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创意广告 > 正文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_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22 04:43:41 点击: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经济贸易的竞争,不仅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整体要求,而且突出强调了高校毕业生的工程意识、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适应当前竞争的潮流,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的同时,突出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能力,应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激烈竞争。
      [关键词]工程型人才 技能 创新 模式
      [作者简介]田兆富(1969- ),男,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山东 淄博 25509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115-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高等工程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实践经验等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世界各国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国际经济发展与竞争的环境中,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
      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建立一个完整的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对学生的综合培养,使学生热爱本专业,了解行业背景、专业最新前沿技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专业视角,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环境,在生产一线顶岗工作,具备从事复杂系统的生产、制造、设计、应用、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敬业精神。
      二、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工程意识的建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使学生了解专业知识的基本框架、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行业背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日常教学与思想灌输密切结合。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学科的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工程型人才应该是专业化和多元化相结合。围绕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应在学生入学初期,开设学科导论课,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帮助大学生确立毕业时的目标,合理制订学习计划;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形式,向学生灌输专业思想,建立专业工程意识。二是加强引导,培养专业兴趣。在低年级,开展“学习与成才”讨论及辩论会,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开设基础讲座,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结构和框架;举行专业知识讲座,帮助学生洞悉专业前沿知识和发展前景;组织学生参观专业实验室、到企业进行认知实习,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2.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学生进行工程基本技能的基础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工艺知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形成工程素质。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开放办学,服务区域经济,适应经济社会需求。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强化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提炼和突出各专业特色,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以服务区域经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突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培养方案按公共基础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教学平台三级教学平台组织教学。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前,要对毕业生、用人单位、社会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切实弄清企业的需求、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明确本专业的毕业生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及岗位群、要胜任这些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同时吸纳行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使专业方案更加贴近行业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二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与行业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共同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在专业方向模块中预留4~6学分的学科前沿课程,与企业共建专业方向,既强调专业的知识结构又重视行业方向转变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复合知识结构,既强调面向行业的专业能力培养又重视人文精神、科学素质、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专业培养内容与企业要求的贴近度更高。
      3.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一,完善校内实践教学环节。一是吸收部分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教师的科研课题都是研究当前学科前沿技术的问题,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等同于让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锻炼,对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增强了学生对科研的浓厚兴趣,又使学生体会到科研的艰辛,提高了综合素质。二是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各类研究课题,并在实验室自主进行课题研究,以促进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理论,开阔视野,认识到自身的创造潜力,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科研生涯,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三是实践教学要从生产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真刀真枪的训练。在实训室中要让学生多干。要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跟踪现代技术的发展,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实践教学,从现代化、规范化的要求出发,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现代行业意识。
      第二,强化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一是完善认知实习环节,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岗位一线、工程一线实习,延长学生实践时间并加大考核力度,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受到行业实际环境的熏陶,并对行业的发展前景有所了解。二是加强与企业的技术协作与联合研发。企业的科技人员对原材料性能、生产流程、设备运行等情况较熟悉,又是新产品研制开发的主力军。教师对基础理论有较深较全面的掌握,并有自己的理论科研成果。学校应根据企业所提供的市场信息及生产存在的问题、研发中的瓶颈与企业积极联合,集中智力优势,开展技术攻关,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将新产品研制开发过程中的最新科技成就传输给学生,使他们了解相关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市场的需求热点,把专业与生产、市场联系起来,激发专业学习兴趣。把实践教学课堂置于生产企业或科研单位中进行,可将抽象概念与具体实物统一起来,给学生一个从感官到直观的认识,激发专业学习兴趣,从而密切生产、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第三,充分利用科技竞赛载体。一是不断规范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制度。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的训练,使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二是加强大学生竞赛的组织管理。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要把握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这个抓手,增强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三是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制度。为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可以通过以学生为主和以教师为主的科研课题立项制度,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四,结合工程实际做毕业设计。结合工程实际,学生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可以极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积极探索行业融入型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广泛细致地进行行业调研,深入研究就业环境和行业导向,根据专业和行业背景,邀请行业人员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增设部分专业课程,设计并安排更多到行业才能完成的教学实践环节,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符合行业发展需要。
      2.“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按照企业对人才质量与数量的要求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直接输送到企业。在专业培养计划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修订教学培养计划,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教学模式采用“2+1+1”的合作办学机制,学生第一、二学年在学校上课,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任务,并由合作企业的专家强化动手能力培养,教学以学校师资为主。第三学年学生分方向,以合作企业师资为主,学生修完本科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理论课程。第四学年开始,学生在合作企业实训基地内按照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进行实战实训,同时完成毕业论文或设计任务。合作企业负责接收合格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学生毕业时既达到了普通本科专业的毕业资格,也能适应用人单位的技术和管理要求。
      3.积极参加主题实践活动。一是参与科技竞赛。学生科技竞赛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组织全体同学参加以专业技能比武为载体的技能比赛,让全体同学在参与中提高动手能力;另一方面,选拔出动手能力强、成绩突出的同学,重点培养,代表学校参加省级以上的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以赛促练、以练促学、赛练结合,从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参与社会实践。要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导师项目、走进企业顶岗实习等形式,增强学生科技创新的实效性和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制作模型、成果展示、解决实际问题等形式,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践的同时巩固专业知识,开阔视野。
      4.努力完善机械工程类CDIO培养模式。在机械工程类专业的实训中,建立多层次多目标、面向实际生产的工程实训平台,教学过程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并利用教具、挂图、模型、录像、现场实物等,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采用面向制造工艺及项目驱动模块化教学的实训方法,学习高端数字化设计制造的相关课程及数控机床操作,使学生能熟练利用高端CAD/CAM/CAE/PLM软件进行数控编程、操作数控机床,设计出项目对应的机电设备并制作出产品,培养出能够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研究开发、设备维护和运行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专门人才。
      5.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学习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采用“3+1”模式,即在校学习3年,在企业学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累计1年,创建高校和行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加强工程实践教育,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牢固树立产品制造的系统工程意识和质量意识,做到“学中做、做中学”,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工程人才。
      6.设置创新实验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拔尖人才。实验班要秉承“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应用为重、创新为魂”的人才培养理念,贯彻“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提倡个性、重在创新”的教学改革思路。低年级学生实施通识教育,旨在拓宽基础,加强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高年级学生在导师下,制订个性化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专业教育,旨在强化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学术研究能力训练。学校要组织实验班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实践与创新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规定的创新学分。
      [参考文献]
      [1]李锦春.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2]王洪忠,杜瑞成.实习基地建设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关系探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3]赵婷婷,雷庆.课程综合化: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
      [4]黄金林,魏双燕,郭春光.高等工程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5]陈玉,裴九芳.论机械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科技信息 2011(3).
      [6]邵伟,周媛,黎姝华,等.我校微生物学实践教学与“产、学、研”之间关系初探[J].微生物学杂志, 2002(2).
      [7]王素梅,李兆东.中国审计学会审计教育分会首届审计教授论坛综述[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2(1).

    推荐访问: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