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作计划 > 正文

    尘封的八特古镇(下) 尘封档案 啄木鸟华东特案组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06 04:25:09 点击:

      拐道街:商人•店铺•卷棚(二级标题,请醒目些)   城镇的形成主要靠财富的聚集和人口的增长。八特地处河北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之上,早在曹魏之时,曹操便将这条道路称之为“上党粮道”,而八特所居之地正是滏口陉上党粮道的咽喉所在。且八特位居高台之上,旧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封闭严密,在安全上无忧。城北有�河,城中也有小河流过。加之八特镇民风淳朴,待人宽厚。在这样的环境下,牲畜和行人俱可得到良好的休息和放松。八特在这种条件下,想不成为一个商贸重镇都很难。
      八特村拐道街是当时八特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店号林立,商贾云集。张宪云和申海顺曾经对八特镇拐道街的商号进行过调查和统计,在拐道街有张袭渭开的阳邑“德一恭”店铺,八特人王连生开的“义盛永”馍铺。拐道街路东有八特韩泰山开的“广泰昌”号药铺,紧挨“广泰昌”药铺的是韩玉和的“明盛源”杂货铺。拐道街路西是韩泰山和韩玉和开的“泰盛广”杂货铺和“利民药房”。在这条街上还有“恒源油坊”“同心油坊”“恒兴油坊”“兴一药房”“三和永”油坊等;在拐道街不远的龙家堂街和王家街还有“志和祥”杂货铺、“三和永”杂货铺、“鸿兴厚”山货行、“誉丰厚”绸缎庄、“晋远堂”药店、“兴盛龙”商号、“永兴成”钱庄票号等。张宪云说:“过去这里车马人往,商贾云集,和村镇逢双日有集。八特镇逢单日有集。遇上单日赶大集的日子更是门庭若市,叫买的、叫卖的,走亲串户的,熙来攘往。”
      八特商人与隔河而望的喜欢外出经商的武安商人不同,武安商人有“关东邦”和“河南帮”,主要到外地经商。而八特商人除韩洪元开的“晋远堂”药店在山西介休、河北石家庄开有分号外,其他字号均不出八特镇。这种现象可能取决于八特特殊的地理位置。南来北往的商人云聚八特,使八特形成了磁武涉三界的物流中心。人的流通也是货物的流通更是货币的流通,生性恬淡的八特商人不用出门便可以赚足银两,何乐而不为呢。
      八特商人知道人气就是商气,人缘就是商机的道理。因此,八特人对外来的客人格外善待。在现在的八特村还保留有很多公益性的建筑,位于南八特村中的关帝庙�棚就是这样的建筑之一。这是一座三面通透的歇山顶建筑,伫立在一个丁字形路口,正壁墙龛里供奉有关帝的神像。据村中的老人讲,这个�棚就是专门供过路的行人遮风避雨、歇脚休息的, 卷棚每天有专人负责提供免费茶水。八特村的南大门还有一座茶棚,茶水也是全部免费供应。后因外来客人的增多,八特的商户又专门集资在茶棚旁盖起了一座宏伟的白衣大士庙,供外来人食宿。在参观茶棚和�棚之前,遍布八特古镇的古宅大院和众多的店铺商号建筑使我惊讶,我被八特商人创造的奇迹所吸引,也被他们的聪明才智所折服。在茶棚使我真正感受到八特商人豁达开放的侠义秉性,“在商言商,无商不奸”的俗语在八特根本看不到,八特商人所做的只是“在商言义,商德为天”的“江湖道义”。这是八特商人的大智慧,体现出八特商人的精明。在关帝庙�棚,我才真正领略到,原来八特商人的精明之处并不在于�棚的遮风避雨,也不在于免费提供的温馨茶水。尽管这一点已经比现在一些大公司倡导的“顾客就是上帝”早了几百年,但这也并没有完全显露出八特商人的聪明加精明。八特商人把聪明藏在了�棚北壁的墙龛里,藏在了关帝爷的身后,而且,不显山不漏水;在坐北朝南三面通透的�棚里,八特商人在北壁正中供奉起了关帝爷的神像。关帝是山西运城解州人,在明清时期,晋商把关公作为他们最尊奉的神明,以关公的“诚信仁义”来规范他们“以德治商”的行为和经商活动,很多商号在号规中大都规定了“重信义,除虚伪”,“贵忠诚,鄙利己,奉博爱,薄族恨”等等“职业德行”。关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晋商诚信忠义的化身,晋商所到之处必有关帝庙。清朝末期,山西归化城有7座关帝庙,可见晋商对关帝的崇拜程度。八特作为晋商来往于山东和山西的必经之地,很多的商机都有赖于晋商的往来停留。细心的八特人不仅为这些走遍天下的晋商提供了遮雨避风的港湾,更为他们构建了临时的精神家园。仅在八特就建有7座关帝庙,其数量已经赶上了山西归化城,但从归化城和八特镇的面积比较来看,八特关帝庙的密集程度超过山西归化城。�棚墙龛内的关帝庙虽然不大,但对于这些旅途劳累的山西商人来讲,已经体贴到了极点。他们可以一边品茗一边休憩劳顿的身体,同时还可以打理一下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祈求财神关公的护佑。八特人的无微不至感动了晋商,晋商也毫不吝啬地回报了八特,八特古镇的四百年繁荣一定程度上得力于晋商。民国晚期晋商衰败,八特的商贸也随之步入低谷。
      晋商做着天下人生意,八特人做着晋商的生意;晋商将天下人的钱装进腰包,而八特人则将晋商的钱装进了口袋。这就是八特人,你说精明不精明?
      精明善商的八特人在经历了财富的积累之后,近代又开始开挖煤窑。八特开采煤炭的历史可追朔到元代――至今在八特还保留一口元代的方口煤井。明清两代八特采煤的历史资料欠缺无法考证,但在近代,八特已经拥有“同心坡”“长新坡”“公益坡”“碧心坡”“存心坡”“成盛坡”“龟盖”“石井沟”等8座煤窑。这些煤窑的经营方式采用股份制,既有合资经营又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入股。同心坡煤窑是有磁县索井村赵志宽、武安崔炉村齐才良和八特镇李本志合资开办。长新坡煤窑有峰峰西佐村杜长清和八特镇张存昌合资开设。八特公益坡煤窑则面向社会发放股票,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我爷爷留下来的那张“八特公益坡煤窑股票”就是最好的见证。
      八特商人在生意的经营管理上,借鉴了山西晋商较先进的管理办法。镇内一般店铺多是由东家自己经营打点。店内掌柜和店员除年俸外,还可以顶身股。稍具规模的字号就要另请掌柜来经营,碧心坡煤窑的东家是八特的韩锦余妻张氏,大掌柜则是西苑城村的孔繁怀。龟盖煤窑的东家是当时的武安县伪县长李聘三,大掌柜则是八特人韩三成。
      近代煤炭业的繁荣,是八特这个400年古镇最后的灿烂,煤炭业兴起拉动了八特镇的纺织业、运输业、车马住宿、饮食等行业。八特的煤炭主要销往西部的涉县和北部的武安等地。精明的八特商人将煤炭卖掉后,再从涉县武安等地换回粮食,然后再将换回的粮食拉到不远的瓷都彭城换回陶瓷,将陶瓷再销往北部山区。这一来一往,庞大的八特运输队伍几乎没有空车返回的可能。八特在商贸经营上已经很是成熟。

      民风:堂号•墓志•牌匾(二级标题,醒目些)

      “八特崇商而不奸,好客而不卑,重德而轻利,与人为善”。这是张宪云对八特民风的评价。八特村名的传说,便注定了八特人尚德的民风。廉颇蔺相如 “将相和”的故事家喻户晓,八特人不仅把村名的来历与大德大义的廉颇蔺相如紧紧相连,更把蔺相如作为图腾般供奉在大庙里,世代相传。在八特老人的记忆当中,很难找到八特奸商的线索,有的多是助人为乐,仗义疏财的行侠故事。时近中午的时候,来到张宪云家,张宪云从一个深色的箱子里拿出了一叠用普通方格信纸撰写的文稿,这上面记录着八特人的家庭堂号,我看到有“积善堂”“崇德堂”“德善堂”“积善家”“存德堂”等等。从这些旧有的家庭堂号中足可以看到八特尚德的民风。
      八特民风淳朴,古来相传。在张宪云收集整理的八特墓志手抄本上,处处可以看到八特人纯朴好德,仗义疏财的故事:
      八特韩家的一块光绪三年的墓志上,清楚地记录着墓主人的为人:“处事忠厚敦扑,素裕仁让,有抑恶扬善之心,无毁谤刻薄之念,悠悠然为和之至也。至若,临财不苟,见义必为。”
      清代道光时期的韩玉成,是韩家的一员,自幼“寡言语,慎交友,薄饮食,出入用度,不事繁华”。就这样一个老实巴交的人,对待父母兄弟和邻居却是“事父母竭觞豆之欢,处兄弟焉手足之情,待邻里推任恤之恩。”韩玉成待人接物的准则是“家庭内外一归浑厚。”
    [ 2 ]   与韩玉成同时期同姓的还有德高望重的韩希德,在对待同族、乡邻甚至陌生人遇到困难时,更是“周之恤之,虽倾囊无吝啬。”韩希德八十大寿时,三乡五里的乡亲“不期而会”前来祝寿,人数达到数千人。邑侯听说八特有如此德高长贤之人,也特意送来一块“义声流传”的牌匾以示敬意。
      八特人苏顺,字成章,家境富裕,却生性“小气”,有“八特第一抠”之称。苏顺一年四季穿一件衣服,连换季的衣服都没有,每顿饭只吃一个菜,吝啬到了极点。而当他七岁的远房侄孙失去父亲之后,苏顺毫无怨言地将其抚养长大并为其娶了媳妇,盖了房子。还是这个“苏老抠”,得知苏家同族一女仆病故,留有一女,其父家贫无力抚养女儿。苏顺考虑到其家境和一个男人抚养女儿的不便,便让夫人杨太君亲自照顾抚养此女,视同骨肉,直到其女出嫁,并为其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八特人就是这样,宁可委屈自己也要善待他人。
      石碑上的文字虽然是在评价亡者,而实际作用却是为后人树立了一个道德标准,使一代一代的八特人将这种良好的民风传承下去。正如八特《重修广生殿碑记》中记载的那样“礼以义起,事以时兴。故凡有功德悠于民者,为民捍患者,而民皆立庙祀之。以报其恩。”这是八特人的做人准则也是所有八特人的座右铭吧!
      中华民国乙丑年荷月,对八特村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在八特镇的张家街张家轩府门前,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八特乡镇甲长带领八特商号义盛永、复盛和、三盛恒以及八特申家、韩家、苏家、龙家、李家、杜家等数百人的队伍,浩浩荡荡抬着一块精致的木质牌匾,串大街走小巷,来到张家门前贺喜。牌匾上刻着“五世同堂”几个大字,匾额的起首上方写着“轩府张老先生 德尊”,八特人尚德的民风在这一天被演绎到了极致。如今人去楼空,“五世同堂”的匾额还在。在轩府老宅,张家妯娌二人从厢房抬出了落满灰尘的牌匾,张宪云说:“通过这五世同堂牌匾,可以看出生活在八特古镇上的人没有家族之见,没有排外之心,大家和睦相处,互敬互爱。”
      淘净了人间万象的八特古镇,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被掩藏在历史的角落。青石铺就的石板路,不知在哪年被水泥覆盖。灰砖黛瓦的深宅大院,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各种颜色的涂料涂抹得无法分辨。八特老城的影子,早已退隐在古道里弄寻常巷陌人家。
      现在,很少人知道八特曾经有四百年古镇历史,更没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是一方和谐的家居乐土,只有像张宪云这样几个怀旧的老人,才会偶尔撩起古镇尘封已久的面纱。(全文终)(责编王鹏)
    [ 1 ]

    推荐访问:古镇 尘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