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创意广告 > 正文

    高考语文三轮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茅盾专练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1-05-17 16:07:15 点击:

    茅盾专练 文本一∶ 大地山河① 茅盾 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总有点儿难以构成形象的罢? 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西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地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上的“港“呀,“汉“呀,要大得多吧?至少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舟的罢?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冬季,他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他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见有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却不知这几股细水,就是黄河!原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 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摆几块石头在浅处,是可以徒步的。

    乌鲁木齐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当我看见马车涉河而过的时候,我惊讶于这就是乌鲁木齐河!学生们卷起裤管,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亲见,也觉得可惊,因为延水在地图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 但是当夏季涨水的当儿,这些河却也实在成风,听说延水一次上流涨水,把女大②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

    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恕我借用这两个字)。

    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嘿.城郭市廛,历历在目,多清楚!那时你会忧然于下边是高原了。但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够补足。

    你会不相信你不是在平地上。可不是一望平畴、麦浪起伏?可是你再极目远望,那边天际一道连山,不是和你脚下的“平地“并列的么?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要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个“土腰“,下面是万丈断崖,而这万丈断崖也还是中间阶段而已,那时你大概才切实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吧?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世人向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我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西北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拽得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我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后来才知道这是盐池! (有删改)
    【注】①本文选自茅盾在抗日战争前后创作的散文作品集。②女大∶延安中国女子大学。

    文本二∶ 读现代散文,常常遇到“实“与“虚“的关系问题。一般来说,“实“指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情绪。就散文的“虚实相生“而言,其着眼点显然在“虚“,“实“是为“虚“而设的。在《埃菲尔铁塔沉思》中,游丝一般的思绪(“虚“)占据了全篇的核心∶ “风在这里变成了速度,变成了眩晕——我只觉得地面迅速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笔直地、赤裸裸地坠落下去,如悬崖上跌落的石块,无遮无拦、无法无天地要去撞击地层深处。地壳在下陷,在沉没。而四处空荡荡,一片汪洋,一个无可攀挂、无可扶靠、无可呼救的绝境。人竟是如此孤立无援,如此微不足道吗?“ 在此作者采用象征、暗示、比喻等手法,把自己内心的抽象意绪借助于有形的景物显现出来,也就是使抽象的思想情绪形象化。

    在现代散文中,调配得当的“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
    如果只有“实“,即使描绘得再具体、再逼真,也无生气与灵魂;
    如果只有“虚“,没有具体生动的形象,就会显得抽象,虚无蝶缈。恰当的做法是以“实“带“虚““虚““实“结合,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才能够言有尽而意无穷。

    (节选自《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从江南水乡的风光写起,然后写黄河在水浅季节是几股细水,又写延水河“实在威风“,体现了散文“形散神凝“的特征。

    B.真正认识西北高原,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使认识既概括又具体;
    多角度感受之后,才能真切地了解西北的大地与山河。

    C.“把女大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通过列举数字突出了夏季延水河的威力,引发读者想象其情景。

    D.文章结尾写西北的“雪“,可使多坎陷的道路变得砥平;
    西北那一望皆白、无边无际的美丽“雪景“,能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暮春三月,……群莺乱飞“出自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文本一引用它来表现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与西北的景色形成了鲜明对比。

    B.文本一特意提到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意在表明中国共产党重视高等教育,很早就在陕北建立了大学,这是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的歌颂。

    C.对“白雪纷纷何所似“问题的回答,一般认为“未若柳絮因风起“佳妙,但作者茅盾认为对于北方而言,“撒盐空中差可拟“更有道理。

    D.文本二引用了《埃菲尔铁塔沉思》中的一段文字,是因为它十分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复杂、 微妙的思想情绪,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8.文本一的主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9.散文讲究“虚““实“结合。请依据文本二,赏析文本一“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6分)
    6.(3分)A【解析】不能体现“神凝”的特征。

    7.(3分)C【解析】A项错在“表现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文中说的是“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B项错在“意在”,文中“女大”只是“大石头”的一个修饰成分,与“中国共产党重视高等教育”无关。D项错在对原因的解说,文本二引用文字,是因为它很有虚实相生的特点,能支持作者的观点。

    8.作者通过与江南水乡景色的对比来具体表现西北高原景色的雄浑壮观,从而抒发了对西北高原景色的喜爱之情,进而表达了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之情。(内容2分,情感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情感只答“对西北高原景色的喜爱之情”给1分。)
    9.①文本一中关于西北的河流、盐池、高原的景象等,都是具体的实的描写。②而对于江南水乡的景色、“心境清凉而实在”的思想感受等,是虚的描写。③虚实结合,相辅相成,使内容得到了生动的解说,使思想感情得到了形象的表达。(实2分,虚2分,效果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谈 月 亮 茅 盾 曾经有过这么一回事,使得我第一次不信任这月亮。那时我不过六七岁,那时我对于月亮无爱亦无憎,有一次月夜,我同邻舍的老头子在街上玩。先是我们走,看月亮也跟着走;
    随后我们就各人说出他所见的月亮有多么大。“像饭碗口”,是我说的。然而邻家老头子却说“不对”,他看来是有洗脸盆那样子。

    “你比我矮,自然看去小了呢。”老头子笑嘻嘻说。

    于是我立刻去搬一个凳子来,站上去,一比,跟老头子差不多高了,然而我头顶的月亮还只有“饭碗口”的大小。我要求老头子抱我起来,我骑在他的肩头,我比他高了,再看看月亮,还是原来那样的“饭碗口”。

    “你骗人哪!”我作势要揪老头儿的小辫子。

    “嗯嗯,那是——你爬高了不中用的。年纪大一岁,月亮也大一些,你活到我的年纪,包你看去有洗脸盆那样大。”老头子还是笑嘻嘻。

    于是我相信我自己是完全失败了。在许多事情上都被家里人用一句“你还小哩!”来剥夺了权利的我,于是就感到月亮也那么“欺小”,真正岂有此理。月亮在那时就跟我有了仇。

    曾经看见过这么一件事,那时也正是中秋快近,忽然有从“狭的笼”*里逃出来的一对儿,到了我的寓处。大家都是卯角之交,我得尽东道之谊。而且我还得居间办理“善后”。我依着他们俩铁硬的口气,用我自己出名,写了信给双方的父母——我的世交前辈,表示了这件事恐怕已经不能够照“老辈”的意思挽回。信发出的下一天就是所谓“中秋”,早起还落雨,偏偏晚上是好月亮,一片云也没有。

    “我想——昨天那封信太激烈了一点。”女的开口了,依旧望着那冷清清的月亮,眼角还噙着泪珠。“还是,我想,还是我回家去当面跟爸爸妈妈办交涉,——慢慢儿解决,将来他跟我爸爸妈妈也有见面之余地。” 我耳朵里轰的响了一声。我不知道什么东西使得这个昨天还是嘴巴铁硬的女人现在忽又变计。

    月亮光照在她脸上,忽然她低了头,手捂住了脸,就像闷在瓮里似的声音说:“我撇不下妈妈。今天是中秋,往常在家里妈给我……” 我不愿意再听下去。我全都明白了,是这月亮,水样的猫一样的月光勾起了这位女人的想家的心,把她变得脆弱些。

    从那一次以后,我仿佛懂得一点关于月亮的“哲理”。我觉得我们向来有的一些关于月亮的文学好像几乎全是幽怨的,恬退隐逸的,或者缥缈游仙的。跟月亮特别有感情的,好像就是高山里的隐士,深闺里的怨妇,求仙的道士。他们借月亮发了牢骚,又从月亮得到了自欺的安慰,又从月亮想象出“广寒宫”的缥缈神秘。读几句书的人,平时不知不觉间熏染了这种月亮的“教育”,临到紧要关头,就会发生影响。

    把月亮的“哲理”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也许只有我们中国吧?不但骚人雅士美女见了月亮,便会感发出许多的幽思离愁,扭捏缠绵到不成话;
    便是喑呜叱咤的马上英雄也被写成了在月亮的魔光下只有悲凉,只有感伤。这一种“完备”的月亮“教育”会使“狭的笼”里逃出来的人也触景生情地想到再回去,并且我很怀疑那个邻舍老头子所谓“年纪大一岁,月亮也大一些”的说头未必竟是他的信口开河,而也许有什么深厚的月亮的“哲理”根据吧! 从那一次以后,我渐渐觉得月亮可怕。

    星夜使你恐怖,但也激发了你的勇气。只有月夜,说是没有光明吗?明明有的。然而这冷凄凄的光既不能使五谷生长,甚至不能晒干衣裳;
    然而这光够使你看见五个指头却不够辨别稍远一点的地面的坎坷。你变作“短视”了。你的心上会遮起了一层神秘的迷迷糊糊的苟安的雾。

    人在暴风雨中也许要战栗,但人的精神,不会松懈;
    人撑着破伞,或者破伞也没有,那就挺起胸膛,大踏步,咬紧了牙关,冲那风雨的阵,人在这里,磨炼他的奋斗力量。然而清淡的月光像一杯安神的药,你在她的魔术下,脚步会自然而然放松了,你说不定会向青草地下一躺,眯着眼睛望天空,乱麻麻地不知想到哪里去了。

    自然界现象对于人的情绪有种种不同的感应,我以为月亮引起的感应多半是消极。而把这一点畸形发挥得“透彻”的,恐怕就是我们中国的月亮文学。当然也有并不借月亮发牢骚,并不从月亮得了自欺的安慰,并不从月亮想象出神秘缥缈的仙境,但这只限于未尝受过我们的月亮文学影响的“粗人”罢! 我们需要“粗人”眼中的月亮;
    我又每每这么想。

    1934年中秋后 (原载《申报月刊》第8卷第10期,有删改) 【注】 * “狭的笼”原为俄国盲诗人爱罗先所作童话的篇名,这里借指封建家庭的樊笼。

    12. 文章开头写“与老头子争辩月亮大小”一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 13. 联系文中画线句子的语境,简要概括“月亮”有哪些“可怕之处”。(4分) ________________ 14. 文章结尾说:“我们需要‘粗人’眼中的月亮”,何谓“粗人”?这句话有什么意蕴?(4分) ________________ 15. 有人认为本文“谈月亮”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是“独辟蹊径”,也有人认为是“故作惊人之语”,对此,你是怎么看的?(6分)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 以自己“争辩”的失败,表达对“大人”以年龄、资历来压制“小人”权利的不满;
    交代出月亮与“我”结仇由来已久,引出下文对月亮更大的不满;
    由感性故事切入,富于趣味,为下文理性议论做了铺垫。(每点2分) 13. ① 使人苟安于现状。(答“人们借月亮发牢骚,得安慰,变得短视”亦可)② 使人丧失斗争的勇气。(答作“临到紧要关头,不能坚持到底”亦可)(每点2分) 14. “粗人”指不受旧有文化束缚,积极、果敢、勇于斗争的人。结尾表达了作者对旧有“月亮文学”的批判,指明了改造旧文化的方向,呼唤积极的时代文学、时代精神,孕育时代新人。(每点2分) 15. 本文一反咏月、赏月的旧有文艺腔调,反思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不落俗套;
    由“月亮”联系到“月亮文化”,从自然现象延伸到社会文化的批判,由小观大,确是“独辟蹊径”;
    本文不为文艺而文艺,着眼现实,“言之有物”,并非“故作惊人之语”。(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