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正文

    取得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胜利的收获和意义10篇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1-03-01 18:23:26 点击:

    【编辑按】人乡贤“搭把手”,脱贫攻坚“一起走”,他们是中国梦追梦人。…小编为您整理了《取得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胜利的收获和意义10篇》,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取得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胜利的收获和意义 [1]

      阿坝腹地,黑水西陲,山间林木葱茏。车辆绕过一个急弯,一座雪山出现在眼前。这是红军长征时翻越的第四座大雪山——昌德雪山。长征路上,右路军将士克服艰难险阻、九死一生翻山越岭的经历,为这座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境内的雪山烙上经久不褪的红色印记。
      这篇题为《红色村寨的公开账》的报道中所说的“昌德雪山”,是革命老区之一。当年红军在这里的非凡经历,正是昌德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凡革命老区,都是偏远的山区,多年来,那里的群众都处在贫困线水平。这些烙上“红色印记”的地方,也是近年来脱贫攻坚的重点。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的成功实践让这些“老少边穷”地区同步走在“全面小康”的大道上。像昌德村这样的“红色村寨”,脱贫致富后抓好“财务公开”,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环节。
      “财务公开”赢得群众“信任”。俗话说,“亲兄弟还需明算账”,何况是像昌德村这样2019年全村实现旅游收入110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9820.5元的“贫困村”,近年来的变化不是一个翻天覆地形容得出。特别是随着旅游业的日益红火,集体经济收入可谓“财源滚滚”。然而,这么红火的“合作社”,财务工作却一直由村内一名缺乏专业知识的贫困户承担,账目自然不规范,“公开”度就明显不够,因此群众自然怀疑村“两委”班子成员在集体资金上“动了手脚”,因此向纪委作了举报。可见,真切地抓好“财务公开”,是赢得群众“信任”的关键。
      “财务公开”完善权力“监督”。近年来,由于“微权力”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而导致“小官巨腐”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一个依托红色旅游资源而发展壮大的村寨,如果“账务公开”都不明不白,除了引起群众怀疑外,也极易滋生“微腐败”。“财务公开不能走过场,要主动公开、详细公开,让群众清楚地知道每笔资金的去向。”县纪委的提醒帮助其实是“财务公开”的基本要求。只有让群众对资金的收支情况都明白了,那“微权力”才能在阳光下运行。须知,群众对村“两委”的“监督”才是真正的“零距离”,同时也让“两委”干部增强用好“微权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财务公开”铆足发展“干劲”。“以前村里账目到年底才公开一次,贴在村委会门口,我们不识字也看不懂。”显然,这是明显的形式主义。而“现在村会计定期把收支情况面对面告诉我,能赚多少钱清清楚楚,心里踏实了,对村干部就更信任。”普通群众对村里的“账务”有了这样的认识,自然在致富路上更加信心满满。村“两委”干部能做到“心底无私”,干事创业也就更加坦然;
    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充满信任,就会上下齐心,拧成一股绳,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发扬好当年红军“三进三出黑水、筹粮熬盐”的精神,铆足发展“干劲”便会一路向前。
      “像红军一样赢得民心,就得敢于接受监督。”作为村“两委”干部,不能因自我感觉“清白”就不规范“财务公开”,因为“清白”与否需要得到群众的认可;
    作为普通群众,关注村“两委”是否在集体资金上“动了手脚”,是权利也是义务,将不明白的事情搞清楚了,卸掉思想包袱轻装上阵更能打胜仗;
    作为地方纪委监委,就要善于从群众的言论或举报中顺藤摸瓜,从蛛丝马迹中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进行帮扶、纠错。这样,就聚起了民心,形成了合力,全面小康便一路凯歌!


    取得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胜利的收获和意义 [2]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深入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要素聚合、资源整合、产业融合成为当下乡村经济发展最大化集聚效应、产业效益、治理效能的应有之义,也应成为医疗救助、脱贫攻坚、社会治理各领域的有益探索,推动生产生活和城市治理稳步前行。走实现全面小康的“三效”合之道,在精准“融点”、链接“断点”、引爆“燃点”上下功夫,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发充实。
      精准“融点”,社会服务最大化集聚“效应”。疫情防控期间,各领域、各行业、各要素探索落实、匹配衔接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方方面面,是群众实际生活所需所求所盼的精准之策、民心之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这条路。决胜全面小康要凝聚共识、集聚合力,把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出来,因户因人施策、因时因势调整,保证整体前进趋势,践行“一个都不能掉队”誓言,追寻全面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景。我们党在近5年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中,找准找实社会服务与民生工程“结合点”,实现将政策兜底、移民搬迁、医疗救助、教育就业等和全面脱贫目标任务融合发展,想办法、出实招将巩固脱贫成果和靶向治疗融会贯通。要统筹构建“多矩阵、新方位、全景式”社会服务体系,与基层党建、资源配置、结构优化、产业基础等深度融合扶贫开发一体化推进,扩大辐射带动“聚焦点”攻坚动力,让群众参与到共建共享小康成果转化中去,无缝对接、同频共振,实实在在体会到实惠便利。
      链接“断点”,空间平台最大化产业“效益”。各级政府为支持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全面恢复社会生活秩序,落实落细减免商铺租金、提供税收优惠等,致力于在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找差距、补短板,实现长期短期效益“双突破”。正如火爆的电商直播“带货”、为鄂“下单”有力激活了产业活力,同时有序有力“带活”了市场经济,多渠道、强链接,最大化产业效益,解决了产销不对路、内需不循环等难题。要以问题为导向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多方面、多领域搭建共享适用于产业链、“云经济”稳定发展的新媒体平台,全面畅通内需动态循环,实时“捆绑”空间要素和各项指标,有效链接供与需、产与销、长与短、危与机等之间“断点”。要致力于“六稳”“六保”,落实实业、产业、就业发展“风口”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孵化”基地、农业合作社、扶贫车间等的互补动能与综合效益,在更广前景、更宽领域延伸产业链优势,让脱贫成果转化效益始终占领改造升级、平稳转型的“新高地”。
      引爆“燃点”,消费流动最大化治理“效能”。激发消费活力是产业融合发展至今的显著优势,基层治理就是要牢牢把握好群众利益,始终把“人民至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消费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项目扶贫等在全面小康路上提供着基础性保障和实时性监测,能够突破“瓶颈”、引爆“燃点”,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治理效能最大化。要在市场行为模式的带动下,多领域配置要素、整合优势资源,有效畅通进货渠道和提供销售支持,为基层组织引领、网格管治赋能增效,发挥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作用,勇开先河、多向发力,将“三治”融合社会治理新模式引向深入。要精准识别“准入量”,严格把控“退出关”,将社会购买力“燃点”阵地前移,压实主责主业,在抓脱贫过渡期主要矛盾和用科学方法论发现问题、研判风险上动脑筋、下功夫,再动员、再部署,为实现“两手抓”能“两战赢”提供制度保障和治理服务。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三效”合之道在全面小康路上烙印着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和卓越智慧,还要在跨地域、跨层级、跨领域、跨部门、跨产业中有更多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探索发现政策与人财物等融会贯通的效应、效益、效能,力求在脱贫成果固本培元的基础上有力抓好统筹协调,有序运转再出发。


    取得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胜利的收获和意义 [3]
      古诗《山行》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二舅的家在平均海拔1200米的鄂西武陵大山深处恩施州建始县龙潭坪乡,属于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听老人说这里传说是龙盘踞过的地方,因此而得名,但这里实际却实在不像是神话中龙盘踞过的地方。建始县位于鄂西南山区北部,是湖北省25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当地地理条件贫苦,地面型态结构以沟、槽、淌、坡交错存在为主,大于25度的坡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5%左右。90年代,这里的人们靠务农生活赚钱养家比较困难,村里年轻人都选择到沿海地区打工,二舅的儿子也早早辍学到广州赚钱养家。
      因海拔较高夏季凉爽,小时候我经常回二舅家过暑假。记得那时吃水要靠肩挑背扛,拿上扁担,拎上两个木制的水桶,翻过一座山,走近八里路去挑水,挑回来的水也不敢多用。特别是冬天水枯季节,水资源更加显得弥足珍贵。大雪封山的时候,蓄水池塘被厚厚的冰层覆盖,往往还要带把铁锹将表层冰敲碎,方能打到清水。那时候,一天要挑两次水,才能满足一家人一天的用水量,所以,同样的动作每天要再进行一遍。因为水没有经过过滤和消毒,二舅那一辈人的牙齿都是黑黑的;
    因为山泉水含钙化物多,导致当地人得肝、胆、肾结石的也特别多。
      二舅原先的房屋,是用当地粘性较强的黄土和山里松木做横梁结构夯固的土胚房,虽然还算冬暖夏凉,但是遇到夏天暴雨时节,却是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天晴时还要上屋顶捡瓦遮缝。老屋的内墙也未经粉刷,只是贴上报纸,来年再更新贴一次,便是最好的装饰了。
      记得上高中后的一次寒假,我独自一人回到故乡。那时的条件虽然比先前已有较大改观,也用上了电灯,但是冬日里的枯水季节,往往只能不定时的供电,所以当时屋里又点起了昏黄的煤油灯。我们坐在暖和的火炕上,听二舅讲过去那些曾经穷苦奋斗的故事。烤火的火盆,一加炭,满屋都是白烟和呛人的气味,一个晚上下来,鼻孔里也附着了煤油的黑烟,衣服也仿佛披上了一层白纱。
      现如今,伴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村里人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二舅原先的黄土胚房早已换成了砖瓦楼房,那些缺电点煤油灯的日子再也一去不复返了;
    乡村水泥路直接通到家门口,再也没有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景象了;
    干净清洁的自来水引到家门口,再也不用挑水吃;
    冬天取暖,家家户户都换上了节能的大火炉,即环保又暖和;
    村里人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好多村民都发展起了农旅融合,做起了农家乐,买了汽车,大家的生活都随着新时代迈上了新阶段。二舅的儿子还在姜家坪村委会选聘上了村干部,用他在外打工学到的实干才能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奔小康。
      “攻坚拔寨除穷帽,乡村振兴百姓富。”今年4月,建始县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始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如今党的政策好,来年我想着把高山甜玉米、黄心含硒土豆再扩大五亩地种植。我们这里夏天凉爽,非常适合暑期居住度假,下一步我还打算发展农旅,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来休闲度假,体验我们的土家风情。”二舅笑着对我说,一脸对未来希望憧憬的幸福,露出了他白白的烤瓷牙。(来源:“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  


    取得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胜利的收获和意义 [4]
      今年是建党九十九周年,回望近一个世纪的栉风沐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筚路蓝缕、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书写了中华民族壮丽的篇章。斗转星移,九九如一,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信仰。
      “贫穷从来不是社会主义”,拨开历史的浮云,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弊民穷,经历了艰辛探索,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体中国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一书就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这些讲话处处体现着习总书记的政治智慧与爱民情怀,充满着对中国问题的深刻思考,这些论述高屋建瓴,为我们基层工作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
      “现在,我国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中等收入群体,也出现了高收入群体,但还存在大量低收入群体,真正要帮助的,还是低收入群体”。习近平总书记的此番讲话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要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真真切切保证所有人民的获得感。我工作挂职的单位是安徽合肥包河区南淝河镇卫乡村,身为合肥主城区最大的城中村落,淝河镇的的发展与合肥的发展息息相关。受惠于合肥“大建设”的轰轰烈烈开展,淝河镇承接起合肥混凝土产业转移的使命,为合肥的大建设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淝河镇也曾跃居“合肥市十强镇”,经济的发展促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中等收入人群大量涌现。然而,产业业态的“畸形”和发展不规范带来的负面效应逐渐凸显,“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成为淝河镇人民生活的常态,我所处的卫乡村便是混凝土搅拌站、垃圾收容站集聚地,是坊间有名的“垃圾村”“灰尘村”。一味发展经济带来的是人民幸福指数的不断下跌,人居环境改善迫在眉睫。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017年,淝河镇启动了片区综合改造工程,实行“整片拆迁、分区推进”模式,这两年,淝河镇陆续关停、搬迁镇域内的混凝土企业和砂石货场,优化产业结构,逐渐淘汰低端落后高污染的企业。同时持续治污增绿,按时完成污水改造工程,逐步恢复区域生态环境,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新建了11处绿化游园;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便民文化广场与商业中心、中小学校等基础设施也在围绕回迁小区逐步配置。淝河镇人民的生活面貌自此将为之一新,一项项民生工程的落地也回应了民众所盼。然而,有改革就会有牺牲,淝河片区的综合改造工程使得部分农民失地失业,流离失所,失去赖以生活的屏靠。
      “扶贫必先识贫”,“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施策的前提,只有扶贫对象清楚了,才能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贫穷之因,家家不同,只有准确摸好底,才能做到帮扶心中有数。卫乡村村民卫艾胜2018年1月份做了肝移植手术,前前后后花费了家里近100余万元的积蓄还负债累累,手术之后,还需要继续靠药物保养,村里了解到他的情况之后,为其申请了“救急难”救助,通过信息统计周报表上报给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之后先为其建档立卡办理了低保,并通过医疗救助为他报销了几十万元后续的医疗费用。除却片区改造造成的部分群众流离失所外,卫乡村存在像卫艾胜一样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收入微薄、甚至“返贫”的群众。现在卫乡村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帮扶救助体系,村里配备三个专职社保工作人员,核查村民基本生活状况,及时将贫困群众建档立卡纳入相应的保障系统。此外还抽调村中志愿组织,集中力量逐户开展摸底排查,主动发现符合民生救助供养条件的困难群众,准确把握城市贫困人口的总量、结构、动态,做到精准识别。
      “精准扶贫要精准施策,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卫乡村民政工作人员在严格吃透、梳理政策的基础上,强化政策对接,针对性地采取帮扶救助措施,最大程度地给予城市困难群体帮扶救助。在拆迁安置方面,专项资金专项审核,做到征迁四个项目安置费全部到位,对于一些特困群众面临找房难、搬迁难的局面,为年满75周岁或重病重残人员申请公租房,并安排工作人员帮忙搬家安置,解决他们生活的后顾之忧。在救助方面,持之以恒做好贫困人口的识别上报、针对不同的致贫因素为其申报养老抚恤金、生活补贴、医疗救助金、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等,积极推进“救急难”工作,及时救助因遭遇突发情况而陷入生存困境的群众。
      “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卫乡村积极响应镇政府做好村民就业服务工作,镇政府利用国家级职业指导师工作室为征迁群众进行全方位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分门别类对困难群众进行就业帮扶。对于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残联组织残疾人参加插花、服装裁剪、栽培技术、法律知识、美甲等培训班,使残疾人掌握了一技之长,为摆脱贫困打下了基础。对困难职工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并举办多场被征地农民专场招聘会,累计解决610人就业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低收入人群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使命愈发艰巨,我们要牢记习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坚定信心,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理清思路,真抓实干,我们就一定能兑现“全民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盛夏的合肥,草木葱翠,淝河片区改造工程正有条不紊的展开,卫乡村的人民也逐步度过了刚拆迁之时的茫然无措,人们安居乐业,正在为幸福生活而奔忙,一个城中村奔小康的图卷正徐徐展开。


    取得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胜利的收获和意义 [5]
      夏日,是阳光与汗水的冲撞。炎炎烈日下,重庆市巫山县的田间地头,处处葱绿茵茵。勤劳的巫山人,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道路上,用汗水浇灌出致富的花朵。他们在收获瓜甜果香的同时,脸上也绽放着幸福喜悦的笑容。
      这样的情景正是我们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想看到的。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兑现这一承诺是时代赋予我们共产党人的重任。当前,脱贫攻坚进入了“读秒”阶段,我们唯有只争朝夕、响鼓重锤、尽锐出战,用奋斗的“汗水”浇灌全面小康之“花”,方能不负韶华、不辱使命。
      用汗水浇灌“信心”之花,增强必胜之心。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当然,信心不是说有就有的,是需要用奋斗的汗水浇灌出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所说,“2019年,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正是这些用汗水换来的收获,才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脱贫攻坚必胜的信心。在这个攻城拔寨之际、决战决胜之时,更需要我们鼓足干劲,接续奋斗,用汗水换取一项项脱贫攻坚的成就,在啃下一块块“硬骨头”中不断增强必胜之心,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用汗水浇灌“力量”之花,坚持尽锐出战。“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脱贫攻坚是一场艰苦卓绝的硬仗,本身决胜时刻剩下的就都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再加上疫情和汛情的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整合各方面力量,坚持各种力量尽锐出战,打好剩余贫困歼灭战。要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调集各方力量,对未脱贫人口进行强力帮扶和挂牌督战,严格落实好兜底保障;
    要坚持上下结合,全面查漏补缺,坚决做到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要合理分配力量,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加大攻坚力度,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目标。
      用汗水浇灌“责任”之花,做到持续用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很多贫困地区按照现行标准已经摘帽,但有些地区建设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还存在返贫风险。那么脱贫后怎样才能巩固住已有成果?各地通过实践给出了答案:树牢责任意识,做到持续用力,继续加大资金、项目支持力度,持续强化产业扶贫,不断拓宽致富门路……这就启示我们,决战脱贫攻坚,要跑好“接力赛”,既要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坚持扶上马再送一程,切实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努力交出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收官答卷”。
      汗水浇灌的花最美,汗水凝成的小康最香。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向着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发起最后的总攻。


         取得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胜利的收获和意义 [1]

      今日是24节气中的立秋,是秋天的起点,意味着从今天起正式进入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采摘的季节。作为党员干部,要做一个需要秋天的人,为秋收积蓄采摘的力量,才能摘下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收获全面小康的硕果。
      用理论武装积蓄奋进的力量。先进理论是党的灵魂和旗帜。政治上和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经受住近100年的风雨洗礼,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破浪前行,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只有通过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理论武装,才能让党员干部保持思想上的清醒、政治上的坚定、立场上的稳定,才能不断增强其“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守初心和使命。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入脑入心入耳;
    要用鲜活的理论成果教育引导群众,推动实践工作,找到理论学习与推动事业发展、联系人民群众的结合点,用理论武装积蓄党员干部、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团结奋进的干事创业力量。
      以实干担当积蓄先锋的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多大担当,才能成就多大事业。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担当作为是共产党员人鲜明的政治品格,是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是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是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钉钉子”作风。特别是当前,我们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加迫切需要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冲锋在前、不畏艰险,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念兹在兹、夙夜在公、殚精竭虑,到困难最大、风险最高、问题最多、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调查民意、了解民愿、化解民怨,在为民服务、为党分忧的实践中擦亮担当的底色,积蓄党员先锋的力量。
      为决胜小康积蓄攻坚的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已进入倒计时,如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取得“双战役”胜利,考验着党员干部的意志、能力、素质和水平。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接近成功的关键时刻,越不能掉以轻心。要继续发扬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拿出“啃硬骨头”、闯难关、涉险滩、战激流的精神,一鼓作气、攻坚克难、越挫越勇,以“不到黄河心不死、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砥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攻坚精神,积蓄决战决胜的攻坚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时不待我,形势逼人。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积蓄“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磅礴力量,一举摘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灿烂硕果”。


    取得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胜利的收获和意义 [2]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决胜全面小康,如今已经进入读“秒”阶段。在这关键时刻,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一鼓作气、快马加鞭,攻坚克难、精益求精,以“读秒”的紧迫感决胜全面小康。
      越是紧要关头越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到紧要关头,任务艰巨繁重,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坚定信心、真抓实干。要发扬实干的精神、保持实干的状态,把“实”字贯穿工作始终,从谋划部署到责任分工再到推动落实,必须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脚踏实地,扶一个成一个,成一个巩固一个,真正把党中央各项部署扎扎实实落到实处。在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要豁出去、顶得上,涉深水区、啃硬骨头,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更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抓实工作,紧锣密鼓推进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
      越是冲刺阶段越要一鼓作气、快马加鞭。当前,全国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时间紧、责任重、困难大。面对这场攻坚战,能否做到拔“钉子”、啃“骨头”、挖“穷根”,考验的是定力,检验的是作风,磨炼的是意志。在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绿水青山成了绿色银行;
    在山东泰安,泰山赤灵芝撑起农民“致富伞”;
    在上海崇明区园艺村,村民们通过大力发展黄杨种植特色产业,实施农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各地脱贫攻坚“提速”的背后,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以时不我待的意识、快马加鞭的状态、百米冲刺的速度,不减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不变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的信念。
      越是胜利在望越要攻坚克难、精益求精。脱贫如挑山,攻坚莫畏难。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歇息的“接力赛”,越是胜利在望,越要锲而不舍。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保持攻坚克难的锐气和韧劲,汇聚起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精神力量,乘风破浪,化危为机,加快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打好脱贫攻坚决胜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战。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不同致贫原因,开出对症脱贫“药方”,坚决避免“一方治百病”,解决好“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和超常规的力度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下足“绣花”功夫,提高工作实效,向人民和历史交出合格答卷。
      风雨无阻奋进路,使命在肩勇向前。在决战脱贫攻坚关键时刻,在决胜全面小康紧要关头,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咬定目标、合力攻坚,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向着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乘风破浪,全力冲刺。


    取得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胜利的收获和意义 [3]
      “柞水木耳炒云州黄花,德胜马铃薯配宁夏安格斯牛肉,配一碟盘州火腿,就一壶贵州‘人民小酒’,饭后再吃点儿伊春蓝莓,饮一杯安吉白茶……”近日,一篇《从“吃得饱”到“吃得好”——总书记眼中的“小康菜谱”》引起了的大家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小康菜谱”蕴含着习近平同志从知青岁月百姓“饱餐一顿肉”的朴素愿望再到小康社会人民“吃得好”情怀与方略,给了我们组工干部诸多启示,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好工作,要迎难奋进谱写好红红火火的“小康菜谱”。
      披星戴月、满怀风霜,做好“小康菜谱”的挥墨者。在追赶梦想的路上不辞辛劳,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不曾停步,披星戴月地赶路、满怀风霜地进门,他们是谁?他们是勤勤恳恳的组工人。组织工作是干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时刻都不能放松,要求高、任务重、时间紧,每件事情都与人民的利益切身相关,马虎不得,也拖延不得。社会的进步、人民需求的不断提高,新时代的组工干部要求也更加严苛,任务更多、担子更重、精度更高,办公室堆积成山的资料,手头汇集入海的文案,心中火急如焚的时间节点,让我们时时刻刻都不能有丝毫懈怠。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我们要坚定信心、不辞辛劳、不怕吃苦,做好手头每一件事,提前完成每一项任务,做好“小康菜谱”的挥墨者,用努力充实“菜谱”,用汗水浇灌希望的“种子”,让“小康菜谱”更加丰满,让人民生活得更放心、更幸福。
      矢志奋斗、迎难而上,做好“小康菜谱”的奋进者。怀揣梦想、眼神笃定,矢志不渝地奋斗,迎难而上的奋进,保质保量完成每一项工作,尽职尽责落实每一项任务,始终是我们组工干部不灭的“精神之灯”。组工干部作为制作人民“小康菜谱”、创造人民幸福生活道路上的重要一环,始终要将每一件事情、每一项任务做好、做实、做深。调研时,要走进田家坝、秧苗地,要将问题研透,将数据统实,将报告做透,将政策做好;
    写材料时,要实事求是、依靠实际,落实差距,握住“笔杆子”、想出“好对策”、走实“好路子”;
    下乡进村、脱贫攻坚,全心为群众答疑解惑、实意帮群众解难救困。在小康社会奋进、人民幸福生活的道路上,我们要做好“小康菜谱”的奋进者,用奋斗、汗水让“小康菜谱”更加丰富,用实意、真心让“小康菜谱”时刻新鲜、美味。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做好“小康菜谱”的领路者。从奋进中寻找希望,在希望中追逐成功,在成功中收获喜悦。今年,是我们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是我们奔赴全面小康的“最后一跃”。组工干部作为脱贫攻坚、奋斗小康路上的奋进者、建设者,要始终坚定信念、坚定信心、继续奋进,守好所取得骄人成绩,在这脱贫攻坚的关键节点、重要关头,我们组工干部要稳步奋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鼓一把劲、加一把油、推一把力,做好“小康菜谱”的领路者,用信心、干劲让“小康菜谱”更加合理,更加美味,用汗水、责任让“小康菜谱”更加可口、营养。
      在这片大有可为的热土上,在这个如诗如歌的年华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好一个组工干部,做好人民幸福生活的挥墨者、奋进者、领路者,红红火火制作好幸福中国的“小康菜谱”!


    取得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胜利的收获和意义 [4]
      在安徽调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专门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一年多以来,三省一市和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紧扣“一体化”“高质量”,描绘“工笔画”,一体化进程按下“加速键”,不断取得丰硕的成果,深度融入“世界级”产业链,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引领区,以大国责任和担当为全球经济稳定做出贡献。可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跑出了“加速度”,不仅为观察中国经济打开了一扇世界窗口,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更强大的合力。
      绘就发展的“幸福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是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形成新格局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十年光阴,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规划政策体系“四梁八柱”初步构建、一体化发展新局面正在形成……这份耀眼的“成绩单”,由规划到战略,从蓝图到行动再到现实,以轨道交通一体化的实现,极大增强了都市圈之间的通达性,把“城市公交化”“双城生活”的理想变成了现实,是中国城市破茧成蝶的蝶变。接续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与战贫、全面小康的有机衔接,补齐民生短板,让一体化发展“红利”为基层纾困、惠及民生,既开创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也是为第一个百年目标收官交账抒写出人民满意的答卷,更为人类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唱响产业的“好声音”。长三角一体化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联考,更是大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中清晰地阐明:功能型总部经济、特色型服务经济、融合型数字经济、前沿型创新经济、生态型湖区经济“五大经济”,有“AI+”“5G+”“北斗+”“大数据+”等新产业、新业态,也有生命健康、田园风光、古镇文化等资源魅力。可以说,这些产业既立足示范区现有产业基础和禀赋特色,也随着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快马加鞭”应声落地,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中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为实现中华民族摆脱绝对贫困的夙愿,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等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注入力量源泉。产业兴旺,将汇聚民生福祉的经济共同体擘画得更加写实,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中国路”走得坚定而畅达。
      区域合作的“一盘棋”。一张蓝图绘到底。2018年11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从产业发展到监管协同,从民生工程到生态保护,从生态保护到执法监管,联防联治的制度破题,成为区域协同创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试验田”。上海的“一小时经济圈”扩容,民生档案异地查询,长三角地区全部41个城市实现医保“一卡通”;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成立,上海青浦区、江苏苏州吴江区和浙江嘉兴嘉善县,“三家人”变成“一家人”;
    新一代通信技术、电网、交通等领域等重大建设项目……民生红利、制度红利已然全面释放,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共赢中国。所谓共同育新机开新局,才能更好服务国家大局,从2020年沪苏浙皖一市三省共计划实施一体化重大项目1390项,总投资达7.81万亿元来看,长三角正以最优营商环境、最高政府效能,显现中国经济发展强劲韧性,为高质量发展保驾、为探路新动能蓄势,这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必答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是一日之功,我们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如今,驰骋在神州大地上的复兴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按下了“快进键”、进入了“快车道”,成就中国经济版图中当之无愧的“硬核”力量。我们当不负时代,奋力“乘风”“破浪”“远航”,以坚定的信念,让每一个中华儿女过上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一个人也不会少。


    取得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胜利的收获和意义 [5]
      一个背包,一个水壶,一根木棍,他们,行走在春天的阳光里;
    山路上,沟渠边,田间地头,他们,奋进在小康路上;
    道路泥泞,大雪封山,骄阳烈日,阴雨连绵,阻挡不了他们前进的步伐;
    讲政策,话家常,问寒暖,找穷根,谋发展,白天,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夜晚,他们是舞文弄墨的诗人。有了他们,崎岖的山路,变得宽阔明亮;
    破旧的土胚房,几乎消失了影踪;
    异乡的游子,踏上了返乡就业路。金色的麦田里,洒下了他们的汗水;
    朴实无华的村落里,流传着他们的故事。他们,是脱贫奔小康的追梦人。
      奏响村支部“高八度”,唱出党建引领“好声音”,他们是基层建设的指挥家。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部工作的力量源泉,党建促脱贫作为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的具体实践和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试金石”,在补齐工作短板、夯实基层基础、锻造扶贫尖兵、突出作用发挥上持续用力。他们,坚持把新时代新思想作为强大武器和根本遵循,不断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他们,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原原本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
    他们,当好基层党组织的“领头雁”,充分带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
    他们,用行动践行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干部就是一道标杆。
      牵紧产业扶贫“牛鼻子”,鼓起贫困群众“钱袋子”,他们是致富路上的引路人。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唐代诗人张籍用朴实的语句描绘了一个农家老夫一年到头,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只好叫儿子上山去拾橡子填饱肚皮的生活。不难看出,愁于吃、愁于穿,是贫困的真实写照,于他们而言,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使命,也是担当。他们,制定实施特色种植业精准扶贫工作方案,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要求,带领贫困地区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培育壮大乡村产业;
    他们,充分挖掘贫困人口“造血功能”,引进技术师资力量,应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农民教育,充分发挥“农民夜校”实际成效,带领贫困人口从思想上脱贫、从技术上脱贫,不断践行“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能人乡贤“搭把手”,脱贫攻坚“一起走”,他们是中国梦追梦人。
      “筑巢引凤谋发展,百花齐放满园春”。农村发展最大的难题就是缺乏人才,脱贫攻坚克难,“人”是立根创业之本。他们,组建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培育发展家庭工厂、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等新载体,实现多元化就业创业;
    他们,打破城乡人才资源双向流动的制度藩篱,把各类人才引回来、引进来;
    他们,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培育新生代农民工、老农人、新型经营主体,切实提高劳动技能;
    他们,加强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有思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致富带头人,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农村带头人,带动广大农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造就更多的本土人才;
    他们,依托乡村的人还乡村兴旺之活力,建社会美好之生活。
      金色的秋天,麦浪在广阔的田野上随风起舞,丰收的季节,百姓喜笑颜开,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不会忘记,一直在努力奔跑的追梦人,他们,是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弄潮儿。


    推荐访问:脱贫 攻坚 小康社会 收获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