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创先争优 > 正文

    【检疫性害虫螺旋粉虱研究进展】 粉虱怎么治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20 04:54:53 点击:

      摘要 螺旋粉虱是一种极具入侵性的外来有害昆虫,严重威胁着世界各地果树、蔬菜和园林植物的生产。由于螺旋粉虱具有寄主植物广泛、传播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和高度危险性等特点,被各国科研工作者和检疫部门所密切关注。就螺旋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在我国适生区及风险性、选择趋性、毒理学及天敌昆虫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螺旋粉虱;适生区;毒理学;天敌;检疫
      中图分类号 Q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114-07
      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是一种危险性入侵害虫,原产于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于1905年在马提尼克岛的番石榴上首次被发现,由Russell于1965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记录为新种,隶属同翅目(Homo-ptera)粉虱科(Aleyrodidae)、粉虱亚科(Aleurodicinae)、复孔粉虱属(Aleurodicus),是危害果树、蔬菜、观赏植物、经济林木等的重要害虫[1-4]。自1957年入侵到美国、东南亚、太平洋诸小岛等地后,因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而受到广泛关注[5-6]。于1992年侵入非洲大陆的伊巴丹、拉哥斯及尼日利亚地区,严重为害木薯和大豆等经济作物[7]。于1993年在印度喀拉拉邦首次发现螺旋粉虱严重为害木薯和桑叶[8]。
      于1988年首次在我国台湾省高雄县大寮乡番石榴上发现螺旋粉虱,随后迅速扩散到台湾各地[9]。2006年4月在海南省陵水县椰林镇首次发现螺旋粉虱危害,现已对海南乃至我国大陆的农林业生产和生态构成了威胁[10]。目前,螺旋粉虱已广泛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约50个国家和地区,是一种食性广、繁殖力强、危害重、传播速度快的世界性农林业重要害虫[2]。螺旋粉虱的分散方式除通过成虫本身迁移外,还可通过受害植株、其他动物或交通工具(车、船)等的携带传播,如在夏威夷主要道路两旁、车站及停车场等地的植物受害严重。但仍未证实虫可通过上层气流作远距离扩散。由于该虫寄主广泛且零星分布,不易施药,因此生物防治成为螺旋粉虱最适行的防治方法。现就螺旋粉虱的生物学特性、适生区及风险性、选择趋性、毒理学及天敌昆虫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探讨。
      1 螺旋粉虱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1.1 螺旋粉虱的形态特征
      螺旋粉虱分为卵、若虫、蛹和成虫4个虫态,以蛹壳的形态特征为主要鉴定依据。若虫分3龄,但可把蛹称为4龄若虫,因4龄若虫或蛹可依体形变化及取食情形,细分为3期:第1期,体半透明、扁平,可取食;第2期,体不透明且体背突出显著,不取食;第3期,体黄色,前端有红色眼点,不取食[11]。
      卵长约0.3 cm,呈长椭圆形[12],表面光滑,初产时白色透明,随后逐渐发育变成黄褐色,卵粒散列成螺旋状或不规则形状,上覆盖或旁堆叠白色蜡粉,卵一端有1丝柄与叶面相接,丝柄有固着与吸水的功能。
      1龄若虫体长为0.275 mm,体宽为0.121 mm。初孵化时若虫虫体透明,随后逐渐发育成淡黄色或黄色,背面隆起,体背分泌少量絮状蜡粉。前端两侧具红色眼点,触角2节,足分3节,刚孵化的若虫在蜡粉下爬行,随后固定于1处,通常多固着在叶脉处[2,13]。2龄若虫体长为0.475 mm,体宽为0.263 mm。体椭圆稍薄,初脱皮时虫体透明,随后逐渐发育成淡黄色或黄色,前端两侧眼点转成褐色,触角和足退化,分节不明显,体背、体侧及边缘分泌少量絮状或丝状蜡粉[13]。3龄若虫体长为0.666 mm,体宽为0.487 mm。体与2龄若虫相似,体背有少量絮状蜡粉,体周缘长有放射状细蜡丝,触角与足退化,因而分节不清[13]。
      蛹体长为1.061 mm,体宽为0.880 mm。体型呈盾状,初脱皮时透明,随后逐渐发育成淡黄色或黄色,触角、复眼和足完全退化,随着虫体发育,体上的蜡粉逐渐增多,蜡丝加长,且边缘齿状也较明显。体背有5对复合孔,其中前胸有1对,腹部3~6节各1对,与同属其他物种有明显的特征差异[14]。每对复合孔的口径均不相同,以腹部第3节处最大,胸部处最小。状孔位于雄虫腹部第9节背面,雌虫则位于腹部第8节延伸处[13]。
      成虫雌虫体长为1.970 mm,雄虫体长为2.097 mm,翅展为3.50~4.65 mm,初羽化时为黄色半透明,成熟时转变成不透明,头部呈三角形,刺吸式口器[1],腹部两侧有蜡粉分泌器,初羽化时不分泌蜡粉,随着虫体发育,蜡粉分泌量逐渐增多[13]。触角为丝状,共7节,第2节上具2支长刚毛,第3、5、7节具有疣状突起感觉器,每个感觉器上嵌有1支短刚毛。单眼1对,褐色,位于复眼上方。翅脉较其他粉虱类复杂,前翅略大于后翅。足跗节2节具前跗节。腹部共8节,雄虫于第2~4节腹面各具蜡板1对共3对,雌虫则于第2~5节腹面各具1对共4对。
      1.2 螺旋粉虱的发育历期
      螺旋粉虱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8.88 ℃和511.86 ℃,18~32 ℃下均可完成世代发育[13],低温和高温都不利于其繁殖,在25~28 ℃生长发育速率最快、产卵量最大,说明该温度范围是螺旋粉虱生长的最适温度,而14 ℃恒温条件下其无法完成世代发育[14-15]。在20~39 ℃的室温条件下,螺旋粉虱世代发育历期为26.63~57.16 d,卵历期为9~11 d,1龄若虫历期为6~7 d,2龄若虫历期为4~5 d,3龄若虫5~7 d,蛹为10~11 d,成虫最长可存活39 d[11]。螺旋粉虱在海南1年可发生8~9代,温度、降雨、光线强弱都影响其发生和繁殖[16]。
      1.3 螺旋粉虱的活动规律
      螺旋粉虱幼虫阶段,仅1龄若虫可主动运动。成虫不活跃,雄虫飞翔力较雌虫弱,一般多停留在原寄主植物叶片上,成虫活动温度范围为12.3~32.3 ℃,且羽化当天不活动[9];随后,成虫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晴天多集中在上午活动,7:00—9:00为明显的活动高峰时段;阴天较少活动,活动时间较晴天晚且分散;雨天不活动[17]。雌虫卵粒的成熟度与日龄有关,3日龄后,雌虫才开始由原寄主植物向上盘旋迁飞,以寻找新寄主植物的嫩叶产卵[18]。雄虫较雌虫早羽化,羽化盛期在6:00—8:00,迁飞盛期在5:00—7:00,气温低或阴天其活动时刻延后,交尾则发生于下午[11],雌成虫通常将卵产在叶片背面。   1.4 螺旋粉虱的寄主植物
      螺旋粉虱寄主范围广泛,包括果树、蔬菜、观赏园艺作物等,且具有较强的适生能力,已报道的有90科295属481种植物[19-21]。我国台湾记录了包括番石榴、番荔枝、辣椒等经济作物在内的64科144种寄主植物[22]。韩冬银调查发现,在海南省螺旋粉虱寄主植物达49科120种,其中包括果树、蔬菜、粮食作物、观赏园艺作物,主要为害印度紫檀、木薯、香蕉、茄子等植物[23-24]。螺旋粉虱在夏威夷的寄主植物有39属100多种,主要为害番荔枝、油梨、面包树、金合欢等植物;印度记录的螺旋粉虱寄主植物有72种,主要包括木瓜、大理花、剑兰以及行道树等植株[25]。
      1.5 螺旋粉虱的危害特征
      螺旋粉虱以成虫和若虫群集于寄主植物叶片背面为害[26],对植物造成危害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危害、间接危害以及传毒危害。成虫和若虫直接吸食植物汁液,破坏寄主叶片组织,导致植株褪绿枯萎、叶片提前脱落,严重时危害植物果实、茎干和花;成虫产卵后,卵可以直接吸取寄主植物叶片内的水分,致使叶片水分减少并衰老[27]。若虫分泌的大量白色蜡粉和蛹壳留在叶片上,使受害植株叶片呈银白色,影响植物的整体美观,且成虫及分泌物随风飘散严重污染环境[24];若虫分泌大量蜜露,滴沾于叶面易诱发煤烟病,严重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散热功能及观赏价值,导致经济作物产量下降、品质降低[9],并招致蚂蚁、蝇类等昆虫频繁出没,对我国观赏植物的出口贸易构成严重威胁[4,28]。此外,成虫在产卵和取食过程中,还可传播可可、椰子致死黄化病毒[29]。
      1.6 螺旋粉虱的扩散途径
      螺旋粉虱成虫迁移主要包括短距离飞翔和长距离飞翔迁移,短距离飞翔指成虫由植株低部飞向顶部的纵向飞行和飞向附近植株的横向飞行;长距离飞翔指成虫借风或气流远距离飘飞或迁移[2]。虽然螺旋粉虱成虫飞翔能力有限,但因为其虫体较小,还可随寄主植株迁移,或动物以及交通工具携带远距离传播[9]。
      2 螺旋粉虱适生区及风险性分析研究进展
      由于螺旋粉虱繁殖能力强、种群密度大且扩散迅速、发育适宜温度范围广且适应能力强,在世界各地有愈演愈烈的蔓延趋势,因此徐岩于1999年提出警惕该虫传入我国的预警[2]。
      沈文君等[11]利用DYMEX软件分析了螺旋粉虱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域,结果显示,螺旋粉虱潜在适生区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南部沿海,主要包括海南、广东、广西以及台湾等大部分区域,在云南只有零散的潜在适生区,而西北和东北地区不利于螺旋粉虱的生存,但是我国北方蔬菜、花卉等生产保护地的生态条件对螺旋粉虱越冬非常有利,螺旋粉虱的适生区域可能会向北扩展,因此要加强检疫检验防治工作防止螺旋粉虱危害区域扩大化。
      为了进一步明确螺旋粉虱在我国的适生性和定殖风险等级,为制定检疫政策和防御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李伟东等[30]根据制约螺旋粉虱分布的关键气候因子临界值、有效积温和生物气候相似距,以我国地面气候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基础,采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软件、Access设计数据库和Map Info MapX地图控件,构建了螺旋粉虱地理分布预测模型。模型信息显示螺旋粉虱的适生区在北界并不是连续的,主要包括南方以广东、广西为中心的1个大区和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的1个小区。该研究与沈文君的研究结果在趋势上基本一致,但具体的适生区范围、分布北界和适生区的连续性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李伟东认为存在差异性的原因可能有3点:一是单纯依靠CLMEX软件可能会导致预测结果有误差;二是二者研究所选择的气候数据时段不同;三是二者研究所选用螺旋粉虱的某些生物学参数不同。
      唐 超等[31]根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规定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程序,从国内外分布状况、传入和扩散的可能性、潜在的危害性和经济重要性等4个方面对螺旋粉虱在我国大陆的风险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风险分析认为螺旋粉虱对我国大陆具有极高的危险性,综合风险值为2.52,应列入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并对疫区输入的相关寄主植物及植物产品实施双方检疫。钱 军等[32]也通过定性因素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螺旋粉虱进行了危险性分析评估,综合评价值为2.26,属于高度危险性有害入侵生物,分析结果与唐超的研究结果一致。通过科学严谨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明确了螺旋粉虱对我国大陆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入侵风险的高低,为预防和控制螺旋粉虱的入侵提供了科学依据。
      3 螺旋粉虱趋性选择研究进展
      3.1 螺旋粉虱的趋化性
      利用诱集植物防治和监测害虫,是一种重要的农业防治方法,具有可持续性和环保的优点。为研究螺旋粉虱对海南10种常见寄主植物的选择差异性,从而为监测和防治螺旋粉虱寻找诱集植物,郑凌燕等[33]通过采用随机摆放寄主植物和Y形嗅觉仪,研究了螺旋粉虱成虫对番木瓜、番石榴和番茄等10种寄主植物的选择趋性和产卵趋性。结果表明,螺旋粉虱对番木瓜和番石榴表现出明显的停落和产卵嗜好性,显著差异于其他寄主植物;通过寄主植物上最初停落的螺旋粉虱数量与最终产卵数量相比可知,螺旋粉虱最初在某种寄主植物上停落或取食,与其后来的产卵选择没有直接的关系。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螺旋粉虱对番木瓜和番石榴具有明显的偏好性,以及将番木瓜和番石榴作为诱集植物的可能性,为螺旋粉虱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甜椒是海南省重要的经济蔬菜作物,也是螺旋粉虱潜在的寄主植物,一旦遭受螺旋粉虱为害,将会给菜农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为了明确螺旋粉虱对不同甜椒品种的产卵偏好性及其与甜椒内不同化学物质含量的相关性,曹凤勤等[34]采用非自由选择法测定了螺旋粉虱成虫对古风1号、国禧205、京椒105等15个甜椒品种的产卵偏好性,同时测定分析了不同甜椒品种叶片内单宁酸、总黄酮、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等化学物质含量与其产卵选择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螺旋粉虱对古风1号甜椒的产卵选择性最强,对京椒105和特大型牟一号产卵选择性最差;不同品种的甜椒叶片内单宁酸、总黄酮、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等化学物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螺旋粉虱寄主植物选择性与甜椒叶片内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与可溶性蛋白质呈负相关,与单宁酸和总黄酮含量相关不显著。同时,研究认为可将京椒105和特大型牟一号甜椒品种作为螺旋粉虱的抗性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以减轻螺旋粉虱对甜椒的危害,从而为螺旋粉虱的农业防治奠定基础。   3.2 螺旋粉虱的趋光性
      灯光诱虫作为一种高效、无公害的害虫治理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为了获得一种对螺旋粉虱具有高效诱捕作用的光源,郑凌燕等[35]采用自制光源诱捕箱,研究了浅桃红色、紫色等13种不同颜色光源对螺旋粉虱成虫的诱捕效果。研究发现,不同颜色光源对螺旋粉虱成虫的诱捕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以浅桃红色光源诱捕效果最好,紫色、红色光源次之;且诱捕光源对螺旋粉虱雌、雄成虫的诱捕效果也存在显著性差异,诱捕雌成虫的数量高于雄成虫数量,为螺旋粉虱的监测和综合防治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是一种固态的半导体器件,可以将电转化为光,具有耗电量低、使用寿命长、高亮度和波长类型丰富等特点,是替代传统光源研究昆虫趋光性和研发专一性诱虫灯最理想的光源[36]。郑 月[37]等采用光行为学方法,研究了6种波长发光LED对螺旋粉虱成虫趋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光LED(405 nm)对螺旋粉虱成虫的吸引率(Attracted rate,AR)显著高于其他5种波长的LED,雌、雄成虫对不同波长的光趋性一致。螺旋粉虱对短波长的可见光最为敏感,可为提高灯诱对螺旋粉虱的吸引率提供理论支持。
      3.3 螺旋粉虱的趋黄性
      应用黄色粘虫板是防治粉虱类农业害虫的一个重要策略[38],相关研究报道螺旋粉虱对黄色有强烈的正趋性[39],旨在进一步为螺旋粉虱的无公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李国寅等[40]对番石榴园中黄色粘虫板不同悬挂高度、悬挂方向对螺旋粉虱成虫的诱集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色粘虫板对螺旋粉虱成虫有良好的诱集作用,而且悬挂方向以垂直悬挂在树冠中层外缘的南面诱捕效果最佳,北向的黄板诱捕效果最差,悬挂高度以中心距地面0.8 m的下层黄板为最佳,以中心距地面2.0 m的上层黄板诱捕效果最差。
      4 螺旋粉虱毒理学研究进展
      4.1 化学药剂对螺旋粉虱的毒力
      螺旋粉虱具有传播速度快、寄主种类繁多、危害严重等特点,一旦传入往往对本地农林业生产及生态结构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开展螺旋粉虱毒理学研究,对迅速控制压低虫口密度、遏制其传播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化学药剂具有高效、速效、经济效益高和使用方便等优点,是应用于防治突发性病虫害的关键措施,开展化学药剂对螺旋粉虱的毒力研究,对螺旋粉虱的化学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Mariam et al[41]研究发现,敌敌畏、马拉硫磷和久效磷等化学杀虫剂对螺旋粉虱卵的毒杀效果明显高于印楝油和印楝提取物。
      为进一步寻找对螺旋粉虱卵具有良好杀卵效果的药剂,姚 刚等[27]将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等5种药剂配制成不同稀释倍数的药液,对螺旋粉虱卵进行室内药效试验。研究发现,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对螺旋粉虱卵的防治效果最好,最高防效达61.84%,但对初孵化幼虫的防效不理想;20%高效氟氯氰·辛乳油对螺旋粉虱卵和初孵化幼虫都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随后研究发现,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对螺旋粉虱成虫和蛹有良好的毒杀效果,成虫死亡率达90%[42]。
      曹凤勤等[43]选用20%烯啶虫胺乳油、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丁硫克百威乳油、25%吡虫啉·异丙威可湿性粉剂4种杀虫剂对螺旋粉虱成虫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5%吡虫啉·异丙威可湿性粉剂对螺旋粉虱的防效最好,施药后1~7 d,螺旋粉虱成虫的虫口减退率在67.03%~95.00%,且对寄主植物无药害性,具有良好的速效性、持久性,是防治螺旋粉虱的理想药剂。
      噻虫嗪(Thiamethoxam)杀虫剂对部分同翅目、鞘翅目和鳞翅目害虫有良好的触杀、胃毒和内吸生物活性,已被广泛应用于抗性害虫防治工作中[44]。为探索噻虫嗪对螺旋粉虱的有效使用方法,曹凤勤等[45]研究了噻虫嗪对螺旋粉虱的杀虫效果。在室内采用叶面喷雾、包柄和浸液法,田间采用喷雾、包茎和灌根法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毒力测试中,3种处理方法对螺旋粉虱若虫的校正死亡率达70%以上,且正面喷雾效果优于浸液法和包柄法;在田间的药效评估中,3种处理方法对螺旋粉虱成虫的校正虫口减退率达73%以上,且叶面喷雾的速效性明显高于灌根法和涂茎法。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对噻虫嗪活性进行综合评价,为噻虫嗪的田间合理使用及螺旋粉虱的化学防治提供了技术参考。
      为迅速降低螺旋粉虱的种群数量,保护行道树木的正常生长及果树和其他作物的生产,筛选高效、安全的杀虫剂用于螺旋粉虱田间防治工作,刘 奎等[46-47]通过印度紫檀树叶片标记喷雾法,测定了2.5%敌杀死乳油、20%吡虫啉可溶性液剂、480 g/L乐斯本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等杀虫剂的毒力[46]。试验结果表明,2.5%敌杀死乳油和2.5%功夫水乳剂对螺旋粉虱的防治效果最好,分别达94.09%、91.72%,且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可用于田间防治螺旋粉虱。随后,刘 奎等又采用叶片标记喷雾法研究了10% 高效灭百可乳油等10种药剂对螺旋粉虱的田间防效。研究结果表明,10%高效灭百可乳油对螺旋粉虱防治效果达到98.32%,而且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是防治螺旋粉虱的良好药剂。
      为进一步明确常用杀虫剂对螺旋粉虱室内防效和敏感性,延缓螺旋粉虱抗药性的发展,廖永林等[48]采用Potter喷雾法,测定了30种杀虫剂对螺旋粉虱成虫和15种杀虫剂对螺旋粉虱若虫的毒力,并对不同龄期若虫对毒死蜱等8种杀虫剂的敏感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毒死蜱、杀扑磷、溴氰菊酯等对成虫与若虫均有较高的活性,其中杀扑磷对螺旋粉虱成虫的毒力最强,其LC50为0.912 3 mg/L;溴氰菊酯对若虫毒力最强,其LC50为8.527 6 mg/L,结果与Wen et al研究结果保持一致[6];敏感性测定发现1~4龄若虫对杀虫剂的敏感性随虫龄的增加而降低,可能是由于若虫随着虫龄的增加其体内解毒功能增强,或是蜡质分泌物逐渐增多降低了药剂毒力。该研究为综合评价各种杀虫剂对螺旋粉虱的毒力,建立杀虫剂对螺旋粉虱的敏感基线,为螺旋粉虱的防控寻找一些高效、低毒药剂和抗药性监测奠定了基础。   筛选高效、安全的化学药剂,是减轻螺旋粉虱危害寄主植物的有效措施。林珠凤等[49]在室内采用喷雾法测试了啶虫脒等8种杀虫剂对螺旋粉虱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啶虫脒乳油、90%灭多威可湿性粉剂和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对螺旋粉虱的成虫和幼虫具有较高的防效,但8种供试药剂对螺旋粉虱成虫的毒杀作用均大于对若虫的毒杀作用,可能是因为若虫被厚厚的蜡粉覆盖,药液不易在虫体上湿润与展布,极大影响了化学药剂对螺旋粉虱若虫的防治效果。
      在螺旋粉虱化学防治中,解决药液在虫体上的展布和对蜡质分泌物的穿透问题,是提高药剂防治效果的关键[50]。有机硅在水系中具有优异的表面活性,能迅速降低药液雾滴的表面张力,使药液到达标靶时能迅速被吸附黏着、扩展和渗透。为增强化学药剂在螺旋粉虱虫体上的粘着和渗透能力,提高药剂的防治效果,黄超福等[51]采用喷雾法测定了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等7种药剂及其加入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后对螺旋粉虱的毒力,以期明确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对杀虫剂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对7种药剂的触杀作用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其中对高效氯氟氰菊酯的增效作用最好,毒效比达6.07。黄超福等[52]研究了40%毒死蜱·噻嗪酮有机硅乳油对番石榴寄主植物上螺旋粉虱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期,旨在为螺旋粉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40%毒死蜱·噻嗪酮有机硅乳油对螺旋粉虱表现出优异的速效性,在500倍液和1 000倍液处理下,其药后1 d的防效均为100.00%,药后7 d的防效分别为96.24%和93.83%。研究认为40%毒死蜱·噻嗪酮有机硅乳油对螺旋粉虱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且对番石榴生长无不良影响,可在番石榴生产上作为螺旋粉虱的防治药剂推广应用。这些研究结果定向支持了在触杀类型的杀虫剂中添加适量的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可明显提高药剂对螺旋粉虱的防治效果,从而减少用药量,保护天敌昆虫和生态环境。
      树干注射施药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环境相容性无公害施药技术[53],内吸性药剂通过注药灌入或高压注入植物体内,药剂随着植物体内水分流动发生纵向传导和横向扩散,实现药剂在植物体内均匀分布,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54]。城市景区、街道绿化带中的高大园林树木被螺旋粉虱为害时,采用常规的喷雾法、喷粉法和烟雾法等施药方法既无法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又会污染环境,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
      为此,田 海等[55]采用树干注射法分析了20%乐果水乳剂对产卵高峰期螺旋粉虱成虫的防治效果,并结合气相色谱法分析了乐果在印度紫檀叶片中的吸收分布[55]。结果表明,乐果在印度紫檀叶片中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先增加后降低,施药第14天达到浓度高峰,且施药15 d后防效达91.07%,检测结果与药效试验结果保持一致。该研究为安全、无公害的防治螺旋粉虱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自然天敌在害虫的防控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化学农药对天敌的毒力水平,对药剂的科学使用及协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大量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螺旋粉虱天敌昆虫被大面积杀伤,降低了天敌的自然控制力,引起螺旋粉虱的再猖獗。因此,在当前对螺旋粉虱的防治尚无法完全摆脱使用化学药剂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协调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对螺旋粉虱的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明确常用杀虫剂对螺旋粉虱和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a)的选择毒力,提高螺旋粉虱的综合防治水平,钟宝珠等[56]采用浸渍法和药膜法测定了高氯苯油、辛硫磷和阿维菌素3种杀虫剂对螺旋粉虱及六斑月瓢虫的生物活性。试验结果表明,高氯苯油对螺旋粉虱成虫毒力最高,其LC50值为4.148 2 mg/L,辛硫磷对螺旋粉虱3龄若虫毒力最强,其LC50值为6.736 7 mg/L;辛硫磷对螺旋粉虱3龄若虫和对六斑月瓢虫的选择性指数分别为12.186 9和15.107 7,显著高于高氯苯油和阿维菌素。因此,当田间天敌昆虫种群基数较少时,可用高氯苯油和辛硫磷作为防治药剂;而田间天敌昆虫种群基数较大时,可用辛硫磷作为防治药剂,既保护了天敌昆虫,又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化学药剂防治效果。
      4.2 植物源物质对螺旋粉虱的毒力
      尽管化学杀虫剂具有高效、速效等优点,但同时具有易产生抗药性、残留水平高等缺点,且我国农业生产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和环境友好型农药,因此从植物中提取活性物质来防治害虫,或以其结构作为一种合成新型农药的先导化合物进行开发利用,对防治螺旋粉虱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钟宝珠等[57]采用玻管药膜法研究了飞机草、青葙等6种植物叶片乙醇提取物对螺旋粉虱进行测定。结果表明,6种供试植物叶片乙醇提取物对螺旋粉虱均有抑制活性,其中飞机草的乙醇提取物抗螺旋粉虱的生物活性最高,其LC50值为753.40 mg/kg,对螺旋粉虱成虫的校正死亡率为74.6%;由田间试验防治效果可知,飞机草和青葙乙醇提取物对螺旋粉虱成虫的防治效果均达75%以上,进一步证实了飞机草和青葙乙醇提取物对螺旋粉虱表现出较好的毒杀性、速效性和持效性,深入研究其活性成分并开发合成新型植物源杀虫剂防治螺旋粉虱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孙晓东等[58]采用浸渍法研究了艾蒿、含羞草等7种植物叶片的挥发油对螺旋粉虱的生物活性。研究发现,艾蒿和含羞草挥发油在50 mg/mL时,对螺旋粉虱3龄若虫的校正死亡率达70%,表现出很好的生物活性。这些研究结果为螺旋粉虱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同时飞机草和含羞草为入侵性杂草,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飞机草和含羞草作为新型植物源活性物质,对于防治螺旋粉虱和变草为宝都有重要意义。
      印楝素、苦参碱和烟碱是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植物源杀虫剂,对蚜虫、烟粉虱等农业害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59]。吕朝军等[60]采用玻管药膜法、叶片浸渍法和浸卵法,在室内分别测定了印楝素、苦参碱和烟碱对螺旋粉虱成虫、若虫和卵的活性,并进一步做了田间药效试验。室内研究结果表明,印楝素、苦参碱和烟碱对螺旋粉虱成虫、3龄幼虫和卵均有良好的活性,其中烟碱的活性最高,印楝素的活性最低;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印楝素、苦参碱和烟碱对螺旋粉虱成虫的校正防效均随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高,相同浓度处理下,对螺旋粉虱的毒力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烟碱、苦参碱、印楝素,与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相一致。   青葙(Celosia argentea Linn)为我国旱地常见一年生草本植物。青葙具有很强的抗菌消炎作用,青葙籽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脂肪油和矿物质[61]。周 兵等[62]研究发现青葙根的水提物具有很强的化感活性和抑菌活性,另外还有研究报道青葙籽提取物具有抗糖尿病的作用[63]。钟宝珠等[64]探究了青葙茎叶不同溶剂提取物以及不同极性萃取物对螺旋粉虱3龄若虫的生物活性,发现青葙叶甲醇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活性最高,对螺旋粉虱3龄若虫LC50值分别为13.14 mg/mL和14.96 mg/mL,青葙甲醇提取物的乙醚和乙酸乙酯萃取物活性最高,对螺旋粉虱3龄若虫LC50值分别为5.35 mg/mL和9.66 mg/mL。该研究为螺旋粉虱的无公害防治和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开发青葙次生物质的生物活性防治农林业害虫提供必备的理论基础。
      为进一步探究植物粗提物对螺旋粉虱的防控作用,减少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王兰英等[65]测定了长春花、艾纳香等57种南药植物甲醇粗提物对螺旋粉虱成虫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57种供试南药植物甲醇提取物在5 mg/mL浓度下均有较好的触杀活性,其中长春花粗提物触杀活性最高,对螺旋粉虱成虫的触杀活性达67.3%;进一步毒力测定发现,薄荷粗提物抑制活性最好,对螺旋粉虱成虫的EC50值为3.31 mg/mL。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南药植物资源奠定了基础。
      4.3 化学药剂与植物源物质混配对螺旋粉虱的毒力
      氯氟氰菊酯在害虫防治方面具有高效性、速效性、持效性等优点,但同时又具有易产生抗药性、残留水平高、污染环境等缺点,而烟碱是一种选择性好、无公害、性能优越的广谱杀虫剂,可以弥补化学农药的不足之处。因此,吕朝军等[66]采用浸叶法研究了氯氟氰菊酯和烟碱对螺旋粉虱3龄若虫的生物活性以及混配增效作用。研究发现,氯氟氰菊酯和烟碱对螺旋粉虱3龄若虫的LC50值分别为0.0410、0.0216 mg/L,当氯氟氰菊酯和烟碱以1∶3混配时,增效作用最强,共毒系数达到212。该研究为螺旋粉虱防治工作中杀虫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5 螺旋粉虱天敌昆虫的研究进展
      生物防治是螺旋粉虱综合防治的重要策略,探索并合理利用当地螺旋粉虱天敌昆虫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螺旋粉虱的天敌昆虫很多,国内外已报道记录的共有93种,其中捕食性天敌有83种,寄生性天敌有10种[23]。其中,粉虱小毛瓢虫(Nephaspis oculatus Blatchley)、小黑瓢虫(Delphastus catalinae Horn)、粉虱小毛瓢虫(Nephaspis oculatus Blatchley、Nephaspis bicolor Gordon)、釉小蜂(Euderomphale vittata Dozier)以及海地恩蚜小蜂(Encarsia haitiensis Dozier)等对螺旋粉虱均有较好的防控效果[67-69]。
      目前,世界上记录的方头甲大约有160种,我国已记录有22种[70]。方头甲作为捕食性天敌昆虫,对盾蚧、粉虱和螨类都有很好的捕食功能。虞国跃等[71]在海南调查螺旋粉虱天敌的过程中,发现黑缘方头甲(Cybocephalus fibbulus Erichs-on)成虫和幼虫均能捕食螺旋粉虱,并对黑缘方头甲进行了形态描述。随后,虞国跃[72]在海南首次发现并记录了寄生螺旋粉虱若虫的寄生蜂——歌德恩蚜小蜂(Encarsia gua-deloupae Viggiani)。已有相关报道,歌德恩蚜小蜂作为天敌昆虫资源被很多国家和地区引入用于螺旋粉虱的生物防治,并取得了良好防治效果[73]。
      双带盘瓢虫(Lemnia biplagiata Swartz)和六斑月瓢虫作为天敌昆虫,对棉蚜(Aphis gossypii Gliver)、菊小长管蚜(Macr-osiphoniella sanborni Gillete)、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桔蚜(Toxoptera citricidus Kirkaldy)、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和甘蔗绵蚜(Ceratovacuna lanigera Zehnther)等蚜虫的捕食作用已有报道[74-75]。吴红胜等[76]在海南开展天敌调查时,发现双带盘瓢虫和六斑月瓢虫对螺旋粉虱有捕食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究2种瓢虫对螺旋粉虱的捕食功能,吴红胜在室内应用Holliong-Ⅱ功能反应模型对这2种瓢虫的捕食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双带盘瓢虫和六斑月瓢虫对螺旋粉虱均有良好的捕食效应和捕食潜能,并且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双带盘瓢虫对螺旋粉虱的理论捕食量和实际捕食量明显高于六斑月瓢虫。该研究指出2种瓢虫有潜力作为重要捕食性天敌应用于螺旋粉虱的生物防治。
      草蛉在害虫生物防治中一直受到极大地关注,其对粉虱、蚜虫、害螨等农业害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不少草蛉种类也是螺旋粉虱的重要天敌昆虫,李志刚等[77-78]对丽草蛉和玛草蛉幼虫对螺旋粉虱的捕食功能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丽草蛉幼虫均具有背负杂物的习性,当接触到螺旋粉虱若虫时,丽草蛉幼虫先利用双鄂夹取螺旋粉虱的蜡粉背负于背部,然后取食螺旋粉虱的若虫和蛹,3龄丽草蛉幼虫活动能力最强,对螺旋粉虱成虫和若虫有较强的捕食能力;而玛草蛉2龄和3龄幼虫对螺旋粉虱若虫具有良好的捕食效应和控制潜能,理论日捕食量分别达到24.570 0、74.626 9头,而且玛草蛉3龄幼虫对螺旋粉虱若虫的捕食能力和搜寻效应均高于2龄幼虫。在田间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考虑丽草蛉和玛草蛉不同发育阶段的适应性以及释放时田间具体的环境、气候等条件,从而选择合适的释放虫态,最大限度地发挥丽草蛉和玛草蛉的捕食功能。研究丽草蛉和玛草蛉对螺旋粉虱的控制作用,对于构建入侵害虫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进一步利用丽草蛉和玛草蛉作为生防因子防治螺旋粉虱提供了科学依据。   6 结语
      目前,螺旋粉虱已广泛分布于我国海南省和台湾地区,但其寄主植物广泛、繁殖扩散迅速、适应性强,是一种极具入侵性的危险生物。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螺旋粉虱的检疫检验和防治工作,应当加强螺旋粉虱边境海关的检疫检验和阻截是防止其传播入侵的关键措施,同时应对有关工作人员开展宣传培训,提高其对螺旋粉虱的认识和鉴定、分析、检测能力;禁止从国内外疫区调运、进口螺旋粉虱寄主植物材料,一旦发现来自疫区带虫植物应立即进行销毁处理;在我国适生区与非适生区的过渡地带应加强该虫的监测工作[79-80]。
      同时,应尽快开展螺旋粉虱基础生物学、生态学及控制技术研究,其中螺旋粉虱与体内共生菌的关系、螺旋粉虱种群消长规律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加快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化学农药的研发及利用农业、物理方法对螺旋粉虱进行防控的相关技术研究;还应广泛调查当地螺旋粉虱的天敌种类和开展天敌昆虫室内扩繁技术研究,开发具有应用前景的生物控制技术。此外,应当开展密切的国际合作,学习借鉴有效的控制策略,将螺旋粉虱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范围内[81-83]。
      7 参考文献
      [1] RUSELL L M.A New Species of Aleurodicus Douglas and Two Close Relatives[J].The Florida Entomologist,1965,48(1):47-55.
      [2] 徐岩.警惕螺旋粉虱传入中国[J].植物检疫,1999,13(4):232-236.
      [3] KAMBREKAR D N,AWAKNAVAR J S,KULKARNI K A.Insecticidal toxicity against spiraling whitefly,Aleurodicus disperses Russell on Acalypha[J].Journal of Entomology Research,2003,27(1):77-80.
      [4] CHARATI S N,POKHARKAR D S,GHORPADE S A.Abundance of spiraling whitefly,a newly introduced pest in Maharashtra State[J].J Maharashtra agric Univ,2003,28(1):83-84.
      [5] DALMEIDA Y A,LYS J A,NEUENSCHWANDER P,et al.Impact of two accidentally introduced Encarsia species(Hymenoptera:Aphelinidae)and other biotic and abiotic factors on the spiraling whitefly Aleurodicus dispersus(Russell)(Homoptera:Aleyrodidae),in Benin,West Africa[J].Biocontr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8,8(1):163-173.
      [6] WEN H C,TUNG C H,CHEN C N.Yield Loss and Control of Spiraling Whitefly(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J].Agricultural Research of China,1995(44):147-156.
      [7] AKINLOSOTU T A,JACKAI L E N,NTONIFOR N N,et al.Spiraling whitefly Aleurodicus dispersus in Nigeria[J].FAO Plant Protection Bulletin,1993(412):127-129.
      [8] ASIAMARAIAM M,CHANDRAMOHAN N.Effect of feeding spiraling whitefly(SWF)affected mulberry leaves on the economia characters of silk worm[J].Madras Agricultural Journal,2001,88(1/3):176-177.
      [9] CHIEN C C,CHOU L Y,CHANG S C.Occurrence and biological control of Aleurodicus disperses[J].Formosan Entomology(Specialties Publish),2002(3):93-109.
      [10] 虞国跃,张国良,符悦冠,等.螺旋粉虱入侵我国海南[J].昆虫知识,2007,44(3):428-431.
      [11] 沈文君,万方浩.入侵害虫螺旋粉虱及其在我国的适生区预测[J].昆虫知识,2007,44(3):367-371.
      [12] 谭群英.台湾发现螺旋粉虱[J].植物检疫,1993,7(3):196.
      [13] 韩冬银,刘奎,符悦冠,等.螺旋粉虱的生物学特性[J].昆虫学报,2009,52(3):281-289.
      [14] VASANTHARAJ D B,RAGUPATHY E.Whiteflies(Homoptera:Alyerodidaes)of mulberry,Morus alba L.,in India[J].Pestology,2004,18(10):24-33.
      [15] 温宏治,许洞庆,陈秋男.温度对螺旋粉虱发育、成虫寿命、活动及产卵之影响[J].中华昆虫,1994,14(2):163-172.
      [16] 陈丽云.螺旋粉虱种群动态及其对节肢动物群落影响[D].海口:海南大学,2010.   [17] 艾怡雯,程立生,符悦冠,等.温度及光照变化对螺旋粉虱起飞活动的影响[J].热带农业科学,2010,1(1):27-30.
      [18] 廖永林,吴伟坚,符悦冠,等.螺旋粉虱产卵行为及产卵分泌物的形态和化学成分[J].昆虫学报,2010,53(7):786-793.
      [19] CANTRELL B K,LAMBKIN TA.Application to import and release Encarsiasp.(Hymenoptera:Aphelinidae)for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spiraling whitefly,Aleurodicus disperses Russell(Homoptera:Ale-yrodidae)[M].Queensland:Department of Primary Industries,1995.
      [20] BABU B G,DAVID P M M.New host plant records and host range of the spiraling whitefly,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Homoptera:Ale-yrodidae)[J].Madras Agricultural Journal,1999,86(4):305-313.
      [21] DUBEY A K,SNDARARAJ R.Host range of the spiraling whitefly 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Aleyrodidae:Homoptera)in west ernghats of South India[J].Indian Journal of Forestry,2004,27(1):63-65.
      [22] WEN H C,HSU T C,CHEN C N.Yield loss and control of spiraling whitefly,Aleurodicus disperses Russell[J].Plant Protect Bull,1997,39(2):139-149.
      [23] 韩冬银,刘奎,符悦冠,等.螺旋粉虱在海南的分布与寄主植物种类调查[J].昆虫知识,2008,45(5):765-771.
      [24] 李国寅,艾怡雯.海南岛螺旋粉虱寄主植物新纪录种调查[J].热带作物学报,2010,31(4):655-660.
      [25] PRATHAPAN K D.Outbreak of the spiralling whitefly 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Aleurodidae:Homoptera)in Kerala[J].Insect Environ-ment,1996,2(2):36-38.
      [26] KAJITA H,ALAM M Z.Whiteflies on Guava and Vegetables in Bangladesh and Their Aphelinid Parasitoids[J].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1996(31):159-162.
      [27] 姚刚,符悦冠.几种农药对螺旋粉虱卵的致死率及孵化死亡率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316-7317.
      [28] 张桂芬,吴霞,万方浩,等.螺旋粉虱SCAR标记的建立与应用[J].植物保护学报,2010,37(5):385-340.
      [29] WEEMS H V.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Homoptera:Aleyrodidae)a possible vector of the lethal yellowing disease of coconut palms[J].Florida Division of Plant Industry Entomology Circular,1971(111):2.
      [30] 李伟东,虞国跃,周卫川,等.螺旋粉虱在中国的适生区预测与风险区划[J].植物保护学报,2009,36(3):194-200.
      [31] 唐超,玉鹏,彭正强,等.螺旋粉虱在中国大陆的风险性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12):4420-4427.
      [32] 钱军,苟志辉,陈毅青,等.有害生物螺旋粉虱的危险性分析[J].热带林业,2012,40(1):43-45.
      [33] 郑凌燕,符悦冠,黄华,等.螺旋粉虱对10种寄主植物的趋性研究[J].华东昆虫学报,2008,17(3):200-204.
      [34] 曹凤勤,崔志富,符悦冠,等.螺旋粉虱对不同甜椒品种的产卵选择性及与植物中化学物质的相互关系研究[J].植物保护,2011,37(5):77-80.
      [35] 郑凌燕,符悦冠,韩冬银,等.彩色光源诱捕螺旋粉虱成虫的效果初探[J].热带作物学报,2009,30(8):1143-1146.
      [36] 林闽,姚白云,张艳红,等.太阳能LED杀虫灯的研究[J].可再生能源,2007,25(3):79-80.
      [37] 郑月,吴伟坚,符悦冠.螺旋粉虱对不同波长发光二极管的趋光反应[J].环境昆虫学报,2010,32(3):423-426.
      [38] 侯茂林,卢伟,文吉辉.黄色粘虫板对温室黄瓜烟粉虱成虫的诱集作用和控制效果[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9):1934-1939.
      [39] WEN H C.Bionomics and control of spiraling whitefly(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in Taiwan [D].Taiwan:Institute of Plant Pathology and Entomology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1995.   [40] 李国寅,刘万学,程立生,等.黄色粘虫板对番石榴园螺旋粉虱的诱捕试验[J].植物保护,2009,35(6):167-168.
      [41] MARIAM M A,CHANDRAMOHAN N.Evaluation of chemical insecticides and botanicals against various stages of spiraling whitefly(Aleurodicus disperses Russell)on mulberry[J].Madras Agricultural Journal,2001(87):379-381.
      [42] 姚刚,刘奎,符悦冠,等.四种农药对螺旋粉虱的室内药效分析[J].广西热带农业,2008(5):4-7.
      [43] 曹凤勤,刘万学,程立生.4种药剂对螺旋粉虱的田间药效试验[J].农药,2010,49(9):684-686.
      [44] 吴青君,徐宝云,张友军,等.噻虫嗪不同处理方法对烟粉虱的毒力及药效评价[J].农药学学报,2003,5(4):70-74.
      [45] 曹凤勤,林江,刘万学,等.噻虫嗪对螺旋粉虱的室内毒力与田间药效[J].植物保护,2011,37(1):153-156.
      [46] 刘奎,姚刚,符悦冠,等.常用杀虫剂对新入侵害虫螺旋粉虱的田间药效试验[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2):333-337.
      [47] 刘奎,姚刚,符悦冠,等.新入侵害虫螺旋粉虱的田间药效试验及防效[J].热带作物学报,2008,29(2):220-224.
      [48] 廖永林,张扬,曾东强,等.多种药剂对螺旋粉虱不同虫态的毒力测定[J].热带作物学报,2011,32(1):163-167.
      [49] 林珠凤,肖彤斌,谢圣华,等.8种杀虫剂对螺旋粉虱的防治效果[J].农药,2007,46(9):630-632.
      [50] BANJO A D,HASSAN A T,JACKAI L E,et al.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ural study of spiralling whitefly(Aleurodicus dispersus)on three cassava(Manihot esculenta Crantz)genotypes[J].Crop Research(Hisar),2003,26(1):145-149.
      [51] 黄超福,张扬,曾东强,等.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对螺旋粉虱防治药剂的增效作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0(10):108-109.
      [52] 黄超福,张扬,曾东强.40%毒死蜱·噻嗪酮有机硅乳油防治螺旋粉虱田间药效试验[J].南方农业学报,2011,42(2):158-160.
      [53] 张扬,曾东强,黄超福,等.注干施药技术防治入侵害虫螺旋粉虱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11):144-148.
      [54] 秦飞,魏玉松,穆作文,等.树干注射施药技术及应用[J].农业科技开发,1997(1):20-21.
      [55] 田海,张扬,曾东强,等.树干注射乐果防治螺旋粉虱的研究[J].现代农药,2011,10(2):46-48.
      [56] 钟宝珠,吕朝军,李洪,等.常用杀虫剂对螺旋粉虱与六斑月瓢虫生物活性及选择毒力[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5):380-383.
      [57] 钟宝珠,吕朝军,马子龙,等.几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螺旋粉虱的生物活性[J].热带作物学报,2009,30(7):1009-1012.
      [58] 孙晓东,吕朝军,马子龙,等.几种植物挥发油对螺旋粉虱的生物活性[J].热带作物学报,2010,31(8):1385-1387.
      [59] 徐建陶,高聪芬,孙定炜,等.几种植物源农药对蚜虫的生物活性测定[J].上海农业学报,2008,24(1):91-94.
      [60] 吕朝军,孙晓东,马子龙,等.几种植物源杀虫剂对螺旋粉虱的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治效果[J].热带作物学报,2009,30(12):1865-1869.
      [61] 林文群,陈忠,刘剑秋.青葙子化学成分初步研究[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3,32(1):20-22.
      [62] 周兵,闫小红,钟娟,等.青葙根水提物化感活性及抑菌活性的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30(6):5-8.
      [63] 姜杰,郭美丽,王小燕,等.青葙子药理作用及鉴别研究概况[J].药学实践杂志,2008,26(5):337-339.
      [64] 钟宝珠,吕朝军,马子龙,等.青葙提取物对螺旋粉虱的杀虫活性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0,31(11):2025-2029.
      [65] 王兰英,骆焱平,符悦冠,等.57种南药植物粗提物对螺旋粉虱杀虫活性初步研究[J].植物保护,2012,38(1):108-111.
      [66] 吕朝军,钟宝珠,符悦冠,等.烟碱、氯氟氰菊酯对螺旋粉虱的混配增效作用[J].农药,2010,49(2):142-144.
      [67] RAMAN I S,POORAN I J,BHUMANNAVAR B S.Spiraling whitefly,Aleurodicus dispersus,in India[J].Biocon News and Infor,2002,23(2):55-62.
      [68] BENETT F D,NOYES J S.Three chalcidoid parasites of diaspines and whiteflies occurring in Florida and the Caribbean[J].Florida Ento-mologist,1989,72(2):370-373.   [69] KUMASHIRO B R,LAI P Y,FUNASAKI G Y,et al.Efficacy of Nephaspis amnicola and Encarsia haitiensis in controlling Aleurodicus dispersus in Hawaii[J].Proc Hawaiian Entomol Soc,1983,24(2-3):261-269.
      [70] TIAN M Y.Checklist of the genus Cybocephalus Erichson(Coleoptera:Cybocephalidae)of China,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from Yunnan Province[J].Zootaxa,2006(1202):61-68.
      [71] 虞国跃,李洪.捕食螺旋粉虱的一新记录种——黑缘方头甲[J].昆虫分类学报,2010,32(4):267-270.
      [72] 虞国跃.寄生螺旋粉虱的一大陆蚜小蜂科新记录种——歌德恩蚜小蜂[J].昆虫分类学报,2011,33(2):129-131.
      [73] MANI M.Origin,introduction,distribu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invasive spiralling whitefly 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 in India[J].Karnataka Journal of Agriculture Science,2010,23(1):59-75.
      [74] 段金花,张润杰.六斑月瓢虫对菊小长管蚜的捕食作用[J].昆虫学报,2004,47(2):213-218.
      [75] 张雪丽,张清泉,黄凤宽,等.双带盘瓢虫对蔗绵蚜捕食作用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08,39(6):776-778.
      [76] 吴红胜,韩诗畴,张宇宏,等.双带盘瓢虫与六斑月瓢虫成虫对螺旋粉虱幼虫的捕食作用[J].环境昆虫学报,2010,32(3):380-383.
      [77] 李志刚,叶静文,韩诗畴,等.丽草蛉对螺旋粉虱的捕食作用[J].环境昆虫学报,2010,32(4):516-519.
      [78] 李志刚,叶静文,韩诗畴,等.玛草蛉幼虫对螺旋粉虱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J].环境昆虫学报,2011,32(3):209-212.
      [79] 黄武仁,牛黎明,朱文静,等.螺旋粉虱体内共生菌的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2,33(1):137-142.
      [80] 周乃珍,倪旻,胡好远,等.螺旋粉虱成虫消化系统的形态学与组织学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1,32(7):1342-1346.
      [81] 刘奎,符悦冠,张传海,等.海南果蔬重要害虫螺旋粉虱的田间药剂防治[J].中国热带农业,2011(3):36-38.
      [82] 钟宝珠,吕朝军,马子龙,等.螺旋粉虱发生及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9,5(3):173-175.
      [83] 姚刚,符悦冠.几种农药对螺旋粉虱卵的致死率及孵化死亡率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316-7317.

    推荐访问:害虫 研究进展 检疫 螺旋