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事迹材料 > 正文

    孙悟空墓出土的金箍棒 [谒司马迁墓]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4 04:51:17 点击:

      一      陕西这个地名,过去只要一提起,我总是和红军长征与红都延安联系在一起;和李自成起义与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联系在一起;和秦始皇兵马俑与杨贵妃的华清池联系在一起;还有厚厚的黄土高坡和厚厚的文化积淀矗立眼前。
      如今再提起陕西这个地名,过去十分遥远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一下子觉得它与我仿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下子对一个原本十分陌生的地名有了实实在在的亲近感。这是因为,2007年8月23日,我在当地作家陪同下专程拜谒了司马迁墓。司马迁,在我很小的记忆里,就刻下了这位中国刚直不阿的知识分子代表的名字。时隔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说我是慕名前来,可谓名副其实。
      司马迁是韩城人,所以司马迁墓在陕西省韩城县。我们从盛唐时期世界最大的城市西安(原名长安,比罗马古城大三倍)出发,前往二百多公里外的司马迁墓拜谒,好在有高速公路相连,车行两个小时就到达属于渭南市的韩城县(今韩城市)。在县城,我们下车问道。当地人一指县城南面,说:“弄闷,短奏(龙门,端走)!”
      “端走”就是“直走”的意思。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称:“迁生龙门。”果不其然。先前,在西安,听陕西人把乡亲称作乡党,觉得很贴切,更亲近。因为乡党显然要比乡亲的关系更进了一步。你看,乡亲加上同党,友情更深,关系更铁。眼下,在韩城又听见“端走”一说,更觉新鲜。后来才知道,韩城人把我们福州人说的“直直走”说成“端端走”,绝对不会说“直直走”。话虽不同,但表达的意思却是一样的。我们“端端走”了15公里,就来到了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司马迁墓。这位中国伟大先贤的墓地就建在高高的黄河岸上。
      司马迁在两千年前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就是男人割掉了睾丸―――对于一个成熟的男性,这应该算作生平最大的奇耻大辱了。但是,司马迁隐忍了下来。他耻辱苟且地活在人世,他生不如死地活在人世,他忍辱负重地活在人世,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完成中国的无韵之离
      骚、千古之绝唱―――煌煌巨著《史记》。
      
      二
      
      司马迁墓又称“司马迁祠”,亦名“太史公祠”。我们用《记者证》免去了每人35元的门票,轻轻松松进了大门。
      我发现,在陕西各地,《记者证》很管用。各个名胜古迹对作家、记者大多秉持尊重的态度,免费放行。就连参观每人门票贵达90元的秦兵马俑纪念馆也不例外。这说明了胸襟博大的陕西人对文化、对文化人的一种尊重,也足见司马遗风悠久绵长。在铜臭味十足的南方城市,什么地方都要钱,哪个部门都收费。凭《记者证》参观名胜古迹,要想免费几乎是天方夜谭(有背景的例外)。也就是说,文化和文化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反而贬值了。
      司马迁墓建在高高的山岗之上。进得祠门,一眼就望见一段陡直的司马古道。这段古道原名“韩奕坡”,后因“司马迁祠”建在古道的北侧,故又称“司马坡”。据《司马古道碑》记载:
      这段古道最早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为晋(魏)国的河西要道。秦王朝建立以后,为韩城及其周边地区通往长安京都的必经之路。现存的石条为北宋时铺设的,原长一千五百米,现仅存三百余米。历经八百多年的风雨侵袭及人走车碾,昔日平整的石条已凹凸不平。石条上清晰而众多的车辙是这里曾经繁华的历史见证,又仿佛昭示着司马迁一生的坎坷与悲壮。
      沿着司马古道拾级而上,司马迁墓就在高高的我们的头顶之上。我顿时悟出修祠人和造墓者的良苦用心―――司马迁的不屈灵魂理当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之上,栖息在芸芸众生的头顶之上,供万世敬仰,让后人仰望!
      司马迁墓前有清乾隆年间韩城知县吕兆立的黑色大理石墓碑,上刻“汉太史司马公墓”。墓的穹顶则有第一位修祠者殷济在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手植的一株古柏,距2008年已有1698年的生命年轮了。它像一位历经沧桑的世纪老人,默默无言却心知肚明地俯视凡间人世的一切。在司马迁墓的四周还长有几十株小柏树,树龄不长,显然是后人添加种植的。相传司马迁遭难后,家人为了避祸,分两支逃难并改姓:一支在“司”前加一竖改姓“同”;一支在“马”前加两点水,改姓“冯”。就在我们拜谒司马迁墓的当下,在司马迁墓地的山脚,有一个徐村,村民多姓冯,自称都是司马迁的后裔。
      
      三
      
      据说,司马氏的姓乃由东周王以官名赐姓。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这样的祖先和职位在平民百姓眼里并不十分显要,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他们愿意为此奉献自己的一生。后来,司马迁的祖先司马错成为秦惠王时期伐蜀的名将,司马昌则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才算恢复了祖传的史官专业。
      司马迁,字子长,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终年55岁。司马迁老家在今天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的地方。车过龙门时,司机说,附近有一座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所以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前辈叙述的许多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
      史料记载,司马迁从10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也就是公元前134年到公元前128年间,司马迁向大学问家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又向古文专家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到20岁时,他从京城长安漫游南下,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司马迁所到之处不仅考察风俗民情,还大量采集民间传说,算作“游学”吧,这为司马迁日后成为学富五车的大学者奠定了基础。
      不久,司马迁被任命为郎中,成了汉武帝信任的侍卫和扈从,多次跟随汉武帝御驾西巡,并曾出使巴蜀。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38岁的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之职,担任太史令,就是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书,因而近水楼台先得月,阅读了无数“馆藏”图书。
      司马迁做了太史令以后,虽然有了阅读民间看不到的书籍和重要资料的机会,但是资料整理工作非常繁复。因为当时的藏书和国家档案都显得杂乱无章堆放无序,连一个可以查考的资料和书籍目录也没有。每次为了查阅要看的一本书或一个资料,司马迁必须从汗牛充栋的木简、竹片和绢书中耐心寻找线索。为此,司马迁多年如一日,沉得住气,费尽心血,几乎天天都埋头于资料的整理和史籍的考证中。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与唐都、落下闳等人共同制订了《太初历》,借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作为新历,《太初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司马迁功不可没。打这以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四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副身心地投入撰写《史记》之际,却遭遇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当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大兵讨伐匈奴,另派汉朝名将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小心押运辎重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不期而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李陵率兵奋勇抗击。经过八昼夜的艰难战斗,李陵尽管斩杀一万多匈奴,却由于得不到李广利主力部队的后援,导致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汉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却听说他投降了,万分愤怒。而满朝文武官员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抗敌,现在则附和汉武帝,无端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汉武帝,一方面十分痛恨那些左右逢源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说公道话。他说:
      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在被八万敌军包围的情况下,英勇斩杀了一万多的敌人,实在是立下了赫赫战功,即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后来是由于救兵不至、弹尽粮绝,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被迫无奈投降了匈奴。李陵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的。
      司马迁一席话含有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援救职责的意思。这种正确的直言触怒了晚年刚愎自用的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汉武帝偏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这一年,司马迁47岁。
      不幸的是,司马迁被打入大牢以后,案子落到当时臭名昭著的酷吏杜周手里。杜周使用严酷的刑罚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住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打死也不屈服,不认罪。这时,有传闻说李陵带领匈奴士兵攻打汉朝。盛怒之下的汉武帝信以为真,极其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无辜被判处了死刑。
      根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接受“腐刑”的顶替。腐刑又叫宫刑,它是中国古代五大酷刑之一。就是由刽子手执利刃剜除受刑男子的睾丸;如果受刑者是女性,则去除子宫,这位女性将永远失去生育能力。总而言之,腐刑是一种对受刑者人格施以极大侮辱的酷刑。司马迁官职不高又为官廉洁,肯定拿不出这么多钱来“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又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更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想到了在狱中自杀以免除屈辱。可他又想到,父亲病危时拉着自己的手,流着眼泪说:
      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
      这一番嘱托极大地感动了司马迁,他从中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了自己的身上。司马迁同样流着眼泪,答应了父亲的的临终要求。想到这里,司马迁毅然选择了腐刑。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完成: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诟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这是司马迁出狱后在《报任安书》中的夫子自道。正因为还没有完成伟大的《史记》,司马迁才忍辱负重、以俗人认为的“苟且偷生”的方式活了下来。因为司马迁一直牢记父亲的遗志,决心效法先贤孔子编纂《春秋》那样,写出一部同样能永载史册的巨著。
      
      五
      
      司马迁出狱后改任中书令,重新受到汉武帝的信任。《汉书•司马迁传》记载:“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事。”中书令一职,掌领导尚书出入奏事,是宫廷中的机要职务,非同小可。但司马迁的心已不为所动,他继续发愤著书立说。从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开始,到汉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为止,经过十五年皓首穷经、废寝忘食―――更以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司马迁拿整个生命做抵押,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工作,完成了人类文明史上一部永远闪耀着人性、道德、思想光辉的伟大著作。人们称这本巨著为《太史公书》。鲁迅称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大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大致完整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应该说,《史记》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巨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山鼻祖”。因为《史记》的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史实确凿,证明司马迁不愧为中国伟大的历史学家,还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有专家指出,《史记》的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因为《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列传》就占了七十篇。若单从文学角度审视这部巨著,《列传》确实是《史记》精华中的精华之所在。无论开始的《伯夷列传》《管晏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司马穰苴列传》《孙子吴起列传》《伍子胥列传》《商君列传》《张仪列传》……到中间的《白起王翦列传》《孟子荀卿列传》《范睢蔡泽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还是最后的《游侠列传》《滑稽列传》,所写人物无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我以众所周知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最后一段为例。
      廉颇与蔺相如都是赵王的肱股之臣。廉颇是武将,蔺相如是文臣。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大将领兵去攻打齐国,把齐国打得大败,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蔺相如则凭借个人的聪明才智使著名的和氏璧在骄横的秦王面前完璧归赵。赵国正是由于有这二人,强大的秦国才不敢轻举妄动。可是廉颇瞧不起蔺相如,蔺相如却不与之相争。蔺相如的门客认为主人太软弱,要求离他而去。蔺相如婉言相劝,解释说: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相如说:“像秦王那样威风,我还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叱责过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无能,难道单怕一个廉将军吗?但我考虑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攻打我们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现在两虎相斗,势必有一个要伤亡。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先顾国家的安危,而后考虑个人的恩怨啊。”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听到了这些话,便解衣赤背,背上荆条,由宾客引着到蔺相如府上登门谢罪,说:‘我这样鄙贱的人,不晓得将军宽厚到这个地步啊!”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这就是成语负荆请罪典故的由来。
      
      六
      
      我个人认为司马迁也有像蔺相如一样宽广的胸怀,才能忍受住比当年韩信遭遇胯下之辱更为屈辱万分的宫刑之辱而成就了煌煌巨著《史记》。
      前面说了,司马迁还撰有名篇《报任安书》(亦名《报任少卿书》)。《服任安书》是在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下的。这是一封答复友人的信,信中详细记述他因言获罪,下狱受宫刑的耻辱经过和著书立说心雄万丈的旷世抱负,为历代所传颂。
      任安,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曾经写信给司马迁,叫他利用中书令的重要地位“推贤进士”。过了很久,司马迁才给他回了这封信。这封信写于武帝太始四年十一月(公元前93年),这一年司马迁已经53岁,接近生命的终点,故而深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真谛。此时任安因事下狱,状况危险,所以司马迁在信中很担心任安的死可能难以避免,指出死的意义可以重于泰山,也可以轻于鸿毛。万幸任安不久被汉武帝赦免了。又过了几年,在任安为北军使者扩军的时候,因他对戾太子的态度不明朗,终于还是被汉武帝杀死了。
      就是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六年前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任安危在旦夕,并就此提出了进步的生死观,连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都加以引用: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原话是:“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表现出了司马迁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文笔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顺便说一句,就在一代奇才司马迁于公元前90年逝世的三年后,差一点冤杀了司马迁的汉武帝刘彻也很快“驾崩”了。
      公元前87年,生于公元前157年的汉武帝告别了他既辉煌宏阔又刚愎自用的一生,死于长安皇宫的五祚宫,享年70岁。名刘彘的刘彻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刘彻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54年,创建了汉族皇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度之一。但这并不能抹掉他冤屈司马迁、差一点使中国缺少了一部无可替代的历史巨著的罪过。同样,也不能抹掉他晚年喜怒无常、滥杀无辜的罪过。
      临死前,汉武帝还下旨追谥已经死去多年的李夫人为“孝武皇后”。也许,在汉武帝心中,她从未死去,她永远是那个拥有绝世容颜的李夫人!也就是为了直言这个绝世美人的哥哥李广利将军作战不利导致李陵将军的被俘,正直的司马迁才不幸摊上了牢狱之灾去势之灾以至差一点掉了脑袋。写到这里,“女人是祸水”这句古话浮现脑际。尽管我历来反对这样贬低、嫁祸女性的古话,但是此刻,贾宝玉虽非害死林黛玉的凶手,但林黛玉确是因了贾宝玉而亡。道理是一样的。
      好在有《史记》在,伟大的司马迁就在。即便他在世时,在晚年是一个男性生殖器被割除了大半的废人,可他的思想比同时代的任何一个人都健全、都高尚。也因此,司马迁比同时代人拥有了更加完整和健全的人格。
      站在高高的黄河岸边,站在高高的司马迁墓前,我向这位过世两千多年的思想先贤和文化巨人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责任编辑黄哲真】

    推荐访问: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