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买卖合同 > 正文

    坐驾 个性决定坐驾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8-12-27 20:53:57 点击:

      110年前,当卡尔・本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时,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个有着四个轮子和一个马车厢并被加上了机器的被人们称之为汽车的东西,会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每当想起汽车在现代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汽车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由于不同国度的人群在文化观念上的不同,人们对待汽车的态度也会有所差异。如果要对甘美的葡萄酒、浪漫的情人和实实在在的汽车进行选择的话,那么法国人会倾向于选择前两者,而美国人则倾向于选择后者。但即便是浪漫的法国人也不会否认汽车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法国电影《巴黎野玫瑰》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当男女主人公在一辆宽大的汽车里,柔情蜜意,热情如火地享受美好的爱情之后,那个男主人公用极为欣慰和温柔的话对女朋友说:“亲爱的,知道么?这世界,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有了可以让我们栖身的汽车。”
      
      英国:汽车文化中的另类
      
      其实,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刚刚从工厂里生产出来时,方向盘是在汽车前面的中央部分。这让人想起了18世纪末雾都伦敦的石板路,光线昏暗,空气中凝结着水气,一架马车从远处缓缓走来。马蹄声“”地响,那个赶马车的人坐在车的正前方,手中轻轻挥舞着鞭子……然而这一切很快就在我们的眼睛里消失了,我们无意再沉浸在恍惚的历史中去寻求那种关于车的梦想,但却无法回避关于汽车的文化和我们发生的一次又一次冲突。
      最早的冲突是关于汽车方向盘的。这也是我们知道的关于汽车文化冲突的最早例证。早期的汽车方向盘是在右边,行驶的方向也是右驾右行。这是因为人们在多年的生活当中已经习惯了用右手,也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拥有汽车的人经常会雇人给自己开车,为了给主人开启车门方便,于是在最早的欧洲,人们就将方向盘设计在了右面。不久,人们就发现在超车时,右驾右行的汽车会因为驾驶员的视线受阻而发生交通事故。为此,汽车制造商们纷纷设计了左驾。1927年,欧洲大陆达成左驾车须靠右行驶的行车规则。自然这也成为汽车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基础。
      然而奇怪的是世界上总会有一些另类的事件发生。虽然以行车规则为主要内容的汽车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准则,但英国这个从骨头里就非常贵族的国度仍然放不下贵族的傲慢架子,这种傲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保守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即便到了现在,英国仍然保持着自己在汽车文化方面右驾左行的特别传统。不过英国人不得已也做了一些改变,即在道路的中央画上了一道分界线。他们似乎是用这道分界线向世界证明自己的不同。
      而要想了解英国及其联邦成员国为何实施右驾左行,得翻查中古时期英国的骑士决斗历史。在英国,以名誉为第一生命的骑士上马决生死时,往往是右手持着武器,所以马匹必须靠左走,才能准确地刺向敌人。这样不断地练习和比武,使骑士养成靠左行的习惯,久而久之,朝野蔚然成风。当骏马换成汽车时,现代的英国人仍然沿用右驾左行的传统,并将之带到世界各处的殖民地。所以,当英国人固执地保持着自己的习惯时,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英国汽车文化中最重要的继承,其实是骑士文化的延续。
      
      美国:霸气得像山一样压向你
      
      在现代社会中,美国和英国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确切说,这是血缘和文化有着共生关系的两个国度。虽然美国在遥远的美洲大陆,和英伦岛国相隔不下万里,但美国这个移民国家里却到处都是英国人的后裔,共同的文化观念造就了两个国家的某种相似。
      令我们感到奇怪的是,在行车规则确立以后,美国却并没有按照英国的习惯去确立自己的汽车文化基础,这多少有些令人不解。实际上,美国之所以没有确立英国式的车行制度,最根本原因是两个国家最原始的仇恨情绪。了解美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美国历史的某个阶段,英国曾有过一段殖民美国的做法,这成了美国人心中永远的痛。然而美国这个移民国家最突出的文化性格,就是一种从骨头里往外冒的活力。别忘了,当时移民美洲大陆的第一代英国人身上,本身就带有了侵略性和攻击性。之后,不同的血液,不同的种族,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美国文化以包容性和扩张性为主流的特征,也强调了一种攻击和自我保护意识,更造成了美国汽车文化方面的与众不同。尤其是在汽车制造方面,美国更是有着和世界不同的文化阐释,这就是力量和霸气。
      众所周知,美国车以车身宽大闻名于世。美国车的造型多少都受到当地的地域环境和人文气息的影响,美国的城市大都面积辽阔道路宽敞,高速公路更是网布全国。美国人性格开放,不喜约束,崇尚个性自由,这都在庞大的美国车身上反映了出来。
      所以,若是单独从汽车的外形设计上来看,美国的汽车无不体现出一种力量之美。这种力量里充满野性,具有十足的阳刚之气,并且给人一种山一样的压迫的感觉。尤其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当你驾驶着一辆日本或者东欧国家生产的轿车,当你的对面驶来一辆卡迪拉克或者加长林肯时,那种被压迫的感觉就会更加强烈。它让你有一种迎风呼吸但又喘不上气来的感觉。
      在一个事事信奉“大就是美”的国家里,马力强劲,体形远远超过家用轿车的运动型汽车受到美国人的狂热追捧。运动型汽车第一次大出风头无疑是在二次大战期间。作为一个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新兴大国,美国大兵们嘴叼雪茄、开着军用吉普呼啸而过的形象经过好莱坞摄影机的大肆渲染,几乎在整整一代美国人心目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英雄印记。而运动型汽车在美国社会成为“酷毙”的大众符号,是在1984年。当时,饱受日本廉价轿车挤压之苦的克莱斯勒公司推出了四轮驱动的“切诺基”,一时成为年轻人的时髦标志。
      汽车的普及和汽车工业的发达,也造就了美国独一无二的汽车文化。不仅汽车的造型不断反映着社会文化甚至思潮的变迁,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时尚物品,而且人们也不断将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投射到汽车之上。街角的靓仔可能把自己的美洲豹称作Charles或Mike,贵族学校的淑女则会把自己的红色法拉利称作Mary或Linda。在美国,每一个州都将本州的特色或自己推崇的价值观浓缩成一句座右铭印在车牌上,比如:“林肯的土地”(伊利诺斯州,林肯在赴华盛顿任总统时曾在此任律师),“宪法之州”(康州),“花园之州”(新泽西州),“大湖之光彩”(密执安州)和“美国的牛奶场”(维斯康辛州)。当然,最令人喜欢的还是新罕布纳尔州的“不自由毋宁死”。的确,不仅在该州的州民眼中,即使对全体美国人民来说,一辆可以四处行驶的汽车就是自由的象征与保证。
      
      欧洲:个性张扬的经典
      
      凡现代汽车的发源地,欧洲汽车厂具有卓越的产品开发能力,各车厂开发的各种经济节油的微型车和小型车,精工细作的豪华车,个性奇特的跑车,都深受人们喜爱。当然,作为现代汽车的鼻祖,欧洲汽车在汽车技术领域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比如,目前已被广泛采用的子午线轮胎、前轮驱动、盘式制动、独立悬架、汽油喷射等先进技术,无不是首先应用在欧洲汽车上的。伴随着先进技术的使用,欧洲汽车发展成为最有品位与个性的汽车。
      凡是了解欧洲汽车行业的人都知道,欧洲的汽车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从汽车乘坐的舒适度来说,就足以让所有乘坐过的人留恋。由于阿尔卑斯山脉纵穿欧洲大陆,丘陵地带多,平原少,城镇星罗棋布,因此欧洲轿车的底盘较高,悬挂系统较好,震感小,乘坐也就更舒适。其次,由于要适合丘陵地带的需要,欧洲车操纵性能较好,扭力较大,爬坡快,加速度高,短距离超车得心应手。此外,欧洲轿车的韵味在世界轿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欧洲轿车注重传统风格,车型设计富有艺术韵味,远远一看就知道它是属于哪一家的产品。欧洲车系最有名的四大品牌更是异彩纷呈:奔驰豪华、高贵的品质早已成为尊贵的象征;宝马则带给追求驾驶极限的新贵以最高层次的享受;奥迪的一贯主张是技术领先,同时以其很高的性价比征服着越来越多步入成功的家庭;VOLVO被称为世界最安全的轿车,其目标市场直指一切追求速度的现代家庭。
      当然,欧洲轿车的妙处还不只这些。那里轿车的内饰极为豪华讲究,并且具有极为突出的个性魅力。比如说劳斯莱斯车,它的内饰由纯粹的手工制作而成,内部大都由名贵的胡桃木精雕细刻,从座椅的软硬和倾斜的角度,再到座椅的椅罩,都可以根据每个车的主人的要求单独定做。再比如萨利赫家族收藏的一款奔驰轿车,它的内饰完全是由金箔制作,其高贵典雅和与众不同的享受都让你觉得这不是汽车,而是一件艺术上造诣极高的孤品,让你除了美不胜收以外,还顿时可以生出来一种情人般的关爱和柔情,尽管开起来它的速度让你有坐上火箭的感受。
      那么,这种独特设计究竟体现了怎样的文化内涵呢?显而易见,是个性。欧洲向来是开朗民族的天下。从巴尔喀阡山美丽的石竹到法国的浪漫玫瑰,从冰雪覆盖的北欧到风光旖旎的地中海海滩,这种性格张扬的开朗里面注定了幽默、享受和追求品质的达观。
      而欧洲汽车文化也和美国等地的汽车文化大相径庭。法国人认为,葡萄酒和情人是自己的最爱。所以当法国人纷纷找到了自己心仪已久的爱车时,他们肯定会给自己的爱车找一个漂亮的女主人,而且他们还会当然地在细雨菲菲的早春或者晚秋,和自己的情人在车里享受爱情的快乐。和法国人相比,德国人则表现出了一种将自己的品牌投向民间并获得认同的气质。这和日耳曼民族的“高傲血统”,“优秀种族”观念有关。日耳曼民族有着强烈的排外意识,所以,真正能体现在汽车制造方面的特征则是明显的排他性。在德国的汽车设计上,你可以看到一种卓尔不群的气质,往往代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设计思路,成为真正领导世界汽车潮流的国度。
      
      日本:中庸文化下的经济与豪华
      
      日本是我们的近邻,而且,日本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受了中国唐朝时的影响,所以在文化上我们对其有着更加容易接受的认同感。总体而言,日本的文化更加贴近中国的儒教和道教思想,细腻内敛不事张扬但又讲究务实。所以,日本轿车在设计上,往往体现出它的阴柔和小巧的一面。比如日本早期的丰田、三菱等车型,虽然在体积上并不输给欧美等国家,在细节的工艺上也可以用精致来形容,但总和欧美国家的汽车有着很大的差异。从某种角度上讲,这种差异不是设计思路上的,而是文化上的。日本还没有形成西方的那种追求自由和个性的文化特征,在汽车设计上仍然以中庸和雅致为主要标准。
      日本国土狭窄,能源短缺,人口密度大且集中于城市,人们善于精打细算,讲究效率。早在上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为了发展汽车工业就制定了“轻四轮法”,鼓励各汽车厂大力开发适合日本国情的小型汽车,而目前不少闻名于世的日本汽车公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因此,轻巧、省油、便宜就成了日本汽车的修饰词。其实,起步远远晚于欧美的日本汽车工业之所以能后来居上,成为汽车生产强国,这也正是得益于日本车的省油。爆发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世界石油危机,使人们对汽车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外形尺寸大,排量大的豪华汽车销量急剧下降,而外形小巧、省油的小型汽车则广受欢迎。正是靠着小型车的成功,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达到1104万辆,终于超过美国,坐上世界第一的宝座,形成日欧美三足鼎立的态势。
      除了经济、省油外,日本汽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车型变化较快。与欧美汽车不同的是,日本汽车不讲究标新立异,而是注重总体设计,各项指标比较平均,与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的哲学不谋而合,而其中庸的外观更为不想露富的中国人所喜爱。然而,日本在汽车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内涵则是贫瘠的。就如同当今的日本社会,你可以看到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你可以看到年轻人的外露性格和张扬的打扮,你也可以看到急速发展的经济带来的繁荣,你还可以看到日本的技术如何领先……但日本的中庸文化注定了日本不是一个引领时尚潮流的国度,它可以在世界的时尚潮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它关注的却只是在时尚潮流中自己能够得到什么。
      所以,日本在汽车产业的成功决不能说是文化上的成功。一个民族,当其被人们称为经济动物的时候,任何关于人性的泯灭和远离,对于它所承受的文化内涵而言都是一场灾难。因此,在进军市场的时候,日本的汽车文化反映出来的通常是抓住另外一个民族的弱点进行扩张。石油危机给了日本进军美国的机会,中国经济的腾飞给了日本进行市场扩张的机会,那么欧洲呢?这是一个首先对日本的汽车文化说No的地区。因为对于欧洲人来说,日本的汽车没有可以让人欣赏的文化内涵。不过日本的汽车文化也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另外一个信息:你可以说我的汽车是贫民,是街头流浪汉,甚至什么都不是,但我的汽车既省钱又省油还可以让你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商品――在商品社会里,这就是日本的汽车文化给你的实惠。

    推荐访问: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