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作计划 > 正文

    变“多余”为“得体”:得体克拉斯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5 04:54:14 点击:

      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使用是一柄双刃剑。使用得体,就能发挥辅助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用得不好,则造成教学高耗低效,显得多余。那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怎样才能变“多余”为“得体”呢?下面结合阅读教学的具体环节说一说。
      一、 课文导入中的使用
      病例描述:在学习诗歌《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导入课文环节,教师播放视频,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电视剧片头曲,教师的导入语先是对歌曲点评,而后牵引到三国鼎立,再牵引到周瑜,最后牵引到苏东坡,引入课文。
      “多余”病因诊断:费时误导
      使用多媒体,要点击、链接、播放,再用导入语引入课文,整个过程用时过长,仅仅是完整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就需要将近五分钟,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另外,学生观看视频,专注于扣人心弦的画面、激昂深沉的音乐,思维被导进了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很难转换到对平面文本的学习,影响了对文本的解读,违背设计者的初衷,多媒体使用显得多余,造成了“导而不入”的尴尬。
      “得体”的策略:删繁就简
      课文导入,目的是唤醒学生学习文本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究自然、流畅、快捷。多媒体的声、光、电、色等手段创设的情境,常常会误导学生,转移、分散学生学习文本的注意力。导入课文,多媒体不是非用不可。上述病例中的课文导入,多媒体就可以弃之不用。如果教师长于歌唱,可以直接演唱《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样不仅用时短,还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如果教师不擅长演唱,完全可以直接板书课题,由课题“赤壁怀古”中的“赤壁”解题导入,通过讲“赤壁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意义,引出周瑜,进入课文学习,省时省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 背景、作者介绍中的使用
      病例描述:教学高尔基散文诗《海燕》,教师课前把《海燕》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作者图片、散文诗知识介绍等精心制成幻灯片,课堂上,教师播放一张张幻灯片,安排学生朗读、记诵等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多余”病因诊断:灌输式介绍
      学习诗歌、小说、散文类等文学类文本,如学习高尔基的《海燕》、契诃夫的《变色龙》、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等,需要运用“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结合作者思想经历、时代背景等资料,才能准确解读文本内容。上述病例中,病因在于教师一手包办,亲自整理作者、背景、文体特点等方面的资料,制成幻灯片播放给学生看,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这同时也是一种变相的灌输式教学,课堂上学生浮光掠影看一遍,对背景知识难以留下深刻印象,不利于学生结合作者、背景资料解读课文,收效甚微。
      “得体”的策略:自主搜集整理
      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搜集、整理背景资料。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图书馆、网络、教学类辅助资料等资源的普及,为学生自主动手查找、搜集资料提供了可能。教师课前对学生提出搜集、整理背景资料的具体要求,如文段内容,文字字数,文本格式,图片张数,格式等,放手让学生翻查教辅资料、上网搜索、进图书馆查找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锻炼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在主动搜集、查找、加工、提炼有效信息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背景资料的理解,这与教师课堂上匆匆忙忙灌输式介绍背景相比,更有助于学生结合背景资料解读文本。如教学《海燕》,教师放手让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在课堂上或者口头交流,或者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通过对“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人民革命运动”“沙皇反动政府”“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等信息的处理,以及高尔基的革命斗争经历、思想状况等资料的搜集、整理,更能深入准确地理解课文的象征手法、主题思想等。
      三、 主要教学环节中的使用
      病例描述:教学《明天不封阳台》,教师设计如下问题:a.阅读课文,全文的线索是什么?b.从课文看,封阳台有什么好处?c.争鸣:作者不封阳台理由有哪些?你最赞同哪一个理由?请结合具体段落说说你的看法。d.探究:文章显著的写作手法有哪些?教师把设计好的问题制成幻灯片,课上按顺序逐个投影呈现给学生,师生按部就班地研讨这些问题。
      “多余”病因诊断:问题式牵领
      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把整体感知课文、主题探究、手法欣赏、语言品析、拓展提升等主要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成一个个教学问题,教学中,通过连续不断投影设计好的“问题”,机械地推进教学流程,这种做法非常普遍。依靠幻灯片推进教学流程,优点在于问题呈现直观醒目,方便学生思考、讨论。缺点在于整个课堂教学被幻灯片牵着走,被教师课前预设好的问题牵着鼻子走,课堂成线式向前推进,忽视了问题的课堂生成,忽略了学情的丰富性和多变性,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甚至会使精彩生动的课堂阅读教学变成枯燥无味的阅读理解习题课,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窄化为从文本中寻找习题答案的过程。
      “得体”的策略:资料式激活
      上述病例中可以把教师课前预设的教学问题删去,或者写在课文边上,或者干脆记在心里。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情,灵活机动地决定问题的使用顺序,相机抛出问题,甚至根据课堂走势,舍弃预设问题,直接采用课堂生成问题,这样师生就不会被幻灯片羁绊,掌握了“教”与“学”的主动权。
      其实,多媒体在教学的主要环节中,除了常用来配音朗读、情境创设、设例示范外,还应该在资料拓展、激活文本学习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如教学《明天不封阳台》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咆哮的洪峰、焚毁的山林、龟裂的农田等图片,以及美丽的草原风光、清爽的夏日海边、葱翠的原始丛林等,或者播放汹涌可怕的泥石流视频等,在直观的对比中,激活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再如《纪念白求恩》是远离时代、远离学生生活的一篇政论文。为了激活学生对文章的兴趣,理解、接受毛泽东的观点,特级教师王君在教学时,用幻灯片补充了一些文字资料:a.白求恩的日记摘录、给聂荣臻元帅的一封信;b.白求恩逝世之前给聂荣臻元帅的遗嘱;c.白求恩给朋友的信。通过阅读幻灯片上补充资料,学生对白求恩的一年工作量、劳动强度,对工作报酬、金钱的态度,人格秉性等有了更多的了解,激活了学生对文章抽象议论的理解,认同了毛泽东的观点,从内心深处佩服白求恩的崇高精神。由此看来,通过多媒体补充资料、拓展学习内容,可以激活文本,促成教学流程网状推进,增加课堂的深度、广度。
      多媒体是教学辅助手段,是教学信息的载体,要时刻警惕在阅读教学中的滥用,“冗繁削尽留清瘦”,精要、得体使用多媒体才能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怀文中学】

    推荐访问:得体 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