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调查报告 > 正文

    [小麦白粉病发生的气象条件与防治措施]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22 04:47:57 点击:

      摘要 总结了小麦白粉病的发病症状及对产量的影响,通过对延津县近几年小麦白粉病的发病情况和同期的气象资料进行相关分析,揭示了小麦白粉病发生的气象条件,提出了对应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气象条件;症状;产量;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126-01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中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近几年,由于气候变化及其他一些人为因素,该病有加重危害的趋势,严重地影响了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高[1-2]。延津县常年种植小麦6.3万hm2以上,20世纪90年代末,小麦白粉病开始在当地流行,近几年呈现加重的趋势。2006—2011年每年的发病面积均在总种植面积的40%以上。
      1 小麦白粉病发生的气象条件
      1.1 气温
      小麦白粉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0~25 ℃。最适气温为15~20 ℃[1,3],其潜伏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小麦播种后,白粉病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至麦株上,如遇秋、冬季及早春气温偏高,小麦冬前生长时期可延长,白粉病菌冬前发生侵染的时间相应延长,暖冬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菌的越冬或冬季的菌源繁殖积累及发展,早春气温回升早,对白粉病源早春侵染扩展有利。
      2006—2008年秋、冬季气温较历年平均均偏高,越冬基数高,2006—2007年早春2—3月的平均气温也较历年偏高。因此,2006—2007年病叶率从越冬期至初春期的上升比例均较高,病菌侵染扩展也较快。2009年11月气温比历年同期偏低3.7 ℃,无论是分生孢子的潜育期还是萌发率均为最低,菌丝生长速度也明显变慢。2007—2008年5月的平均温度均高于历史同期,缩短了病害的流行时间,因而减轻了病害的流行程度,5月下旬病叶率明显下降。
      1.2 降水
      小麦生长季节多雨,尤其是5月降水量多,日照少,湿度大,对病害的流行有利。2009年的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偏多,加之早春温度偏高,有利于白粉病分生孢子的产生和传播,对病害流行有利,从而导致2009年的白粉病中度偏重发生。干旱少雨对白粉病的流行不利,2007年4—5月降水量为42.5 mm,比历年同期偏少37 mm,大旱抑制了后期发病,使病害减轻,未造成流行。
      2 小麦白粉病症状表现及对产量的影响
      2.1 症状表现
      发病初期,叶片表面产生白色粉状小霉斑,逐渐扩大相互联合呈长椭圆形的大霉斑,并逐渐由灰白色变成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颗粒,即病原菌的闭囊壳。严重的叶片枯黄卷曲,植株萎缩,不能抽穗,造成产量下降,且发病越早,减产幅度越大,是小麦高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最早年份可在4月中下旬出现中心病株,最迟年份在5月初出现。初见期时间与当年气候条件有直接关系,如果冬季气温偏高,湿度大,初见期可能提前。
      2.2 对产量的影响
      小麦受害后,呼吸作用提高,蒸腾强度增加,光合效率降低,严重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小麦叶片早枯,分蘖和成穗率降低。通过对多年的小麦产量和白粉病发生情况做相关性分析:小麦白粉病不仅影响千粒重,而且影响成穗数和穗粒数,造成小麦减产,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地块减产20%~30%,甚至50%以上。
      3 防治措施[3-5]
      小麦白粉病菌主要混杂于种子间或在病残体上越夏、越冬,翌年子囊成熟,产生孢子,随风传至麦株,侵染致病;或者越夏后,于当年秋末时节形成孢子,侵害早播麦田,以菌丝潜伏麦株内越冬,春季气温回升,病菌恢复活动,在叶片或叶鞘形成病斑和白粉状霉层,产生大量孢子随风传播,引起感染。如果防治不力,将对区域粮食安全生产构成很大威胁。
      3.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淘汰抗病能力较差的品种,提高小麦的适应性。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合理施肥浇水。合理安排种植密度;提倡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推广配方施肥。麦收后及时铲除各种场合的自生小麦,消灭初期侵染源。
      3.2 药剂防治
      冬前进行1次秋苗病情调查,根据秋苗发病情况和气象预报做出下一年度的长期预报;翌年小麦返青后开展1次大面积普查,掌握春季病害基数,田间发病率3%~5%时,用20%粉锈宁乳油300~450 mL/hm2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0 g对水750~900 kg/hm2喷雾。也可用25%病菌灵乳油750 mL/hm2对水喷雾;还可用杀菌剂、乙嘧酚等,要科学选用农药,为大田生产提供科学的防治依据。
      4 参考文献
      [1] 李巧芝,盛建萍.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河南气象,1998(3):34.
      [2] 居为民,高萍.气象条件对小麦白粉病发生的研究[J].气象,2000(2):50-52.
      [3] 何金正.小麦白粉病发生程度的预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3):277-278.
      [4] 余美凤.镇雄县小麦白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云南农业,2010(2):37.
      [5] 于丹.防治小麦白粉病适用药[N].江苏农业科技,2010-04-10(1).

    推荐访问:白粉病 小麦 防治措施 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