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正文

    油茶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油茶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22 04:46:11 点击:

      摘要 对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油茶煤污病和油茶白绢病4种主要病害的症状特点、影响发病的因素及其防治方法进行总结,以为油茶的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油茶病害;症状;防治
      中图分类号 S763.7;S79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163-02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大力发展油茶生产,对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发展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以及缓解我国耕地压力,减少对食用油进口的依赖,维护粮油安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油茶是一种抗逆性较强的树种,其树干光滑、叶片革质、具有较强的耐火性,对多数虫害和鼠害也具有抗性;油茶树体不高,具有抗风能力;油茶对立地条件要求不严,耐干旱、贫瘠[1]。因此,油茶的火灾、旱灾、虫害和鼠害极为少见,而病害危害十分严重。油茶病害往往造成油茶落果、叶片脱落、根系腐烂等,影响油茶的产量和生长。因此,油茶病害是制约当前油茶稳产、高产的主要因素,如果病害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油茶产量就难以得到保证。
      1 油茶病害的危害现状
      油茶的主要病害有油茶煤污病、油茶炭疽病、油茶白绢病、油茶软腐病、油茶叶肿病、油茶疮痂病、油茶毛毡病、油茶半边疯、油茶根癌等。油茶病害较为普遍,可造成大量花蕾、果实、叶片的脱落和干枯,甚至全株枯死,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据调查,我国常见油茶病害有20种,黄山市约有10种,而歙县特种经济林场以炭疽病、软腐病、煤污病和白绢病发生较普遍而严重。
      2 油茶主要病害
      我国各地油茶产量差异很大,有的油茶林产量高达1 350 kg/hm2,而多数油茶林不足75 kg/hm2,少数甚至颗粒无收。导致油茶低产的原因很多,据歙县特种经济林场现状调查分析,影响油茶产量的主要因素有品种不良、立地条件差、经营管理粗放和病虫害危害4个方面。在相同的林分条件下,病害往往是影响油茶产量的最主要因素。以下是歙县特种经济林场4种油茶主要病害的发生情况和防治的要点内容。
      2.1 油茶炭疽病
      油茶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是油茶的主要病害。在长江流域以南各省的大面积油茶栽培区,以及河南、陕西南部地区发生普遍。病害发生后,引起严重落果、落蕾、枝梢枯死,甚至整株衰亡[2]。各地油茶常年因该病减产10%~30%,重病区可达50%,甚至100%。炭疽病是影响油茶产量的最主要因素。
      2.1.1 症状特点。果实、枝梢、叶片均可发病。果实上出现黑褐色或棕褐色圆斑典型病斑。发病初期果面上出现红褐色小点,后扩大,变为褐色至黑褐色,后期的病斑上轮生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雨后露水浸润和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颗粒状、黏质的分生孢子堆。单果可有1~10个病斑,病斑扩展后可联合。嫩叶病斑多发生在叶尖、叶缘,半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常有不规则轮状细皱纹,边缘紫红色。老叶病斑下陷,褐色,有时黑褐色,亦常有不规则、较稀轮纹,病斑边缘紫红色。该病与温度关系密切,最适温度25~28 ℃,温度增加,病害加速蔓延和发展,一般4—5月开始发病,7—8月蔓延,并发生落果,9月为落果高峰,一直持续至10月后才逐渐稳定。
      2.1.2 影响发病的因素。林内湿度大的中等密度林内,如连季套种高杆作物,有利于病害发展。
      2.1.3 防治方法。具体如下:①在普通油茶林,尤其重病区,选择抗病高产单株,就地繁育,及时推广。②禁止从重病区调种,种子在果壳储藏或播种前,用0.2%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拌种处理。③冬季至早春前,剪除病枝与带有病蕾、病幼果的小枝至病部以下5 cm处;摘除病叶、病果。刮治大枝和干部病斑。刮口和工具经0.1%升汞水或75%酒精消毒,伤口涂敷波尔多液保护。④结合抚育,抹除枝干上不定芽,剪除不定芽萌发梢。⑤根据当地可能条件,喷药保护。选用药物有1∶1∶100波尔多液加1%~2%茶枯水,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2.2 油茶软腐病
      油茶软腐病(Agaricodochium camelliae)又名油茶落叶病,我国各油茶产区都有发生,是油茶的主要病害之一。
      2.2.1 症状特点。危害油茶地上部分各幼嫩部位,以叶片受害最重。病害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也可在叶片任何部位发生。病斑初呈半圆形或圆形,水渍状,在阴雨潮湿时,迅速扩展为黄色或黄褐色不规则的大斑。病斑边缘不明显,叶肉腐烂,仅剩表皮,2~3 d内病叶即可脱落。后期病斑上散生土黄色粒状物,在放大镜下呈白色钮扣状,是此病的明显特征。芽或嫩叶感病后,即可枯黄腐烂而死。果实发病后造成大量裂果和落果。干旱高温时,病斑开裂,裂口不齐,有纵裂、横裂或纵横开裂,后脱落。果实自发病到脱落,经2~4周,一般自7月开始落果,直至采收时仍有脱落。叶片在3月发病,4—5月阴雨天气蔓延较快,6—8月为发病高峰,引起落叶、落果,严重时叶、果全部脱落,10月以后逐渐停止。
      2.2.2 影响发病的因素。油茶软腐病的流行与温湿度,立地条件、茶林的密度和郁闭度有密切关系。茶林密度和郁闭度大的林区容易发病,山凹、阴坡或排水不良以及抚育管理粗放的油茶林或苗圃容易发病。
      2.2.3 防治方法。具体如下:①营林措施。密度过大的油茶林要及时整枝修剪或疏伐,使林内通风透光良好。冬季清除病叶、病果,消灭越冬病原。苗圃地要选择排水良好的地方,并加强管理。②化学防治。发病时喷洒1∶1∶120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对水400~600倍液。
      2.3 油茶煤污病
      油茶煤污病(Neocapnodium sp.)又称煤病或烟煤病,在我国各油茶产区都有分布。茶林受害轻的影响油茶树生长,并造成落花落果,降低茶籽的产量和品质,重的枝枯叶落,终至全林枯死。   2.3.1 症状特点。受害油茶树枝叶上产生黑色煤尘状菌苔。叶上菌苔最初常在叶片正面沿主脉产生,然后逐步扩及全叶以至叶的背面,并且逐渐增厚,厚度可达0.5 mm。菌苔表面粗糙,或呈绒毯状。在病菌分生孢子器盛发阶段,可见密生的鬃毛状突起物,高可达1 mm。在缺乏营养或环境不适的条件下,菌苔收缩干裂,可自叶面剥离。小枝上菌苔形态相同。有的煤污病的菌苔,初在叶正面呈黑色圆形霉点,后扩展成不规则形,或互相汇合覆盖整个叶面。病害每年3月上旬至6月下旬,9月下旬至11月下旬为2次发病盛期。
      2.3.2 影响发病的因素。煤炱菌是植物枝叶表面的腐生物,由于阻碍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使植物受害。主要以蚧类、蚜虫、粉虱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的分泌物为营养来源,有时也可利用植物本身的分泌物。因此,在这些害虫为害的林分中,常同时发生煤污病。
      2.3.3 防治方法。具体如下:①加强油茶林的抚育管理。清除杂草灌木,修剪过密枝和病虫枝,使林内通风透光,促使林木生长健壮,提高自身抗病虫能力。②化学防治。防病必须先防虫,没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危害,病害自然消退。在蚧虫、蚜虫孵化盛期至2龄前喷药。可用50%马拉松、乐果1 000倍液、10%吡虫啉乳油800倍液、25%亚胺硫磷2 000倍液等喷雾防治。施用农药应注意保护天敌,在蚧虫密度不是很高的林分中不宜滥用[3]。③生物防治。黑缘红瓢虫是蚧虫的主要天敌,可在瓢虫密度高的林分中收集,携至发生蚧虫和煤污病的林分中释放。
      2.4 油茶白绢病
      油茶白绢病(Sc1erotium rolfsii)又称菌核性根腐病,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南方各省的油茶产区较普遍,苗木受害严重。有些地方的苗圃,油茶发病率可高达50%以上,引起苗木大量死亡。
      2.4.1 症状特点。病害多发生于接近地表的苗木茎基部或根颈部,初期皮层出现暗褐色斑点,随后扩大呈块状腐烂病斑,不久即在表面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天气潮湿时,可蔓延至地面,并沿土表伸展。最后在病株根茎部及附近的浅土中,出现油茶籽状小菌核,初呈白色,后变淡红色、黄褐色,终至茶褐色。苗木被害后,水分和养分输送受阻,以致生长不良,叶片逐渐变黄凋萎,最后全株直立枯死。病苗容易拔起,其根部皮层腐烂,表面有白色绢状菌丝层及小菌核产生。
      2.4.2 影响发病的因素。该病菌发育最适温度约为30 ℃,在pH值为6左右时,最适于繁殖。光线能促进产生菌核,最有效的波长是在蓝光及接近紫外线的区域。通常在湿度较大、黏重板结、贫瘠的土壤发病率高。
      2.4.3 防治方法。具体如下:①整地时深翻土壤,将病株残体及其表面的菌核埋入土中,可使病菌死亡。播种前用75%五氯硝基苯粉或80%敌菌丹粉15 kg/hm2,加细土225 kg/hm2,撒在播种沟内,或结合整地翻人土壤进行消毒。②发病初期,用1%硫酸铜液浇灌苗根,防止病害继续蔓延,或用10 mg/kg萎锈灵或25 mg/kg氧化萎锈灵抑制病菌生长。于发病圃地施生石灰750 kg/hm2,可减轻下一年的病害[4]。③对发病严重的圃地,可与玉米、小麦等不易受侵害的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轮作年限应在4年以上。
      3 参考文献
      [1] 庄瑞林.中国油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
      [2] 程朋,束庆龙.现代林业理论与应用[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3] 黄敦元.油茶病虫害防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4] 束庆龙,张良富.中国油茶栽培与病虫害防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推荐访问:油茶 病害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