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高中主题 > 正文

    林师傅 林老师 林语堂_林语堂散文代表作品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8-12-27 20:56:48 点击:

      作为林师傅      我一直觉得,文学大师林语堂一辈子最大的心愿兴许不是当一个作家,而是当一个工人师傅(当然,在他老人家的词典里,可能叫做“能工巧匠”或“发明家”)。据林语堂生前的文字记载,他最喜欢干的事就是逛工具商店,买工具,再用买来的各式工具创造发明新的工具。我猜他是为了他的创造发明,才去积极写稿,用文稿换来的钱去维持他的“工具瘾”,用现在的话说,叫做“以文养工”(林语堂著作等身;版税很多,其实我最羡慕的是这个)。
      在台北林语堂故居里,陈列着一系列“新式工具”,像是“自动打桥牌机”、“自动门锁”、“英文打字键盘”等模型、照片、设计手稿,还有申请专利的信函。其中最牛的展品,是一台被林师傅叫做“中文明快打字机”的玩意儿,据说它可能是有史以来唯一一台不要记字位、字码的中文打字机。林师傅在1947年时,以他发明的“上下形检字法”设计键盘字码,然后花费了12万美元请人制造出来(据说前前后后一共花了40万美元)。这台打字机只有64个键,能够写出9万个汉字,直行书写,而且不需要训练就能操作,每分钟能够打50个字,十分轻巧方便。可惜当时的中国内战正酣,没人理他。林语堂就想到他的阔佬好友兼出版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向她借钱。不料这个美国女人平时口口声声哥们儿友情、文学大义,一说借钱就没门,断然拒绝了林师傅。这可把老林气坏了,毅然决然跟老赛断交。
      这段公案表明,林师傅于文学是心不在焉,于工具却是非常在乎,把它看得比文学高,至少比文友高,另外,作为学贯中西的大文豪,林语堂骨子里还是有相当严重的中国性格,跟老美之间的文化差异相当大。向老美借钱,亲娘老子都未必办得到,你作为一个外国人,基本上就是与虎谋皮啦。
      作为一个心灵手巧的老师傅,除了发明工具,林语堂还玩过建筑设计。他晚年定居于台北,坐落于阳明山的林语堂故居,由年近古稀的林师傅亲自设计。设计取中国四合院的架构模式,结合西班牙式的设计取向,兼具东西方风格,融合了现代感与古典美。
      对林师傅设计的这座宅院,大文豪林语堂曾给过这样的评语:“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这大约就是一个工人师傅会写文章的好处了,别的师傅,再好的宅院设计也不可能得到大文豪这样有文采的评语,谁叫林师傅自己就是林语堂呢?
      
      作为林老师
      
      1976年4月1日,林语堂在自己设计的阳明山故居去世,享年81岁(林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0月10日生于福建省龙溪县板仔村)。他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士、美国哈佛大学的比较文学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的语言学博士。中英文都一级棒,他是以英文写作而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英文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旅游家、发明家于一身的大学者。按照时下媒体人时髦的做法,把他称为林老师是没有问题的。
      林老师创办的名杂志有:《论语》、《人世间》,《宇宙风》,著作有:《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老子的智慧》、《苏东坡传》。
      我们今天常常挂在嘴边的“幽默”一词,有人说是林老师在翻译Humor时“制造”出来的;如果不是他制造的,至少是他坚持和捍卫的。当年为了这个,林老师还跟鲁迅老师翻了脸。鲁迅认为“幽默”会误导读者,让人想到《楚辞》里的“孔静幽默”,以为是描绘幽然默然寂静无声的状态,所以还是按意思译作“诙谐”为好。林老师认为“诙谐”不足以表达这一“与人禀性有关”的概念,应该译音,再普及推广。为此,林老师身体力行,写了不少文章,做了很多讲演,大力提倡幽默,被人送了顶“幽默大师”的帽子称赞。但鲁迅老师不高兴,骂了林老师好几回――当时国难当头,你还有心幽默?鲁迅说:“《论语》办到一年了,语堂先生命令我作文章。……老实说罢,他所提倡的东西,我是常常反对的,先前,是对于‘费厄泼赖’,现在呢,就是‘幽默’。”(鲁迅《南腔北调集》)
      费厄泼赖,是鲁迅跟林语堂之间有名的一大公案。林老师提倡费厄泼赖,包括主张不要打落水狗。林老师认为,西人所有,国人所缺的这种精神,应该鼓励提倡。鲁迅老师坚决不同意,主张痛打落水狗。小时候读到的课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就是鲁迅批判林语堂的大作。我记得当时的课文注释写着:林语堂,是“反动文人”。当时真觉得林语堂不仅反动而且白痴,落水狗还是狗啊,不打死它,它上了岸还来咬你怎么办。后来俺长大了,上过几回英文课,发现Fairplay是“尊重规则”,“公平对待双方或各方”,就觉得还是林老师比较有道理。鲁迅老师在那篇文章里说,他不懂英文,所以对“费厄泼赖”这个词的涵义究竟怎样并不了解,所以他就不管了,只讲打不打落水狗的问题。现在俺知道,这是鲁迅老师差矣――您不了解英文词的涵义,可以去翻字典,后来鲁迅反对把Humor译为“幽默”时,怎么又对英文那么了解呢?我这里绝不是要“颠覆”对鲁迅的正确评价,起码他在那么恶劣的环境里,敢言敢斗,政府还愣拿他没辙。
      我还是得说,起码在文化交流发展上,林老师功不可没,硬是把“幽默”这个概念普及。在语言学这方面,林老师得分,尽管政治上他太靠近国民党。
      
      作为林语堂
      
      林语堂和鲁迅,两位文坛大腕,时人和后世都尊称他们为“先生”。两位先生本来是好友,后来渐行渐远,主要是互不认同对方的价值观。鲁迅喜欢战斗厮杀,林语堂提倡幽默闲适。林语堂对鲁迅一边拿着政府的现大洋(鲁迅曾经在教育部支薪),一边又在那里痛骂政府,非常不以为然,说这样的事我林某人做不出来云云。但是这一对文坛冤家,还是有两个共同点,一是都不喜欢穿西装,二是都喜欢吸烟。
      鲁迅、林语堂留下的照片,多是中式长衫,基本上依照了中国人对“先生”的形象定位。鲁迅忙着战斗,没工夫在这件事上费嘴费舌;但林先生就不一样了,他专门写过一篇精致细腻的文章《论西装》,痛批西装之糟糕,连带穿西装的人也都被他口诛笔伐:“在要人中,惧内者好穿西装”;“满口英语,中文说得不通的人必西装”;“国外骗得洋博士,羽毛未丰,念了三两本文学批评,到处横冲直撞,谈文学,盯着女人者,亦必西装”;穿西装的还有,“洋行职员,青年会服务员及西崽一类”;“月薪百元的书记,未得差事的留学生,不得志的小政客等”,还有,“华侨子弟、党部青年、寓公子侄、暴富商贾及剃头大师父等”。开眼界吧,原来西装在当时,是“剃头大师父”他们穿的。想想也对,今天,最正式的西装礼服,穿得最多的是酒店服务生。
      作为林老师的他,有一句名言是:“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作为一个主张闲适生活的人,林语堂的另一句名言是:“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至今还是瘾君子的口号。
      正如他利用所掌握的话语权,自夸阳明山宅院造得好一样,林语堂也曾在许多文章里赞扬吸烟,批判戒烟。他在办《论语》时,刊物上每期的封面都刊登该社同人的戒条,共有“不反革命”等十大戒条,其中第九条赫然是:“不戒癖好(如吸烟,啜茗,看梅,读书等)。”并不劝人戒烟。第十条是:“不说自己的文章不好。”(我真的是越来越喜欢这老头儿了。)
      吸烟与反吸烟,犹如革命与反革命,历来相生相伴。每一位烟民,都有过戒烟的惨痛经历。林语堂也曾戒过烟,但是刚刚三周就绷不住了,全面复辟。复辟之后的他,怀着沉痛的心情,做深刻的检查反省。他这样写道:“曾在一时糊涂,发过宏愿,立志戒烟,在相当时期内与此烟魔决一雌雄,到了十天半个月之后,才自醒悟过来。”他说,自己曾“走入歧途,忽然高兴戒烟起来,经过三星期之久,才受良心责备,悔悟前非。”他发誓:从今往后,“再不颓唐,再不失检,要老老实实做吸烟的信徒,一直到老耄为止。”
      林语堂一生无婚变,却从来不在自己的书上写“献给爱妻”之类的辞句。而且公然表示,他之所以对妻子极其忠实,盖因为妻子允许他在床上吸烟,而不是因为别的什么崇高原因。所以,嘿嘿……这就是林语堂本人啊!
      (尚磊摘自《凤凰周刊》2006年第9期)

    推荐访问:师傅 老师 林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