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正文

    南宋王朝最大的冤案:岳飞之死_大宋王朝小说 在线阅读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8-12-27 16:58:39 点击:

      岳飞之死。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一个较著名的冤狱。岳飞自20岁从军,到39岁被害,一生戎马倥偬,始终战斗在抗金的最前线,时时不忘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他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骁勇善战,沉重打击了南侵的金兵,使金人传谣“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既不蓄姬妾又不营私财,廉洁正直,其正派在中国封建官场里是非常罕见的。一代抗金名将最终不是牺牲在战场上,而是死于自己所保卫的朝廷之手,其强烈的悲剧色彩,千百年来一直撞击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令后世之人对他更生无尽的痛惜和由衷的崇敬之情。

      岳飞因何被冤杀?岳飞被平反后,南宋朝廷将责任全部推到秦桧身上。后世史家为尊者讳,基本也延用此说。但明代史评家文衡山直言揭露高宗赵构才是陷害岳飞的主谋,并且指明他陷害岳飞的动机。是担心岳飞北伐成功迎还二帝,自己将帝位不保。因此杀岳飞以绝后患。其实赵构主谋不假。但动机却值得商榷:
      第一。赵构杀岳飞是在绍兴十一年年底(公元纪年已是1142年),此前徽宗赵佶已于绍兴五年(1135年)死于五国城,剩下一个钦宗赵桓与赵构是同辈。按封建礼数赵构没有让位的义务。
      第二,赵桓于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登基,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被掳,在位期间毫无建树,反倒被金兵两次围攻京城,最后与整个皇族同掳北方。在金期间,赵桓过着猪狗不如的奴隶生活,受尽凌辱、鞭笞、呵斥,苟且偷生,人性尊严丧失殆尽。有何面目重登九五,再抚群臣?
      第三,赵桓在南宋国内没有任何政治基础和可依恃的势力,纵使南归,又岂能与赵构一争?即便真的对帝位构成威胁。赵构也只需在打败金国之际。将他谋害了事。
      第四。当时岳飞已经回军。北伐已经停止了,赵构怎会还因担心他北伐成功而杀他?
      第五,休言岳飞一支人马。就是举南宋全国之力,要打垮大金,迎还二帝,又谈何容易?被金兵吓出精神病的赵构,在其心目中金国更是强大无比。怎会因担心金国失败而杀害岳飞呢?
      第六,赵构积极要与金媾和。岳飞正是他谈判的一个重要筹码。赵构虽然懦弱,但决不昏愦,岂能自挖墙脚?
      第七,宋太祖遗训有“誓不杀大臣及言事者”,在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社会,赵构杀岳飞就是“违宪”行为,是要承担相当政治风险和心理压力的,非不得已,不会出此下策。
      第八,赵构与金议和就有送还钦宗的条款,并且正式达成协议,只是金人变卦钦宗才未能回。
      综上所述,可见岳飞不是因积极抗金而被杀的。其实,岳飞被冤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岳飞的人生信仰是“精忠报国”而不是“精忠报君”!岳飞忠愤激烈,禀性耿直,不体物情,莽撞不慎,精于料敌而懵于谋身,在政治上极其幼稚无知,也是他被冤杀的诱因。
      要弄清岳飞死因。须先弄清赵构与岳飞二人之间的恩怨纠葛,这就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二人的人生履历、心理历程讲起。

      (一)

      后世有人评价宋朝“积弱积贫”,这话不太全面。宋朝农业立国,工商业也很发达,工商业税收一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0%,这在农业国中是非常罕见的。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中。宋朝是唯一一个未亡于农民起义的王朝,可见宋朝的农民还是相对比较“安居乐业”的。宋朝立国之初,军事力量也不弱,二十年间,扫后蜀,亡南汉,平南唐,收吴越,灭北汉,对辽战争也不吃亏。但局势粗定之后,就发生了逆转。先是宋太祖赵匡胤惩戒唐朝藩镇割据、尾大不掉及五代军权篡位的教训,“杯酒释兵权”,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挤出军界。接着将军队管理权、调动权、指挥权“三权分立”,实行“文官统军”的建军制度。其具体内容是:负责招募军士的官员不得在军中任职;军士招募后由教头进行训练和管理,但教头不得领兵打仗;遇有战事,由朝廷点名某某将,再拨给他多少多少军队,由他领去厮杀,这就造成“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局面。将领对自己率领的这支队伍战术如何?训练水平如何?战斗意志如何?战场纪律如何?擅长什么?弱于什么?全然不知!士兵对将领也不认识,他的指挥才能怎样?武功怎样?人格操守道德品质等等,完全不了解,更遗论“威信”二字!在生死攸关的战场上,将、兵之间互不信任,于是宋军“遇胜则蜂拥而上,毫无秩序;逢败则作鸟兽散,不能节制”;更要命的是,这个将领只有战场执行权,却没有战场指挥权,在他之上,朝廷还要安排一个负责战场指挥的文官甚至是太监,这些文官或太监充当此任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不懂军事,凡事都必须禀报皇上;而且,他们还没有军队调动权,该权力归皇帝专有。北宋有“杨家将”一词,却没有“杨家军”一说,就是当时的历史产物。其后,宋朝历代君主都对军权存有深深的戒心,对将帅的猜忌和防范到了神经质的程度。“严防军权坐大”一直就是帝国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这样固然铲除了军阀滋生的土壤,但宋军却因此赢弱,对辽、金是每战必败,对西夏、交趾也是吃尽苦头。宋朝从此富而不强,真正“积弱”了。从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至十月,10个月间女真铁骑竟两度围攻宋都汴京,最后还破城掳皇族全身北去,就是对这一建军制度的极大嘲讽和彻底否定。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帅宗望率军围攻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钦宗赵桓屈辱求和。宗望除索要大量金帛子女外,还要以亲王、宰相为人质。康王赵构当时年仅18岁,是徽宗第九子,母亲韦氏是一个地位较低的嫔妃,并不受徽宗的宠爱,赵构本人在皇宫里也过得极压抑。大概是古代圣贤书读多了,常有去外面世界一搏的冲动,春秋战国时王子因作人质而崛起的故事也深深刺激着他。于是去找钦宗,毅然请行,说:“敌必欲亲王出质,臣为宗社大计,岂应辞避!”钦宗大喜,即任命赵构为军前计议使,命赵构见宰执。知枢密院事李税说:“大金恐南朝失信,故欲亲王送至河耳。”赵构正色答:“国家有急,死亦何避!”当时闻者悚然。赵构一行到达金营后,这个膏粱锦绣、不谙世事的浑小子,竟凭一腔皇家血统的高贵和矜持,傲然屹立于金帐之上。宗望见赵构不卑不亢,意气闲暇,全无惧色,怀疑他是将家子,冒充皇子来顶质的,遂将他打发回去,要钦宗另换真皇子来。赵构这一英雄事迹后在南宋广为传颂,许多有血性的国人也因此对他寄以厚望。其实赵构懵懵懂懂之间,歪打正着地脱身。但这个“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的奶油小生,亲眼目睹了金兵的凶残、野蛮、强悍与血腥后,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每每回想,后怕不已,从此在心里埋下对金兵恐惧的阴影。
      靖康元年(1126年)十月,金兵再次分路南侵,钦宗无非又是求和。这回宗望醒悟了,除了提出一大堆苛刻条件外,还特别指名道姓地要求赵构必须亲身到帐,否则和议免谈。钦宗自然照办,但赵构却没了往日豪气,腿自先软了,被王云“押着”,一路蹒跚而行。挨到磁州(今河北磁县),当地百姓饱受金兵暴虐之苦,恨透投降求和派,发现王云,竟一拥而上,把王云给杀了。以后史学家认为,王云若不死,则赵构断无生还之理。
      这时金军已经过河,前锋游骑每日到磁州城下搜寻赵 [ 2 ] [ 3 ] [ 4 ] [ 5 ] [ 6 ] 构的踪迹。知相州(今河南安阳市)汪伯彦写信请赵构到相州去,并率军队前来迎接。赵构连夜从小路潜逃相州,磁州竟无一人知晓。等到天明,已到了相州。在相州安定下来后。刘浩向赵构引荐岳飞,赵构便派岳飞去剿灭相州剧盗吉倩。岳飞只身前往,与吉倩比武论文,令吉倩彻底折服,遂从岳飞归降。岳飞牛刀小试就博得个满堂彩,使惊魂未定的赵构底气大增,当即任命岳飞为承信郎,纳入他“中兴”的第一批班底。这年赵构18岁,岳飞23岁。
      不久,被困京城的钦宗派人持密诏来相州,拜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辟官行事,并从便宜。宗泽、梁扬祖、张俊、苗傅、杨沂中、田师中等也归建麾下,兵威稍振。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人掳徽、钦二帝及皇室宗族470余人北去,唯哲宗帝的皇后因被废独留,史称元祜皇后(哲宗曾年号“元祜”)。金人走后,元�皇后人居延福宫,手书劝赵构即帝位。五月,赵构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
      史书对少年赵构的评价是“资性郎悟,好学强记,日诵千馀言,挽弓至一石五斗。”这似有些过誉,但初履帝位的赵构,倒确有些新气象。首先,他拒绝有拥立之功的黄潜善、汪伯彦的人相企求,任命深负众望的李纲为相;其次,他大贬主和派大臣,启用主战派;再次,他下诏号召河北、河东民众抗金,有点儿全民抗战的味道。最出彩的是,他突破祖宗“文宫统军”的铁律,任用武人治军,即军事将领在组建军队时,可以自募、自练、自领、自养、自战。虽然赵构心中对金人的恐惧因二帝被掳而有增无减,但也抱着摸石头过河的态度。尝试着一搏。
      但接下来的日子并不好过。
      金人得知赵构重建赵氏政权,马上开始新一轮的南侵,目的是要趁赵构立足未稳,将其一举消灭。建炎元年(1127年)秋,金国分兵攻宋。赵构惟恐重蹈“靖康之变”的覆辙,不顾主战派大臣和将领们的反对,于十月将朝廷迁至扬州。三年二月,粘罕实施斩首行动,派兵奔袭扬州,前锋距离扬州城仅有数十里。赵构此时正在与宫女交媾,乍闻惊报,吓得魂飞魄散,肝胆俱裂,屁滚尿流地鼠窜而去。这突如其来的惊吓竟使赵构罹患严重的阳萎症,以至终生再也未能生育。仅仅过了半年,金兵突破长江防线。赵构退无可退,只得浮海避敌,在温州沿海漂泊了4个月之久。前有恶浪,后有追兵。衣食物资也无法得到及时供给,唯一的儿子赵�也于逃亡途中夭折。绍兴二年(1132年),赵构迁都江河湖泊交错,金人的骑兵无法驰骋的临安(今浙江杭州),终于获得喘息之机。
      对金战事已然如此,国内局势也一塌糊涂。赵构即位不久。扈从保驾的御营司将领苗傅、刘正彦等人因不满宦官的胡作非为,包围行官,诛杀宦官,胁迫赵构让位于年仅3岁的皇子赵寡,由元祜皇后垂帘听政。兵变历时2个多月,赵构被囚禁达80多天。给赵构上了一堂生动的“军人恐怖”的政治课。后来韩世忠起兵平叛,赵构才得以复辟。都城之外是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军入哗变此起彼伏,溃兵转而为盗比比皆是,许多地方守臣首鼠两端甚至叛变投敌,主战派高层又互相攻讦。宋王朝处于命悬一丝的最危险时期。

      (二)

      赵构思忖再三。决定“攘外必先安内”,对金军事上采取守势。稍稍进用温和派大臣以探寻与金议和的可能,同时调回大量军事力量剿匪平叛。在稳定国内局势及对金的战斗中,岳飞渐露头角。
      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岳飞任江淮招讨副使,随张俊在江西平定李成乱军;五月,随张俊在湖北平定江淮乱军,因张俊推荐,被赵构升任为右军都统制;二年四月,岳飞任荆湖东路安抚都总管,在湖南、广东平定曹成叛乱;三年六月。岳飞在江西镇压虔州(今江西赣州)、吉州(今江西吉安)农民暴动。八月被任命为神武副军都统制,九月被任命为镇南军承宣使、江西沿江制置使;四年五月,岳飞为荆南制置使,收复郢州(今湖北钟祥)、唐州(今河南唐河)、襄阳(今湖北襄阳);六月,收复随州(今湖北随县);十二月,大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北)。五年六月,岳飞攻占洞庭水寨,剿灭杨幺农民起义军。六年四月,赵构任命岳飞为湖北、京西宣抚使。主管军马,措置边防,准备进兵渡江。在一系列的南征北战中,岳飞不断招降纳叛,征募士卒,队伍迅速发展壮大。由于岳飞坚定的抗金信念,优秀的治军理念,卓越的军事才能,高尚的人格操守,使天下英雄豪杰纷纷投至帐下,几年间招抚收录了张用、牛皋、董先、徐庆、黄诚、周伦先、黄佐、杨再兴、王兰、高林、杨钦、全琮、刘诜、王贵、李宝、梁兴等众多干将,岳家军渐成规模。绍兴三年(1133年),岳家军兵力近10万人,总部驻扎江州(今江西九江),辖属分驻洪州(今江西南昌)、虔州(今江西赣州)、南安,月费钱122000余万缗。米14500余斛。岳飞也与老领导张俊、老功勋韩世忠、老资历刘光世并列为“中兴四名将”之列。短短数年间。岳飞由行伍跃居大帅,固然与他杰出的军事才干分不开。但也得益于赵构慧眼识英才,越次擢拔。与此同时,南宋也崛起了一大批自成体系的高级将领,如张俊、关师古、张荣、吴�、韩世忠、杨政、李横、刘光世、划�、郭浩、张所、杨沂中、田师中等。赵构一边依靠这批人抗金,一边又担心军人坐大,祸起萧墙。就是在这种狭隘的心态作祟下,赵构与岳飞之间的矛盾渐渐酿成。
      赵构本来对岳飞是非常器重的,对这位起身布衣。在朝中毫无根基,完全由自己一力提携的干才,赵构寄以厚望。有一回,岳飞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与江南兵马钤辖、宋室宗亲赵秉渊一同饮酒,醉后将赵秉渊殴打至重伤,帅臣李回上奏弹劾岳飞。赵构只是告诫岳飞别再饮酒而已,不但不作任何惩罚,反而依岳飞所请,将江州(今江西九江)、蕲州(今湖北蕲春)驻军划归岳飞节制,使赵秉渊也成了岳飞属下。江东宣抚使刘光世与赵秉渊私交甚厚。见状急忙上奏赵构,请调赵秉渊回建康(今江苏南京)任职以避开岳飞。赵构对岳飞的宠信由此可见一斑。当然,岳飞从此终身滴酒未沾;赵秉渊伤愈后主动脱离刘光世。继续追随岳飞。那都是后话。
      但接下来的事就不妙了。
      宋绍兴三年(1133年),虔州(今江西赣州)、吉州(今江西吉安)发生农民暴动,居住在虔州的隆祜太后(即元祜太后)也受到惊扰。赵构闻报又气又恼:皇室播迁,一夜之间撩起多少狼子野心。就连这等蕞尔小民,竟也敢作弄起神圣的皇太后来。乱世用重典,必须严加惩戒,否则皇家威仪何以续存?刁民恶少谁肯臣服?他立即派岳飞前去平乱,临行前密令岳飞,平乱之后,对虔州实行屠城以树威严。乍闻此令,岳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虽凶恶如金兵,南侵时也未听说有屠城一事。赵构身为一国之主,仅仅因为隆祜太后受到惊扰,就要对自己的臣民实行屠城?这也太过分了!本来就对赵构抗金乏力心存不满的岳飞,至此更增添了对赵构的不屑。暴乱很快就被平定了,但岳飞却拒不执行屠城命令。他反复上书赵构,请求“只诛首恶而赦其余”。赵构受此梗阻。心中甚是不快,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应允。虔州百姓对岳飞的活命之恩感激涕零,史书记载:“乃绘像,设祠祀之。” [ 1 ] [ 3 ] [ 4 ] [ 5 ] [ 6 ] 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赵构令岳飞屠城乃是“密令”,虔州百姓如何知晓?除了岳飞,还有谁能泄漏此事?对岳飞这种毫无组织纪律的行为,赵构很是恼火,恨恨地说:“飞善抚下以邀誉!”这句评语在今人看来似乎轻描淡写,但在封建社会,这却是极危险的信号。封建臣子必须只对君主一人负责,无端赚取社会声誉,就其动机而言,除了“存不臣之心外”,没有其他好解释。更何况岳飞的这次“邀誉”,竟是以出卖赵构为手段。赵构从此开始怀疑起岳飞来。这一年赵构25岁。岳飞30岁。
      虔州事件后。赵构深藏对岳飞的不满,反而召岳飞至行在,赐岳飞金带、器甲和手书“精忠岳飞”制旗,对岳飞之子岳云,赵构也赐以战袍戎器。赵构的褒勉,令岳飞大受鼓舞,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倍增。抗金热情空前高涨。
      到绍兴七年(1137年),宋、金战争态势发生重大变化。女真族人主中原实行汉化后,统治集团贪图享受迅速腐化,为争权夺利发生多次内讧,一大批优秀将领在内讧中被杀害,军队兵老将疲,人心涣散,北方又受蒙古侵扰,国家战争能力大大削弱。南宋各路军队则不断发展壮大,在对金战场上渐占上风。于是,宋朝群臣以宰相张浚为首,极力主张北伐收复失地。赵构心中仍存对金恐惧,对耀武扬威的将帅更不放心,但拗不过群臣的一致意见,只好由临安(今浙江杭州)启跸赴建康(今江苏南京)。准备北伐,心里却在嘀咕:败金之后。如何对付这一大群跋扈将军?恰在这时,发生一连串事情,对赵构刺激极大。
      头一年,岳飞母亲庆国夫人姚氏去世。岳飞久羁军旅,未能对母亲尽得孝道,惊闻噩耗,痛彻心腑,不待向赵构报告,就解官赴丧,为母亲守孝去了。赵构对岳飞这种擅离职守的行为甚是不悦,下诏:“缘见措置进兵渡江,不可等待,令飞日下主管军马,措置边事,不得辞免。”
      岳飞复任后,考虑国事纷扰,大战即将拉开。万一赵构在前线遭遇不测。必然牵动大局,应当早建储贰,以固国体。赵构唯一的儿子赵�已经夭折,赵构虽然于绍兴二年(1132年)将宗室赵瑗收养宫中,但并未从法律上确定父子关系。于是,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人对时。岳飞向赵构陈请正定赵瑷皇子之位。赵构闻言大吃一惊:自古立储乃国家最重大的秘事,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个绝对核心的敏感问题。是皇家最大的忌讳,属君主专权,虽皇亲国戚亦不得擅议。岳飞一手握重兵的藩臣武将,对皇位继承感兴趣,这不是要做董卓第二吗?再说,赵构虽然阳萎,但毕竟只有29岁,怎能肯定日后就治不好?这不是在公开羞辱一个男人吗?赵构怒不可遏,当面怒斥岳飞:“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岳飞为国事深谋远虑,他的提议从抗金斗争的现实出发,显然是好意。一腔孤忠。却无端遭此训斥,心中委屈。悻悻而去。
      赵构觉察出岳飞心存不忿,但仍未对岳飞死心。二月,升任岳飞为太尉、宣抚使,岳飞威名日著。三月。淮西军统帅刘光世因厌倦艰苦的军旅生涯,辞职不干了。岳飞便向赵构提出收编淮西军,由商、虢取关、陕,横截金境,约期三年收复中原。赵构此时已不大信任岳飞,更不肯给岳飞增兵。托词道:“第恐中原未复而淮甸失守,则行朝未得奠枕而卧也。”宰相张浚亦恐岳飞兵势太大,日后难制,支持赵构意见,岳飞大谋遂不得行。五月,张浚与岳飞商量淮西接替刘光世的军事人选,张浚提出王德、吕祉、张俊、杨沂中等。都被岳飞一一否决。张浚生气地说:“固知非太尉不可。”岳飞也不示弱,顶撞道:“都督以正问飞,飞不敢不尽其愚,岂以得兵为念哉!”为表明心迹,岳飞上表请求辞去一切职务。赵构不批准。岳飞却弃职返回位于江州的老营,不久又遁人庐山东林寺隐居。赵构本已猜忌岳飞。见岳飞自卸兵权。乐得顺水推舟,派张宗元去执掌岳家军。张宗元刚到鄂州(今湖北武昌),就差点儿引发兵变。将校见来的不是岳飞而是什么张宗元。愤愤不平。露刃环逼。几乎要将张宗元剁成肉泥。幸亏张宪极力弹压劝解。张宗元才得活命。收到张宗元的奏报,赵构倒吸一口凉气:看来岳飞已安排妥当、胸有成竹了,岳家军真正成了“岳家”军。难怪他受君主呵斥后,不按臣子礼节“束身待罪宫门”,竟敢扬长而去;刘光世刚辞职,他就张口要吞并淮西军;平时又洁身自好,沽名钓誉,社会威望极高。昔日范增评测刘邦“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今天岳飞又岂止如此!什么辞职以明心迹。分明是以退为进的伎俩。是明目张胆的政治讹诈,是卑鄙的要挟!赵构气恼之极。开始认真思考收拾岳飞的方法。
      赵构三番五次派人召岳飞还职,岳飞都拒不奉旨。“拒不奉旨”触犯了“大不敬”的罪名。依律最重可处死,但赵构此时只能隐忍。七月,赵构命参议官李若虚、统制官王贵到东林寺力请岳飞,反复讲明朝廷意思,敦促岳飞依旧管军,如再违旨将按军法行事。岳飞乃受诏赴行在。临行前,岳飞作赠别诗《寄东林慧海上人》:“湓浦庐山几度秋,长江万折向东流。男儿立志扶王室,圣主专征灭土酋。功业要刊燕石上。归休终作赤松游。殷勤寄语东林老,莲社从今着力修。”诗言志,由此诗可见,岳飞确实没有政治上的野心。
      慰遣张浚先晤见岳飞,具道皇上对岳飞的眷遇之恩,责备岳飞抗旨弃军的莽撞行为。岳飞也自感太荒唐,上表待罪,赵构宽慰几句,仍遣岳飞统军。临行前,赵构对岳飞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卿前日奏陈轻率,朕实不怒卿;若怒卿。则必有行遣,太祖所谓‘犯吾法者,惟有剑耳’。所以复令卿典军。任卿以恢复之事者,可以知朕无怒卿之意也。”岳飞本没有异志。又缺乏政治细胞,听了赵构的虚词,恬然心安,还派属官王敏求前去感恩,说:“非宫家保全,何以有今日!”
      张浚不听岳飞忠告,硬用亲信文臣吕祉典淮西军。吕祉虽忠诚可嘉,但书生意气,傲慢无礼,好作威福,对治军一窍不通。绍兴七年(1137年)八月,刘光世老部下、淮西军大将郦琼盛怒之下。杀吕祉。率4万余人叛变投敌,淮西失守,全线震动。舆论一片哗然,矛头直指张浚,赵构更是顿足捶胸:“浚误朕极多!”张浚只得引咎辞职,乃用赵鼎为相。“淮西兵变”打破了赵构心底对军权的最后一丝侥幸。4万多人马,相当于全国军队至少10%以上的一支方面大军,居然集体叛变,投降了敌人。此消彼长,损失之巨大可以想见。11年苦心经营,国家养军艰难,仅仅对一文职领导的个人性格和工作作风看不惯,顷刻之间数万大军便呼啸而去。敌我情势立即大变。赵构对将领的骄横和翻脸无情深感寒心与绝望。当年祖宗“杯酒释兵权”、“文官统军”实在是太英明了!经过深刻的反省,赵构从此开始了对武将的防范、猜疑与裁抑。恰在此时,岳飞极不识相再上书赵构,声称防守地域过大,兵员不足,要求扩编。赵构断然拒绝:“上流地分诚阔远。宁与减地分,不可添兵。今日诸将之兵,已患难于分合。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古人所戒。今之事势虽未至此,然与其添与大将,不若别置数项军马。庶几缓急之际易为分合也。”随即,赵构决绝地还跸临安,一场轰轰烈烈的北伐大戏就此落幕。

      (三)
    [ 1 ] [ 2 ] [ 4 ] [ 5 ] [ 6 ]   从赵构推行“武将统军”的第一天起,就不断有人提醒他谨防军权坐大。赵构总不以为然。他少年自负,以为汉高祖刘邦筑坛拜将,授以重兵,遂掩有天下。自己虽无将兵之才。学刘邦将将之术还是能做到的。但局势的发展却不如人意:自己对岳飞有知遇之恩,虽不敢比“三顾茅庐”。但宠信之重也是史上罕见的。却屡屡被岳飞小觑;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个个桀骜不驯。苗傅、郦琼事件决不是偶然的。在他们身后,赵构分明看到一股更大的乌云正在腾腾生成。现在金国已无力南侵,宋朝最大的威胁就是这帮将帅了。要消除军人威胁,就必须裁军;而要裁军。须先和金。至此,赵构的治国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由“建军抗金”转为“和金削军”。说到与金媾和,赵构想到一个最佳人选――秦桧。
      秦桧是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为人沉默寡言,文才很好。“靖康之变”时。秦桧数度上书,竭力反对和议。主张武力抗金。后又因拒绝拥立张邦昌为帝而被金人掳去北方。在北徒的路上,目睹徽、钦二帝奴颜婢膝、丑态百出、斯文扫地的样子,秦桧懊恼不已,浮想联翩:这赵氏皇族简直是一群人渣!自己寒窗苦读。满腹经纶,本该建功立业,却全被昏君耽误了,还差点为他们死节,多么地不值啊!下一步怎么办?看来只有自己照顾自己了。到金国以后,秦桧以文才见用,被拨到达懒营中为幕僚,在达懒军南犯中为其出谋划策。很受达懒器重。但达懒毕竟是一支偏师,不是金国的权力核心。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秦桧携妻子王氏逃回。秦桧到底是被金人派遣回来的。还是自己潜逃回来的,一直是一个历史疑案。但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秦桧此次归宋,再没有为宋朝尽忠效力的打算。他只是要利用宋朝这个平台,为自己榨取最大私利。
      由于秦桧在“靖康之变”时表现良好,又善于隐藏自己曲意逢人。回国后很快升官,直至副宰相之职。秦桧窥伺主意,发现赵构对军人日益坐大忧心忡忡,便提出了一个新的政治理念――“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其实质就是“一边一国”或“一金一宋”或“赵宋王朝在江南”。赵构虽然担心军界,但当时尚未感到现实威胁,对秦桧理论的荒谬性有清醒的认识,讥讽说:“朕北人,将安归?”遂将秦桧撤职闲置,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兴国宫提举。后来随着军将势力不断壮大,赵构又稍稍起用秦桧。现在要彻底和金。自然非秦桧莫属。赵构复疆雪耻无能。玩弄帝王权术倒颇有天赋。用秦桧主持议和工作,无疑是他又一次“慧眼识英才”。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秦桧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即任宰相之职。这一年赵构30岁,岳飞35岁。
      赵构北伐未动先废,令广大爱国将领痛心疾首。现在又启用秦桧议和,自然遭到朝中许多正直大臣和岳飞等将领的反对。秦桧奸诈百出,排难而进。绍兴八年(1138年)十二月,和议达成,金国先归还河南地,其他以后再议。九年正月,金国派来的诏谕使张通古,在宋朝派出的报谢使韩肖胄的陪同下,启程回国。京东、淮东宣抚处置使韩世忠眼看国事将废,心急如焚,情急之下,他想出一个损招。韩世忠叫来部将郝�,令他领一支小分队,化装成红巾匪,埋伏在张通古必将经过的楚州淮阴县洪泽镇(今江苏省清江市西南),待张通古路过时把他劫持过来。韩世忠想法很简单:把张通古一刀结果了,则和谈必破裂,战事必重开,只要战争能打起来,那收复故土、洗雪国耻就不成问题了。郝�领命上路,思想却在激烈斗争:劫杀张通古固然能达到韩帅目的。但自己项上人头甚至阖家老小可就保不住了!死在抗金战场上还可以搏个烈士名誉。这般去死反要背个叛逆恶名。思忖再三,郝�决定向直秘阁、淮东转运副使胡纺自首。胡纺闻变。一面通知韩肖胄、张通古改道由淮西遁去,一面急忙向赵构奏报。赵构得讯,吃惊不小:军人跋扈。竟至如此?韩世忠蓄意破坏和谈,居心叵测。武人好战,树敌以自重,在战争中发展壮大,“帅强则叛上”的例子史书上不绝如缕。看来裁夺军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侯了。赵构因此更坚定了“和金削军”的决心,加快了议和步伐。见事情败露。韩世忠恼羞成怒,派人捕杀郝�以正军法。郝�则弃家投奔岳飞军中,虽经韩世忠三番五次索要,岳飞拒不交人。韩、岳之间始生龃龉。
      绍兴九年(1139年)三月,宋金交割地界。宋朝接管河南防务时,舍近求远,从l临安派出刘铸、杨沂中部队,却不让距离开封最近的岳飞部队插手。张俊、韩世忠、岳飞全部被压制在国防第二线。十月,赵构以解决给养馈运和防盗为名,将岳家军析分出10000余人移驻江西,以分岳飞兵势。
      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国背弃和约,重新侵占河南、陕西。岳飞见金人自启战端,大喜过望,立即收建部队,厉兵秣马,准备大举北伐。赵构发现岳飞异动,急忙命司农少卿李若虚往德安(今江西德安)见岳飞,谕以面得帝旨,兵不可轻动,宜班师。岳飞延请李若虚落座,详细分析了当前敌我态势,指出现在正是北伐的大好时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李若虚虽一文人,却也有一腔爱国热血,当即推案而起,慷慨应诺:“事既尔,势不可还,矫诏之罪,若虚当任之。”岳飞顿时激奋,遂大举进兵。就这样,一场没有统一的国家意志、没有统一的战略部署的战略大反攻,悲壮地开始了!
      绍兴十年(1140年)六月,岳家军在西京(今河南洛阳)击败来犯之敌。闰六月,败金兵于颖昌府(今河南许昌),收复颖昌;又败金兵于淮宁府(今河南淮阳),收复淮宁。七月,攻克西京,收复伊阳(今河南嵩县)等8县,又收复汝州(今河南I临汝),在郾城(今河南郾城)聚歼金帅兀术的精锐主力,兀术恸哭夜遁。岳家军追击至朱仙镇,距故都汴京仅22.5公里。岳家军又收复怀卫诸州,阻截了兀术退路。河北抗金义军共40万,全部树起“岳”字旗;金国军界、郡守纷纷通款岳飞,约期归降。岳飞豪情万丈,戒酒已十年的他喊出了“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的壮语。刘铸、吴磷、韩世忠、张俊等各路宋军也齐头并进,攻城略地,节节胜利,整个战略反攻形势喜人。

      (四)

      前线捷报频传,让秦桧心惊肉跳。他深深知道,一旦北伐成功,自己非但官位不保,很可能还要流放炎荒,尸骨无还。决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不择一切手段破坏北伐!秦桧此时已丧心病狂、天良丧尽,为一已之私利全然不顾国家民族之大义,堕落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民族败类。赵构也为北伐的太好形势寝食不安。他根本不相信将帅们锐意北伐是出于爱国热忱。很显然,金人渝盟无非是执政者换人,后悔将河南还宋,要重新侵占去,对南宋腹地是鞭长莫及的。将帅们如此小题大做,纯属借题发挥。特别是岳飞,无利不起早,如此一意孤行。肯定是要为他个人捞取政治资本。“刘裕北伐成功日,东晋王朝灭亡时”,历史的教训必须汲取,无论如何不能让岳飞阴谋得逞。二人各怀鬼胎,沆瀣一气,想出了一个釜底抽薪的毒计。
      赵构、秦桧先急诏张俊、杨沂中等宋军后撤,又在一日之内连发12道金牌令岳飞回军。金牌是在牌上写金字,乃朝廷传达紧急命令所用,不到万不得已时不用此物。后世传 [ 1 ] [ 2 ] [ 3 ] [ 5 ] [ 6 ] 说岳飞是受12道金牌撤军的,其实不然:岳飞在局势不明朗时尚且抗旨北伐,现在胜利在望,岂能因12道金牌而功亏一篑?关键是宋军已全线后撤,形成岳家军孤军深入的局面,一旦被金军合围,岳家军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这就是赵、秦釜底抽薪的毒计。现在,摆在岳飞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是抢在金军截断归路之前,迅速撤至江南。则“十年之功。毁于一旦”。二是大胆跃进河北,与义军会合,开辟敌后根据地,迫使金军两线作战。但这样做也有弊端:第一,河北义军号称40万,确切数字到底有多少?不得而知。即便有此数。也是分属各个不同的山头,互不隶属。况且这些人亦兵亦匪,抗金不假,扰民也是真,与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严明军纪是格格不入的,收编整顿的工作量将非常巨大,以自己数万人马统辖这40万乌合之众,恐非易事。第二,走出这一步无疑是与赵构彻底决裂。赵构外懦内狠,真到这一步,留在江州老营的岳家军家属不免要遭灭顶之灾。即便将来真的能破金,恐怕也不能见容于宋,除非顺便灭宋自立,但这又与岳飞的道德观相冲突。岳飞痛苦地思虑再三,终于选择第一条路。
      听说岳飞要撤军,河北军民一片哗然,哭声震野。抗金义军群情激愤,唾骂不已;黎民百姓遮道阻拦,哭诉道:“我等顶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兵,金人皆知之,今去,我等无谯类矣!”岳飞也悲泣不能自己,取示诏书说:“吾不得擅留。”在撤军过程中,金兵一路追杀,岳家军损失惨重。撤回后,河南土地尽被金人占去。岳飞“怒发冲冠”之余。也只能“仰天长叹”!原以为赵构是少年英主,所以舍命相随,却不料他是这等庸人!大敌当前,正当同仇敌忾之时,他却要屠城;国家以半壁江山,养军艰难,他坐拥雄兵40万,强将猛士如云,却始终徘徊不进,虚耗钱粮;自己进言设立储贰,当理当份,却被他无端呵斥;刘光世处于最佳战略突击点,毫不作为,自己挺身而出,愿率军直捣敌人腹心,却被他莫名其妙地拒绝;金人撕毁和约,大兵犯境,他却按兵不动;将士们拼死厮杀,他只需坐享其成便可,却使出釜底抽薪毒计,自毁社稷。世上竟有这种举止乖张之入?!岳飞忿懑难奈,精神萎靡,情绪低落,对赵构也由失望而怨恨。
      绍兴十一年(1141年)正月,淮西宣抚使张俊撤军后人谒赵构,赵构问他读过《郭子仪传》没有,张俊回答不知道。赵构告诫说:“子仪方时多虞,虽总重兵处外,而心尊朝廷,或有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身享厚福,子孙庆流无穷。今卿所管兵,乃朝廷兵也,若知尊朝廷如子仪,则非特一身飨福。子孙昌盛亦如之。若恃兵权之重而轻视朝廷,有命不即禀,非特子孙不飨福,身亦有不测之祸,卿宜戒之。”张俊惶恐伏谢。岳飞满怀赤诚,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对赵构的阴阳怪气浑然不觉,似乎与自己不相干,依旧为北伐功败垂成而耿耿于怀。
      绍兴十一年(1141年)正月,金帅兀术进犯淮西,赵构令岳飞速去增援。看着这个毫无军事常识的瞎命令,岳飞哭笑不得:兀术此次进犯,纯属报复性战术进攻,毫无战略意义可言。淮西宋军完全能阻挡敌军,甚至全歼来犯之敌,何苦要我劳师远征?但君命难违,岳飞只得领军,慢吞吞地往淮西挪去。果然,不到半路,淮西的张俊、杨沂中、刘�所部就大破兀术。兀术败逃北去。张俊怕岳飞前来分功,写信叫岳飞回军。岳飞求之不得。自然调头就走。不料兀术突然杀个回马枪,在濠州(今安徽凤阳东)挫败宋军。赵构又令岳飞速去救援。很显然,兀术的回马枪仅是一个战术小动作,得手后必然迅速北撤以脱离险境。对赵构的胡搅蛮缠,岳飞不胜其烦。但还是君命难违,岳飞只得又带军向淮西行动。不等岳飞到达。兀术就焚掠一番后,渡淮北去。岳飞只得还驻舒州(今安徽安庆)。赵构派人责问岳飞为何两次衍期。岳飞此时对赵构已失去耐心,连找个像样理由搪塞一下的劲头都没有。胡乱地答道:第一次是自己感冒了,第二次是军粮不足。岳家军素以“战备不懈、行军神速”著称,这样的答复岂能令人信服。尤其是这种恶劣的态度,令朝堂瞠目。其实,岳飞到死也不知道。赵构的这两次“瞎指挥”并不是出于军事考虑。而是基于政治考虑:他就要藉此试探一下,看看在岳飞的心中。皇权君命到底还值几文铜钿?岳飞的大脑里,还有没有尊君意识?这是赵构对岳飞的最后试探,也是岳飞自救的最后一次机会。结果令人失望!赵构终于痛下决心。岳飞的死期,到了。
      与赵构已势同水火,与朝中大臣,岳飞也多有不睦。岳飞原是张俊部曲,之所以能飞黄腾达,张俊多有举荐之恩,但岳飞却一直看不惯张俊的人品。官阶相等之后,每逢见面,岳飞仅拱手而已,将张俊视作同僚,并没有尊他为老领导。封建社会讲究门阀出身,强调知恩图报,岳飞如此离经叛道,有悖于封建道德的价值取向。立刻在士大夫阶层激起公愤。张俊更是对岳飞“过河拆桥”的行径气闷难平,为泄私愤,最后竟曲从赵构、秦桧之意。昧着良心加入到陷害岳飞的阴谋之中。吴�敬佩岳飞才能,曾送一名妹于岳飞,却被岳飞严词拒绝。令吴�颜面扫尽。岳飞平时品行端正,境界高远,厌恶繁文缛节,在封建官场中有“出污泥而不染”之状。曾有人问岳飞:“天下何时太平?”岳飞答:“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言语之间,是对满朝文武的鄙视与否定。所以,当赵构、秦桧陷害岳飞时,除极少数骨鲠之臣外,基本没遇到大阻力。
      早在张浚为相的时候。就因为诸大将久握重兵难以制约,想收兵权归朝廷督府,并且以儒臣将兵。但因为淮西军郦琼叛变。张浚想法未实施就被罢免。赵鼎继相,与王庶商议,想用提拔偏将、裨将的方法来分散主将的权势,被张俊察觉,坚决抵制,计划也不能行。现在秦桧与范同合谋,奏请赵构将各地宣抚司全部撤编,由朝廷枢密院总掌全国兵权。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赵构以庆贺淮西“柘皋之捷”为名。召韩世忠、张俊、岳飞赴临安论功行赏。韩世忠、张俊接旨很快就赶到了。岳飞却迟迟不见踪影。赵构、秦桧提心吊胆。生怕岳飞又生什么变故。“益令堂厨丰其燕具。如此展期以待,至六七日。”好容易等到三人到齐,赵构颁旨:任命韩世忠、张俊为枢密院枢密使,岳飞为副。明升暗降,三入都被调离了自己的部队。赵构还虚词哄骗道:“朕昔付卿等以一路宣抚之权尚小,今付卿等以枢府本兵之权甚大,卿等宜共为一心,勿分彼此,则兵力全而莫之能御,顾如宗弼(即兀术),何足扫除乎!”为防止各路将领擅自行动,又下诏:“宣抚司并罢,遇出师,临时取旨。逐司统制官已下,各带御前字人衔,且依旧驻扎;将来调发,并三省、枢密院取旨施行。”赵构终于在“军政改革”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对赵构、秦桧的用心,三帅心知肚明。韩世忠“乃制一字巾(寓“统一”之意),人都堂则裹之,出则以亲兵自”。韩世忠乃一拥重兵的边帅。进京面圣却以亲兵护卫出入,对赵构、秦桧的视觉刺激可想而知。岳飞也不含糊,被服雍容,气宇轩昂,没有丝毫曲从逢迎的意思。张俊则不同,见情势不对。立刻奏请赵构:“臣已到院治事,见管军马,望拨属御前营内。”主动交出自己的部队。在政治上也发生逆转,由积极 [ 1 ] [ 2 ] [ 3 ] [ 4 ] [ 6 ] 主战转为竭力赞和。张俊的政治投机满足了赵构、秦桧需求,二人平添了许多杀害岳飞的胆气。赵构立即下诏嘉奖张俊,在诏书中还特别强调:“李、郭在唐俱称名将。有大功于王室;然光弼负不释位之衅,陷于嫌隙;而子仪闻命就道,以勋名福禄自终。是则功臣去就趋舍之际,是非利害之端,岂不较然著明?”言语所指。一目了然。

      (五)

      绍兴十一年(1141年)七月,张俊、杨沂中上奏告发:“淮西之役,岳飞不赴援,刘镐战不力。”于是秦桧罢刘�兵权。接着万俟离上疏状告岳飞,罪名共两条:一、驰援淮西不力。“今春敌兵大人,趣飞掎角,而乃稽违诏旨,不以时发。久之一至舒、蕲,匆卒复还。幸诸帅兵力自能却敌,不然,则败挠国事,可胜言哉!”二、不守山阳(今江苏淮安)。“公对将佐谓山阳为不可守,沮丧士气。动摇民心。”万俟离的诬告漏洞百出:第一,既然“诸帅兵力自能却敌”,那还要岳飞驰援干什么?第二,岳飞反对张俊筑城楚州以守山阳。是要“力图中原,岂可只图退守”,这点连张俊都不否认。但赵构却不这样理解,他以疑邻盗斧的心态,担忧地说:“飞倡议不修楚州城,盖将士戍山阳久,欲弃而之他。飞意在附下以要誉,朕何赖焉!”秦桧趁机推波助澜:“飞意如此,中外或未知也。”八月,受秦桧指使,万俟离、何铸、罗汝楫接连上疏弹劾岳飞。罪名还是以上两条,只不过加了些阴险的揣度之语,如“以飞平日,不应至是,岂非忠衰于君邪!”“妄自尊大,略无忌惮。”等等。岳飞见事已至此,只得请辞。赵构遂罢免岳飞枢密副使之职。为防止岳家军被激变,秦桧又会同张俊,买通岳飞属下王俊,诬告张宪欲据襄阳谋反,诈称边境有警,逼朝廷放岳飞回营掌军。张俊立即拘捕张宪。不顾枢密院无司法审判权,对张宪严刑逼供。见张宪死不屈服,便由王俊自具狱成,告秦桧,械系张宪至临安下大理寺。十月,秦桧上奏赵构,请召岳飞父子赴大理寺对证张宪事,赵构阴不表态,秦桧竟矫诏令岳飞对质。中丞何铸良心发现,退出岳案;大理卿周三畏更是辞职挂冠而去。秦桧卑鄙之极,竟来个原告审被告,调万俟离任大理卿审岳飞。十一月,岳飞被捕入狱。万俟离使尽灭绝人性的手段严刑拷打岳飞,仍不能迫岳飞自诬。万俟离就干脆学王俊自成狱状,判定岳飞两条罪名:一是指斥乘舆,有不臣之心:二是逗留淮西,慢君藐法。定成死罪。赵构立即批准,下诏赐岳飞狱中缢死,张宪、岳云斩首。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岳飞、张宪、岳云一同罹难。这一年赵构34岁,岳飞39岁。
      先是韩世忠见岳飞入狱,弹劾秦桧又不成功,心里惧怕秦桧阴谋。与夫人梁红玉商量后,决定辞职,赵构立即批准,罢免韩世忠枢密使等职,进封福国公。韩世忠从此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时跨驴携酒,从一二童奴游西湖以自乐,平时将佐罕得见其面。”
      绍兴十二年(1142年)二月,宋进誓表称臣于金。三月,金册赵构为帝。宋、金再度达成和议。十一月,秦桧又指使江邈上奏弹劾张俊。当初秦桧拉拢张俊时,讲好兵权全归张俊一人掌握,现在岳飞已死,韩世忠已罢,张俊正准备独享大权,却突遭弹劾,方如梦初醒。张俊亲身体会到秦桧凶险难测,慌忙请辞。赵构批准罢免张俊枢密使等职,进封清河郡王。至此,赵构基本完成“军政改革”,又回到祖宗“文官统军”的老路上。和北宋年间一样,皇家再也没有遭受兵变的梦魇,“朝廷因此得安”,但“复疆雪耻”的事,就免谈了。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八月,韩世忠卒,时年63岁。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七月,张俊卒,时年69岁。
      秦桧初试得手,即开始着手营私。他自立门户,收揽奸佞,排除异己,陷害忠良,架空赵构,独掌朝纲。“由是中外大权尽归于桧。非桧亲党及昏庸谀佞者,则不得仕宦,忠正之士,多避山林间。”整个国家机器围秦桧一人运转,不知还有一个皇帝。秦桧还派入监视宫中,赵构一举一动都受他掣肘。赵构开始大意,以为秦桧无一兵一卒,虽贪点捞点,但终成不了大气候。等到发现秦桧之奸时,局势已变化了。“殿堂之上,莫非秦氏朋党;朝野冲要,无不桧贼爪牙”。再看看自己,“中兴班底”或杀或贬,削剥已尽,特别是杀害岳飞,令海内失望,士民崩心,当年相州振臂一呼天下云集的场面。再不会出现了。秦桧“性阴险如崖阱,深阻不可测”,对赵构咄咄逼人,压迫不止。赵构畏惧秦桧,有时见面竟至慌张不能自持,甚至天天在靴中藏一把匕首以防不测,表面上还得对秦桧极尽巴结讨好之能事。赵构懊悔不迭:倘韩世忠、岳飞有一人在,秦桧安敢如此?好在秦桧没有篡位自立的社会基础,赵构心里多少有点儿慰藉。
      熬到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桧病重,赵构登门探视,实则是查看真假虚实。秦桧已病得口不能言,惟流涕淋漓。秦桧儿子秦熔狂妄不知深浅,奏请代居宰相为谁,赵构气不打一处来,丢下一句:“此事卿不当与。”说罢拂袖而去。回到大内,赵构立刻令人草诏,抢在秦桧断气之前,将秦桧祖孙三代全部免职。秦�正在指使大臣奏请自己为相。闻诏大惊失色。当夜,秦桧病死,年66岁。这一年赵构46岁,岳飞被害已13年。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金主完颜亮再次背盟,大举侵宋。十月,赵构忍无可忍,下诏历数金帝罪恶。传檄契丹、西夏、高丽、渤海、鞑靼等,并御驾亲征,俨然一副对金决战的架式。同时下诏释放被拘罪犯家属。岳飞妻子李氏、儿子岳霖等得以生还,移居江州岳家军老营岳家市。十一月,金主完颜亮被部下所杀,金兵北撤。
      锄秦之后,赵构幻想再振国威,但也知道自己失尽军心民心,不可能再有大作为,遂有内禅之意。绍兴三十年(1160年),赵构已52岁,阳萎仍未治好。二月,赵构下诏立赵瑷为皇子,改名玮。赵构御驾亲征时,还带赵玮上前线历练一番。兰十二年五月,立赵玮为皇太子。六月,赵构禅位,带着残疾的身心去作太上皇,太子改名赵奋,即皇帝位,是为孝宗。赵窨即位不到一个月,赵构就指使他为岳飞平反昭雪,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寻访岳飞后人,优加录仕,仅岳飞孙子辈就有6人当官。赵构希望借此收拢人心,振奋士气,但日月侵寻,人情销弱,国势委靡,已“再而衰,三而竭”了。赵构又支持、协助赵奋清除主和派,启用张浚等一大批主战派。主动出兵北伐。试图收复中原。赵窨因此成为南宋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但因为在建军思想上不敢突破“文官统军”的桎梏。又不能大胆重用南归的军事天才辛弃疾等人,北伐仍以失败告终,“赢得仓皇北顾”而已。南宋末年,面对蒙古的倾巢之逼,文天祥再度提出“武将统军、建立藩镇”的主张,仍不被采纳。公元1279年,宋亡。
      岳飞有很重的民本思想,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儒家观点。他的死,其真正幕后元凶不是秦桧,也不是赵构,而是家天下的封建专制制度。岳飞上得罪于君主,中脱污于百僚,下虽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戴,却又拒绝作人民领袖,其死不可避免。但也正因为如此,才彰显出岳飞大公无私的胸襟、精忠报国的慷慨。岳飞以他的一死。在历史的夜空中托起一轮皓月,时刻警示后人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怎样的国家制度才是合理的? [ 1 ] [ 2 ] [ 3 ] [ 4 ] [ 5 ]

    推荐访问:王朝 冤案 南宋 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