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名人名言 > 正文

    【记者评传:出版界值得关注的角落】 笔记者界也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8-12-27 20:49:13 点击:

      长期以来,因为有了新闻与出版的特殊关系,新闻界的记者也就成了与出版界的编辑距离最近的职业群体,有关记者话题的图书,主要是记者写的书,始终因为其关注社会热点而成为出版界追捧的对象,但关于记者的评传却难以成为出版界的选题重点,因而也难以成为社会阅读的焦点。可能由于值得树碑立传的名记者凤毛麟角,也可能由于出版界忽视对记者评传类选题的挖掘,总之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艾丰评传》在近期的出版赢得了人们的眼球。该书打破了新闻界一般不为生者立传的传统,以艾丰的人生经历为切入口,展示了过去30年中许多重要事件的台前幕后和重要政策的出台过程以及社会的发展进程,也详细记述了艾丰的传奇经历。想总理想的事情,做一支思考的笔,用自己的生命去探索、去记录、去报道、去追求,在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以手中的笔直接干预生活,艾丰以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赢得了很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尊重,也为当代的记者争了一口气。以上构成了这本书的精神底蕴。
      其实近年来,像《艾丰评传》这样关注记者、记述记者的图书并不少,也构成一种出版现象。下面择其要而列之。
      1995年到1998年间,人民日报出版社陆续推出了一套“中外名记者丛书”,囊括了国内外一些著名的新闻记者。这套丛书的编辑体例是:每位名记者各占一本,每本15万字左右。前面是专家对他们的评传,后面是对其作品的精选。这些记者包括刘尊祺、王芸生、金仲华、邵飘萍、[美]埃德加斯诺、萧乾、爱泼斯坦、[日]本多胜等18人。为什么要如此大规模地出版记者的评传,如这套丛书的作者所说,就是为了探讨中外名记者成长的道路,借鉴他们在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培养我国新一代的名记者,发展我国的新闻事业服务。在我看来,这种为记者系统全面地立传的现象,恰恰体现了出版界对记者这一特殊职业群体的关心与关注。
      在此之后,出版界陆续推出一批有影响的记者评传。2003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人民记者穆青》;2005年新华出版社出版《难忘穆青》、《胡笳一拍――我的记者生涯》;2007年新华出版社出版《激情岁月――一位新华社女记者的东北日记》。
      2006年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乱世飘萍(邵飘萍和他的时代)》,这是本民国报人邵飘萍的评传。在编写过程中,作者致力于将邵飘萍与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新闻史紧密衔接并打通,从个案到宏大叙事,彼此穿梭,以便仔细观照已逝去的历史岁月。
      2007年1月新华出版社出版《法拉奇:向世界投不信任票》,成为世界著名记者、作家法拉奇2006年9月14日逝世后,国内首部介绍法拉奇的著述。本书详细介绍和评述了法拉奇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她的《风云人物采访记》等代表性作品所传播的理念和历史意义,记叙她采访部分世界领袖的场景。
      与此同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记者的战斗生涯――杨兆麟的不平凡经历》(周迅著),生动地记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台长杨兆麟的人生。这本书不仅是记述一个人的历史,同时也折射了20世纪中国革命历史以及中国新闻史、人民广播史。字里行间可读出广播记者的酸甜苦辣,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记者形象。
      如果从出版价值来审视,记者评传应该也能够成为生动记录知识分子在当代中国的思考方式的书。比起一般的知识分子,记者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动联系更为紧密,对时代风向更为敏感,是属于运动来临最先受冲击、春风来临我先知的一群人。仍以《艾丰评传》为例,艾丰从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到后来名满天下;从40岁考研究生到职称一次评定到位;从遭到检察院调查到十年等待提拔的过程――艾丰的人生经历,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这本关于艾丰的评传也就成为一代知识分子在大时代中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心态变迁的深刻写照。
      此类图书出版的意义还不限于此。熟悉中国新闻界的人都知道,记者传记尤其是当代记者传记,一直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领域。长期以来我们对记者个人的贡献很少重视,强调的是集体精神,宣传名记者在解放后有很长一个阶段被认为是个人主义,于是我们进入了一个很长的没有名记者的时期。然而应当承认,记者是新闻事业的主体和核心力量,记者工作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充满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工作,这一阶层的思想意识、心态观念的变化都深入地改变着中国社会与新闻事业的面貌。一部新闻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记者奋斗的历史。漠视记者个体的努力,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是对新闻工作规律的不尊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学术界充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逐渐开始了对名记者个人的研究。如《中国新闻年鉴》中专门辟有“中国新闻界名人”栏,《中国近代名记者》、《新闻界人物》等陆续得到出版,邵飘萍、黄远生、王韬、张季鸾等著名人物的传记不断问世。这些都为新闻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当代记者的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更多的集中在对具体采访技巧上。现在《艾丰评传》的出版则部分弥补了这个遗憾,丰富了记者个案的研究。比起对这些历史上的名记者的研究来说,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从另一层面上,不少人最初从事新闻工作是因为景仰名记者的风采。而名记者的传奇经历,也往往是广大读者乐于阅知的。同时,在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在新闻学教育中,都有一个培养优秀记者的重大任务。如何培养?记者怎样才能成才?这只有到名记者的成功道路中去找答案。出版界更多地关心名记者,关注名记者传记的出版,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记者评传是出版界值得关注的角落。无论是传记作者,还是出版社的编辑,有必要将目光投注到记者,尤其是名记者身上,这也是出版界社会责任的体现。通过记者评传,将记者真实的人生履历和生存状态记录下来,为研究新闻工作者成才道路和展示当代社会历史风云探索出一种极具阅读意义的表现形式。
      (作者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系副教授、博士)

    推荐访问:评传 出版界 值得关注 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