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作计划 > 正文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困境与对策研究】 马克思主义重点笔记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5 04:53:21 点击:

      摘要: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大多处于边疆或边远的山区、高原等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相对滞后,这些因素都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这些地区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若要推进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大力改善这些地区的经济、教育、民生状况,同时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
      关键词: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6-0056-03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接受、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少数民族群众也空前增多,但是,由于国际和国内情况的复杂性,导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务依然很艰巨。本文试图从经济、文化、教育、民生等几个方面分析制约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层始因,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善对策。
      一、推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但是在历史上,我党明确提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党的十七大上,即:“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抽象变为具体,由深奥变为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扩大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而实践又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已经被历史证明了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认识世界的水平,从而增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能力。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党长期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努力紧密相关。在另一个方面,中国革命和建设、改革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并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深深扎根下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历史成就为当今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现实环境。但是,尽管如此,在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却仍然不容乐观。我们少数民族大多世居在边远的深山、高原或边疆地区,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原因,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相对滞后,由此也使得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相对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我国西部地区有几十个少数民族,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等民族特征。一方面,它们的民族文化、民族信仰和习俗都得到尊重和保护,另一方面,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尽管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特殊性,但是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就仍然有必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正是这些特殊性,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务就变得更加复杂和艰巨。从大的方面讲。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涉及民族团结的问题。
      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困境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首先面临的困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问题。以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为例。该省有世居少数民族17个,少数民族的人口为1,465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8%。很多少数民族世居于大山深处,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可喜的发展,但由于受历史、自然、文化和民族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依旧不够理想。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任何理论的产生、发展都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同样,某种理论、文化被接受、认可和信仰的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经济基础。贵州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经济发展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其中少数民族地区尤为贫困。少数民族大多处于山区、边远苦寒地区,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差,交通闭塞,与中心城市相隔甚远,物质和信息交流非常困难。人们大部分时间消耗在满足吃穿住行等基本的生活需求上,很少有闲暇去顾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更何况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理论,它需要接受者有足够的闲暇和精力去学习和体会,而这就需要发展教育。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相对滞后,从当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状况就不难看出这点。虽然在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政策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相对于我国沿海和东部地区,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师资严重匮乏,有些地方师生比例竟达1:80,教师队伍有待提高,教师普遍接受再培训的机会很少;办学环境差,条件简陋,有些中小学基本的教学设备和教具都无法配备。如此一来,这些地方的适龄儿童入学率,尤其是女童的入学率非常低,辍学率很高。从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来看,学校一直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场所。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毫无疑问并不利于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少数民族大多历史悠久,他们用自己的勤劳的双手,在改造自然的劳动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出多彩多样的民族文化。几乎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从西南边陲到西部边远地区都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方,这些地方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例如、神秘的东巴文化、西藏文化等都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化很鲜明地体现了少数民族在语言、宗教信仰、礼仪习俗、建筑和手工艺术上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的差异,反映了少数民族在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特有的观念。在当代中国,既要保护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信仰,又要弘扬马克思主义,那么,如何使它们相互之间和谐兼容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三、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党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用改革的方式扫除了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一些具体的社会制度,不论是革命还是改革,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最终目的都是使人们生活变得更加幸福美好。正是因为我们的革命和改革的目标是改善民生、使人们变得更加幸福,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尤其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工程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才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才能稳步推进,并一步步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同样,正是由于少数民族的民生有了明显的改善,我们各民族大团结的局面才能巩固,才能有今天这种和谐局面。
      只有通过科学发展、改善民生才能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团结。通过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历史性的改善,民生也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我国目前依旧在收入分配、劳动就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居民住房、养老保险、土地征用、城市拆迁改造、食品与药品安全等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由此引发的各种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并且已经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远落后于发达地区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这些问题在某些方面比全国其他地方表现得更加严重。大量的贫困人口,经济发展滞后等使得少数民族地区民生问题更加突出。这种情况明显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我们很难指望在一个民生问题得不到改善、民生状况不佳的地区,马克思主义宣传、传播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民生不改善,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们党的威信、削弱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切实改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状况,既是我国推进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伟大工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倘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滞后、民生改善不力,那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不会有多大的进展。
      四、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推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积极推进教育、就业、分配等制度的改革、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管理等几大民生任务。这些民生措施贯彻执行,必将大大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
      在积极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世俗基础的同时,还应该利用各种途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能够有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如何利用红色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宝库。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是革命先辈的爱国精神、崇高理想和信念的载体,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在一定意义上,这些红色文化是极佳的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材。巧妙地利用红色文化,对于增强少数民族在思想上和感情上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对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接受有极大的作用,并且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西部地区红色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例如在贵州省,就有遵义、娄山关、息烽等红色文化遗址,从总体上看,贵州的红色文化在时间上横跨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各个时期,在空间上几乎遍布各地,并且与贵州独特的高原文化、自然生态、民族的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这些富有传奇色彩,有自己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是后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培养爱国主义,增进民族情感,加强民族团结,是人们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活生生的材料。尤为宝贵的是,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早已融合了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是民族文化传承和融合的鲜活的例子,这种由各种文化融合在一起的红色文化无疑是最好的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材。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红色文化也不应锁在墙院内,而应该向所有人开放,让人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触摸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不同于其他书本上的知识,它的形式有电影、诗歌、小说、散文、革命遗址等,这些载体能够以生动、鲜活的形式吸引群众,它们能够激发群众学习、研究、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热情,能够使群众在参观革命遗址、欣赏电影、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增强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责任编辑 石连海)

    推荐访问: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 困境 少数民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