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金融类工 > 正文

    [古意绵绵似陈茶]婚意绵绵总裁宠妻好欢喜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8-12-27 20:51:42 点击:

      民谚云:“墨要陈,茶要新。”这大概是很多茶人都认可的说法。茶以新为上,大抵是在散泡绿茶兴起以后才形成的观念,因为绿茶要保持其嫩绿和鲜香,这才有了“宁饮清明前,不喝谷雨后”之类茶俗。可是翻看茶史就会发现,绿茶的兴起其实是很晚近的事情,萌芽期固然可以上溯到唐宋,但蔚为风气应当是在明清之际,相比于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茶史而言,绿茶实在是个晚辈后生。这也就是说,以新茶为上的风气,其实并不古老。
      近年来,从南到北兴起了一股陈茶之风,先是普洱茶扬起了“陈年为上”的大旗,接着各种茶类都有跟风的迹象,武夷岩茶、铁观音也都开始倡导隔年乃至多年老火陈茶的韵味,前不久,深圳还有一家茶馆打出了陈年碧螺春的招牌。看来,新茶与陈茶的对垒将使未来中国茶界越来越热闹了。
      本以为陈茶之兴乃是最近几年的新鲜事,然而,读了刚刚收到的《郎鸿叶书法集》才知道,原来倡导陈茶并非始于现代,而是古已有之的。郎鸿叶先生在书法集中收录了一首清代学者周亮工的茶诗:“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难除莫近唇。藏到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郎先生还在诗后写下一段考证跋语:“清人周亮工诗为最早记载茶叶香久益清、味久益醇、越陈越贵重的文字。武夷民间素有一年是茶,三年是药,十年变宝的传说。”这令我感到十分新奇――一本书法作品集,却包含着如此专业、如此广博的学术含量,这不仅昭示着书者的艺术造诣,更显示出这位书者与时下走红的所谓“流行书法家”确实判然有别。
      我与郎鸿叶先生从未谋面,却在两个方面志趣相投心曲相通。一是我们都爱茶如命,不只喜欢品饮茶香,更看重茶的品格和茶的韵味。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是因茶而结缘的,中介人就是央视的著名导演张子扬。子扬兄也是爱茶之人,2007年我的茶文化专集《品茶悟道》出版后,我第一时间就给他寄了一本。过不多久就接到子扬兄的电话,说是我寄的茶书被一位茶友看中了,非要拿走不可。他舍不得割爱,问我能否再寄一本转赠之。我当时手边尚有余书,当即又寄去一本。记得子扬兄让我在扉页上题赠的名字,就是郎鸿叶先生。这,应该算是我与郎鸿叶先生的初识了。大概两个多月后,我忽然收到一篇寄自山东威海市的文稿,作者正是郎鸿叶,那是他的大作《品茗赋》。我展读之后,不禁心生共鸣,尤其喜欢其中的那些佳联妙句:“兴来做赋,三杯笔下千言;苦后回甘,七碗风生两腋。杯倾逸趣陶然,兴阑余香未尽。观日影方知时换,睹倦鸟始悟当归。”写的都是真正的茶人心曲。这样的原创妙文实在难得一见,我当即安排编发在深圳特区报的《罗湖桥》副刊上。随后,我写了一封短信,把样报给他寄回威海。由此,我们开始了远隔千里的文字之交。
      其二,我与郎鸿叶先生都酷爱书法,当然,他侧重于创作,我侧重于鉴赏。但是我们的艺术观念却惊人的相似。这个发现是我从他的这本书法集中读出来的。他在该书的后记中论及自己的书法观念:“而今,作为书写工具,毛笔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古时由一笔一划的童子功练起,坚持不懈终至有成的习字道路,已难为今人所仿效。多元化、快节奏的生活,迫使人们去寻找成功的捷径,并曾经形成这样的书法潮流――即通过摆布、变形、再加以若干‘构成’、‘抽象’等当代艺术理念,即能‘创造’出书法作品来。而遵循古人,把字写得漂亮、好看,反倒成了错失与不足;学习传统,甚至竟然成了保守、陈腐的代号。孙过庭在《书谱》中曾批评过这样的人:‘薄能草书,粗传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换成今天的话说,就是刚刚了解了草书的笔划结构,仅仅知道了隶书的基本法则,就顽固地以自己的好恶为评判标准,而难以领悟书法的普遍规律及欣赏法则。看起来,这种华而不实、投机取巧的作风,在唐代就已经颇有市场,并为孙过庭所厌弃了。⋯⋯
      关于当代书法的风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我宁愿囿于自见,坚持把字写得好看、容易辨识。现在还时时有朋友劝我‘变法’,但当我从剑拔弩张重回温润内敛的轨道时,心中有一种平和与愉悦,是否为风气所容,已不在思虑之中了。”我由此而将郎先生引为同调。读他的书法作品,只觉得端庄秀润,大大方方,绝无忸怩作态、故作乖张惊人之状。其书风既有王赵之古韵,兼具苏黄之潇洒,充溢着传统的文人意趣与书卷之气。考其书写内容,则茶诗茶文之外,更有大量自创自书的诗词文章,从中依稀可见千百年来中国文人书家们信笔挥洒,酬唱抒怀的古风遗韵。当今之世,由于传统文人阶层的百年凋残,这种古风已经日渐式微,因而,当我读到郎鸿叶先生其诗其文其书作时,禁不住心生感动,好似与某一位明清先贤偶然相逢。这种遥远的文化亲近,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复归古典的“平和与愉悦”,这种感受与郎鸿叶先生从容书写这些书作时的心态,大抵是相近乃至相同的。
      饮茶,由崇新而尚陈;书法,由追新而尚古――这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理念相通也。我们偏嗜陈年老茶的醇厚隽永,自然也会从郎鸿叶的书作中品出悠远而深厚的绵绵古韵。这种古韵,实在是久违了!
      郎鸿叶先生在自己的书作中,数次提到我的茶书,如在《墨韵茶魂》长卷之后,他写道:“读侯军先生著《品茶悟道》一书,甚有所得。虽尚未至悟道之境界,亦大畅吾怀。因择书中所引之诗词曲联之佳句书之。”写书的人,最大的幸福就是能有读者喜欢你的书。我深知自己写的绝非畅销书,有知音三五若郎鸿叶先生者,则余有荣焉!

    推荐访问:古意 绵绵 似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