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事迹材料 > 正文

    葫芦娃大混战 [基金变身,掀起创新“大混战”]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6 04:59:12 点击:

      时至立冬,北京金融街某大厦的会议室,上任满一年的易方达基金公司总经理刘晓艳向北京30多家媒体描述着基金行业的前景。刘晓艳说:“今后,公募基金行业将有可能从相对垄断的行业向完全竞争的行业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将面对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进入大混战的局面。”
      刘晓艳用“大混战”一词形容目前基金公司的竞争态势,可谓恰如其分。今年,华泰柏瑞和嘉实基金首发跨市场沪深300ETF,就此拉开基金公司“大混战”的序幕。紧接着,汇添富和华安基金开创了短期理财基金先河,两只基金共募资426.64亿元,各家基金争先恐后抢夺短期理财基金产品发行资格。而天弘基金则讨巧地摘下了第一只养老基金,国泰基金将国债ETF收入囊中。各家基金公司在2012年,使出浑身解数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竞争力。
      郭树清就职证监会主席后,对股市进行修补的同时,也将“扳手”伸向了基金行业,如为基金产品发行敞开大门、对基金公司子公司业务开闸、创新产品单独审核不设数量限制等举措,意在推动基金行业的创新步伐。
      制度支持给力
      从2007年第一只投资海外的QDII基金诞生以来,基金公司从来就没有降低推出创新产品的热情,但却走向了同质化竞争的道路,各个公司之间无明显的差异性。
      在搜狐2012基金经理人年会上,富国基金公司总经理窦玉明讲道:“基金同质化竞争表现在产品策略上普遍追求大而全,每个公司都想成为全产品的提供商,没有一家公司选择单产品线。谁也没有底气敢说自己明显比别人做得好。”
      面对基金行业发展的问题,监管部门也有些按捺不住。有媒体报道,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基金协会成立之时曾指出,整个行业同质化问题的严重性。他还批评道,基金公司产品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是基金公司共同面对的问题;投资行为的散户化、短期化特征明显;一些基金公司研究不深入,跟风炒作,与价值投资理念背道而驰。
      被称为“乖孩子”的基金公司从来不敢怨天尤人,不过在基金创新的问题上,建信基金创新发展部执行总监梁珉对本刊记者讲道:“在产品框架不改变的情况下,仅仅修改某一个细节就能带动比较大的市场需求,这样的创新机会可遇而不可求。基金公司在产品创新上一般只能停留在一定的层面上,真正的创新必须摆脱制度的限制,这需要托管行、交易所和监管部门等多方支持。”
      如跨市场沪深300ETF的发行,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一次重要的产品创新。而华泰柏瑞和嘉实基金都曾表示,跨市场ETF早在两年前就已筹备,正是由于交易所制度性限制才导致产品迟迟无法推出。
      国泰基金程刚对本刊记者说道:“基金公司肯定是愿意进行产品创新的,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需要突破一些制度性的限制,而制度性的限制往往给基金公司创新的道路增添不少障碍。”
      如今,众多标志性的产品破茧冲出,显现监管部门在制度上史无前例的开放,为公募基金创新敞开大门。而在近日又有媒体报道称,未来新基金或将取消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新基金从报上去到最终批出来,或许最多不超过20个工作日,这将更考验基金公司的综合实力和产品竞争力。
      需求决定创新方向
      在近些年的熊市背景下,股票型基金发行受阻,以恒生指数为跟踪标的跨境ETF、跨市场的沪深300ETF、货币基金T+0多只工具类产品成为基金公司的创新点。工具型的创新产品在为投资提供更多交易性手段的同时,基金公司也更容易借助工具性创新产品冲击发行规模。
      在易方达首席产品官范岳看来,今年基金公司产品偏重工具性的创新,跟交易所和管理部门的放开有直接关系,管理部门促成了制度的改善,使得孕育多年的产品得以出世。
      工具型创新产品的涌现折射出机构在市场的地位日趋强大。从国外发展来看,机构参与工具性产品占绝大多数,例如操作复杂的分级基金对投资者的专业程度要求较高,其规模近年来却不断扩大,分级基金的使用机构占比较大,体现出国内机构对工具性基金的需求。
      工具类产品多为被动投资,被动投资是国内外基金未来发展趋势。建信基金创新发展部执行总监梁珉介绍,被动指数产品之所以能够赢得机构芳心,是因为机构搭建资产配置更倾向于被动投资,国外养老金的30%~40%投资于被动投资的产品。
      机构投资考核往往以战胜沪深300为主,当机构预计市场将下跌赎回了一部分股票基金时,却无法保障基金公司在投资中降低了仓位,剩余主动股票型基金仓位可能依然很高,不利于机构自身对投资的把握,而被动的指数产品就满足了机构自身对市场的判断,可以严格按照机构自己的投资策略运行。
      范岳认为,市场需求将是基金今后创新的重点,基础市场A股表现不佳,权益类的产品为投资者赚不到钱。投资者自然会回归理性,开始重视其固定收益类的产品。分级基金A份额、短期理财基金以及纯债基金的大力推出都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短期理财基金虽然受到市场争议,客观来看,基金公司发短期理财基金的热销也反映出市场特定时期的需求,正是市场热点催生出基金公司的产品。”德圣基金江赛春说。
      对于创新产品的需求不仅仅是基金公司一头热,银行作为基金的主要销售渠道,也希望基金公司推出创新产品,增添新的营销噱头。“银行对基金新的产品和思路也非常感兴趣,他们也需要为投资者提供更有特点或者满足细分需求的产品。”范岳说。
      中型规模的公司更热衷创新
      在创新的道路上,公募基金的思路并非一致,看似简单的产品创新却折射出基金公司战略性的定位。一位北京公募基金市场部总监对本刊记者谈到,在基金业创新的基调下,公司起初的想法是坚持自身最擅长的业务,并希望通过提高投资管理能力为投资者赚到钱。而一年下来,A股熊市持续,市场对创新类产品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公司领导也在重新思考产品创新的问题。
      “一些公司不太侧重创新可能是想把注意力提高到对产品的管理能力上,通过业绩来吸引投资者注意力,以及加强公司在行业的地位。一些规模中等的公司,则更希望通过创新来提高公司规模,毕竟首发产品的确能为提高公司规模出不少力。规模较大基金公司,发一只创新产品对公司规模的边际效益并不大。”一位前基金公司产品部副总监对本刊记者说。   截至2012年9月30日, 市场中共有1101只公募基金,总规模达到24328亿元,相比于2012年第二季度末小幅增长了147亿元。今年三季度新发基金总规模为1695亿元,约占市场存量基金总规模的7%。海通证券分析,三季度存量基金份额遭遇少量净赎回,净值也出现小幅下滑,新发基金成为行业规模增加的主要原因。
      如凭借新发行的超大规模理财型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公司规模提升了逾两百亿,排名由第12位提升至第7位。此外,南方、大成等基金公司也是理财型基金的受益者。
      而易方达首席产品官范岳则表示,规模较大的基金公司对创新同样有需求,之前由于通道问题,一些大型基金公司发行产品较多,留有的通道空间不多,因此首发创新产品存在困难。
      《中国证券报》11月11日援引权威人士透露,证监会已明确,针对创新产品单独设立审核通道,基金公司上报创新产品不受数量限制。
      今后,证监会或者其他部门将减小对产品发行通道的控制,放宽产品发行渠道,这更有利于基金公司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更优质的产品。渠道的放开,为各家基金公司提供了公平的环境,产品创新将更考验基金公司的综合能力。
      建信基金创新发展部梁珉介绍,现在多数基金公司将产品创新放到比较高的位置上,当然产品创新只是基金创新道路的一部分,管理、服务以及考核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也非常重要,但是这些往往是外界无法看得见的,无法成为宣传的东西。而产品创新带来的宣传效应更大,从而更快提高基金公司的影响力。
      我们也看到,一些中小型的基金公司在创新的道路上,逐渐走出自己的特色,例如华泰柏瑞在被动指数基金独领风骚、银华基金用量化分级基金抢下了不少市场眼球、南方基金在固定收益类基金中独树一帜。
      鸡肋受伤的是自己
      基金公司在产品创新中取得不少优异的成绩,一些基金公司设计出好的创新产品会受到投资者和业界的尊重,比如诺安基金曾经做出一系列创新产品,黄金和房地产REITS的QDII基金的业绩稳定,获得业内广泛好评;分级式基金的推出活跃了市场,也为机构和个人提供良好的交易工具。
      不过也有一些创新基金的推出令投资者伤心透顶,早期ODII曾经在首发规模上,赢得市场巨量认购,结果之后巨幅亏损,给QDII基金带来很严重的负面影响。“你会看到之后发的QDII产品就困难了,遭到市场冷遇,没有人买。”程刚说。
      “鸡肋的创新产品失败,除对投资者有影响外,基金公司损失也不小,投入大批人力和物力创新,结果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一定程度也影响公司发展。”程刚说。相对而言,业内对鸡肋的创新产品则比较包容,一家公司的失败例子,实际上为其他基金公司在这类创新中提供了警示作用,今后会在某些环节更加谨慎。
      为创新而创新的基金公司也不少,先发个产品占个坑几乎成为基金公司的通病。德圣基金江赛春谈道:“从国外市场来看,ETF将会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不过目前的市场发行大量多元化的ETF并没有成交量,未能起到工具性配置的价值。我们的市场是否发展到了需要多元化ETF的阶段,还不好说。”
      他认为,基金公司发行产品更应该从市场需求和认知的角度出发,根据市场发展的程度推出相应的产品,才是将创新用在刀刃上。同有感触的易方达固定收益部总监马俊提到,从国外债券基金的发展来看,国内的一些同时投资了股票、债券和可转债的混合型债券基金,由于没有明确的风险和收益特征,今后将可能被市场淘汰。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根据投资债券信用等级归类的债券型基金,而这类债券基金,要等到投资者对债券市场有全面认识后,才有可能推出。
      创新绝非只有产品
      创新产品在销售上增添不少噱头,而真正能够做到产品的突破并非易事。天弘基金养老金基金发布会上,天弘基金总经理郭树强提到,由于产品走创新渠道需要管理部门审批评估,所以审批时间较长,而没有太多设计上的创新,走一般渠道只需3~6个月,所以养老基金没有走创新通道。
      其实投资者并不在意产品是从哪个渠道批出来的,“创新的产品从酝酿到发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真正有影响的创新产品设计还要和管理部门、交易所等多方面接触,时间周期对于公司也有很大考验,一只创新产品还需要设计、投研、渠道等多个部门配合,然而真正能够影响市场的创新产品屈指可数。大部分基金可能只能满足市场一部分的需求。”江赛春说。
      随着通道的放开,基金公司发行产品将不受数量的限制,基金公司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发行产品。但是如果基金公司就此认为可以肆无忌惮地滥发产品,恐怕以后的日子也不好过。国金证券基金研究部总经理张剑辉认为,产品发行的市场化程度逐步加深,基金公司忙于播种种子,有可能为今后种下坚实的果实,也有可能种下失败的苦果,基金产品面临退出的风险也有可能出现。“过个三五年,当初设计的某只产品不适应市场的发展,基金公司选择转型或者退出也很正常。”张剑辉说。
      创新产品可以吸引眼球、提高规模,却无法与好的业绩画上等号。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部总经理王群航认为,基金公司是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机构,为了提高收益,一直在竭尽全力地做各种各样的努力。现在,如果说某种创新可以立竿见影地提高基金的业绩,那这种产品想必早已在业内泛滥了。因此,最好不要简单地指望创新能够给我们所持有的基金带来良好的收益,至少截至目前,还无法看到创新可以给基金带来控制风险与提高收益的可能。
      在行情不好的熊市中,基金公司投研没有起色,加之市场不好,似乎只能通过发行来扩大规模。一位前基金公司产品部副总监直言道:“搞思潮搞创新几乎大部分是在熊市中,牛市的时候谁还会依靠费时费力的创新实现扩大规模。那时更重要的是投资能力,优良的收益和管理更有效。”
      除了产品创新,梁珉介绍,国外一些专业基金在市场低迷的时候,一般更愿意进行投资者教育。“作为资产管理公司,能否在高点让投资者卖出基金,在低点勇敢地告诉投资者买入,长时间证明专业机构的价值,这样投资者和基金公司黏合度才会高。” 梁珉说。
      相比银行对大客户的服务,基金公司对大客户的服务很欠缺,未能提高更多增值性的服务,买进去就对客户不管不问,更不用说中小投资者了。所以在服务上的创新,基金公司做得还远远不够。基金的创新固然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方式,但投资者仍然需要具备“火眼金睛”,分清哪种创新是真的创新,哪种创新只是基金公司为了冲规模而制造的“噱头”。而创新基金也只有经过市场的检验,存活下来的产品,才称得上是合格的创新基金。

    推荐访问:混战 变身 掀起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