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申请书 > 正文

    四虎影库在线景影院免费体验_说说“景”与“影”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5 04:56:44 点击: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景翳翳以将入”之句。在教学该诗时,学生总是将“景”字读为“影”字,多次纠正,才改正过来。无独有偶,在教学杜甫的《阁夜》时,学生又将“岁暮阴阳催短景”之“景”读为“影”。笔者略一查阅,原来有些书籍乃至语文课本就直接将“景”注释为“同影”。有感于斯,深感很有必要就“景”与“影”之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参考与帮助。
      《辞源》【1】注释“景”字有七个义项,分别是亮光、日光,景象、风物,大,仰慕、敬爱,御尘之外衣,表姓及作“影”之本字等。其中前六个义项均念“景”,唯有第七个义项念“影”。对“景”与“影”二者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段注》【2】“景”字下释文曰:“ 景,日光也。……光者,远而自他有燿者也。日月皆外光,而光所在处物,皆有阴光如镜,故曰之景。……后人名阳曰光,名光中之阴为影。别制一字,异义异音。”由此知之,“景”字产生于前,“影”字从生于后。值得注意的是,《辞源.》、《说文解字段注》及《说文解字义证》【3】中都提出一个相同的说法,即后人别制“影”字之说。而《辞源》与《说文解字义证》则进一步肯定为晋人葛洪所为,《辞源》还提出“汉魏人书今本作影者,皆后人所改”的看法,《说文解字义证》也对此评价:“而世间辄改治尚书周易庄孟从葛洪字,甚为失矣。”
      从《说文解字义证》等辞书对“景”字释文中,我们可以推出,晋葛洪之后方有“影”字,“影”与其本字“景”才正式分开使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未收“影”字,亦可证明汉魏抑或至少东汉之前是没有“影”字的。这样一来,《庄子?渔父》【4】“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 影不离身”之“影”,李密《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曹植《杂诗》【5】“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傅玄《短歌行》【6】“昔君与我,如影如形”等句中“影”字就应该视为后人改“景”为“影”之例了。而且,《辞源》“影”字释文所引例子中,除上引《庄子?渔父》“影”字例子外,其余例子多在魏晋之后文章中,也可说明“影”字始于葛洪。
      了解“景”与“影”的关系,我们便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辨别“景”字读音了。
      其一,可依年代辨读。既然“影”字产生于晋,那么就只有在汉魏及以前文章中才有“景”作“影”本字之现象,这就为我们划定了一个相对明显的辨读区域。如陶渊明所在年代在葛洪之后,我们就可推断,其作品中“景”字当不再是“影”之本字,也就不可见“景”念“影”了。况且,他的诗作中已经分开使用“景”与“影”字。如《时运》【7】之“偶影独游,欣慨交心”,《九日闲居》【8】之“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饮酒?并序》【9】之“顾影独尽,忽焉复醉”,这些诗句中“影”字皆已单独使用。也就是说,陶渊明手中, “景” 与“影”已各司其职,这样我们就不能将“景翳翳以将入”之“景”误念为“影”了。杜甫更近在唐代,而且《阁夜》颔联“三峡星河影动摇”句中就有“影”字,所以首句“岁著阴阳催短景”之“景”自然就不能念为“影”了。但是,现行新课标教材人教版选修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阁夜》注②却直接注“景”为“影”音,且明确注释:“景,影,日光。”对此注解,就难理解了:难道杜甫在同一首诗中,一个直用“影”,另一个却非要用其本字“景”么?况且,无论哪部辞书,其注释“景”为“日光”之义时,一律都应念“景”而非“影”。
      其二,因义辨读。以晋葛洪为分水岭,自然缩小了“景”作“影”现象之范围。然而,汉魏之前文章中“景”字又怎么辨读呢?我们从多种辞书关于“景”字的注释中知道,“景”字义项多者达七项,而作“影”本字只是其中一个义项,相对而言,作“影”本字的现象是较少的。多种语文知识读本中,在列举“景”作“影”之例句时,往往仅举出高中语文课本贾谊《过秦论》中“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一句。当然,在浩瀚古籍中,自然不乏其例。如:
      ① 景星显也,信星彪列。【10】
      ②高山仰止,景行行止。【11】
      ③嘉乐殷荐,灵祚景祥。【12】
      ④秋素景兮泛洪波。【13】
      ⑤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14】
      ⑥ 袛之体,无形象。……袛之来,遗光景。【15】
      ⑦芬树羽林,云景查冥【16】。
      ⑧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17】
      ⑨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18】
      ⑩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19】
      上述例句中,①句之“景星”乃明星、德星之义。②句“景行”喻大、光明、高洁之行。③句说,殷勤地献上美妙的音乐以虔诚地迎送地神,期盼神灵保佑,使国家景象吉祥。“景”作“景象”之义。④ 例中“秋素景”之“景”亦为“景物、景象”之义。⑤句的“光景驰西流”慨叹时光飞驰,“光景”则作时光,年华之义理解。前五句之“景”皆与“影”无关,都应念“景”。
      ⑥句中“袛”为地神,虽然本无具体形貌,然而地神来了,还是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高大的身影。后面诗句还写到,地神“昭若存,终冥冥”,刻画了地神似有若无的神秘之状。⑦句“云景杳冥”描写出悠悠白云的形影漂荡在深远天空的景象。⑧例写出月影之光不够明亮,所以繁星粲然的夜景。⑨例“微阴翳阳景”让我们知道,是阴暗的天空隐去了太阳明亮的光影,为因徭役而难归之游子平添了悲凉的情绪。从⑩句“茕茕对孤景”中,我们深切感受到,诗人蔡琰孑然一身,形单景只的孤苦之状跃然纸上。后五句之“景”皆作“影”本字解,均念“影”,而各例中“景”或“影”之音义都是依据语言环境辨析出来的。
      其三,依注而读。今版古籍读本中,凡遇“景”作“影”本字者,多数皆注有“同影”字样以明确其音义区别,此时,依注而读便是。同时,还可以依据前面两种方法去推测、质疑其注解内容的可信度,可望有新的发现。
      按照以上方法辨读,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范围,而在小范围中,“景”作“影”本字例子本身又很少,我们就更容易把握从而准确地辨读“景”字读音了。
      注释
      【1】《 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年7月修订第一版。   【2】《说文解字段注》,成都古籍书店1981年9月第一版。
      【3】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第一版。
      【4】选自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杂篇·渔父》,中华书局1983年5月第一版。
      【5】选自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五·杂诗(曹植)》,中华书局1963年6月第一版。下同。
      【6】选自《古诗源卷七·短歌行(傅玄)》。
      【7】选自《古诗源卷八·时运(陶潜)》。
      【8】选自《古诗源卷八·九日闲居(陶潜)》。
      【9】陶渊明《饮酒·并序》,选自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
      【10】选自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郊庙歌辞·景星》,中华书局1979年11月第一版。下同。
      【11】选自宋元人注《四书五经·诗经集传·小雅·车辖》,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3月第一版。
      【12】选自《乐府诗集·郊庙歌辞·迎送神歌》。
      【13】选自《古诗源卷二·淋池歌(昭帝)》。
      【14】选自《古诗源卷五·箜篌引(曹植)》。
      【15】选自《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地郊饗神歌》。
      【16】选自《古诗源卷二·安世房中歌(唐山夫人)》。
      【17】选自《古诗源卷五·赠徐干(曹植)》。
      【18】选自《古诗源卷五·杂诗(曹植)》。
      【19】蔡琰《悲愤诗》,选自《中国历代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1月北京第一版)。
      参考文献
      [1] 《 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年7月修订第一版。
      [2] 《说文解字段注》,成都古籍书店1981年9月第一版。
      [3] 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第一版。
      [4]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5月第一版。
      [5] 清·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年6月第一版。
      [6]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11月第一版。
      [7] 宋元人注《四书五经》,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3月第一版。
      [8]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
      [9] 《中国历代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1月北京第一版。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