

    (2)一个学生说出这组的组成,另一个学生通过联想说出另一组组成. 3。用上面的方法学习9的组成。

    (二)全班展示,激发知识冲突。

    1。全班交流。

    (1)指名学生汇报小棒的分法,教师板书一部分数的组成。

    (2)利用板书联想另一组组成. 2。激发知识冲突。

    教师设疑:怎样记忆最方便?有没有小窍门?(左边依次增加1,右边依次减少1.记忆时只要记前四种,因为后面的只要把左右的数交换) 3.学生先思考后自由发言,教师点明方法,进行小结。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 1。师生对口令练习8,9的组成。

    师:7. 生:7和1组成8,7和2组成9。

    2.同桌两人打手势来练习8,9的组成. 3。完成教材第52页做一做,第54页练习十一第4题。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注重培养学生利用学具自主动手探究8,9的组成,并且发现组成的规律,引导学生有效的记忆,教学环节收放结合。

    2.学具操作不再跟前几节课一样,自己一个人完成了,而是小组合作。学生觉得比自己一个人分,一个人说、记有趣多了。通过动手活动,还培养了学生合作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学生完成8的组成后,再经过知识迁移或活动操作过程的模仿,学生完成9的组成.最后及时抓住不同层次学生所展示出的不同想法,追问“怎样记忆最方便?有没有小窍门?“让这部分层次高一些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通过讨论,使所有的学生明确,更使分了7种的学生悟出:不用全部分完,只用分出、记住前4种,就可以记住全部7种“8的组成“了.从而在记忆“9的组成“时,能贯彻这一思想方法,从“9”的8种组成中挑出4种记忆,并能从这4种衍生出全部8种. [不足之处] 整个教学过程有点乱,主要是把8,9的组成的探究与交流混在了一起。

    [再教设计] 教学过程可以设计为:(1)同桌合作探究8的组成;
    (2)全班交流8的组成;(3)寻找记忆方法;
    (4)探究9的组成;
    (5)全班交流9的组成;
    (6)寻找记忆方法。在把8的组成教学完成后,9的组成的学习可以迁移,有的学生能力强,不一定要借助操作活动,可以直接思考得出。

    第8课时 8、9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53页例题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5~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得数是8和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2.根据一幅图写出四道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3.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8和9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的口算. 【教学难点】 掌握8和9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的口算. 【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学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口算。

    2+4=     1+5=     6-1=     2+2= 3+2=     4+3=     6-3=     7—2= 二、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8和9两个新朋友,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与它们有关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三、自主探究,揭示规律 (一)自主学习,同桌互相展示。

    1.出示教学挂图:5个红笑脸图,3个橙笑脸图。

    2。同桌讨论: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能列式解决吗? 3.根据所提的问题列出算式并计算,同桌交流展示. (二)全班展示,激发知识冲突。

    1.小组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展示。

    2。学生质疑。

    (1)问题①:5个红笑脸,3个橙笑脸,合起来是多少? 谁来列式帮她解决?全班汇报。(5+3=8, 3+5=8) 为什么要用加法算?(小组交流、汇报)
    (2)问题②:一共有8个笑脸,有5个红笑脸,有几个橙笑脸? 师:谁来帮他? 学生汇报。(8—5=3) (3)问题③:一共有8个笑脸,有3个橙笑脸,有几个红笑脸? (8-3=5)
    (4)请同桌互相说一说,这幅图我们一共列出了几道算式?(4道)
    (5)仔细观察这4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6)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四、知识延伸,掌握方法 1.学生摆5根红小棒、4根绿小棒. 请看小棒图,试着一起写出四道算式。

    (1)学生独立尝试。

    (2)全班交流。

    (3)女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5+4=9,4+5=9的? 男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9—4=5,9—5=4的? (4)请讲给同桌听.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3页“6+2”和“6+3”等题。

    3.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 4。是不是所有的图都能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独立思考,再摆一摆,说一说。

    5。小结:一般情况下3个数可以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有些特殊情况,如两个加数相同时,就只有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学生举出相应的例子。(4+4=8,8-4=4等)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第54页练习十一第5~14题. 七、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8、9的加减法》是在学习8和9的组成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提供两幅图:8个笑脸和9根小棒.让学生写出四道算式并计算得数的探索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小组交流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不足之处] 1.学生说出图意后再列式计算,但是没有再把算式和图联系起来。

    2。没有对8,9的加减法的算法进行归纳和强调,学生会计算,却说不出算法。

    [再教设计] 再教此内容时,设计单个算式基本的流程为:(1)看图提出问题;
    (2)列出算式;(3)说出算式的意义;(4)说出如何计算的。

    第9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57页例题及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3。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正确地口述题意,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列式计算。

    【教学难点】 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列式计算.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1。对口令。

    8的组成,9的组成。

    2。开火车。

    9—3=     8-5=     6+2=      9—6= 7—3=     9—9=     5+3=      4+5= 8-0=     2+7=     9—8=      9-0= 4+4=     0+8=     8+1=      7+2= 3。看图写算式。

    (1)  (2)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组织了一个旅游团要到大森林里去游玩,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今天小动物们可是要请你们用数学知识帮它们解决问题呢,你们能行吗?(引入“解决问题”)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先看看小鹿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问题要我们帮忙解决。(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7页小鹿图) 1。观察小鹿主题图,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1)学生观察。

    (2)全班交流. 2.你能帮助小鹿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用三句话说图意。多找几个同学说,再齐说。

    3。怎样解答? (1)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独立试做。

    (2)你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呢? 4.解答正确吗? (二)再看白鹅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问题要我们帮忙解决。(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7页白鹅图) 1.仔细观察白鹅主题图,你又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说图意。

    2.你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 3.解答正确吗? (三)下面看看蘑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数学问题需要帮助。(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7页蘑菇图)
    1.自主学习要求:
    (1)题中又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求什么问题呢? (2)怎样列式计算? (3)这道题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呢? 2.全班学生交流。

    (四)观察比较:以上三道题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 小结:求和用加法计算;
    求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十二第1~3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对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指导比较到位。教师设计了两个相同问题,并且用有层次的三句话,对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予指导,引导学生体会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需要经历的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环节。对于蘑菇的问题,教材采用的是完全放手由学生来根据学习要求解决,具有开放的空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不足之处] 虽然有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但是教师还是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一是要在众多的信息中挑选有用信息解决问题,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二是教材在引导一个问题解决后,就是一个开放性的设计:“从图中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以此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扶得过多,没有真正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再教设计] 再教此内容时的设计:①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7页主题图,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②解决小鹿的问题;③从图中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学生小组合作(此处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有解决问题基本步骤的练习纸,学生边说边议边填写);④全班交流;
    ⑤比较三道问题的异同。

    第10课时 10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60页例题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字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10,知道10的位置。

    【教学难点】 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直尺,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1.出示数字卡片1~9,认读相应的数字. 2.你能给这些数字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吗?那么从小到大呢? 3。全班数数,按从大到小,从小到大的顺序。

    二、故事情境,激趣质疑 1。同学们,我们来猜一猜这些数,好吗? (1)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 (2)那0的邻居又有哪些呢? (3)1添上4是几?5添上1是几? (4)0和6之间有哪些我们认识的数? (5)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哪个数字最大? 2.听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9的话伤心地哭了.正在这时,1走到了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3.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三、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认、读数字10。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的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找出相关信息。

    提问:你从图中看见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2)你是怎样数的?现在请你试着两个两个地数,看看结果又是多少呢? (3)认识10。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0。认读10。

    (4)我们身边有10这个数吗?一起找找吧!(如:人的手指、脚趾等) 2.学生自主探究,比较数的大小和10的位置顺序。

    (1)在桌子上用圆片代表鸽子和学生,分别摆出鸽子和学生的数量。看到鸽子的数量和学生的数量,我们可以怎么说?还可以怎么说?多多少?少多少? (2)引导学生在直尺上认识数。

    学生拿出直尺,引导学生对照直尺,说出10以内数的顺序(正序和倒序)。

    (3)你有什么发现? (4)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9页的比较9和10的大小的两个式子. 3。学生自主探究10的分合. (1)请同学们拿出10根小棒,把它分成两堆,看看有几种摆法,边摆边说10的分与合。

    (2)交流摆法: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在黑板上有顺序地板书10的组成. (3)学生用各种方式读10的分与合。

    自由读,互读,男生、女生读等。

    (4)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

    (5)完成教材第60页10的组成。

    4.10的书写。

    (1)观察10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2)谁能说说10怎样写? (3)教师示范10的写法。

    (4)在教材第60页的田字格里练习写10。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能说说吗?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62页练习十三第1~3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教师在导入环节用猜数和故事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并且在质疑、释疑过程中,顺利导入新课,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主题图中的鸽子与人物;
    教室里的小朋友;
    点子图、直尺图等,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物体个数或事物,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注重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读数、数数、写数,如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感知数的顺序,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个圆片等环节都在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3。通过各种游戏让学生感受10就在我们身边,了解10的组成,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把学生当作数学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新型数学学习方式。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不足之处] 在教学“比较大小和10的位置”环节中,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太宽泛,针对性不强。

    [再教设计] 提出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回答问题“天马行空”“不知所云“.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锤炼问题。

    第11课时 10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页例题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第4~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2。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算式,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3。逐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往的能力等。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算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算式,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1.开火车。

    6+2=    8+1=     9-4=     2+7= 2+6=    3+5=     9—6=     3+6= 8-1=    7+2=     9-9=     8—4= 7+1=    9—8=     0+8=     4+5= 2.拍手背儿歌:“9和1真淘气,7,3,8,2也调皮.吹6(看作口哨),升4(看作红旗),小手小手真伶俐……” 3.对口令:10的组成。

    二、质疑激趣,谈话导入 1.看一看我们今天的复习题,猜一猜今天的学习内容会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 3。揭示课题。

    三、自主探究,揭示规律 1.PPT课件出示:
    (1)说一说它表示的意思。

    (2)你能根据它说出算式吗?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想法. 2.出示圆圈图:9个白○,1个蓝○. (1)你们能说说这个图的意思吗?学生自由发言. (2)它能表示10可以分成1和9,1和9可以组成10吗? (3)独立写出算式. (4)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a.有9个白○,1个蓝○,合起来是10个○:9+1=10 b.有1个蓝○,9个白○,合起来是10个○:1+9=10 c。有10个○,拿走9个白○,还剩1个蓝○:10-9=1 d。有10个○,拿走1个蓝○,还剩9个白○:10—1=9 3.任意选一题,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 把你的算法告诉大家。

    4。小结:可以利用10的组成来算,也可以利用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来算等。

    5。通过“玩玩想想”,探索10的加减法全部算式的计算方法。

    (1)独立操作,写算式. 拿出10个圆片(圆片一面是白色,一面是蓝色),根据正反面的情况写出多组算式。

    (2)学习小组交流算式、算法。

    (3)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4)学生上黑板归类整理,即时记忆。

    (5)记忆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第62页练习十三第4~10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教学中,在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自主创设了生动有趣、贴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乐于学习、乐于探究,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的密切关联.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知识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全课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积极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2。学生对9以内的加减法已经比较熟悉,此节课学习的是10的加减法,教师先出示组成图,让学生小组讨论说出算式,意在把数的组成与相应的加减法联系起来,这样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数的组成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再出示圆圈图,说出图意,返回到数的组成,接着独立写出算式,这样能巩固学生对一图四式的理解与掌握。有了前面的引导,后面的学习采用游戏的形式,完全放手由学生来探究交流,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

    [不足之处] 教师没有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数相加时,调换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一样”,从而把“一图四式”过渡到“一图三式”。

    [再教设计] 在学生归纳整理所有10的加减法算式后,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加法算式,发现规律,揭示规律,最后把“一图四式”转化成“一图三式”. 第12课时 连加 连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65页例题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6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连加、连减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连减计算的意义。

    2。通过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究,让学生掌握连加、连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计算。

    3。初步学习用连加、连减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连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和理解运算顺序,学会计算。使学生理解图意列出算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图意列出算式。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1。开火车。

    1+9=     10—9=     5+5=     10-3= 4+6= 10-2= 10-6= 8+2= 10-4= 6-4= 3+7= 10-10= 2+7= 0+10= 4+4= 4+5= 2。一共有多少个?
      3。一共有多少只猫? 二、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个星期天,你们都到哪儿去玩儿了?(生自由发言)
    师:这个星期天,小明去了乡下的奶奶家。奶奶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喂鸡呢!小明连忙跑过去帮奶奶喂鸡。

    三、观察比较,探究新知 1.(PPT课件演示教材第65页动态小鸡图1)学生仔细观察。

    小鸡也想和我们交朋友,在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指多名学生说图意) 根据你看到的,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复述图意,指名说,同桌互说,齐说。

    2.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小朋友们会列式计算吗?学生尝试独立列式。

    3.全班交流汇报。

    (1) 随学生回答师板书:
    5+2+1=8,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指多名学生说说算式的意思. (3)读算式。

    4。比较不同。引导学生看这两个算式与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有三个数,两个加号,让学生给这样的算式起名字。指出:数学上叫连加.(板书:连加)
    5.说算理。

    师:5+2+1=8的8,你是怎么算出来的?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根据算式摆一摆. (1)学生边说边摆。

    (2)学生边演示边汇报。

    方法一: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 方法二:先把5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就是7根小棒,再用7根小棒和1根小棒合起来就是8根小棒。

    方法三:先把2根小棒和1根小棒合起来是3根小棒,再用5根小棒和3根小棒合起来是8根小棒. (3)计算连加时我们一般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算出得数7,然后再把算出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这样的计算,也就是说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学生齐说计算方法,指多名学生复述算理)
    四、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

    (PPT课件演示教材第65页动态小鸡图2)学生观察图片。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仔细观察. 师追问:这4只小鸡是同时走的吗? 2.叙述完整的条件和问题。(指多名学生说)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全班交流.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4。怎样计算? 5.这节课学习的减法算式与以前学过的减法算式有区别吗?哪些地方不同? 6.小结:我们把连续减两次的这种运算叫连减。计算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计算出前面的结果,再减去第三个数。

    7.比较连加和连减算式的异同.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5页做一做,第66页练习十四第1~6题. 七、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教师把书上的2道例题变成一个动态的情景图,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喂小鸡这一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喂完小鸡后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这一知识的自身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充分引导学生联系具体情境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多观察、多讨论、多表述,在多样的活动中深入领会并掌握知识。

    [不足之处] 1.没有着重强调第二步计算应是第一步的计算结果和第三个数相加(或相减)。忽略了第一步计算结果的重要性。

    2.连减中第一次的总数(8只)、第二次的总数(6只)没有明确地提示. [再教设计] 再教此内容时,有几个问题要提出:“地上的小鸡由哪几部分组成”“要算地上的小鸡一共有多少只,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加”“第一次跑走的2只是从几只小鸡里跑走的”“第二次跑走的2只是从几只小鸡里跑走的”等. 第13课时 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6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

    2。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3.初步学习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1.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3+2+1=     5+3+2= 8-2-3=     10-5-3= 计算后先让学生说一说计算5+3+2和10—5—3两题时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他们着重说一说在5+3+2的计算中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加,在10—5—3的计算中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减。

    2.看图列式计算。

    二、观察比较,质疑导入 1.在上面复习题中两道题(5+3+2=,10—5-3=)的旁边出示如下两个算式:
    5+3-2 10-5+3 引导学生观察,并用复习题中的两题和上面两题作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2.上面这两道题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我们把这样的计算叫加减混合计算,这节课就来学习这样的计算。(板书:加减混合)
    三、引导探究,发现方法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主题图1第一幅图,每一幅小图都由动态到静态)
    (1)说一说图意,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要算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 (2)学生自由回答(板书:4+3)。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3)(PPT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主题图1第二幅图)湖里天鹅的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还有几只天鹅? (4)怎样列式计算?学生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在“4+3“的后面写“-2”)
    (5)为什么要在4加3的后面减去2? (6)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例题的插图,说一说算式4+3-2所表示的意义。(指多名学生说图意)
    2.学习4+3—2的计算顺序。

    (1)学生讨论:湖里天鹅只数是怎样变化的?这2只天鹅是从几只天鹅里飞走的?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讨论情况,并说出计算顺序(PPT课件动态显示过程)。第二步是几减2?为什么是这个数减2? 3。学生自主用小棒或圆片计算结果。

    四、自主探究,迁移内化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主题图2,每一幅小图都由动态到静态) 1.同桌表述图意。

    2。学生独立写出算式。

    3.全班交流。

    ①说图意;
    ②说出算式;
    ③说出计算过程。

    追问: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PPT课件动态显示过程)
    4.引导学生总结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观察、比较上面两道题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加减混合计算的顺序? 小结:加减混合计算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的。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时所学习的内容和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2.学生交流本课时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先分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所要注意的问题. 六、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68页练习十五第1~6题。

    七、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以及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课堂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情境中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并掌握了计算方法。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自由地思考、实践、计算。

    2.生动有趣的电脑画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电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手段,它能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本课始终穿插着电脑画面,如例题画面的展示。

    [不足之处] 1.教师没有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学生初次学习两步计算题,所以没有掌握这三种类型题的计算都有其共同点. 2。把静态图改为动态图是否低估了学生,降低了思维的难度。

    [再教设计] 1。再教此内容时,可以在最后的观察比较中,把加减混合和连加、连减的算式进行比较,再归纳计算方法。

    2。可以把课堂上的从易至难的顺序进行改变,直接从难(纯静态图或者是半动半静图)入手,让学生把看到的进行合理的想象,再予以表达和演示,这样的过程既可以发展一部分学生,又可以帮助一部分学生. 第14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70页第1~5题及练习十六第1~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加法的含义,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更深刻地体验加法和减法之间的联系。

    2.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进一步感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含义,熟练地进行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熟练地进行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复习课。(板书课题)
    二、知识梳理,建构网络 我们本单元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哪个同学学得好。(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地整理) 三、引导探究,揭示规律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69页第1题主题图)猜一猜。

    (1)小朋友们看,图上画了些什么?他们分别说些什么? (2)你能不能根据他们的谈话内容,猜一猜小男孩住在几层?小女孩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3)联系生活说一说,你的家住在哪道街?几号楼?几单元?几层?学生踊跃发言,介绍自己的住址。

    2.(PPT课件出示教材第69页第2题加法表)仔细看看这张加法表。

    (1)你发现了什么?提示:竖着看,加法算式是怎样排列的?横着看呢?把你思考的结果和你的同桌一起讨论一下. (2)全班交流观察的结果:竖着看第一列都是几加0,第二列都是几加1……横着看第二排的得数是1,第三排的得数是2…… (3)抽出加法表中部分算式,让学生补充. (4)抢答游戏:教师任意出一道算式,学生很快说出答案. 3.(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第3题减法表)仔细看看这张减法表。

    (1)你发现了什么?把你思考的结果和你的同桌一起讨论一下。

    (2)全班交流观察的结果:竖着看第一列都是几减0,第二列都是几减1……横着看每一排的得数依次减1。

    (3)抽出减法表中部分算式,让学生补充。

    (4)抢答游戏:教师任出一道算式,学生很快说出答案. 4.(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第4题)仔细观察。

    (1)你知道了什么? (2)独立列式计算。

    (3)全班交流: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小鸟的3只为什么没有加上去? 5。(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第5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在做题时,要看清图意,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在做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小朋友要能算得又对又快。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六第1~7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和应用为主线,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把整个教学过程安排在以下活动中。

    1。问题情境,激发兴趣。通过问题引入,让学生自由说说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自己都学到了什么。再告诉学生现在就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接着出现知识网络图,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再现和梳理。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加法表的教学上,教师采用的是学生独立观察、发现,再同桌交流的方式,既能发展学生的多种智力,又能培养学生表述、倾听、优化等能力。接着抽出部分算式由学生补充,是对学生发现的规律的一种验证。最后进行抢答游戏,意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巩固学生对10以内加法的掌握。

    3.通过看图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并能对信息进行选择,抛弃无用信息,用正确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学用连减等两步算式解决问题时,明确计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不足之处] 没有把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互相联系. [再教设计] 学生说出减法算式的得数时,让学生说出一个与它有关系的加法算式,另外的学生说出相应的另一个减法算式和得数;反过来,提出一个加法算式时,说出与它有关系的两个减法算式和得数。

    第6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第1课时 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73~74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七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出11~20。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并会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同学们认真想想,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呢?你们能不能按顺序把它们说出来呢?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2。数一数班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你会数吗?谁来试着数一数? 导入:女生人数超过了10,看来我们只认识10以内的数是不够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比10大的数。

    二、操作探索,建立表象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3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图上哪些物体的数量比10多? (2)学生自由回答。

    2.认数、读数。(PPT课件演示教材第74页例1 )
    (1)这是几根小棒?(1根)现在呢?(2根)……(一直数到11根) (2)小组讨论:怎样摆放让别人能很快地看出这是11根? (3)学生操作小棒。教师巡视。

    (4)全班汇报交流,呈现摆的方法. ①1根1根地摆;
    ②2根2根地摆;③5根5根地摆;④10根摆。

    我们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那么1捆是几根?(10根)
    (5)观察比较:哪种方法比较好? (6)验证、猜数:1捆就是1个十,那么这里是多少?(PPT课件快速出示12,15,16,…等数,学生说出相应的数,并说明为什么是这个数) (7)请大家操作,摆出20根小棒。你是怎样摆的?怎么想到这样摆的? 两捆就是2个十,那么2个十是多少? 20里面有几个十? (8)你能边摆小棒边数数吗?请你拿出小棒从1开始一直数到20。

    学生边摆小棒边数数,试着从1数到20。教师巡视。

    (9)不摆小棒,你能从1数到20吗?学生尝试. 3。数的组成。

    今天我们学习的新数都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你能用小棒摆出这些数吗? 教师说数(11,15,20),学生用小棒表示,同桌互相说一说所摆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4。数的读法。

    (1)出示11根小棒. ①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②你会读这个数吗? 学生自由读。(板书:11读作:十一)
    (2)分别出示15,20根小棒。

    引导学生看图,先说数的组成,再读数,教师板书。

    (3)分别出示12,13,14,16,17,18,19的小棒图。

    学生看图,并说一说数的组成,再读数。

    三、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PPT课件出示直尺图) 同学们真棒,通过自己动脑知道了这些数的组成,下面请你们看这把尺子,你能填出挡住的数吗?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尺子上的数越往后数越大,越排前面的数越小.10前面的是一位数,10和10后面的是两位数。两位数总是大于一位数。0是最小的数. (出示完整的直尺图) (1)学生从1读到20,再从20读到0. 指名读,只读单数。

    指名读,只读双数。

    15的后面是哪些数?前面呢? 18和20中间的数是什么?和16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 (2)指出直尺上第13个大格在哪里。

    2.比较大小。

    (1)比11大1的数是多少? (2)比18小1的数是多少? (3)比13大又比17小的数有哪些? (4)比14小的数有哪些?比17大的数呢?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和11~20各数交了朋友。想一想,你们学到了什么?有没有什么疑问?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4页做一做,第76页练习十七第1~6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教学中,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有许多物品的画面,其中蕴藏了许多数学问题。小棒、小正方体、小圆球等,都藏着很多的数。学生发现这些数不是只有在书本上才能见到,生活中更是常见,从而体验到生活中也有数学。

    2。11~20各数的数数每个学生都能朗朗上口,因此在教学中侧重于让学生摆小棒、小组合作,分解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操作和实践中逐步形成数地概念,明确数的读法,形成数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渗透学生之间的评价意识。首先抛出问题“怎样摆放让别人能很快地看出这是11根?”由学生小组讨论,再进行操作,通过自主探究、直观领悟、对比优化等,突破“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接着让学生验证猜想,巩固对“1个十”的认识.最后由20的认识迁移内化“2个十”的知识。

    [不足之处] 本节课内容较多,教师不善于借助前面的图或数来进行后续的内容。比如:数的组成教学,可以使用数数时的图;而20以内的数的顺序和大小也可以借助这些图,再用直尺图进行巩固。

    [再教设计] 充分利用教具的作用,精简重复的教学行为。

    第2课时 11~20各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75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十七第7~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数位的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能够正确地写出11~20各数。

    2。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认识“十位”和“个位”在数中的相应位置。

    【教学重点】 理解数位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地写出11~20各数.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拍手数20以内的数。

    (1)从1数到20. (2)从20数到1。

    2。认读下面各数,并说出它们分别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10  13   15   19   20 3.导入:我们已经认识了11~20各数,并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我们不仅要学会数数、读数,而且还要学会写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数.(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写法) 二、自主探究,发现方法 1.写出11。

    (1)出示小棒图。

    这是多少根小棒?(11根)11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学生拿出计数器。在计数器上拨出11。

    (3)(PPT课件出示数位表)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这个叫数位表,它可以帮助我们写数,上面标着数位的名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第二位呢?(十位)
    (4)在计数器上写出“个位”“十位“,教师巡视。

    (5)请大家在计数器上的数位表中写一个“11”。

    (6)说出“11“的组成。

    2。学生摆小棒,试着写“17“. (1)在计数器上表示出“17”。

    (2)先画出数位表,然后在数位表上写出“17“。

    (3)全班交流,展示。说出自己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3。学生独立探索20的写法。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展示。说自己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3)个位上不写“0”行不行?为什么?(教师演示:擦掉数位表,只剩下了数字2)
    (4)总结:擦掉数位表就看不出是20了,这里的0起到了占位的作用.不能不写。

    4.学生书写10~20。

    5。总结20以内各数的写法:有1个十在十位写1,有2个十在十位写2.有几个一在个位写几。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5页做一做,第76页练习十七第7~12题.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教学时,让学生经历“用摆小棒表示数——用计数器表示数—-写数——叙述数的组成”逐步抽象的过程,使学生的认数经验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

    2.基于教材以及引导学生感知计数器的十位和个位上的珠子表示的含义。首先教学认识11,通过摆一捆和一根小棒表示11,接着出示计数器,引导学生去认识计数器,再出示数位表,认识个位和十位,接着把计数器表示的数改写成用数字表示,引导学生认识到十位上的一颗珠子表示1个十,就要在十位上写1,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1个一,就要在个位上写1。最后,引导学生叙述11的组成: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对于“17”的写法教学,教师采用“半扶”的方式,引导的较少。而“20”的写法教学,完全采用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方式。最后由学生尝试写出其余的数.观察对比总结出写数的方法。

    3.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地事物,经历由“教——扶-—放”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从而发展数感。

    [不足之处] 1.计数器的认识不够。

    2。没有把小棒图、计数器、数位表、写数及数的组成有机地联系到一起. [再教设计] 增加对计数器的认识,并且对第一次用计数器表示数要进行指导。数位表不需要单独出示,在计数器上直接完成。

    第3课时 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十八第1,2题、第81页数学游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利用数的组成帮助学生掌握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利用相关的加、减法算式,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书写、细心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1。算一算。

    2+5=    10—2=    1+8=    7-7= 3+7= 9-5= 4+4= 6+3= 2。填一填。

    (1)18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2)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  ). 3。看计数器写数,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写数.
            (   )   (   )
    二、开门见山,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了11~20各数,今天我们来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揭示课题)
    三、操作活动,自主探究 1。教学例4. (1)学生摆小棒,先摆1捆,再摆3根。

    (2)一共有多少根小棒?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怎样列式?(板书:10+3) (3)10+3等于多少?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1个十和3个一组成13,所以10加3等于13. (4)谁能根据算式10+3=13说出另一道加法算式? (5)你是怎么想的? 加数的位置调换了,得数还是一样的. (6)指导学生看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板书:13—3=  13—10=)
    这两道算式怎样算? 引导学生回答: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去掉3就剩下10,去掉10就剩下3。

    (7)小结:刚才我们学的是10加几、和十几减几,我们知道了可以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进行计算,10加几得十几,十几减10得几。

    2。教学例5。

    (1)学生拿出计数器,先拨出11。用哪个数表示? (2)再在个位添上2颗珠子,让学生根据拨珠的过程说出一道加法算式。(板书:11+2=)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3)计算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回答: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1个十和1个一添上2个一就是1个十和3个一,也就是13。(找多名学生表述) (4)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5)学生在表示13的计数器的个位上拨去2颗珠子,让学生根据拨的过程写出一道减法算式。

    (6)全班交流。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7)计算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13里面有1个十和3个一,从1个十和3个一里去掉2个一,就剩下1个十和1个一,也就是11。

    (8)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两道算式,从这两道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8页做一做,第80页练习十八第1,2题,第81页数学游戏.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时,以学生熟悉的复习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去观察、去思考、去讨论,再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说一说,从具体的情境当中抽象出计算过程,把具体的操作与抽象的计算过程对应,帮助学生从实物中脱离出来,并教学算式的各部分名称,最后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练习,达到熟练准确计算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注重学生获得知识过程体验,培养因题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观察收集数据的能力. [不足之处] 要注重学生对算理的表述。

    [再教设计] 在教学设计上要更加注重实效性,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有所思、有所求、有所得。在教学过程中,制定合理的时间安排,确保重难点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教学,突出、突破重难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语言要更加形象、生动。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要更加精炼。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页例6及做一做、练习十八第5~7题。

    【教学目标】 1。能够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选取最佳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

    2。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使学生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感受自己身边的知识,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够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

    【教学准备】 PPT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同学们,放学的时候我们都要排队出校门是吧?其实在排队中也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下排队中的数学问题。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知道了什么?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例6主题图)认真观察情境图,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一下: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小丽排第几?小宇排第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有办法解决吗? (3)和同组的同学一起说一说。

    (4)全班交流。

    2.怎样解答? (1)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讨论。

    方法:①列算式计算;②数数;
    ③画图;④摆学具。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来进行活动。教师巡视。

    (3)小组交流:怎样排的? (4)全班汇报操作过程和结果. 方法一(摆):“○”代表小丽,“★”代表小宇,其他同学用“△”表示,动手排一排。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个“△”,也就是说明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个小朋友。

    方法二(数):直接数数,11,12,13,14总共是4个数。

    用数数的方法时,重点要注意什么? 为什么不能数10和15? 方法三(画): 方法四(算):
    15-10—1=4。

    为什么要减1呢?减10又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数数、画图的方法来想一想、说一说。

    3.解答正确吗? 学生自己检查。

    三、游戏活动,运用新知 请20个同学上台排队,并指定两人说说自己从左到右排的位置,台下的同学闭上眼睛先听台上的两名同学说自己的位置,再说出这两名同学之间有几人。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9页做一做,第80页练习十八第5~7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排队问题”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遇到,但是这里面蕴含的数学问题却是学生从未想到的.通过本节课,学生已经初步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选取最佳方法。在此阶段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类似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纯粹从推理计算来说比较困难,于是想到用画图架起直观与抽象思维之间的一座桥梁。

    首先,将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用图的形式表达,从而使问题更加生动直观,为学生沟通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支撑;
    其次,用图形表示便于学生能用最原始的“数”的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激活学生主动联系已有知识,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便于学生为画数学图来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形象支撑,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理解和计算“间隔人数”这一问题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最后创设了实际排队的情景,适当地降低学习的难度。

    [不足之处] 一部分学生无法将思维的过程用摆学具的方法、数数的方法、画图的方法或算式的方法进行解决. [再教设计] 1.要多引导学生表述思维过程。

    2。要把多种方法进行观察、比较,优化方法。

     数学乐园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8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及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区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2。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存在很多的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其应用能力。

    3。感受自己身边的知识,体会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数学乐园里去玩游戏,想去吗?(想)不过在玩游戏过程中,我们要遵守游戏规则,还得在游戏中学到数学知识.大家能做到吗? (板书课题:数学乐园)
    今天我们玩的这个游戏叫“看谁走得快“。

    二、实践活动,体验领悟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2~83页数学乐园游戏图) 学生自由观察图,了解游戏内容. 2。老师说明游戏规则。

    (1)同学们觉得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怎么玩)
    (2)教师读游戏规则。(PPT课件同时展示)
    ①你知道了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②全班交流游戏规则: A。2人一组游戏;

    B。通过“石头、剪刀、布”来决定谁先走;

    C.按序号顺序走; D.走到每一格都要答题,答对了才能停在那里,答错了要往后退一格;

    E.不能走与别人相同的路线;

    F.谁先走到终点谁就赢. 3.示范游戏,指导小组合作方式。

    (1)请已经明白游戏规则的两名学生上台示范. (2)指导合作过程:①先做什么?(剪刀、石头、布)②然后呢?(赢的选格子,放棋子)③接着做什么?(解决问题)④再做什么?(剪刀、石头、布)
    把教材上的①②题目进行类似的替换,并进行追问,如3和4组成7,还可以怎样说? 4.前后两人一组开始玩游戏。

    5.改变游戏规则,再次玩游戏. 剪刀、石头、布,谁赢了可以指出任意一题,让对方回答,看看哪个组最先把所有题都回答完。

    6。拓展游戏。

    游戏规则不变,把格子内的题目换成由学生自编的题目。

    三、课堂小结 在这节数学游戏活动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它重在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意在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1。以游戏为主线,层层递进。游戏教学在贯注“乐学”思想方面是独领风骚的。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教学游戏,是学生乐于学习之“源”。教学中“玩“做到了有序牵引,层层递进,激发了学生的“玩兴”,愉快而轻松地复习了20以内数的有关知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乐”在活动中. 2.以学生为主体,人人参与。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那种重教法、轻学法的状况,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活动课,更应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这节课便体现了这一点. 3。以知识为主流,面面俱到. 活动课仅仅只是一种课堂形式,其内容才是活动课的实质.这节课为加深学生对20以内数的有关概念和计算的认识,把有关知识有机地、有序地分布在每个游戏中. 4。以不同的游戏形式进行活动.首先按序号顺序解决部分问题,再按任意顺序解决全部问题,最后自编游戏题目。这样层层递进,既能人人参与游戏,又能激发学习的热情,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掌握。

    [不足之处] 没有梳理本节活动课中涉及的知识。

    [再教设计] 增加梳理本节课涉及的知识,和学生一起把做的题目分类,渗透已学知识的基本结构。

    第7单元 认识钟表 认识钟表(整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页内容及做一做、练习十九第1~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建立整时观念。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 PPT课件,实物钟,学具钟,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谜语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会猜谜语吗?猜一猜老师说的这个谜语是什么. 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2.同学们,你们看,玲玲的闹钟叫她起床上学去呢!(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主题图) 3。揭示课题。

    你们桌上也摆着各式各样的小闹钟,好看吗?同学们,闹钟不光有漂亮的外表,它的钟面上还有丰富的知识,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观察交流,探究新知 (一)观察钟面,初步认识钟面. 1。比一比。

    (1)学生拿出实物钟,与同桌的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全班交流。

    ①都有两根针.(长长的、细细的叫分针,短短的、胖胖的叫时针)
    (板书:分针 时针)
    让学生指一指学具钟的时针、分针. ②都有12个数,一起数一数。(1,2,…) 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

    2.感受时针与分针的快慢和运动方向。

    (1)(PPT课件播放表针运动的画面)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 (2)学生观察自己的钟上表针的运动。

    (二)认识整时。

    1。整时的常用表示法. (1)学生尝试拨整时。

    ①师:你们会拨钟吗?自己拨一个喜欢的时刻. 学生自由拨时刻.教师巡视。

    ②选取三个整时的钟展示.(根据实际情况板书)
    (2)观察比较整时时钟面上针的特点。

    ①观察:黑板上三个钟面(整时)上的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②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③引导归纳认识整时的方法: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认读整时。

    ①师拨钟面,生说时刻.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确定的。(2时、3时、…) ②认识特殊时刻:12时、6时。

    ③生活中,我们做的事都和时间紧密相连,请你们拨出下列时刻: 早上上学的时刻。

    每天看动画片的时刻。

    每天爸爸看新闻联播的时刻。

    你还想拨哪个整时?这时你在干什么? 2.整时的第二种表示方法. (1)(出示标有“8:00”的卡片)你见过这种时间吗?在哪里见过? 师:这是整时的第二种表示法,叫电子表示法. (2)谁会写几时? ①介绍几时的写法:几时就写几,然后写上“:”,再写“00”。

    ②指学具钟面,问:你会用数字法表示吗?请写在练习本上,看谁写得好,评一评. ③今天两种整时表示法你都会写吗?你们还想比一比吗? 师:老师写出了一种,请你写出另外一种。

    3。区分不同的9时,同样是9时,为什么小明做的事情不同?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86页练习十九第1~8题。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钟表,通过教学基本上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在认识整时过程中,教师始终把钟面上的时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让学生体会出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交流,进一步将原有的比较零碎的看钟表的经验转化成系统的认整时的方法.通过看一看,拨一拨,说一说,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数学情境,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效地突破了难点,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也培养了孩子遵守时间的良好品质。

    [不足之处]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会看钟表认时间,但根据给定时间在钟面上拨针比较困难. [再教设计] 1。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需要课后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多观察,进行大量实践. 第8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第1课时 9加几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页主题图、第8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
    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1。说说下列数的组成。

    (1)6可以分成几和几? (2)8可以分成3和几? (3)9可以分成1和几? (4)7可以分成几和4? 2.计算。

    10+6=      10+5=      10+7= 9+1+6= 9+1+5= 9+1+7= 二、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主题图)运动会上的比赛热闹极了,请小朋友们认真看一看,同学们都参加了哪些比赛项目?(学生自由发言)看来大家都是爱运动的孩子。

    2。你能告诉老师你最喜欢哪个比赛项目吗?数一数每个项目有多少人参加。

    3。今天我们来一起解决运动场上的问题。

    三、探究新知 1。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9页主题图)
    (1)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2)交流方法。

    方法一(数数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

    方法二(接着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 一共有13盒。

    方法三(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3)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2。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9加几的。

    (PPT课件演示饮料的凑十法过程)
    (1)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板书:9+4)
    (2)9加4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3)学生操作凑十法.教师指导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4)全班交流,你是怎样做的? (5)PPT课件演示小棒的凑十法过程,并同时展示计算过程。

    (6)学生表述凑十法过程.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是什么?(9加几)怎样进行9加几的计算?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89页做一做,第90页练习二十第1~5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创设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为目的。新课开始,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好动、坐不住的特点,创设情境,以我们学校刚开过运动会为切入点,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并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体验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2.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对原来的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学方法的一种反击.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独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只提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不急于评价每一种方法的好坏,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了解计算的多种方法。

    3.利用教材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的教是教他们的学习方法,而不是生搬硬套做几套题。本节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己提出问题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抽象出算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结果,这样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不足之处] 没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凑十法”的优点。

    [再教设计] 算法多样化是课堂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凑十法”并不是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绝对的好方法,所以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但学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简便的,有时导致速度很慢,面对多而杂的计算方法,一部分学生还可能会看得眼花缭乱,不知所以,导致一种方法也没掌握好,所以教师适时地强调“凑十法“的好处还是有必要的。

    第2课时 8、7、6加几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92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说出“凑十法”计算的算理,并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填一填,算一算。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主题图)运动场上真热闹,很多同学都在跑步呢!(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主题图) (1)学生观察主题图,并说说你从图中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可能有学生直接说:一共有13个人。教师可请一名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除了数数,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三、操作活动,发现方法 1.动手操作,探讨8+5的算法。

    (1)独立思考,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2)小组同学之间讨论、交流各自的算法. (3)汇报:小组派代表边操作边演示算法。

    方法一:从8开始,接着数9、10、11、12、13。

    方法二:左边摆8根小棒,右边摆5根小棒,从右边的5根中拿出2根,和左边的8根凑成10根,再加上右边剩下的3根,一共是13根。

    方法三:左边摆8根小棒,右边摆5根小棒,从左边的8根中拿出5根,和右边的5根凑成10根,再加上左边剩下的3根,一共是13根。

    2.引导学生比较各小组的算法,说一说自己喜欢用哪种方法。

    第2种算法好,因为这种算法算起来方便,把少的一部分分成2根和3根,拿2根和8根凑成10,10+3=13;
    第3种算法也可以,但从8根中拿出5根去和另一边的5根凑成10,麻烦了一点。

    3。方法总结。

    (1)总结:计算8+5时,可以用接着数法、凑十法等。

    (2)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熟练说出算理。

    要想凑成十,见9想1,见8想几呢? 指导学生利用“凑十法”说计算8加几的算理:见8想2,把5分成2和3,8+2=10,10+3=13。(指名反复练习算理)
    4.迁移内化,探讨7、6加几的算法。

    (1)出示7+4,6+5。你会用“凑十法”计算吗? (2)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3)口述算法,算理. 四、自主探究,揭示规律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2页例3. (1)学生独立计算,你会用几种方法计算? (2)全班汇报计算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因为 9+8=17,所以8+9=17。

    (3)请学生评一评这几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在计算时,可以用“凑十法”“拆小数,凑大数”或“拆大数,凑小数”的方法,也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来计算.在以后的口算中,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最快的方法进行计算。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六、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1~92页做一做,第93页练习二十一第1~3题。

    七、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积极参与是表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态度和方法,它决定了活动的质量;
    有效参与是表明教师要着力创造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学习方面的条件,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两者在教学中缺一不可。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8+5”时,设计了学生独立操作,小组交流的方式来获得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就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全员参与,同时也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流空间,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在教学“7+4、6+5”时,完全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时间和机会,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足之处] 没有充分体现“凑十法”的优势。

    [再教设计] 增加引导归纳9、8、7、6加几的计算规律的环节,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体现“凑十法”在计算中的优势。

    第3课时 5、4、3、2加几 【教学内容】 教材第95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5、4、3、2加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5加几、4加几、3加几、2加几.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计算5加几、4加几、3加几、2加几的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1。拍手唱“凑十歌”。

    2.口算。

    9+5=   9+3=   8+5=   6+5=   7+4= 3。用多种方法计算:7+8=. 二、开门见山,导入新知 同学们学得不错,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5、4、3、2加几。

    三、自主探究,发现方法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例4)计算5+7= 。

    (1)学生独立计算,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算法。

    (2)全班交流,对学生的合理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

    方法一:把7分成5和2,5+5=10,10+2=12,所以5+7=12。

    方法二:把5分成2和3,7+3=10,10+2=12,所以5+7=12。

    方法三:因为5+7就是7+5,7+5=12,所以5+7=12。

    (3)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体会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要快一些。或在计算时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能计算准确,就可以选择哪种方法. 2。计算5+8= 。

    (1)学生独立计算5+8,教师巡视. (2)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的优势. (3)刚才同学们计算了5+7,现在我们再观察一下5+8这道算式,怎样做能很快算出得数? 3.学生自主学习:4+8= ,3+9= 。

    (1)看到4+8,你想到哪道算式?你能很快算出它的得数吗?看到3+9呢?你可以怎样很快说出得数呢? (2)自由回答。

    4.观察、比较。

    (1)让学生观察例4的四道算式,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很快算出得数的? (2)引导学生小结,用交换加数的方法来计算小数加大数的加法。

    (3)同桌之间互相说一道和例4类似的题目。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用多种方法计算5、4、3、2加几,并选出最喜欢的一种方法.你们还有哪些疑问?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5页做一做,第96页练习二十二第1~5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主,合作交流. 有关20以内进位加法,学生已经学过9、8、7、6加几,所以整堂课不再像前面那样教学怎样去凑十,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讨论。在出示5+7= 后,让学生先自己独立计算,再小组说一说.这样,既创立了一个合作讨论的氛围,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补充、完善,使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取长补短,同时也养成倾听别人说话的好习惯。

    2。尊重学生个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学生在开放自主的环境里,思维也会开阔、活跃起来。在学习完例题后,引导同桌间互相说一道和例4类似的题目,比起教师直接给出20以内进位加法表记忆更深刻。

    3.尊重学生的思维多样性,鼓励用不同方法计算。

    在出示5+7=后,学生想出很多种方法,教师应适时引导,鼓励创新,提倡学生算法多样化.学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学习的兴趣会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4.本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突出思考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上,每道题要求学生口述思考过程,如:计算5+8,想:因为8+5=13,所以5+8=13。最后引导归纳总结: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得数(和)不变。

    [不足之处] 学生计算时使用三种方法的情况都比较普遍,并不能一下就想到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计算方法.存在的原因有三:一是学生能接受或喜欢的是三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二是对于较大数加较小数的计算结果不熟练;三是经过前面的学习,形成的思维定势影响. [再教设计] 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不必强求学生一定使用哪种方法。只要是学生熟悉的,能提高自身计算速度和准确率的都可以. 第4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 教材第97页例5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8+8=     6+8=     9+3=     3+8= 2+9=     9+4=     4+8=     7+4= 6+6=     5+6=     7+7=     9+9= 2+7=     5+7=     6+9=     7+8= 二、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主题图)
    看,运动会上热闹非凡!还有拉拉队在加油呢!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例5主题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1)引导学生观察图意,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怎样解答?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同桌交流。

    ①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为什么? ②你是怎样算的? (3)全班交流,总结所有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数出表演的总人数。1,2,3,4,…,15,一共有15人。

    方法二:数出前后两排的人数,再加起来。后排有8人,前排有7人,算式是:8+7=15(人),一共有15人. 方法三:按性别数,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要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算.算式是:9+6=15(人),一共有15人。

    (4)说出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5)哪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好?为什么? 3.解答正确吗? (1)这几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2)观察后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小结。

    (1)梳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2)解决问题时,只能有一种方法吗? 解决问题时,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幅图,就可以获取不同的数学信息,也会找到多种方法来解答,但都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所以都用加法计算。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用数学知识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问题。想一想,你们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第99页练习二十三第1~4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世界一样丰富多彩。

    2。本节课我组织学生在前面计算的基础上,再通过引导学生“看一看”“做一做““说一说”“比一比”等形式达到对解决问题这部分知识的掌握。让学生通过尝试的方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学生先做一做,从做的过程中发现方法,再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出更多的方法,使学生的认知又有了更深的挖掘,让学生给学生讲方法,反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又让他们自主地总结出计算方法。

    [不足之处] 没有把图抽象到学具的操作上,缺少了学生的操作活动。

    [再教设计] 学生观察、思考,找到信息和问题后,让学生把看到的信息用学具摆出来,同时结合图,把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第5课时 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教材第98页例6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找准“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的条件,并确定解题方法且能正确地解答;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 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教学准备】 PPT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1。一共有多少个水果? 2.一共有多少个球? 二、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主题图)运动会上有各种类型的比赛。每个负责比赛项目的体育老师胸前都有一个哨子。在运动会开始前,我们的李老师去领取哨子。(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例6主题图)
    今天我们解决的问题就发生在这里。(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三、自主探究,发现方法 1。你知道了什么?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例6主题图)观察主题图. (1)用你的语言和同桌说一说图里的故事. (2)全班交流。完整叙述: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怎样解答? (1)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2)全班交流: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正确吗? (3)画一画:用彩笔画出点子图分别代表拿走的哨子和剩下的哨子,指出哪部分是原来的。

    (4)小组讨论。

    ①用什么方法计算?②为什么用这种方法? (5)全班交流。

    桌子上原来的哨子是总数,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拿走的7个,另一部分是还剩下的5个。求原来有多少个哨子,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列式:7+5=12(个)或5+7=12(个). 3。解答正确吗? 按照题目的叙述,用学具操作,验证计算是否正确。

    4.归纳小结. (1)回忆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了弄清问题,我们做了什么? (2)看看图中的文字和我们画的图,你更喜欢哪种方式? (3)以后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怎么办? 5。编一编,说一说。

    像这样的数学问题,你在生活中也遇过,你能编一个这样的问题吗? 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6。小结:今天我们学的解决“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就是要反过去想,用加法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内容就是学习解决“原来有多少”的问题的方法.我们今天又一次用数学知识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8页做一做,第99页练习二十三第5~8题。

    六、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在“怎样解答”的环节中,首先让学生独立列式,展示各种方法(这些方法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用“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正确吗“引出矛盾冲突。接着由学生画一画进一步理解题意,小组讨论出正确的解决方法及其中的算理。最后操作学具进行验证。整个环节学生都在自主探究、操作活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进行。

    [不足之处] 没能大胆地将任务放给学生,没能充分尊重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对学生的思维框得比较死。

    [再教设计] 将课堂大胆地还给学生,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加强小组合作的建构,充分相信学生。学生初步理解题意后,直接小组合作,可以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方式讨论交流出正确的方法。

    第6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第1,2题及练习二十四第1~9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20以内进位加法表的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2.通过整理和复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看题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能熟练地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9+3=     8+4=     7+6=     5+7= 10-5= 12-2= 5+3= 12+1= 1。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9+3,8+4,7+6,5+7的? 2.学生交流。

    二、讨论交流,发现规律 (PPT课件出示20以内进位加法算式) 1。引导学生观察加法算式。你能把这些算式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

    2。交流分类情况. 方法一:把第一个加数相同的分成一类。

    方法二:把得数相同的分成一类。

    方法三:把第二个加数相同的分成一类. 3.小组操作,把这些算式按一定的规律排列起来。(仿照教材第69~70页的表格)
    4。展示各小组的排列方式,并让学生说一说各小组排列的规律。

    5.(PPT课件出示20以内进位加法表)这是第3小组整理的,和老师整理的一样,他们已经说了排列的规律,你们能发现表中还有哪些规律吗? (1)竖着看。

    分别读出每列的算式及结果,边读边思考,每竖列的算式是怎样排列的? 小结:第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越大,所得的和就越大。

    (2)横着看。

    让学生默读每行的算式及结果。想一想,各行的算式是怎样排列的? 小结:一个加数增加几,另一个加数减少几,增加和减少的数相等,它们的和仍相等。

    6。学生补充算式。(完成教材第101页第1题) 7.任意指一道算式说出得数和思维过程。

    8。小结. 只需要熟记20以内进位加法表中20道算式,就能计算所有20以内的进位加法. 9。这个单元,我们还学习了解决“一共是多少”和“原来有多少”的问题.现在来一起解决这些问题。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学生看图说图意,指出图中已知的数学信息,并列式解答.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02页练习二十四第1~9题。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教材的设计理念主要突出了以下三个层次:第一,系统整理20以内进位加法,渗透对知识整理和复习的方法。第二,在观察分析表格、发现规律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第三,充分利用20以内进位加法表进行练习。

    1。通过10以内加减法算式的整理和复习,可知学生整理加法算式的方法多种多样。本节课放手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确定算式排列的规律,给每位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空间,鼓励他们用自己发现的方法、喜欢的方法来整理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

    2。这部分内容是对20以内进位加法进行系统性的整理,教材列出一个不完全的20以内进位加法表,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填充完整.本节课中,教师让学生在找出排列规律后,独立补充,这样做既是对加法表规律的巩固,也是对加法算式的抽象与应用。

    [不足之处]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主体地位还有待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再教设计] 1。本节课的内容因为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所以学生在探索知识时很容易产生浮躁感或失去学习的兴趣。可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枯燥的计算、抽象的整理给学生带来的情感上的不悦。

    2。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探索20以内进位加法表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在思考与探索问题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第9单元 总复习 第1课时 20以内的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页内容及第105页第1题、练习二十五第1,2,1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各数的组成及20以内各数的顺序和大小。

    2。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读写、顺序、大小和组成。

    3。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读写方法和组成。

    【教学难点】 建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读数、写数、数数、数序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学生读20以内的数.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如十九(学生写19)等。

    3。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从7数到15。

    4。两个两个地数,从2数到20。

    二、复习20以内数的组成 1。学生独立写出数位顺序图. 2。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3。出示计数器,教师在计数器上表示11,让学生读出这个数,并问这两个1表示的意义相同吗?为什么? 4.谁会在计数器上表示“13“这个数? 学生演示,然后说出13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师生对口令。

    (11~20各数的组成) (1)先在计数器上拨出此数,再说出组成。

    (2)先说出组成,再在计数器上拨此数。

    三、复习序数的含义 1.出示一串20颗的珠子. (1)从左边数,红珠子是第几个?从右边数呢? (2)把第14个珠子涂上颜色. 2.数学游戏,猜猜我是几。

    (1)我是10前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2)我比9少1,我是几? (3)我是12和14中间的一个数,我是几? (4)我是19后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5)我比18少1,我是几? (6)我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我是几? (7)我是由2个十组成的,我是几? 四、复习加减法的意义 1.让学生根据这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    ○○○ (1)指名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3+4=7,4+3=7. (2)这两道加法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学生看这幅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计算得数。

    指名学生说两道算式表示的意义。

    五、自主探究,整体感知 1。学生独立完成第105页的第1题。

    2。全班交流。

    3。小组仿照出题互答.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对20以内的数还有什么疑问吗? 七、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五第1,2,16题。

    八、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教师补充了不少的问题,丰富了复习内容.教师用具体的问题引导出对知识的回顾与巩固,最后回到教材,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达到自我修缮知识的目的。

    [不足之处] 1。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入,对于计数单位“个”和“十”的理解分析不够深。

    2。没有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再教设计] 再教此内容时,会这样设计: 1.出示教材第105页的表格。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先用玩游戏的形式,完成表格的填写。

    2.针对完整的表格,进行系统的知识复习,使零散的知识结构化. 第2课时 2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页内容及第106页第2题、练习二十五第4~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
    进一步提高学生2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进一步巩固数的组成。

    2。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敏捷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熟练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建构知识网络,提高归纳整理、概括的能力。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游戏激趣,导入复习 1.教师出示20以内的加法卡片,放在盒子里。

    2。学生上台抽出加法卡片,快速说出它们相加的得数,如果算对,就把卡片留在手中,否则就把卡片放回盒子,然后让另一个学生去抽,算得数。这样轮流。(教师控制游戏时间)最后看谁手中获得卡片最多为胜出者。

    二、讨论交流,揭示规律 1.教师把剩下的加法卡片按教材第106页的加法表的格式贴在黑板上。

    2.学生以小组讨论: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排列规律?我们手中的加法卡片该放在什么地方? 3.以小组为单位把手中的加法卡片贴在加法表中。

    4。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排列规律? 5。任意指一道20以内进位加法算式。

    (1)很快说出得数;(2)说一说思维过程;(3)说出另一道加法算式。

    6.任意指一道10以内加法算式. (1)很快说出得数;
    (2)说一说思维过程;
    (3)说出另一道加法算式;
    (4)说出两道减法算式。(教师板书相应的减法算式)
    7.学生小组合作整理学过的10以内的减法算式。(减法算式已经在各小组)
    8.全班展示,交流排列的规律。

    9.同桌互相出口算题,交换检测,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教师巡视。

    10。和同桌一起整理学过的减法算式(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并说一说算式是怎样排列的。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五第4~10题。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学期所学的计算主要有2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而20以内的加法相比之前学习的10以内的加法是有一定差异的,这部分内容重点是使学生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教师一开始采用游戏的形式,把枯燥的计算变为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暗含比赛的意味,训练学生的计算准确性,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接着采用全班合作整理加法表的活动,再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把规律的发现完全交给了学生,给予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思维能力.然后指任意算式说得数,说算法,说相关联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给学生全面的体验。最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整理10以内的减法表,用活动的形式把已经疲惫的、烦躁的学生重新激活。整堂课一波三折,却把学生的主体性进行了充分的展现。

    [不足之处] 游戏激趣时间不好把握,游戏时间短,则算式完成不多;
    游戏时间长,则后面的内容时间较紧. [再教设计] 抽加法卡片的游戏在小组内进行。教师巡视,把握时间,再把没有算完的算式排列,进行后面的环节。

    第3课时 位置、认识图形、认识钟表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页内容及第106页第3题、练习二十五第3,11,12,13,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的几何图形的认识。

    2.巩固钟表中对整时的认识. 【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并能够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

    【教学难点】 认识图形,并能够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

    【教学准备】 PPT课件,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具钟,盒子.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复习 本学期我们学了一些图形,认识了钟表,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复习图形与钟表的相关知识.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位置。

    (1)指出教室中物体的位置,如国旗在黑板上面,老师的前面是讲台,我的右边是小明等. (2)小结。

    位置是相对的,参照物不同,位置的描述会发生变化。

    前后:正对着的物体是前,背对着的物体是后。

    左右:题目上如果是人物,就以题目上人物的左右为标准。

    题目是除人物以外的任何物体,都以自己本身的左右为标准。

    2。认识图形. (1)我们认识过哪些图形? (2)老师说图形名称,学生在盒子里摸图形,学生摸出来后,告诉大家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判断的? (3)全班小结。

    长方体:四四方方,对面同样大,不能滚动。

    正方体:四四方方,六个面同样大,不能滚动。

    圆柱:两头同样大,能来回滚动。

    球:能任意滚动. (4)教师出示实物,让学生说出每种物品是什么形状。

    (5)指名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3.认识钟表。

    (1)时针:短又粗;分针:长又细。

    钟表上一共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每个大格有5个小格。

    (2)整时:分针指向12表示整时,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学生拨整时:①教师说,学生拨;
    ②学生说,教师拨;
    ③同桌互相说与拨。

    (4)时间的表示方法:
    7时,7:00。

    (5)教师拨整时,学生边写边交流.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你还有什么疑惑不解吗?你对自己今天的学习满意吗?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五第3,11,12,13,14题。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三个内容的复习都是把生活或实践活动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的,这样既能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又能直观地展现所学知识。在回忆和整理知识时,让学生多活动,多发言,小组讨论多交流,真正做复习的主人。

    [不足之处] 练习题量略小,训练层次设计不合理,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得不够。

    [再教设计] 针对位置和认识钟表的复习要增加一些练习题,比如左右的相对性的练习,学生生活与时间的对应练习等,增强学生空间观念和时间概念的形成。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