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作计划 > 正文

    信息环境的变化对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影响_上海图书馆去看书流程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8-12-27 20:51:17 点击:

       藏书建设是图书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关系到图书馆能否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文献资源体系。新的信息环境下,电子信息资源急剧增加,信息服务网络迅速发展,用户信息需求多元化,使图书馆馆藏内涵、资源结构、资源获取方式,馆藏质量评价标准、文献资源保障方式等,都显示出与传统图书馆的不同,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局限,为图书馆拓展信息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新的信息环境对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影响
      
       1.1 引起图书馆资源结构的变化
       图书馆传统的藏书模式以对文献实体的占有为基础,强调对文献的拥有权,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服务。新的信息环境下,电子信息资源的增长幅度已超过印刷型文献,它同馆藏资源一样具有可资利用的属性。网络资源存取方便,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因此,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方面面临着是通过购买后“拥有”还是需要时通过网络“存取”的选择问题。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组成了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
      
       1.2 改变了馆藏资源获取的传统方式
       图书馆传统的获取信息资源方式主要是通过购买、交换、接受捐赠等途径获取文献,文献入藏后,图书馆便拥有该文献的借阅权。网络信息的获取,则有购入、入网、联机使用权、租用、交换和免费等多种方式。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图书馆既要采取传统的文献购入方式,对各种电子文献(如光盘、数据库等)和网络信息获得必要的占有权和使用权,还需要努力去获得重要的联机信息资源使用权,使图书馆的馆藏从有限扩大为无限。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图书馆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电子论坛在网上购书,从而缩短文献采购与流通的时间,提高了采访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1.3 改变了图书馆文献资源质量评价标准
       传统的馆藏质量评价,主要围绕馆藏文献的绝对数量和图书馆读者人均占有的藏书数,即藏书保障率。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赖以提供服务的信息资源不仅包括它拥有的各类型实体文献,还包括不属它拥有,但在需要时可以利用的虚拟馆藏,如通过馆际互借传递的文献,从网络获取的文献等。因此,图书馆文献资源质量评价标准,就不能仅仅考察图书馆实际拥有的藏书数量,还要看其文献和信息的提供率。从这个角度出发,检索的质量将取代馆藏质量。
      
       1.4 对馆藏文献购置经费的影响
       购书经费短缺是多年来困扰图书馆发展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与印刷型出版物价格不断攀升相比,电子出版物的价格却在以每4年50%的速度下降。如美国微软多媒体百科全书的光盘,其内容包含了2.6万个论题,7000张照片和插图,800张地图,250张图表和表格,8小时录音,在美国售价不到100美元,而印刷版的百科全书通常价格为上千美元。电子出版物价格低廉,信息含量大,容易获取的特点,对于节约采访经费,弥补印刷型文献收藏不足的空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
       另外,在新的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购书经费除一部分转换为实物形式的文献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将转换为服务的形式,如使用网络化信息资源需要缴纳的入网费、租借费等。随着电子信息的进一步增多,这部分费用所占的比重将会加大[1]。
      
      2.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藏书发展的对策
      
       2.1 调整文献采访策略,优化藏书结构
       如果结构不合理,图书馆馆藏的功能就难以发挥。对馆藏文献利用与流通分布状况的研究表明,25%的藏书占了流通量的75%,50%的藏书占了流通量的90%。大多数读者的需求集中于少数核心书刊。网络环境的形成,使图书馆的优劣衡量标准也从单纯考虑藏书数量转为综合考虑信息的可获得和可传递性。图书馆能够十分便捷地借助存取方式来获取本馆以外的信息资源。针对以上情况,图书馆应调整文献采访策略,优化藏书结构。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做法:(1)把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重点从单纯的购书、藏书转移到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来;(2)将利用率高的核心文献收藏入馆,其余利用率不高的文献可用馆际互借或电子文献信息源获取;(3)充分发挥电子文献的优势,合理安排购书经费,逐步增大电子出版物的比重,实现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最佳配置。在有计划适当加大电子型文献购入的同时,必须认识到采集电子出版物的目的,并不是在已有馆藏体系之外另外建立一个电子馆藏体系,而是要通过采集电子出版物使已有的馆藏体系更加完善。
      
       2.2 加强馆藏资源的特色化建设
       特色化的馆藏资源是构成网络信息资源的基础。在网络环境中,各图书馆拥有重复的信息资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图书馆上网的文献资源具有各自的特色,互不雷同,才有被其他馆利用和网上共享的价值[2]。例如美国OhioLINK 网络的藏书量超过2000 万册以上,但据资料报道,该网络的文献不重复率达到了60%。这充分说明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应放弃“大而全”、“小而全”的藏书建设思想,走藏书专业化、特色化的道路。各图书馆应根据本地区的地理、历史与文化特点,根据读者群的需求和本馆实际情况划分不同级别的藏书,确定基本藏书、重点藏书、特色藏书,在做好常规收藏服务的同时集中优势选择一两个领域进行重点建设。开展有针对性的收藏,通过分工协调各自尽可能地将一定范围的文献收集齐全,这样一方面避免了藏书不必要的重复浪费,有利于缓解经费紧张的局面,又能保证专业文献系统完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藏书的质量,优化了馆藏文献资源[3],为合作藏书、资源共享创造良好的基础和前提。
      
       2.3 建立协作网络,增强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建设
       传统图书馆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保障模式。在网络环境下,面对浩瀚的信息资源和复杂多变的信息需求,文献资源的个体保障方式已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中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的藏书发展必须从全局出发,由全社会各类型图书馆和情报机构联合起来,分工协调,联合保障。随着电子文献与网络传输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图书馆进入互联网络,使按地域分布的孤立的图书馆联成了一个整体。加上联机联合目录和其他电子化选书工具在文献采访工作中的广泛运用,图书馆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取其他馆的文献信息,从而避免文献采访中的重复和遗漏现象,使图书馆之间互为文献保障的可操作性得到加强,有利于建立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献信息资源社会保障体系[1]。
      
       2.4 建立利益平衡机制,实现合作藏书与资源共享
       合作藏书、资源共享是信息时代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从整体上看,合作藏书、资源共享对所有图书馆都有利,但从局部上看,如果没有一种利益平衡机制,就很难保证参加合作藏书、资源共享活动的每个成员都能获得与其投入相应的利益。建立这种平衡机制的意义在于:首先,它使各图书馆能依据他们在这一活动中的投入和贡献,获得相应的利益[1]。其次,在文献采购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尤其是对进口原版书刊,昂贵的大部头图书以及数据库的引进,要进行分工协调,避免重复和遗漏。第三,在开展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上,各图书馆可以建立统一的传输协议与文本格式,使数字化文献资源实现标准化建设,利于人们通过基于相同标准的浏览检索工具访问图书馆的信息。
      
       2.5 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在网络环境中,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内容大大扩展了。从传统的文献信息源发展到网络信息源;信息资源的特色化建设;努力发掘网上的特色资源以及如何开发自己的特色数据库等工作,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要求比以往更高了。图书馆必须通过培训、继续教育、吸收其他专业领域人员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人员等手段,优化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人员的全面素质,以适应网络环境下藏书发展工作的需要[4]。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肖希明,袁琳.中国图书馆藏书发展政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
      [2] 陈莹.网络环境对图书馆藏书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4,(4):70-71.
      [3] 李金玲.新信息环境对图书馆藏书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0,(2)
      [4] 赵爱萍.论网络环境中的图书馆藏书发展[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12)

    推荐访问:藏书 图书馆 变化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