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调查报告 > 正文

    自然怡家【人工自然怡人化创造价值探微】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5 04:55:08 点击:

      [摘要]人工自然已日益构成普遍的生活环境,随着人工自然的发展不断走向深入以及人与人工自然关系地位的的凸显,人工自然物如何创造关乎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对人工自然人文创造呼声的一种回应,人工自然的创造必须遵循怡人化的核心原则。
      [关键词]人工自然;怡人化;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N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1X(2012)02-0027-05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实践能力的提升,在人与自然(天然自然)、人与人、人与己关系中,人与人工自然关系的地位历史性地凸显。如今,人类日益生活在人工自然物作为主要构成的环境中,并作为人的劳动这种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确证,“不仅是‘自然史’的延伸,而且也進入到了人类历史、文化体系和生产实践体系之中。”人工自然物与人的关系已经开始超越简单的单向影响而進入复杂的、多维度的共生式影响,现实证明,人工自然物对于人的影响“涉及到人们的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价值观念等”。同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人的需求正不断由单一走向多元。然而,如今的人工自然物的生产却受制于商业的逻辑,这种矛盾正使许多人工自然物成为异化于人的存在,对人工自然物的创造進行人文反思已成为一种紧迫的时代要求。本文通过对人工自然视野下“人机关系”的探讨、对人工自然物功能历史性“返魅”以及对人工自然物技术理性异化的“异化”探讨,指出了人工自然创造必须遵循的核心原则——怡人化,作为对人工自然人文创造呼声的一种回应。
      “怡”,即“和悦”、“愉快”之意,在美学中它的形成伴随着美感的同时产生,也即作为主体的人接受美好的对象物的影响而产生感动、愉悦等正向、积极的情绪和心理。“怡人性”表明特定客体具有使人和悦、愉快的那种属性。从美学角度看,“怡人化”状态既不能脱离感性的具体的形象,又不可缺少理性的认识,是一种在欣赏中思考的体验状态。具体到“人工自然物的怡人化创造”,怡人化即要求在人工自然物的创造中,应以服务人的根本、长远利益为准则,综合考虑其实用性的一面(即宜人的一面,它主要靠理性认识加以感受)和审美、认知的一面(主要靠感性认识加以感受),使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能获得美好感受。
      人文伦理的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激发了人们创造人工自然的热情,但人们创造人工自然的实践却未必尽是以人为本。近代以来,在人工自然物的创造中,“人们更多地是处理与产品材料、结构、工艺等相关的技术和经济问题”,很少关注人工自然物的“怡人性”问题。“低碳”、“环保”、“绿色”等时代呼声的背后,更是对“怡人性”人工自然的渴求,毕竟现代人已身处人工自然(如城市)之中。
      二、人工自然视野下的“人机关系”——怡人性创造之是然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价值旨归在于实现人的真正解放,也即实现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此意义上,个人的全面、协调和自由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局部的个体意义而更多意味着人在总体性上的解放。在此总体性解放中,人不仅需要完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关系的和解,还包括实现人与人工自然的关系即“人机关系”的协调,努力实现“人机关系”的和谐发展。人机关系和谐问题的实质是人与人工自然物的和谐问题,它表现为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性力量能否和如何满足人的的主体需求——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因此,人机关系和谐问题更为具体地表现为人在生存实践中如何实现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平衡、协调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是人進行精神生活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客观物质前提,但是同时,人类历史的发展在整体上展现为人的物质性力量和精神性力量共同作用、协调发展的过程,人类历史正是在这两种彼此渗透、彼此影响的力量的推动下,实现着整体自身的螺旋式发展和社会个体的進步。
      人工自然不仅是人的物质性力量和精神性力量的共同产物,同时在实现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更有着独特的历史作用,这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呈现为具象的人工自然物是反映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否和谐的重要物质载体。人工自然物不同于作为自在存在的其它自然物,不仅是人的意向对象,更是人的主观意志通过对象性力量而实现具体投射的产物,因此在此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己。”所以,人们对于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否和谐的关注和实现将极大地体现在人工自然物上。
      第二,承载着人的主体意志投射的人工自然物是实现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和谐发展的现实载体。自在存在的无机自然界是人类实现自身作为物种生存和繁衍的客观前提;而投射了人的主体意志的人工自然物则是人类作为自为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有机身体”,人类正是在与人工自然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地释放自身的主体性力量,从而改善自身的生存处境和生活环境。因此,人工自然物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和意义。当前,人类的科技知识和成果井喷式发展,技术理性推动下的人工自然物的创造和发展全面地渗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此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本质为工具理性的技术理性及其产物,对于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领域的全面宰制,比如作为模拟人类思维而出现和发展的人工智能,其在数据存储和精确、快速计算等方面已经极大地超越了人类的同等能力,并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完全绑定在此类人工产品的存在和发展上,并進一步导致了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对于它们的深度依赖。因此,不能盲目地任由技术理性推动人工自然物的创造和发展,人类必须回归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的价值需求,比如产品应该满足主体独立和尊严的需求、审美的需求、个性发展和完善的需求等。所以,人工自然物的发展必须以促進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全面性为最终价值原则和目标。因此,人工自然物作为人自身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和谐的重要载体,在技术理性日趋强势的当下,其怡人性是人机关系之是然。   三、人工自然物功能历史性“返魅”——怡人性创造之必然
      人工自然物的功能意指其与人在相互影响和作用过程中对于人的具体需求的实现和满足。依据此作用过程中的不同方式和不同性质的人的需求,人工自然物的功能有以下三种:第一,实用功能,亦即物质功能。对大多数人工自然物而言,实用功能是其基本功能。人类的生存发展首要地必须满足其对于物质的需求,進而在此基础上,现实和逻辑地产生了人类对于审美、信仰、道德等社会化的精神需求。墨子曾对此加以极好的概括:“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第二,认知功能。认知能力是人类作为主体性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并在人工自然物的创造和发展中获得体现和实现。同时,人类对于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因为只有在认知中,人类才能获取关于生存环境的足够的信息,進而改造自然物获取生存发展,在此过程中,同步产生了自我意识并实现着生命的自我确证。比如,计算机在進入百姓日常生活之前,人们由于缺乏对于它的工作原理和器件构造的必要知识,使得人们在计算机的超强数据存储和精确计算等能力面前,产生了对于自身主体能力的怀疑和不自信,但是随着相关知识的進一步普及即人们普遍学习和理解了计算机的相关工作原理之后,重新确立起相对于人工自然物的主体意识和对于自身主体能力的确信。第三,审美功能。人工自然物作为人的精神意志的对象化产物,其产生和发展不仅实现和满足了人的物质需求和认知需求,而且在此基础上体现和实现了人类的另一种基本需求即审美需求。通过不断改進人工自然物的外在形式和具体形态,人类赋予了人工自然物以审美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获得审美满足。人工自然物的审美功能和认知功能,体现了其不仅是物质性存在而更具有精神意义,对于人类丰富自身的精神需求比如自我实现的价值追求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在根本上,人工自然物的产生和发展源自人类对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双重需求,就一般的意义而言,人们创造的人工自然物理应尽可能集物质性和精神性功能于一身,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但受制于特定的环境与目的,人们对人工自然物功能定位未必尽然。例如,传统功能主义者就把功能理解为物质功能或实用功能,美国芝加哥学派的萨利文宣称“形式依功能”,人工自然物的物质功能具有根本决定地位;而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也强调通过工业化生产中的技术進步强化人工产品的功能开发。他们的理论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破除传统中关于产品形式和外在装饰的规定和要求;产品功能决定其形式的发展变化,产品形式必须体现其功能内容;注重时代的科学技术進步在产品中的应用;注重产品在工业化时代的可标准化,并注重产品在市场流通中对于顾客需求的满足等,这些原则被称为功能主义。但功能主义的致命弱点在于所设计产品的僵化和缺乏人情味。面对传统功能主义缺乏人文性的设计理念,人们也曾進行过反思。19世纪下半叶,英国曾掀起过以威廉·莫里斯为首的工艺美术运动,莫里斯等人认为,美不应局限在绘画和雕塑的范围内,而应从艺术之塔上下来步人工业界,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做出努力,工业产品的设计者应把美的喜悦归还给人民大众。1962年,米沙·布莱克就提出,人们应该创造出兼具有用性和怡人性的物品,而且在这些物品中还尽可能地体现出生动、生机蓬勃的社会总体面貌。但遗憾的是,类似米沙·布莱克的呼声很快为商业逻辑下的经济利益至上的声音所淹没。科学技术的井喷式发展直接推动了相关人工产品层出不穷,产品从研发到市场应用周期不断缩短,产品技术自我更新能力不断增强,产品类型和功能不断丰富,技术進步为人类编织的人工自然物之网,为人们提供和营造了舒适、便捷的所谓“现代生活”。但需要警醒的是,技术产品的不断涌现固然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现代生活,但是对于它们的过度依赖也使得人们遭遇了自我生存的异化,即作为人类思维和劳动结果的技术产品正普遍渗透并日益主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在日益依赖技术产品所提供的智能化生活过程中逐渐丧失其自身的主体独立性。与此同时,在资本逻辑推动下的商业化大潮中,对于产品经济效益的无节制追求,也导致了人们过度关注产品功能的先進性和丰富性,极大地忽略了人工产品在实用功能之外所具有的认知内涵和审美内涵。技术产品不断强化其实用属性,却丧失了其作为人类精神投射物所本然具备的个性之美,这需要人们对此進行必要而深刻的反思。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种被称作后现代产品功能理念的观念正進入人们关注的视野,这种观念的形成,基于人们对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关注、也基于人们对既往观念缺陷的反思。后现代产品功能理念仍然主张产品功能是最高目的,产品的功能设计决定其外在形式,但要注意的是,该理念已经完全拓展了原本对于“功能”的狭隘理解,使其既包含了物质性功能的内涵,又涵盖了包括认知和审美在内的精神性功能的内涵。对于后现代产品功能理念的具体理解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人工产品是人类有机体的客观延伸,应该始终服务于人类发展自身生存能力和改善生存环境的需求;其次,人工产品是投射了人类精神力量的自然物,它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共同产物,也是人们借以改善与他人和自然关系的物质载体和工具,比如为了尊重不同主体的个性发展而尽量满足他们的多样性需求,后现代产品功能理念倡导产品的设计应富于变化,更加富有美的神韵。就如同汽车外观的颜色应该有丰富的系列以满足不同的视觉要求;汽车的内在装置也应该有不同的配备以适应不同性别、年龄、生理健康状况的使用者操作,即使面对有身体残障的使用群体,也能够调整内在操作配置以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像这样的人工产品自然具有了超出外观美之外的人性之美和个性之美。最后,人工产品是人类实现自身生存发展需求的产物,它的发展也应该始终服务于作为目的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满足他们丰富的物质性和精神性需求。这一点是后现代的产品功能观最为突出的特点,它突出人工自然物设计的人文属性,比如在工业设计中,尤其注重处理人一机部分即人与产品之间的作用关系,通过人性化的设计使得产品更为符合人的生理、心理和文化背景等主体性需求。综上所述,人工自然物功能历史性“返魅”,是怡人性创造之必然。   四、人工自然物技术理性异化的“异化”——恰人性创造之应然
      技术理性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理性,是人类对自身在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的技术实践活动时“做什么”、“用什么做”、“怎样做”的观念掌握与解答,它是主体以人造物活动及其有效性为目的的思维活动过程及其所形成的技术知识的总和。它蕴含着工具与价值二理性,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
      毋庸置疑,技术理性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追求效率效益的观念和达至目的的手段。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它也内在地包含着较为突出的矛盾。始自亚里士多德提出三段论而将形式逻辑引人人们的思维运用,这种逻辑方式自此在人们的思维领域占据了统治性地位。但由于形式逻辑作为主体意识的抽象思维形式,它内在地蕴含着主客二分即人与世界的对立为逻辑前提,即人凭借理性成为了自然的立法者,而同时自然完全沦落为被动的感性材料的来源。進入现代以来,伴随着数理逻辑和各种复杂的数学分析模型的发展,现代逻辑的抽象性和工具效用更为突出,它将包括自然界和人类自身在内的所有客观存在物加以计量化并纳入以此为基础的控制体系,人作为主体性力量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更为加深。技术理性作为现代逻辑最为突出的发展部分,在现代逻辑的推动下日趋强势。技术理性的工具理性本质空前地强化了人在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能力,打破了人与自然互为依赖的共生性关系,它赋予人类前所未有的改造和开发自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感性欲望需求。于是,技术理性取代了人类思维领域中价值理性的主导地位而成为新的主宰,这一变化更加凸显了工具理性所具有的功利性与实用性特点。因此,马尔库塞认为,在工业化的技术时代,人类的价值理性在实用的技术理性的压制下日益受到排斥,具有多重向度的人类理性正沦为单向度的技术理性,并進一步导致了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的发展与作为工具的科技的发展的颠倒关系,导致了人类自身在当代社会发展進程中的异化。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对异化概念作了初步论述,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对异化理论做了完整阐述,在马克思看来,异化作为社会现象,是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并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当前,在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共同推动下,技术理性以其功利性与实用性的显著特点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并由此导致了价值理性的失势,这使许多技术创造的目的和手段出现颠倒,人工自然物的异化趋势凸显。
      随着科学和技术冲破各自的领域边界而日益融入对方的发展历程,技术在科学的推动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变革着既有的现存世界,技术产品的发明创新层出不穷,并全面、广泛、深入地介入人类生活和重构人类的生活环境。
      人工自然物异化的突出表现之一,是被不当创造、应用(甚至是滥用、恶用)的人工自然物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出现严重危机。
      按系统论理论,人工自然环境作为局部系统,它的产生、发展和演化必然以整体的自然环境为物质基础,即从自然界中获取直接的物质和能量。但同时,这个过程打破了自然界独立自持的存在状态,在人类对象性力量的干预下,自然界消解了它的固有结构并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但是,在工业化和商业化双重渗透下的当下社会,泛化、膨胀的技术理性使人们为了追逐经济利益和效率的最大化而发明和使用了给自然生态带来沉重负担和破坏的人工产品,比如,资源高消耗型的工业生产造成了环境破坏、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等问题;农业生产中对于农药、化肥的滥用与恶用在带给人们高产的同时却使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境地,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就是对这种状况的贴切描述。在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中,“经济人”假设将人视为争取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主体,他们在现实的经济生产中无节制地开发和获取自然资源,却同时又逃避着破坏或污染环境的责任和补偿,这无疑更加重了自然环境危机。
      诸如汽车、冰箱、农药、化肥等人工自然物,人们在创造它们之时带着“善”的目的,但人们对它们的使用却带来了“恶”的结果,使诸如此类的人工自然物成了异化于人的存在,对此我们除了要控制我们的使用行为,在设计产品时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同样很关键。令人欣慰的是,小到环保汽车的设计、低毒农药的研制、无氟冰箱与空调的问世,大到低碳经济、绿色产业的倡导,无不反映人类已然对人工自然的怡人性问题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解决。
      人工自然物异化的另一突出表现是人们的精神家园贫乏、人的全面发展面临挑战。
      “人的全面发展意味人的个性的丰富和能力的多样性,它使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能应付自如,显示出更强的主动精神性和创造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目标内容上涉及三个层面,即人的感觉、社会关系和个体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关于人的感觉和个性的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类正是在创造人工自然的实践中、正是在与人工自然的“交往”中,人的感觉与独特个性才能得以发展,换句话说,人工自然具有化育性情、丰富人类精神世界的独特价值。
      尽管人类在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历史進程中取得长足進步,但是当下,工业化、信息化和商业化互为渗透、彼此媾和,人们的认知和思考不仅受限于技术理性的宰制,同时,追求经济效益和财富积累最大化的商业化浪潮中,更是消解了人们关于自身全面发展的价值认知和坚持。君不见:为了经济效益,许多商住楼的间距越来越短,许多城市小区越来越多而公共活动场地却越来越少,处在“箱体”中的城市人的压抑感越来越浓。同样,为了经济利益,许多文化产品无所顾忌地涉足黄色、暴力、荒诞。在产品功能上,人们一味地追求物的完美(以功利的目光追求产品功能的完善)甚至以鼓为美。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有些所谓的“高科技产品”或“时尚产品”的设计完全以恶趣味为“美”,违反了人性中正常的、美好的审美情趣。比如,市场上曾出现一款以仕女为造型形象的高级胶水瓶,瓶盖即是仕女头部,因此消费者使用该物品的前提即是先拧下“仕女的头”。除此之外,各种备受人们欢迎的动物如大象、熊猫等也被设计为供人随意丢弃废物的垃圾桶。在建筑设计领域,“世界建筑日趋相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逐渐消退,建筑和城市面貌越来越刻板单调。那些以金属框架作为主体结构、以玻璃幕墙为主要材料的一幢幢孤立或成排单调重复的‘方盒子’毫无人性尺度的感觉,只留下工业化大生产的烙印。”如此异化的人工自然(物)环境只能带来人精神家园的空虚、人格的畸形化,使人成为马尔库塞笔下的“单面人”。防止“单面人”的泛滥,人工自然物技术理性异化需要再“异化”,是怡人性创造之应然
      五、结语
      海德格尔认为,人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也是让人民实现和共享这种美好的生活,这意味着人们不仅占有生产高度发展所提供的充足的社会财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也要同样地富有、和谐。在实现最高目标的过程中,人们除了应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应保持人与人工自然关系(第四大关系)的和谐,解决好人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协调问题。要做到这些,实现人工自然的怡人化创造是一个着力点,更是一种必需。
      如何让理念成为现实,这必须在实践中获得实现。如何在人工自然的创造过程中体现人的主体性意志,实现人工自然物的属人性,也就是,如何实现人工自然物的怡人化设计,如何做到价值敏感设计、“设计情境-使用情境”的交流与循环等,以实现人类既定的目标,同样是值得人们关注与探讨的。

    推荐访问:怡人 创造价值 自然 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