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作计划 > 正文

    学习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感受(文化自信)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1-02-28 10:53:42 点击:

    【编辑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里和价值追求当中,历来就有崇高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具有文以载道、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小编为您整理了《学习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感受(文化自信)》,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宣传五中全会党课讲稿    学习五中全会发言稿       贯彻五中全会工作方案

     学习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感受(文化自信)   1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对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作出新的谋划和部署。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及其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动建成文化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我们深刻认识新时代文化建设新使命、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明确了前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及其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动建成文化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我们深刻认识新时代文化建设新使命、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明确了前进方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回望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不难发现,文化兴盛始终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将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作为不懈奋斗的重要目标。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不懈努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将建成文化强国确立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体现了我们党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信心和决心。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化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影响因素,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这对我们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下更大气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只有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继续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进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我们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建成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在数十年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党把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上不断迈进、全面展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将建成文化强国确立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更为清晰地点明了建成文化强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意义。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制定和实施三个五年规划。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十四五”时期尤为关键,直接关系到能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直接影响能否如期建成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这一重要讲话,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将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为在新征程中推动建成文化强国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吹响了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冲锋号。

      在新征程中推动建成文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对如何实现这样的战略目标作出了新的谋划和部署。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一远景目标的同时,对“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领域的主要目标作出具体阐述:“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这充分体现了坚持远景目标与近期目标的辩证统一、有机衔接:一方面,远景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和着力点;另一方面,“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对远景目标的阶段性细化,是为实现建成文化强国远景目标所进行的扎实准备。关于“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些具体要求,勾绘了“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和发力重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这些是我们在新征程中推动建成文化强国必须深刻把握的战略判断和方法论原则。

      宣讲十九届五中全会党课材料:十四五重点任务宣讲十九届五中全会党课精品:培育内需体系宣讲十九届五中全会党课精品:财务保障能力宣讲十九届五中全会党课精品:愿景与目标规划宣讲十九届五中全会党课精品:党领导经济法院法官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5篇】法院党员十九届五中全会思想汇报【5篇】法官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思想汇报【4篇】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新闻通讯稿20篇

       学习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感受(文化自信)2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环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与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不但为当下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而且擘画出新的远景目标,是统筹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衔接中长期与短期目标、凝聚党内外共识的重大战略部署。

        全会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软实力”这一概念自约瑟夫·奈提出以来,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中孕育而生的文化软实力,对内凝聚合力,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向世界展示了独特的中国大国形象,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曾明确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中谈到中华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体现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绵延,体现在民族危亡时的匹夫有责,体现在革命战争下的舍生忘死,体现在改革建设中的求真务实,体现在伟大复兴路上的砥砺奋进。这些宝贵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财富,引领我们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披荆斩棘,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我们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先进文化建设,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使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自信进一步彰显。

        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我国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时,更注重意识形态在文化软实力中的极端重要性。特色鲜明的中华文化是极具辨识度的中国名片,其内核就是蕴含其中的意识形态。如果意识形态出现忽视、遮蔽甚至缺失的现象,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主流文化的凝聚力将会大大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也将会被动摇,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就难以汇聚民力、凝聚民心、集聚民智。以意识形态为魂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要通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搭建促进各民族沟通的文化桥梁,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加强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凝聚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力量,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立一种政治互信、经济共赢、安全互助、文明多样、生态共享的国际体系共同体。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倡导国,中国必须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交往中与我国硬实力相匹配,共同展现国家的综合国力。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更使得世界格局走向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大大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发展及发挥作用,要立足于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与我国实力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才能“乱云飞渡仍从容”,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蕴含深沉中华文化底蕴的民族文化赋予中国名片鲜明的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得以保持的重要保证。在此基础上,中国以极大的自信向世界展示道路、制度、理论、文化方面的中国特色,承认并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促进文明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在真诚友好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增进友谊。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后盾,给予我们极大的勇气、宏伟的视野、坚定的信心将中国元素嵌入世界话语体系、全球治理体系和人类文明体系当中,是推动构建涵盖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位一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当前我国面临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目标要求,是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合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部署,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远规划。我们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苦奋斗,勠力同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同心筑梦,共创辉煌。

       学习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感受(文化自信)3  

        通观历史,在大国博弈兴衰的时代浪潮中,文化软实力是最难得最持久的战略依托。直面现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文化软实力是凝心聚力引领发展的力量源泉。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就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比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可见,文化不仅是衡量一个社会综合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且是提升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泉,尤其是弘扬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抓手。推动文化繁荣、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国价值”,已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价值传播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功能

        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软实力”最早由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中国语境下的文化软实力是这一“软实力”概念的“中国化”表达。文化既是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硬实力”的有效补充,还是一个国家增强国民凝聚力的重要根基,更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倍增器”。显然,文化软实力建设是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时代体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源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价值是文化的内核,文化软实力建设及其提升离不开文化价值的指引与导向。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路径,也是其文化价值的彰显过程。新时代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应涵盖两个方面基本内容:1.就其内涵而言,文化软实力既包括以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等为核心的显性文化软实力,也包括以社会传统和核心价值为依托的隐性文化软实力。2.就其外延来讲,文化软实力具有两种表现形态:对内形成以自身文化为核心的亲和力、认同力和凝聚力,其标志是文化自信的涵育培养;向外则是对“他者”(其他国家或区域群体)产生文化亲和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其标志是文化魅力的传播彰显,即在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过程中的文化认同与价值传播。因此,价值传播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功能。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使“他者”亲近、认同、学习并传播中国文化,从而彰显中华文化优势,积淀中华文化魅力,拓展中国发展战略空间,有效提升我国“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使命。

        传播“中国价值”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内容

        如果说价值传播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功能,那么传播“中国价值”就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内容。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发出中国声音,让中国价值走向世界并广泛传播,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既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本质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价值在国内外不能得到广泛认同和有效传播,那么文化软实力就无法形成。因此,要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价值传播。

        “中国价值”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主体内容: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体系,二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前者是“中国价值”的传统基因,后者是“中国价值”的时代表达。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积淀形成的文明结晶;另一方面,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是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总结和时代贡献,它的提出和形成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积淀和熏陶。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中国价值”的基本内容。

        文化是传播价值观念、构建国际关系、拓展战略空间的重要桥梁。纵观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兴衰更替,但凡文明发展得到公认的国家民族,都在人类历史上铭刻了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迹。从汉唐盛世到五四运动,从新中国成立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和价值传播始终是贯穿历史发展的永恒纽带。在比拼“软实力”的全球化新阶段和新媒体时代,以“软实力”为主的隐性竞争成为世界大国竞争的基本范式,文化创新与价值传播日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在党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下,我国从专注于经济建设走向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一体化发展,从单纯的发展文化产业到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建设全方位展开。这一文化发展战略的转变,意味着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基本元素在新时代必将有质的飞跃与提升。整体来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为了彰显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本价值,应当做到:1.强化提炼阐释,拓展平台载体,在国际合作、交流、交往中,多维融入当代中国价值观念;2.依托中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及价值观念,培育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产业,借此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特色、凸显中国成就、增强中国引力。这是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本意所在。

        树立“中国立场”是传播“中国价值”的必然要求

        传播中国价值既需要全面把握文化基本内涵,更需要牢固树立文化基本立场。中国价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和当代价值观念体系的综合体现,是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内核。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价值积淀历史悠久,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处世态度平和包容,是中华儿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与价值传播的源头活水。当代价值观念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价值灵魂,统领主导中国价值的发展走向,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指针。

        价值问题的实质是立场问题,传播中国价值必须旗帜鲜明地确立中国价值的文化立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坚定中国文化自信、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其大前提就是表明中国立场。当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价值观念体系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理念的学习与借鉴,但当代中国价值绝不是西方话语体系在中国的变相表达。因此,传播中国价值“既需要建立起与西方话语之间的桥梁,同时又需要坚持中国特色,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使之立足于中国大地,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聚焦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价值的传播既要具备民族性和传统性,又要具备时代性和发展性。具体来讲,“就是要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传播中,传播话语既应该能够传递中国传统价值精髓,传递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传递中国人民价值追求,形成传递中国特色价值形态,同时又能够体现人类普遍的价值追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既要深刻领会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要内涵与其价值传播的基本功能,也要贯彻落实传播“中国价值”这一核心内容,更要牢固树立“中国立场”这一基本前提。同时,还要培育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中国立场,彰显中国智慧,增强中国价值的认同度与吸引力。

       学习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感受(软实力)4  

        新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价值传播

        2019年01月31日 07: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福生

        字号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中国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观念;中国文化;国家文化软;传统文化;传播中国;传递中国

        打印 推荐

        通观历史,在大国博弈兴衰的时代浪潮中,文化软实力是最难得最持久的战略依托。直面现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文化软实力是凝心聚力引领发展的力量源泉。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就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比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可见,文化不仅是衡量一个社会综合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且是提升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泉,尤其是弘扬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抓手。推动文化繁荣、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国价值”,已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价值传播

        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功能

        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软实力”最早由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中国语境下的文化软实力是这一“软实力”概念的“中国化”表达。文化既是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硬实力”的有效补充,还是一个国家增强国民凝聚力的重要根基,更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倍增器”。显然,文化软实力建设是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时代体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源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价值是文化的内核,文化软实力建设及其提升离不开文化价值的指引与导向。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路径,也是其文化价值的彰显过程。新时代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应涵盖两个方面基本内容:1.就其内涵而言,文化软实力既包括以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等为核心的显性文化软实力,也包括以社会传统和核心价值为依托的隐性文化软实力。2.就其外延来讲,文化软实力具有两种表现形态:对内形成以自身文化为核心的亲和力、认同力和凝聚力,其标志是文化自信的涵育培养;向外则是对“他者”(其他国家或区域群体)产生文化亲和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其标志是文化魅力的传播彰显,即在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过程中的文化认同与价值传播。因此,价值传播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功能。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使“他者”亲近、认同、学习并传播中国文化,从而彰显中华文化优势,积淀中华文化魅力,拓展中国发展战略空间,有效提升我国“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使命。

        传播“中国价值”

        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内容

        如果说价值传播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功能,那么传播“中国价值”就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内容。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发出中国声音,让中国价值走向世界并广泛传播,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既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本质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价值在国内外不能得到广泛认同和有效传播,那么文化软实力就无法形成。因此,要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价值传播。

        “中国价值”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主体内容: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体系,二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前者是“中国价值”的传统基因,后者是“中国价值”的时代表达。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积淀形成的文明结晶;另一方面,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是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总结和时代贡献,它的提出和形成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积淀和熏陶。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中国价值”的基本内容。

        文化是传播价值观念、构建国际关系、拓展战略空间的重要桥梁。纵观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兴衰更替,但凡文明发展得到公认的国家民族,都在人类历史上铭刻了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迹。从汉唐盛世到五四运动,从新中国成立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和价值传播始终是贯穿历史发展的永恒纽带。在比拼“软实力”的全球化新阶段和新媒体时代,以“软实力”为主的隐性竞争成为世界大国竞争的基本范式,文化创新与价值传播日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在党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下,我国从专注于经济建设走向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一体化发展,从单纯的发展文化产业到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建设全方位展开。这一文化发展战略的转变,意味着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基本元素在新时代必将有质的飞跃与提升。整体来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为了彰显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本价值,应当做到:1.强化提炼阐释,拓展平台载体,在国际合作、交流、交往中,多维融入当代中国价值观念;2.依托中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及价值观念,培育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产业,借此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特色、凸显中国成就、增强中国引力。这是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本意所在。

        树立“中国立场”

        是传播“中国价值”的必然要求

        传播中国价值既需要全面把握文化基本内涵,更需要牢固树立文化基本立场。中国价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和当代价值观念体系的综合体现,是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内核。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价值积淀历史悠久,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处世态度平和包容,是中华儿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与价值传播的源头活水。当代价值观念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价值灵魂,统领主导中国价值的发展走向,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指针。

        价值问题的实质是立场问题,传播中国价值必须旗帜鲜明地确立中国价值的文化立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坚定中国文化自信、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其大前提就是表明中国立场。当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价值观念体系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理念的学习与借鉴,但当代中国价值绝不是西方话语体系在中国的变相表达。因此,传播中国价值“既需要建立起与西方话语之间的桥梁,同时又需要坚持中国特色,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使之立足于中国大地,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聚焦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价值的传播既要具备民族性和传统性,又要具备时代性和发展性。具体来讲,“就是要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传播中,传播话语既应该能够传递中国传统价值精髓,传递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传递中国人民价值追求,形成传递中国特色价值形态,同时又能够体现人类普遍的价值追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既要深刻领会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要内涵与其价值传播的基本功能,也要贯彻落实传播“中国价值”这一核心内容,更要牢固树立“中国立场”这一基本前提。同时,还要培育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中国立场,彰显中国智慧,增强中国价值的认同度与吸引力。

       学习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感受(传统文化)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竹扇之乡”——浙江省安吉县鄣吴镇通过发展制扇产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为鄣吴镇老街。新华社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傲然屹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坚实根基。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审美品格、艺术情趣、辩证思维和科学智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矿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悠久历史、灿烂文明,孕育滋养出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鲜明品格,滋养了独树一帜的中国精神,陶冶了勇敢智慧的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绵延不绝、郁郁葱葱、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感召力、社会凝聚力、价值吸引力、思想影响力等方面的文化精神力和竞争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源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五千多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勇、孝、悌、廉等思想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尚仁重德、知礼好学、诚信守正、宽厚孝义、扶危济困的情操品格,深深地滋润着神州大地上的众生,流淌在血脉里,熔铸在精神世界之中。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文化承担着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思想育人、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是指引人类社会发展前进方向的心灵明灯,能够凝聚起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

        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文化高峰,儒、法、道、墨、兵、阴阳、纵横、杂、名、医、农百家争鸣,“稷下学宫”辩学策论昌盛,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孙子、荀子、管子、孟子等思想先哲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蔚为大观的诸子百家思想体系,开创了影响深远、彪炳史册的思想文化繁荣盛景,丰富深邃的思想之光历经几千年岁月时空一直影响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汇孕育的哲学理念、价值观念、道德思想、行为规范、社会理想、美学品格、辩证思维等,构成了光耀千秋的不朽文化思想经典,造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高尚品质、文明准则、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熔铸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气节、品格和气魄,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血脉和灵魂,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历经磨难不断强盛的精神家园和精神支柱,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力量根基。

        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是人们普遍认同、长期遵循的基本价值理念原则,广泛渗入到民族血脉、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维度的社会发展体系,核心价值观是其中的血脉灵魂,是决定文化软实力最重要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挥作用的有机系统,涵盖了包括思想、精神、价值、理念、信仰、思维、美学、艺术、技术等众多文化形态的社会文化领域,而核心价值观就深藏、凝结、广泛渗透在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之中,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支配地位和主导引领作用。一个民族的发展兴旺,离不开先进的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引领;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睦,离不开先进的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认同;一种文化的自信自强,离不开先进的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精神支撑。核心价值观事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和前途命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价值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影响力持久深入广泛,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文化特色优势,包含着深刻的思想价值、巨大的精神活力、崇高的道德人格、辩证的科学思维、形神兼备的审美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融汇成为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文化价值理念和道德人格文化传统,世代相传,绵延不绝,深入人心,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底色、信仰支柱、精神追求,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血脉灵魂。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里和价值追求当中,历来就有崇高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具有文以载道、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具有家国天下的博大文化情怀。“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等思想观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内在的特质秉性与文化标识,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和人格理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行为方式和家国情怀,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生命力的精神基因。

        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使命和担当意识。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编订《六经》,儒家典籍得以传承。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忧国为民的思想情操,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屈原“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正是中华民族使命担当、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在近代,大批进步知识分子奋力呐喊,警醒国人,用新文化运动唤醒了民族崛起、振兴中华的思想意识,让民主科学的思想萌发并不断光大,有力推动了中国现代思想启蒙运动。

        在现当代,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的大变革、大思潮、大激荡中,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与肩负的时代责任,一直都有非常清醒的认识、自觉的把握和坚定的实践。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神为丰厚滋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传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出高屋建瓴、独树一帜的文明品格,推动了当代中国社会创新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深刻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之中,充分体现在创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之中,全面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之中,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如果抛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就等于割断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命脉,我国文化软实力就会患上“营养不良症”“贫血症”和“软骨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审美境界、人格情操、思维方式,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同时也能为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有益启迪,对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文化引领价值,具有穿越历史时空的恒久文化精神力量。


      推荐访问:九届 五中全会精神 落实 自信 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